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办高校的发展态势及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浙江论文,态势论文,民办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近年来,浙江的民办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截至2000年底,浙江共有经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的民办高校3所,按照民办机制运行的公办大学二级分校(简称二级院校)18所,以新机制、新模式运作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含筹)32所,民办专修、进修及学历文凭考试的学校36所。2000年按照社会力量办学机制运行的院校招生数已经达到3.65万人。这些发展,缓解了社会接受高等教育的部分需求,满足了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单独招生和1997年以前有一部分成人高校举办的高职未计在内。)
浙江民办高等教育近年来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1.发展迅猛,呈“加速度”趋势。
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后,浙江省的民办教育事业已经悄然兴起。短短几年间,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已显雏形,浙江省的民办高等教育事业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了。
2.民办高校异军突起,成为高教发展的主要增长点。
表一 浙江省民办高校近几年在校生简况(单位:人)
年份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二级院校
0
0
0
7300 26149
民办专科院校948
1061 1881
6645 13819
高职学院(含筹)
0
0
680 4207 29918
专修学院
0
0 3400
8940 16140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整个高教发展的过程中,民办高校的发展已成为事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原有的民办高校发展步子加快,浙江树人大学、温州大学、万里学院2000年的招生数比上年翻了一番。二级院校由于起步高(都是本科),又有母体的支撑,信誉较好,一开始便受到社会的青睐。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从无到有,速度之快令人惊叹,由于运用了“新机制、新模式”,调动了学校办学的积极性,社会各界的认同度逐步提高,招生数量呈指数型上升。
表二 几所民办高校的招生增长情况(单位:人)
年份1997
1998
1999
2000
浙江树人大学480489
750
2340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
——
——
540
1080
温州大学
418500
560
1286
本科500
万里学院
——
——
1540
专科3197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
400540
1120
浙大城市学院1999年举办,当年招生。万里学院1998年下半年由浙江农技师专转制筹建,1999年开始招生。温州大学1999年开始作为民办高校招生。
3.专业设置贴近社会经济发展。
从浙江省现有民办高校的专业设置看,许多高校大胆解放思想,贴近社会经济发展设置新的专业,体现了在专业设置上的创新精神和探索勇气,同时也增加了对考生的吸引力。
表三 几所主要民办高校专业增加情况(单位:个)
年份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树人大学
8
810
10
30
温州大学
14
10
10
11
32
万里学院
——
——
——
18
41
二
1.日益提高的经济水平要求高等教育有大的发展。
浙江省地处华东地区中部,得益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位居全国前列,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较快的提高。有关数据显示,浙江省的国内生产总值在改革开放前处于全国的第12位,1999年已提高到第四位。199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8428元和3948元,收入绝对额分别位居全国第4位和第3位。但是,作为经济发展持久推动力的高等院校资源,确实与经济的发展很不相称。1998年全省仅有普通高校32所,校均规模只有3000人左右,其中有7所“袖珍大学”的校园面积在100亩以下,最小的只有41亩。高等院校少,招生规模小,学校档次总体来说不高。号称“文化之邦”的浙江省,在3个考生中仅一人能上大学。据有关部门统计,1995年,全省每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为148人,低于全国246人的平均水平。1998年,全省每万人中拥有中专学历的和初级职称以上人才仅381人,低于全国平均数426人,每万人口中普通高校的本、专科生25.6人,低于全国平均27.6人的水平。这种情况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的质量,同时造成研究开发力量薄弱,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产品层次低,发展后劲不足。应该看到,富裕起来的人们不仅在经济上具备了“接受更好更高教育的”承受力,而且在致富的过程中深切地感受到文化程度对持续致富的重要性,对其子女接受高等教育表现出强烈的渴望和极大的热情。高等教育资源的不足、经济持久发展的需求、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愿望,是浙江社会力量举办高等教育的强大推动力。
2.政府的大胆决策,措施的出台和制度的完善是浙江民办高校发展的催化剂。
到目前为止,浙江已经出台了成系列的发展民办高校的政策法规:
1997.12.4 关于实施《社会力量办学条例》的若干意见
1998.3.30 《浙江省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设置的暂行规定》
1998.5.19 《浙江省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1998.10.27 《关于鼓励社会力量试办五年一贯制高等职业教育的意见》
1998.11.9 《浙江省社会力量办学收费管理暂行办法》
1998.12.31 《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若干规定》
1999.4.12 《浙江省社会力量申请筹办高等学校的补充规定》
这些法规条例的颁布,进一步明确了民办高校的地位、作用和基本规范,客观上给正在启动的民办高等教育创造了良好而宽松的发展环境。
3.浙江民办高等教育有扎实的发展基础,厚积而薄发。
