社会主义混合经济运行机制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运行机制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社会主义混合经济,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各种所有制的经济成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引导或控制之下,共同进行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而形成的经济类型。通过改革,建立起控制国民经济运行的“三极管理机构”,运用管理国民经济的放大原理,充分利用社会化大生产各个环节互相依赖的关系,可在保证经济仍然按社会需要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前提下,大大降低社会经济管理总成本和国家投资量。判断一个地区的经济性质不应只看公有制经济成份在其中所占的数量比重,还应看其在经济中所处的地位。应当在改革过程中设计出各种约束机制来弥补公有制经济的损益缺乏经济约束机制的缺陷。
关键词 社会主义 混合经济 运行机制 放大原理
“混合经济”原是指资本主义制度下政府控制的经济成份和私人控制的经济成份交织在一起共同组织社会生产、流通和消费而形成的经济类型。社会主义混合经济,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各种所有制的经济成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引导或控制之下,共同进行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而形成的经济类型。由于社会主义国家在有较高管理水平和廉政作风的条件下具有代表全社会根本利益的性质,故它对经济运行的引导和控制具有与资本主义国家一系列不同的特点,因而本文所构想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混合经济足以构成与西方混合经济不同的类型。实际生活中,到处都可以看到各种经济成份共存的现象。如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经济中共存的现象,美国私人经济和国有经济共存的现象,我国各种经济成份共存的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市场经济本质上是可以通过等价交换使各种经济成份联系在一起。
各种经济成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如何有机结合?如何控制社会主义混合经济的运行,以解决在千千万万的商品中:①每种各生产多少?②由哪些人掌握哪些资源、怎样分工去生产?③产品如何分配等基本问题?这三个问题,是任何一个社会都必须解决的。
在资本主义混合经济中,政府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和对经济生活的直接调节等在上述问题的解决中发挥影响,但更主要的作用是通过价值规律自发实现的。因此,他们虽然没有社会主义国家这么庞大的经济管理部门,但整个经济在大多数时间里仍能正常运行。这种控制国民经济运行的方法一定是和资本主义制度联系在一起的吗?显然不是。社会主义国家同样是通过上述几方面来控制经济运行的,只是大多用行政的办法而不是经济的办法去进行。可见,管理经济的方法不是必然地和社会性质联系在一起的。
怎样控制经济运行的问题,使人很容易联想起,在晶体三极管中,可以用较小的基极电流去控制比它大十几倍、几十倍集电极电流的现象。在美国的混合经济中这种控制是通过乘数效应来实现的。政府通过开支、税收的较小变动,可使国民生产总值得到几倍的变动。这启发我们,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通过改革,建立起控制国民经济的“三极管结构”,就可大大简化宏观管理,国家就可不必直接管理全部经济活动,而只需管理其中几分之一甚至十几分之一的经济活动,就能照样操纵整个国民经济按预定目标运行——这就是管理国民经济的放大原理。而放大倍数——两种经济成份比例的大小,将成为衡量政府管理经济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
就象晶体管的放大作用是依赖于PNP结或NPN结的机制一样,管理国民经济的放大原理的实施也必须依赖一定的机制才能运行。必须使国家控制的这一部分经济成份与其它经济成份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建构好运行机制发挥作用的微观基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这种有机联系的形式是可以多种多样的,例如:
1.直接制约:
即国家控制的这一部分经济成份利用其在经济中所处的地位来制约其它经济成份的发展。如国家控制采掘业,其它经济成份控制加工业,那么,国家通过控制采掘量的大小,就能制约加工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同时建立起市场机制来引导加工业生产要素的进出。这样,就用不着过细地直接管理被制约的许多加工行业和产品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了,从而大大简化了管理。
2.控制龙头企业:
在广泛发展横向经济联系的基础上,通过自愿互利的方式(经过充分论证,也可采用行政方法),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建立起若干个全国性的大型企业集团。国家通过控制集团内的龙头企业或核心单位来控制这个集团;而这个集团又通过其广泛的生产协作、流通关系网络、同行业的竞争关系来影响整个行业和相关行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这样,国家就不必直接去过细管理那千千万万个非龙头企业、非核心单位、非主导行业了。
3.控股:
