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财政状况与1998年政策取向分析_货币政策论文

1997年财政状况与1998年政策取向分析_货币政策论文

1997年金融形势与1998年政策取向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年金论文,取向论文,形势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1997年金融运行的基本形势

总的来看,1997年1—10月金融运行虽有波动,但基本平稳, 然而却并不明了。其中隐含的远比显现的信息量为大。因此,对于今年的金融形势进行规范判断要比进行实证分析困难得多。

1、现金发行

1997年1—10 月现金发行除元月份以外基本为前期净回笼后期净投放。春节前现金投放创历史最高纪录。2月份开始净回笼, 但因股市活跃,出现货币流出银行进入资本市场的“脱媒”现象,致使储蓄回笼比往年较为乏力,5月份累计净投放量为最低点,6月份开始因农副产品收购支出增加等原因由净回笼转为净投放。 1 —10 月比去年同期多投放167.39亿元,相当年度计划1200亿元的57%。

与现金投放相对应,1—5月流通中货币量趋于下降,5 月底达最低点,6月份开始逐月平稳回升。10月份流通中货币余额比年初增加519.4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90%,略高于经济增长和物价上涨之和(3季度GDP增长率为9%,10月份零售物价指数上升1.1%), 但低于年初确定的13.6%的目标。考虑到10月下旬降低利率的影响,可能引致居民资产组合变化,部分储蓄将进入股市投资,货币的资产需求将有所上升,加上双节将至引致的货币交易需求增加,而货币尤基础货币供应仍具有较强的内生性即被动性质,估计今后两个月现金净投放将有一定幅度的增加,但仍将处于全年1200亿元的计划控制目标之内,全年流通中货币增长率超过13.6%计划控制目标的可能性不大。

2、货币供应量

狭义货币M[,1]前期稳定增长,后期明显放慢。 受股民投机需求增加引致储蓄转化为流通中现金及企业活期存款增加等因素影响,1—7月除个别月份外增幅均在18%以上,8月份以后增幅持续回落,10月份M[,1]余额比年初增加2626.93亿元,比同期增长15.84%,高于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之和5.76个百分点,但处于全年计划控制目标18%之内,即使11—12月增幅有所加大,但全年超过18%的可能性似乎并不大。广义货币M[,2]增长率明显呈单调稳定下降趋势。M[,2]余额比年初增加9781.04亿元。余额比同期增长幅度由元月份的25.3 %逐月单调稳定下降到了10月份的16.4%,高于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之和6.3 个百分点,远远低于全年计划控制目标23%。6月份M[,2]增长速度多年来首次慢于M[,1]增长速度,3季度基本维持此一格局,直到10月份才有所改变,M[,2]增长速度又高于M[,1]增长速度。M[,2] 增长速度的回落从根本上看,是近年来持续执行适度从紧货币政策的结果,M[,2]与M[,1]增长速度的相对变化则与今年上半年股市过热和下半年降温相关。货币流动性M[,1]/M[,2]除个别月份外,基本稳定在37—37.5之间,处于1993年以来比较低的水平,为1996年以来比较稳定的时期。狭义货币流动性逐步下降,6月份以后基本趋于稳定。

