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经济政策的理论意义和历史现实意义--读列宁“粮食税论”的经验_新经济政策论文

论新经济政策的理论意义和历史现实意义--读列宁“粮食税论”的经验_新经济政策论文

略论新经济政策的理论意义和历史现实意义——读列宁《论粮食税》的体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列宁论文,新经济论文,现实意义论文,粮食论文,意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77年前,列宁写下了光辉著作《论粮食税》(新政策的含义及条件)。这是马列主义理论宝库中一部经典著作,是列宁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在这部著作中,列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武器,从剖析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入手,站在历史的前沿,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巨大理论勇气,第一次初步探索了在不发达国家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如何实现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提出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入口”的著名论断,揭示了粮食税的实质,提出大胆地利用资本主义来建设社会主义,指明国家资本主义是从小生产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其历史现实意义及理论意义十分巨大。今天,重温这篇著作,对于在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马列主义,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不断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仍具有重大意义。

一、初步探索了不发达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和途径。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在俄国的成功,标志着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具有划时代意义。但是,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在建立苏维埃政权,粉碎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国内敌人的反抗,巩固了新生政权以后,如何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这是列宁在社会主义实践中遇到的首要难题。列宁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观点来观察和解决问题,寻找在小生产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途径和方法。首先,列宁深刻地总结了实行“战时共产主义”这种“直接过渡”途径的经验教训,认为“我们取得的胜利表明”实行这一特殊政策“不是过错”,而是一种“功劳”(注:《列宁选集》中文第3版,第4卷,第502;。),但如果把这一政策视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企图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实现从小农经济向共产主义的“直接过渡”,那就大错特错了。第二,列宁从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理论出发,分析了不发达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两个必要条件:(一)政治条件,即无产阶级在国家内占统治地位,这“无论在政治制度方面或工人政权的力量方面,比任何英国和任何德国都要先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仅仅表明这个政权有决心向社会主义过渡,而不表明现在的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二)经济生产、社会经济等物质条件。从生产力状况看,俄国的“空旷国土可容下几十个文明大国”,但“羊肠小道”把“乡村和铁道隔离开来,即和那联接文明、联接资本主义、联接大工业、联接大城市的物质脉络隔离了开来”,“国内战争加剧了经济的破坏,阻滞了国内生产力的发展,粮食欠收,饲料缺乏,牲畜死亡,更厉害地阻滞了运输业和工业的恢复”,“俄国在组织国家资本主义、文化程度,(施行)社会主义的物质生产上的准备程度等方面,都比西欧最落后的国家还要落后。”从生产关系看,在1918年,其经济结构特点是既有资本主义成份,也有社会主义成份。宗法式的、小商品生产、私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五种经济成份并存且错综复杂,占优势的是小资产阶级的自发势力。其中,投机商人时刻破坏国家资本主义的外壳,小资产阶级、私人资本主义共同一致地既反对国家资本主义,又反对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抗拒国家的任何干涉,统计和监督,不论它是国家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到1920年,农民中的贫农(无产者和半无产者),在许多场合变成了中农;小私有者,小资产阶级的自发势力加强了。从政治形势看,1921年春天政治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要求必须采取迅速的,最坚决的,最紧急的办法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提高他们的生产力。这种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多元结构极不平衡状况的生产力及其错综复杂的生产关系的矛盾,成为当时俄国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而且种种状况表明,在落后的小农国家中,不从农民经济的优势这个条件出发,不充分顾及农民的利益,不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出发,过早地按照共产主义原则组织生产和产品分配,实行单一的所有制形式和单一的分配制度,是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这一基本规律的,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行不通的。

列宁在科学分析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物质条件和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就“苏维埃无产阶级专政同国家资本主义的结合、配合、混合”进行了大胆探索,指出“真正革命民主国家下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必然会是客观社会主义的一个步骤”;“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完备的物质准备”,“是社会主义的入口,是历史阶梯上的一级,从这一级就上升到叫做社会主义的那一级,没有任何中间级”。列宁进一步指出了把资本主义发展引导到国家资本主义轨道的具体途径和形式。

具体是:(一)实行改余粮收集制为粮食税的政策。其实质是寻找社会主义经济同小农经济的结合点,这是从特殊“战时共产主义”向正常的社会主义产品交换过渡的一种形式。只有实行这种政策,才能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提高农民的生产力,迅速地恢复国民经济,巩固工农联盟,进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

(二)要用一切办法坚决发展流转即贸易自由,商品交换。实行粮食税后带来的贸易自由,商品交换等问题,只有用国家资本主义的办法才能解决。因此,“要用一切办法来发展流转,不要害怕资本主义”。“一个政党要试行全面禁止、堵塞一切私人的非国家交换发展的政策,那就是干蠢事,就是自杀”。

(三)实行租让制。它是无产阶级的国家政权为反对小私有者的自发势力而和资本主义缔结的一种合同,是资本主义大生产向社会主义大生产过渡的一种形式。这一政策执行得恰当而谨慎,可以帮助改进生产状况,改善工农生活。其成功,国家就会获得为数不多、但却是有先进水平的大企业。