通过广泛发展股份制公司,将被各部门、各地区所有的资产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集中到善于经营管理的企业家手中统一使用,能大大提高经济效益。经过公平竞争,其中的优胜者将利用股份制形成庞大的财团公司,而国家利用持有其中的股份,在达到控股的条件下,就能控制住这个财团公司,使其按社会主义方向来发展和活动。
在我国,社会化大生产已初具规模,各种经济联系日益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各个环节日益互相依赖,缺一不可,所以,国家很容易找到各种直接间接的控制方法或另行建构稳定可靠的控制关系,使国家不必直接去管理很多行业、很多产品的生产、流通、分配等问题,更不必直接插手很多企业内部生产经营管理问题而仍能解决前面提出的三个基本问题,使整个经济活动在宏观上能服从全社会的利益,从而保持整个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而这意味着有关的管理机构包括具有有关管理职能的公司将被大大精简,使得我国的社会经济管理总成本大大降低;也意味着可以大大减少国家投资量,大部分投资可由其它经济成份承担。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混合经济由于国家的性质及其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是很适合于上述放大原理的运用的。下面具体构想了使国家直接管理的经济成份的作用效果得到多倍放大的运行机制。
前提条件:
1.消费品、生产资料、资金、技术、劳务等市场已经形成,生产要素流动方便,信息灵通,价值规律充分发挥作用,自发地调节着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市场机制已经形成。
2.各种横向经济联合体、股份公司普遍建立,部门所有、条块分割的局面已经打破,各联合体之间的垄断与竞争并存,各种经济成份都参与市场竞争,公平竞争的各种法律、政策、规定大体完善,经济竞争中的主要“制高点”,由国有经济成份所控制(这里的“国有经济成份”是指由国家掌握其决策权的经济成份,在下述第3点的条件下它的经济行为表现为直接为全社会谋利益),其它经济成份从总产值上看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占相当大的比重(如2/3~4/5)。
3.社会主义国家各级政府有较高的管理水平和廉政作风,从而保证其经济活动能真正代表全社会的利益,满足全社会的需要。
在上述前提条件下,分析国家怎样利用放大原理来控制整个经济活动服从于全社会的利益;分析通过怎样的途径,使国家给国有经济成份(或它的某段时期的经济活动方向与社会目标相一致的经济成份)一亿元的投入,造成GNP有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几亿元、十几亿元甚至几十亿元的产出。
这些途径有:
1.通过联合体中的关键部分进行
1)“龙头式”
目前兴起的许多联合体是围绕着一个“龙头”单位建立的,如二汽集团中的二汽厂。假设根据全社会的要求,需要发展汽车制造业(二汽集团中除了国家控制的二汽厂外,还有大量地方、集体、个人、外资所有或混合所有的企业,他们与二汽厂协作生产,从中分到利润),现国家给二汽厂一亿元各种待用的生产要素,二汽厂的生产规模将有一亿元的扩大。这一亿元的增加将产生两方面的效果:
A.类似凯恩斯的乘数原理,使GNP按乘数增长几亿元。设乘数为3,则GNP增长3亿元。
B.这一亿元还将引起二汽集团中其它经济成份投资的增长。例如:二汽厂生产底盘,某参加联合体的私人或外资企业利用其底盘生产各种车型或就为二汽厂生产轮胎。由于是社会需要增产汽车的,所以销路看好。私人和外资企业虽然不是从谋取全社会利益出发来生产的,但销路看好、有利可图的机会使他们愿意与二汽厂达成协议,由他们增加投资,生产配套的车厢或轮胎等。这样,国家给二汽厂这一亿元将动员非国有经济成份按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投资若干亿元。因为前面假设非社会主义经济成份占相当大比重,因此,这“若干亿元”可能是一个相当大的数额,例如四亿元。而这四亿元又将按照乘数原理,使GNP增长12亿元。
两项相加,GNP增长15亿元:
△GNP=M·△G+M·△I=3×1+3×4=15(亿元)
M:乘数,假设为3。△G:国家增加的投资。△I:其它经济成份配合增加的投资。
这样,对国家来说,它只需按社会需要的方向投入一亿元生产要素,就能使GNP增长15亿元。这对管理意味着,国家在放大原理的作用下,只需管理这一亿元生产要素的投入,就能收到在旧体制下需要管理:
△G+△I=11+4=15(亿元)生产要素投入的同样效果,从而大大减少了国家对汽车行业管理的工作量。
值得提到的是:
A.这15亿元GNP的增长是符合全社会利益而且受到国家控制的。
B.资本主义条件下政府增加开支△G的乘数作用主要只有一项内容:△GNP=M·△G(引致投资的数额很小而且又被政府投资的“挤出效应”所抵消,故这项在粗略分析时可忽略)。这里体现了社会主义混合经济的优越性。
C.资本主义政府增加的开支△G相当大一部分不是社会所需要的,例如星球大战计划的开支。根据凯恩斯理论,它支出△G是为了刺激经济,人为地增加总需求使更多的人能就业,而不管增加就业所带来的结果(产品、劳务)是否为社会所急需。因此,它不太讲究政府投资结构是否合理的问题。与这点相比,社会主义政府在前述前提3的条件下增加的△G有着本质上的优越性。
D.社会主义的△G产生的“挤出效应”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国家投给二汽厂一亿元△G,二汽厂又吸引其它经济成份配合投资四亿元△I,由于这五亿元占去了一部分市场,对其它经济成份来说,由前提1可知,它们就减少了一部分投资机会。至少,其中那四亿元是可以投到其所有者想投到的其它方向上去的——这“其它方向”,可能符合社会需要,也可能不符合,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这投到与二汽厂配套生产方向上的全部四亿元是符合社会需要的。