3、各项贷款。1997年1—10月各项贷款增长水平与去年大致持平,略有下降。10月份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7142.47亿元, 比去年同期少增269.2亿元。其中短期贷款10月份余额比年初增加5161.61亿元,比去年同期少增1053.02亿元;中长期贷款10月份余额比年初增加902.81 亿元,比去年同期少增103.4亿元。从贷款结构来看, 短期贷款比重稳中略升,中长期贷款比重稳中略降。中长期贷款在贷款总额中所占比重由元月份的20.99%下降到了10月份的20.35%,虽然下降幅度不大,但除个别月份外基本呈逐月单调下降的趋势异常明显。企业贷款总额比去年少增,且中长期贷款比重下降,说明一方面企业生产经营受市场需求约束增长缓慢,另一方面说明企业对未来预期不甚乐观。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动向。在中长期贷款构成中,基本建设贷款所占比重小幅上升,由4月份的48.92%上升到了10月份的49.82%,上升近1个百分点。技术改造贷款所占比重略有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且近两个月有所回升,由4月份的32.27%变为10月份的32.07%,下降0.2个百分点。是否说明企业对于规模扩张比对增长方式转变更为关注,需加以深入研究。在短期贷款构成中,工业贷款、商业贷款所占比重明显趋于下降,农业和乡镇企业贷款比重明显上升,其中工业贷款比重1—10月下降5个百分点,商业贷款比重1—10月下降3.5个百分点,农业贷款比重1—10月上升1.5个百分点,乡镇企业贷款比重上升幅度最大,1—10月上升2个多百分点。工商业贷款比重下降是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的必然结果,农业与乡镇企业贷款比重的上升则说明了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一些新动向。工业贷款实际上为国有工业企业贷款,其比重下降与乡镇企业贷款比重上升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国有企业与乡镇企业在国民经济构成及经济增长中相对地位变化,也反映了国有企业当前所面临的严峻的市场约束和乡镇企业较为乐观的发展前景。发展速度最快的个体私营和三资企业贷款比重变化不大并不是说明其发展缓慢,而是其依赖内源融资机制,现有金融体系对其支持有限的标志。同样的情况也存在于乡镇企业,以乡镇企业为主的集体经济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占40%,比国有工业高出十几个百分点,但其贷款总额仅为国有工业的31%,国有工业贷款比重下降5 个百分点,乡镇企业贷款比重只上升了2个百分点, 比农业贷款比重上升仅多不足一个百分点。充分说明乡镇企业从现有金融体系获得的支持极为有限。上述变化是我国宏观经济的微观结构变化在金融结构方面的反映,也是微观结构变化对于金融结构调整需求的一个初步信号。

4、企业存款。1997年1—10月企业存款增长比去年有所减少,增长缓慢。1月份出现90年代以来少有的企业存款大幅度减少现象, 从3月份开始存款比上月增加额逐月加大,7月份有所下降,10月份又有下降。10月份存款余额比年初增加2785.60亿元,比去年同期少增809.54亿元。其中,活期存款比年初增加1714.71亿元,比去年同期少增580.74亿元;定期存款比年初增加1070.89亿元,比去年同期少增228.8 亿元。企业存款增幅较大下降,主要是短期存款增幅下降,而短期存款增幅下降上半年可能有股市因素作用,但全年来看,则与短期贷款大幅下降相关,主要属于派生性下降。从企业存款结构来看,定期存款占全部存款的比重逐月稳步增大,尤其是4月份以来提高幅度较大, 元月份为20.08%,4月份为23.64%,提高3个百分点,4月份以后稳步提高, 到10月份变为24.25%。活期存款与定期存款之比由4∶1变为3∶1。 活期存款比重下降,定期存款比重上升在上半年有股市影响的可能,但股市降温后,这一格局依然保持并有所强化,则说明更多的为内在经济因素所决定。除上述公司资本金存款因素外,最大的可能是未来不确定性因素的作用。企业存款与贷款少增与定期存款所占比重增加及中长期贷款所占比重下降同时并存,是值得关注的现象,结合两方面因素考虑,是否可以认为企业生产和市场需求处于并仍将处于下降状态并对于近期及今后一段时期持不乐观预期,值得认真加以研究。