(四)实行合作制。这是把实行粮食税后出现余粮自由买卖,商品交换引上合作制资本主义轨道,便于从国家资本主义进一步过渡到社会主义,这是一种由小生产合作社向大生产的社会主义的过渡。其成功会把小生产发展起来,并在将来自愿配合的基础上过渡到大生产,进而过渡到社会主义。

(五)代购代销。国家把资本家当作商人吸引过来,由他们推销国家货物和收购小生产者的产品,付给他们一定的佣金。

(六)实行租赁制。国家把国有企业或油田、林区、大地方租给企业资本家。

列宁指出,在俄国这样一个小农经济占优势,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里,只有借助资本主义,尤其国家资本主义这些中间环节,才能从宗法制度,小生产过渡到社会主义。由于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很快理顺了错综复杂的经济关系,大大调动了在国家资本主义范围内小生产者和其他所有者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俄国的国民经济在短短的四年间得到全面恢复。1925-1926年,粮食产量增长到4.96亿普特;比1921-1922年增长53%;占农户23%的贫农户被免了税,1923年农业提供的国民收入占1/4;农村工业品消费由6亿卢布增加到7.4亿卢布;国民经济计划全面完成。油田、运输、大工业得到全面恢复,其中冶金工业迅速恢复;电气化超过战前水平;社会主义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上升到76.3%;对外贸易由1926年的7个国家增到1935年的38个;工业总产值增加3.5倍;国民收入达217亿卢布,比1921年增加1.3倍。总之,新经济政策的实行,澄清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是非,解除了人们“恐资”疑虑,纠正了“直接过渡”的急躁情绪和政策办法,大大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改善了人民特别是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正反两方面的实践证明:在不发达的国家,不可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而必须“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引导到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上来)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这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提高生产力,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手段、道路、方法和方式。

二、发展了马克思的东方理论。

马克思在创立剩余价值学说,确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提出“两个必然”,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指出人类社会发展必然规律的基础上,曾对未来社会从哪里突破时预测了两种理论模式,即:“西方文明模式”和“东方补充模式”。马克思指出,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并指明英、法、德、美四国家首先和同时过渡。但是,他们从70年代后期开始,通过对东方社会的观察和思考,逐渐把视线从西往东移,进而提出了革命运动方兴未艾的东方国家有可能跨越艰险的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注:指公元前321年第二次萨姆尼战争时期,萨姆尼特人在古罗马卡夫丁城附近的卡夫丁峡谷打败了罗马军队,并强迫他们负着“牛轭”通过峡谷。马克思、恩格斯以此比喻俄国等东方国家有可能避开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灾难而吸收资本主义创造的文明成果,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其前提条件:(1)保留农村公社;(2)吸收资本主义文明的一切成果;(3)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引发和推动。马克思指出:“只有当资本主义经济在自己故乡和它达到繁荣昌盛的国家被战胜的时候,只有当落后国家从这个实例中看到这是怎么回事,看到怎样把现代工业的生产力作为社会财产来为整个社会服务的时候——只有到那个时候,这些落后的国家才能走上这种缩短的发展过程的道路”。马克思在描述新社会的基本轮廓时,指出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有一个过渡时期,这个过渡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专政,并且把共产主义社会划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指出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是生产力高度发展;消灭私有制;生产资料社会所有,按劳分配,按照社会和个人的需要对经济实行计划调节;取消商品和货币;阶级消灭、国家消亡。但是,西方文明国家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一直未能提供这样的“实例”经验,马克思对不发达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发展道路,具体途径和实现形式都未作具体的描述。列宁在总结俄国革命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强调过渡时期坚持无产阶级的专政的同时,明确提出了由小生产向社会主义过渡,必须实行税制、自由贸易、商品交换、租让制、合作制、赎买、租赁等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式和办法并运用于实践,这就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丰富了“东方理论”,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三、提供了不发达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最初经验。

十月革命以后,特别是1920年在战胜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白卫军以后,苏维埃俄国开始进行在不发达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列宁提出并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就是这种探索的最初尝试。新经济政策关于重视农业,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关于充分利用商品的交换、贸易自由、搞活商业这个中间环节、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关于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以租让制、租凭制等形式,吸引外资发展经济;关于通过合作制,把全体居民组织联合起来,从国家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并把这些政策作为较长时间的基本政策,等等。所有这些,为不发达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最初经验和步骤。列宁逝世后,斯大林中止实行新经济政策,他用国家政权的强制力量,在苏联建立单一国有制、单一按劳分配形式、指令计划经济“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模式。这一模式忽视俄国的生产力发展极不平衡的状况,一概排斥非国有经济成分,否定商品交换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严重地限制、束缚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并被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所效仿,使社会主义实践包括俄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出现严重的曲折,甚至发生“苏东”剧变的历史大倒退,其教训是极为深刻的。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许多年,他并没有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再次证明,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通过暴力革命,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人民的政权,实现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历史大跨越是可能的。但是利用资本主义包括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文明成果,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由小生产到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阶段都不能跨越。其根本途径、方式和方法就是实行国家资本主义,这是小生产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是一条基本规律。否定或背离这一规律,就要受惩罚。

标签:;  ;  ;  ;  ;  ;  ;  ;  ;  ;  

论新经济政策的理论意义和历史现实意义--读列宁“粮食税论”的经验_新经济政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