E.调整产业结构的作用。另外,如果不是用“待用的”生产要素投入,而是用正在使用的生产要素投入(如令某国有拖拉机厂转产与二汽厂配套的零部件),此时虽无放大作用,但也有按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调整产业结构的作用——这在工业经济管理中也是十分重要的。
2)中心城市式
本文所指联合体不仅限于各企业的联合体,也可以是指城市之间、城乡之间开展联合,发挥各自长处,互补对方不足所形成的联合形式。这种形式,中心城市在中间起着重要作用,是联合体的“牛鼻子”。这种联合体虽不象“龙头式”那样紧密,但是国家仍可以通过控制中心城市的发展来影响其卫星城市、郊县和与之联合的其它城市的发展。例如:在市管县的体制下,增强“市”的活力,必然会带动“县”的发展。又如,广东与内地许多城市签订有技术经济协作之类的协议,那么,利用这种关系,假如国家向广东多投资,提高其技术水平,通过这些协议,广东转让给各地的技术成果或达成的联营、合作项目就会更多,从而收到放大的经济效果。
还可以找到许多“放大”的形式,其放大机制可以自行类推。
上述过程还是部分可逆的。例如,如果国家减少给二汽厂的投资或增加对它的税收,那么二汽厂的生产水平就要缩小,同时它吸引的其它经济成份的投资也相应减少,经过乘数的作用对GNP也将产生多倍缩小的影响。值得指出的是:这种局部性、针对性很强的紧缩,是可以从根本上避免财政金融紧缩所产生的副作用的,是国家控制经济运行的一条新的重要“缰绳”。
2.通过市场进行
1)通过生产资料市场和消费品市场
由前提2可知,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对某产品的需求曲线D应是一斜线,供求平衡点在A点,如附图所示。由于经济竞争的制高点被国有经济成份所控制,所以,国有经济成份有一定的操纵生产量和需求量变化、从而影响平衡点价格的能力,即它能在一定范围内按社会需要来改变需求曲线D和供给曲线S的位置、斜率。设变为S′和D′,平衡点由A变至B,那么该行业的销售收入会发生变化:
△T=P[,B]·Q[,B]-P[,A]·Q[,A]
附图 供求曲线
这个数额通过市场竞争分配给该行业的各种经济成份:
△T=△T1+△T2
△T1是国有经济成份收入发生的变化,△T2是其它经济成份收入发生的变化,那么,△T/△T1就是国有经济成份活动效果的放大倍数。另外,△T2也是由于△T1才引起的,是国有经济成份有意识地操纵经济生活所预期要产生的,因此,应当认为其它经济成份△T2的变化也符合社会的利益。但放大过程还没有完结。若△T1>0,那么,它会按照乘数效应并按照社会需要方向使GNP一轮一轮的增长数倍;若△T1<0,则产生相反的效果。另外还要考虑到Q[,B]-Q[,A]还从使用价值上影响GNP,有合理调整产业结构(通过生产资料市场进行)、合理调整消费结构(通过消费品市场进行)的作用。这里所谓合理,就是按照社会需要的方向进行经济活动。
2)通过技术市场
技术属于知识形态的商品,与生产资料商品和消费品有许多不同的特点,如价格弹性小,垄断性强,各项技术间的替代性小,等等,综合表现为国家控制的经济成份研制出来的技术成果对其它经济成份研制出来的技术成果的销售量、价格的控制能力弱。但是,国家控制的经济成份研制出来的技术成果(由前提2,假设其是符合社会需要的,而不是象以前那样,科研成果与社会需要往往脱节)可以用附带各种优惠条件的办法来吸引各种经济成份购买和推广,使它们的投资不转到其它方向上去(这些方向从客观上看,可能符合社会需要也可能不符合)。如果一项技术,是符合社会需要的,为了提高其在技术市场上的竞争力,国家可对它实行补贴政策。甚至可以这样:谁买了这项技术,国家还同时给它一笔贷款,帮助他形成生产能力。形成生产能力后,就可自行价值增殖,收到放大的效果。
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一项有重要价值的新技术,有着难以估量的直接、间接经济效果。所以,对符合社会需要的新技术,国家要舍得扶持。
3)通过资金和有价证券市场
主要是通过货币供给量的大小、利率、税率的高低及证券的买卖来控制资金的流动方向,使资金的流向符合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再通过各种乘数产生多倍放大效应。控制方法可借鉴西方经济学的一些属于市场经济自然属性的做法,结合我国情况对这些做法进行修正。
4)通过劳务市场
前面曾提到“国家投给二汽厂一亿元各种待用的生产要素……”。这里强调“待用的”是因为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各部门达到了均衡,因此,如果采用从其它企业抽出在用的一亿元生产要素的办法给二汽,那么,二汽增加的收益等于其它企业减少的收益,这样就起不到放大的作用(但使生产要素在部门间转移的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有待用的生产要素,是放大原理发挥作用的条件。这个条件,我国是部分满足的。许多国有企业的隐蔽性失业状况就是一例。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国外现有的大量的待用要素如资金、原材料、设备等也构成了这个条件。生产要素中包括劳动力,我国是很充足的。因此,必须建立起劳务市场,大力发展各级各类教育事业,保持一定数量和各种素质的劳动力储备。
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是形成市场机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的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但要解决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必须先解决住房商品化,大幅度提高工资使之足以购房、物价全面改革使之与国际市场价格体系接轨,复关及外贸体制改革等一系列颇难解决的重大问题;与之配套的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等,也必须同步推进;还有,经济领域里的许多问题的解决,必须依赖上层建筑领域里的变革特别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
3.通过股份制进行