5、储蓄存款。1997年1—10月储蓄存款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幅下降,增长放慢。上半年受股市活跃因素影响,储蓄存款比上月增加额逐月减少,6月份开始有所回升,9月份又有较大回落,10月份储蓄存款余额比年初增加5939.44亿元,比去年同期少增2020.44亿元。其中活期储蓄上半年受去年两次降息,今年保值贴补取消及股市活跃等因素影响呈递减趋势,7月份减至最低点,8月份受股市回落影响而开始回升并趋稳定。10月活期存款比年初增加1164.04亿元,比去年同期少增27.65亿元;定期储蓄1—10月虽有一定波动,但基本呈单调稳步上升趋势。10 月份定期储蓄余额比年初增加4775.40亿元,比去年同期少增1922.79亿元。活期存款在储蓄存款中所占比重除8月份有所回升外,4—10月基本处于平稳递减状态,下降整整一个百分点,综合考虑定期储蓄余额逐月稳定单调上升且定期储蓄比重稳定上升,但定期储蓄余额比去年同期大幅下降等情况,可以认为,定期储蓄的下降,主要是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导致个人收入增长放慢的结果。活期储蓄的波动为利率和股市等因素导致,但比重及同比增幅下降则为经济增长降速所致。根据以往的经验,利率下降导致居民在储蓄与投资之间进行选择,调整资产组合方式,储蓄存款减少,股票、债券投资增加,拉动股市回升。受经济增长速度继续放慢和10月份央行下调利率影响,估计今后两个月居民的储蓄倾向将有所下降,储蓄存款增长速度将有所放慢。

6、外汇储备。由于国际收支顺差,1997年1—9 月外汇储备在去年基础上继续稳步单调增加,各月增长速度均在38%以上,9 月份外汇储备1340.74亿美元,相当于12个月的进口额。估计今后2个月外汇储备仍将有一定的增加。由于外汇储备增加,外汇占款随之呈稳步单调增加趋势。1997年10月,外汇占款余额比年初增加2717.33亿元, 比去年同期增加392.51亿元。外汇占款成为推动中央银行基础货币发行的一个重要因素,基础货币发行因此体现出较大的内生性和被动性,外汇储备进一步增加对于基础货币发行压力越来越大。

二、1997年金融调控政策措施:逻辑与效果

1997年货币政策的基本取向是继续1996年适度从紧政策不变。从事后的角度来看,表现为前期继续从紧,后期适度松动,经过一个从所谓“适度从紧坚定不移”到“继续坚持适度从紧,适时掌握调控力度”的变化。货币政策当局1997年以来出台的政策和采取的措施主要可以分为紧缩性、中和性和松动性三类。1997年1—10 月的金融运行走势基本上是1996年及上述三类政策措施作用的结果,今后两个月乃至明年一段时间之内将仍处于上述政策措施的作用影响之下。1997年10月10日之前出台的政策措施主要以紧缩性或具有紧缩效果的常规性政策措施为主,主要有:

1、加强现金管理。现金管理本来属常规性的金融管制措施, 但在1997年上半年股市活跃,货币交易需求急剧增加,M[,0]增幅扩大 ,储蓄回笼乏力的背景下出台,本身就具有某种紧的动机或期望,而事实上也现实地达到了这种效果。(1)中央银行于4月上旬决定加强现金管理,并决定从7月1日起实行大额现金支付登记备案制度,8 月份又查处了四起违规支付现金案件,终于10月6 日制定了大额现金支付管理办法予以重申,不仅从政策、法规上给出明确的信息,并辅严格的行政执法予以强化,使得一方面增加了现金流通中的交易成本,对于现金供给有一定抑制作用。另一方面可能改变个体私营企业等交易方式,引起货币结构变化。(2)中央银行于5月1日发出通知,严禁公款私存。 公款私存虽然作为现金管理的一项措施,但其影响并不局限于M[,0]方面,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存款人而言,这一措施将减少储蓄存款,并回收现金,相应增加机关团体存款;对于企业存款人来说,将减少储蓄存款,回收现金并增加企业存款,影响M[,0]、M[,1]和M[,2]结构变化。