1984年,浙江树人大学在一些有识之士的倡导下成立,并有学历授予权。随后,温州人以独有的温州模式,以股份为纽带,办起了全新的温州大学。浙江万里学院一起步就以巨大的改革勇气和精神快速发展,短短两年时间,一所现代化的大学已经展现在人们面前。事实说明,市场经济是民办高校发展的沃土。当然,我们也要看到,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走向市场,比经济改革更需要魄力和胆识,困难更大。直到今天,以富有出名的浙江,尚没有见到哪个高校公开亮出“私立”的牌子,真正意义上的“民办”也还不多。但是,市场毕竟是市场,可以预料,在不久的将来,私立高校一定也会在浙江的大地上生根、成长、开花。
三
浙江的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是喜人的,态势是稳健的。在发展的征途中,也表现出一些问题,有待于整理和解决。
1.资产界定问题。
目前,相当一部分民办高校由于采取股份制的形式起步,其资产界定是明确的。但是也确实有一部分民办高校的资产是不明确的。如一些二级院校和改制院校、合并组建的院校,甚至于一些股份制院校,资产的界定问题无人提起。笔者与许多同行聊起这个问题,有一部分持“不搞争论,发展了再说”的观点;较多的是认为没有必要,“难得糊涂”,过得去就行。事实上,第一种观点的人倒是“糊涂的”,而第二种观点也是站不住脚的。资产的性质决定办学和管理的模式,资产归属不清晰,影响办学者和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同时对政府来说也存在着风险。由于对民办高校,政府相对宽松管理,因而经营者的职责也不十分明确。既然这个资产是不明确的,增值部分的归属也不明确,相应地,亏损的责任也应该是不明确的。好在浙江民办高校关门倒闭的还没有,如果有,最后只能由政府来托盘,到时候再界定就是“亡羊补牢”了。说到底,资产界定工作对经营者和政府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重视和抓好这个问题,对能否办好学校影响不小,同时也能为下一步人事制度的改革、学校后勤社会化实施过程中的冗员剥离等等打下基础。
2.收费问题。
下表列出了近几年浙江民办高校的收费情况。
表四 近几年民办高校收费情况(单位:元)
年份1997
199819992000
浙江树人大学3900
590059008900
温州大学
2300
2300
50000(3年) 51000(3年)
万里学院
2300
2300
48500(3年) 48500(3年)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2300
380050008000
二级院校
——
——15000
15000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
230055005500
专修学院
230050006000
摘自《浙江招生考试》,除特别注明外,其余均为年学费,按文、理平均标准。温州大学1998年以前为公办体制,1999年转为民办体制。
可以看出,目前浙江民办高校的收费确实涨得很快,一些艺术、美术类专业的收费每生每年学费18000-20000多元不等。对收费考虑的因素,除了学校的运行成本,还有一个社会承受能力的问题。客观地说,大量的农村居民和城市的工人、职员、机关干部等都是工薪阶层并不富裕,支付这样数额的学费,确实有点不堪重负。现在有的学校的投资者有点性急,期望利用目前高校资源相对缺乏的机会,尽快把建校成本在短期内全部收回,有的甚至把应该由以后的学生承担的费用也摊派在现在的在校生身上回收,以求“滚动发展”。笔者认为,这有失公允,不一定合适。媒体对这种典型不宜过多宣传,学校也应慎重考虑自己的办学宗旨。另一方面,考生也会计算成本,如果成本太高,加之许多民办高校的质量、信誉以及毕业生就业等情况本身也不是太好,在这种情况下,考生只能放弃。2000年秋季浙江金华市8000多名考生放弃升学拒填志愿就是一个例证,据了解在其他地区也有类似的情况。收费太高,在现有高教资源不是很宽裕的情况下,只要降低分数线,仍会有考生愿意读,问题是分数线也不能太低,考生文化基础太差,对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很大,学校的信誉和形象会受到影响,长此以往,得不偿失。当然,收费过高,本身也有个教育公正性的问题。这里不再展开。
3.教育质量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质量问题是民办高校的生命线。就目前绝大多数民办高校来说,外聘的教师虽然有选择余地,一些老教师的教学也确实有一定水平,但如果放松管理,教学质量确实存在许多不定因素。还有教学设备、设施、管理等,就总体而言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近年来一些学校规模快速扩大,教育资源严重稀释,教学质量形势严峻。由于一些民办高校办学主体的短视,担心国家发展民办教育的政策发生变化,对举办民办高等教育经济上的巨大开支思想准备不足等等,导致学校在教学上的经费投入不足,精力集中不起来,教学工作敷衍了事,管理松散乏力,质量严重下降。部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原有中专教师的适应性问题、教学设备的档次问题、教学的基本规范问题等等,都令人难以认同。重视教学质量,就是重视高校自己的生存。从整个社会来说,民办高校只有真正提高教学质量,才能真正克服人们的偏见,得到社会的认同。
4.办学特色不明显,学校品牌有待于创立。
从浙江省现有的三所民办高校来说,温州大学起步较早,并且一开始就是社会力量办学,但走过一段弯路。“万里”一起步就以发展的速度和规模著称,但时间短,真正的办学特色形成需待时日。相比而言,浙江树人大学虽也起步较早,是全国最早的民办高校之一,16年来一直坚持社会力量办学,克服了许多困难,特别是坚持不以盈利为宗旨,低收费、高标准教学,并体现了“体制好、机制活、人员精、专业新”的特征(浙江省省长柴松岳语)。但该校经费一直靠社会捐助,规模较小,直到2000年浙江省政府决定树大与周围的三所中专学校联合后,才脱去全省“最小”的大学的帽子,一跃成为浙江省规模较大、学科较多综合性民办高校,然办学特色有待于营造。
学校特色不够明显,品牌树立不起来,其实是许多民办高校都面临的问题。尽管浙江省民办高校取得较快的发展,但由于原有高教资源少、基数低,高等教育的供求矛盾仍很突出。有关方面测算,2001年浙江省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仍比上年有较大增加,加上历年“欠债”,录取形势仍不可乐观。1999年,浙江普通高校录取率仍比江苏、辽宁低19%和23%,比上海和北京低30%余。浙江省政府明确提出到2005年建成10所万人大学、30所左右的高职学院的目标;2002、2005、2010、2020年的毛入学率将分别达到15%、20%、25%、40%。通过20年的努力,接近中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对照这个目标,浙江省发展高教的任务仍十分繁重。但这个目标同时也为民办高等教育的更大发展提供了空间、机遇和可能。
“有为才能有位”。民办高校只有抓住机遇,加快建设,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克服自身的不足,不断壮大自己的办学实力,树立良好的学校形象,才能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浙江民办高校来日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