股份制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是生产作业职能、管理职能、经营职能依次从资本家身上分离出来的结果。各国社会化大生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发展了两百年,最后普遍采取了股份制公司的形式,是有其内在必然性的。这就是,通过股份公司的形式,把被各个资本家所有的资产,集中到专业的经营管理人员手中,以提高从社会角度来看的劳动生产率。我国财产所有的情况,尽管与西方有很大的不同,但就应把由各地区、各部门、各企业所有的资产集中到专业的经营管理人员手中统一使用,以适应扩大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的程度的要求这一点来说,却是完全相同的。正因为如此,西方股份公司的许多做法,对我们是极有参考价值的;这种社会化大生产的先进的组织形式,是完全可以为社会主义所用的。可以预言:它将象扬弃资本主义制度下不适应社会化生产进一步扩大要求的私人所有的资本一样,扬弃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不适应社会化生产进一步扩大要求的部门、地区所有制。但同时也应指出的是,公有制经济实体国家股和法人股的持有者并不是该股份的所有者。这种假股东的性质在目前的政治体制下,使他们个人对公有股份的损益和增殖不承担或只承担很少一点经济责任;由于缺乏经济上的约束机制,因此深刻地影响了他们的经济行为、用人行为和其它方面的各种行为。而要改进这种状况,有赖于在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设计出各种行政的、法律的、舆论的或组织外部的(分为从上往下的和横向的)、组织内部的(分为从下往上的和横向的)各种约束机制,切忌全盘照搬西方股份制的做法,更忌将这些做法中的机构设置、领导体制、用人和分配制度等照搬到非经济实体的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如高校、研究所等。
在股份公司的制度下,利用“参与制”,可以形成层层控股的母公司、子公司、孙公司金字塔结构。高居于塔尖上的较少资本可以控制比它自身大十倍几十倍的大资本。抛弃其社会属性,吸取其自然属性,把这套办法经过修改移植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使其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应该是行得通的。只要塔尖上的“寡头”是代表全社会利益的,那么,这个股份公司的经济活动就具有了社会主义经济活动的性质,这样,利用“参与制”就能得到多倍放大的效应。
前面讲的三条途径,处处强调了在市场经济中,国有经济成份的主动控制作用,这是看得见的手用经济手段操纵经济活动来服从社会需要的问题。我以为,人们看准了经济活动中的问题并有能力去控制它时,是应该去控制它的,这样就可以确保经济活动服从全社会的利益。
A Study on the Moving Function of the Socialistic Mixed Economy
Zeng Ying*
Abstruct The Socialistic Mixed Economy is a economy type under which the economies of varied ownership systems are combined organicallyto make together the progress of production,distribution,exchange and consumption of society under the guiding or control of the socialistic country.Through the refoming,it sets up"the structure of ThreePoles Tube"to control the moving of national economy,utilizing the magnifying principle on managing national economy and makes a fulluse of relations that links in social great production to a mutual dependence.We can reduce greatly the general cost on social economy management and the investment of state under the premise to pledgeeconomy development in line with social demands,plans and proportions.We should not analyse only the quantity proportion of the public ownership economy in a whole economy while judging the economy nature,and ought further to analyse its position in economy.We should design different kinds of restraint functions in seform so as to remedy the defect that the profits and losses of the public ownership economy have lacked economical restraint function.
Keywords socialist mixed economy moving function magnifying principle
收稿日期:1994-09-01
* Office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Foshan University,Foshan,52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