2、严格金融业务管制。由于适度从紧政策的持续实施, 企业资金趋于紧张,融资成本尤其是交易成本趋于上升,企业的资金需求开始部分的出现难以满足的情况,为非正式金融活动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外部条件;另一方面,一些企业等资金需求者在无法获得信用贷款的情况下,利用存单质押贷款获得资金,以此来解决资金紧张问题。在此情况下,中央银行陆续推出了针对信贷扩张和非正式金融发展的一系列旨在严格金融业务管制的政策措施。主要有:(1)中央银行决定从4月21日起停止办理存单质押贷款业务,此一措施的推出,本欲抑制过快增长的定期存款和相应的质押贷款,以便引导企业活期存款有相应的增长。从实施结果来看,此一措施出台后,活期存款有一定的增长,但波动较大,定期存款则继续稳定增长,定期存款比重也在持续稳定增长。后企业贷款则在波动中有所下降。这是一项实质性紧缩措施,其影响还将持续下去。(2)6月1日中央银行决定设立金融监督电话, 旨在检举并取缔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继设立监督电话之后,又于9月23 日再次予以重申,这一措施旨在对紧缩措施予以巩固和强化。(3 )加强对金融机构等的管理。在加强对金融业务和金融业准入管制的同时,央行还加强了对金融机构的管理,先后出台了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加强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等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规范了金融机构自身的运作,对金融机构行为有所约束,从而为更好地贯彻落实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提供了组织和体制上的保证。这些措施的出台,在一定意义上对于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的效力是一种强化。

3、中和性政策措施。尽管1997 年货币政策基本取向为适度从紧,但在现实经济中却产生并存在着一些自发的松动因素。这些因素主要来自国际收支方面,由于一个时期以来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我国外汇储备不断增加,在现行结售汇制度下,外汇占款对货币需求越来越大,迫使央行不得不增发基础货币,客观上使得银根趋于松动。为了保持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央行不得不出台一些紧缩性政策或采取一些紧缩性措施来予以中和,以求适度从紧货币政策的持续稳定实施。继续回收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在国家外汇储备继续大幅上升,外汇占用人民币持续增加的背景下,今年以来央行在去年基础上,继续运用本外币“对冲”操作,收回对于国有银行的再贷款。放松外汇管理、改革结售汇制度。回收再贷款即“对冲”操作虽然是有效的,但却受到贷款规模的限制,随着外汇储备进一步增加推动“对冲”操作持续实施,对冲操作空间越来越小。如1996年央行再贷款总额未减反增,1997年1—8月收回再贷款余额反比前6月还小。在此情况下, 央行和外汇管理部门不得不寻找新的解决办法,从1997年4 月开始陆续采取了一系列旨在对内放松外汇管制的办法,以缓解外汇储备不断增加对基础货币发行的压力。其中实质性的措施是10月10日央行决定从10月15日起允许中资企业保留一定限额的外汇收入,此一政策出台,意味着随外汇储备的增加,外汇占用人民币迫使央行增发基础货币压力有所缓解。

4、松动性措施。上述政策措施在1—10月尤上半年的频频出台和相继实施,经过一定的传导之后,从下半年开始作用逐渐开始发挥。各层次货币增长率从7月份开始明显放慢; 价格指数中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于5月份出现负增长,零售物价指数于10月份出现负增长, 除包含人为政策性调价因素的消费物价指数外,其余价格指数均已出现负增长,通货紧缩的苗头已初见倪端;工业总产值增长率从7 月份开始趋稳形成平台,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0%的乡镇企业等集体企业产值增长率从7月份开始明显下降;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上半年比1季度仅高出0.1个百分点,下半年增长速度明显放慢,3季度GDP增长率为9%, 比上半年还低0.5个百分点,为1991年以来最低点。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 紧缩性下限已经达到,考虑到上半年集中出台政策措施的时滞效应,在今后几个月还将发挥甚至更大的作用,经济将更进一步趋向紧缩,央行从10月开始在坚持适度从紧的前提下,开始采取一些松动性措施进行适时微调,以中和上半年紧缩措施的持续作用,防止经济进一步紧缩。这些措施主要有:合理确定流动资金贷款期限。央行于10月13日推出“合理确定流动资金贷款期限”措施,其实质为延长现有的流动资金贷款期限,并提供1—3年期的中期流动资金贷款。旨在一方面解决因贷款期限问题而造成的逾期贷款,另一方面解决当前的流动资金贷款不足问题。由于这些措施有一作用时滞,其效果要假以一定的时日才能体现出来,目前尚难以判断。在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慢,又一种价格指数出现负增长及亚洲与全球股市动荡的背景下,央行于10月23日决定下调存贷款利率,这是继1996年5月、8月两次下调利率以来的第三次下调利率。由于时间间隔太小,其效果还未充分体现出来。1997年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的政策选择多了一些约束条件,更多地体现出公共选择的本来特征。因此,对于任一特定政策的评价事实上存在着经济和非经济双重标准。从“稳中求进”、“稳字当头”的标准来看,1997年的货币政策和金融调控应该说是值得肯定的。从更长的角度来看,自1995年3 月《中国人民银行法》将货币政策目标明确规定为“保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以来,货币政策与金融调控是成功的,基本上实现了此一目标,严重的通货膨胀在经济未有太大减速的情况下得以控制,但也要看到,币值稳定既包含防止通货膨胀又包含防止通货紧缩,二者都会造成币值波动并对经济造成不良影响,目前通货紧缩的苗头若隐若现,我们不能不注意,现实的情况是否正在不自觉地滑向另一个极端,币值稳定和经济增长是否面临来自相反方向的威胁。

