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内容转化为问题的原则和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转化为论文,原则论文,策略论文,地理教学论文,内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一标多本”的新课程体制下,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重组、整合四个版本地理教材内容,已成为许多教师的实际行动。但笔者认为,对教材的“二次开发”和再处理的途径还可拓宽,比如将地理教学内容转化为问题链,使之“问题化”。因为“现代课程的基本单位是‘问题’,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重新组织’课程,通过问题设计来组织课程内容”[1]。近几年笔者的实践也证明,“问题化”处理过的教学内容,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材的探究性、可读性,还能激活地理思维,提高学生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地理教学内容转化为问题的原则 1.认准角度,选择最佳切入点 新课改之后的高中地理教材,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学科知识体系过于严密、呈现形式过于单一的状况,但大量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地理现象等内容信息,多数仍处于“贮藏”状态,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智慧性地“激活”,使之“问题化”。教师须根据不同内容的特点,选准角度和最佳切入点。有的问题可设置在认知冲突点上,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有的问题可设置在新知与旧知的联系点上,以引导学生实现有效迁移;有的问题可设置在学生生活经验与书本知识“嫁接”点上,以深入浅出地帮助其理解;有的问题可设置在理论与实际结合点上,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能力。 2.把握难度,贴近“最近发展区” 设计的问题要难易适中,缺少思维含量的问题会失去问题的根本意义;相反,如果问题过难,很多学生就无从回答,反而会挫伤学习积极性。因此,地理教师应充分了解学情,了解具体不同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储备的不同特点、大多数学生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针对不同班级设计不同起点的问题,使问题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2]。 3.关注跨度,紧扣教学重难点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内容特点,明确课标要求,确定三维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前后衔接。好的问题往往是紧扣教学目标、着力在教学重难点内容上提出的,应有合理的跨度,既不能平均用力跨度过大,又切忌遗漏教学重点或教学难点、疑点。 4.设置梯度,体现层次和系统 问题切忌大而难,或令学生无从下手。对比较抽象、复杂的内容,宜帮助“搭建支架”,设计成具有不同难易层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进阶性“问题链”,从而降低理解难度,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逐渐接近问题的本质。 5.调控密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课堂教学设计的问题数量要适中,要疏密相间。如果设计的问题过多、过密,课堂上教师不断抛出自己所“精心设计”的一个个问题,则课堂教学有可能会从过去的“满堂灌”转化为“满堂问”。这些问题往往会牵引着学生的思维,或成为束缚学生思想的圈套,从而使学生成为教师思想的俘虏,缺乏个人独到的创见,也会缺少思考回旋的余地,对所学知识也就难以理解、消化。相反,如果问题密度小、数量太少,讲授太多,一方面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思维能力得不到提高;另一方面学生也难有参与的机会,最终会产生厌倦情绪。 二、地理教学内容转化为问题的策略 1.地理事象内容转化成情境性问题 高中地理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探究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中的原理、规律,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掌握科学的地理思维方法,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不再是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时空分布,但有关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内容,可转化为情境性问题,用以创设教学情境,尤其是那些实时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生活、社会、生产中的地理事件和现象,通过呈现鲜活生动的文字、数字、图像材料,并将之转化为情境性问题,可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形成强大的学习内驱力。 2.地理概念内容转化成直观图形问题 地理概念是地理事物、现象或地理演化过程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是认识各种地理事物的依据,也是进行地理思维的“细胞”。对地理概念的正确理解,是学习地理原理的基本前提。然而,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对地理概念的学习,经常出现混淆不清、望文生义、内涵理解模糊、外延把握不准、表述不严谨等问题,有的已成为制约地理学习成绩提高的“瓶颈”,究其原因,与学生的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归纳和演绎等逻辑思维能力欠缺有很大关系。 深刻理解内涵、准确把握外延,是掌握地理概念的关键。地理概念的内涵指地理概念所反映的地理事物本质属性的总和,外延是指该地理概念反映的一切地理事物。将地理概念内容转化成直观图形问题,可以更好地透析地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培养思维的严谨性和缜密性。如将地理概念内容转化成纲要信号图式问题,可以用简洁、直观的词语、符号、数据、线条等信号,引领学生进行归纳、演绎,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区别地理概念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从而有效进行逻辑思维过程的“加工”,更好地学习地理概念。例如,在教学“自然资源”概念时,设计如下纲要信号图式(参见图1)。结合纲要信号图式,设计这样几个导学问题:(1)棉花、原始森林、清洁汽油、闪电是自然资源吗?请说出你的判断理由。(2)你的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自然资源有哪些?它们分别来自什么圈层?(3)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生产部门中使用的自然资源有哪些?其中哪些可再生?哪些不可再生?通过图式和问题分析,引导学生在理解和把握地理概念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分析、演绎、归纳等思维能力。地理教学内容向问题转化的原则与策略_地理论文
地理教学内容向问题转化的原则与策略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