三、1998年货币政策取向选择及配套性金融改革思路

1、1998年上半年货币政策取向选择。 当前的金融形势具有一定程度趋紧的倾向,虽然货币政策出现某种程度的松动迹象,但因时滞影响,其作用充分发挥需一定的时间。今后两个月及明年上半年相当一段时间内若不出现较大的政策变化,估计1998年金融形势有进一步趋紧的可能性。如果金融形势进一步趋紧,将使价格进一步走低,出现现实的通货紧缩,经济增长随之进一步放慢。基于这么一种判断和估计,我们认为,1998年货币政策和金融调控应在适度从紧的大前提下,适时适度进行微调,调整的力度应使紧缩程度明显松于过于从紧的1997年,回归到一种比较适度的水平。为了达成上述意图,要求总量控制有所放松,在制定1998年计划控制目标时应体现这一要求。(1)M[,0]控制目标。M[,0]具有较大的内生性和被动性质,因此, 对其进行计划和控制具有相当的难度。1984年以来年投放与计划数吻合的年份较少,1984—1996年间13年平均年投放为年计划的140%。因此我们主张1997年M[,0]控制目标以指导性区间值形式出现为宜。1998年GDP增长率估计为9—10%,通胀率以3—4%为宜,超量货币供应EM[,0]以平均数估计,M[,0] 增长速度以14—16%较合适。(2)M[,1]控制目标。目前M[,0]在M[,1]约占30%,以35%计划,M[,1]相应部分增长速度为4.9—6.3百分点。 活期存款部分1998年应比1997年有较大增幅,1997年三季度活期存款增长速度为17.10%,1998年以增加2—3个百分点计划, 活期存款部分增长速度约为19—20%,在M1增长率中相应约13.3—14个百分点,两项合计1998年M1增长率以18—20%为宜。以经济增长9—10%,通胀率3—4 %,超额货币供应EM[,1]平均数19%,考虑到交易费用和流通速度等因素,另加5%机动值,1998年M[,1]增长率亦宜在18—20%。(3)M[,2]控制目标。以GDP增长率9—10%,通胀率3—4%,超额货币供应EM[,2]平均数5—6%,交易费用和流通速度因素机动值2—3%计划,1998年M[,2] 增长速度宜以19—23%为宜。在M[,2]中,M[,1]所占份额基本为37%,M[,1]增长率18—20%,在M[,2]增长率中约占6.84—7.4个百分点; 储蓄存款占52%,储蓄存款增长19—23%,在M[,2]中约占9.88—11.96个百分点,定期存款在M[,2]中约占7.55%,定期存款增长29—32%, 在M[,2]中约占2.19—2.42个百分点,其它存款占1个百分点, 几项合计M[,2]增长同样约为18—23%。为了达到上述目标,需要相应的政策措施来推动。1997年的货币政策,从年初计划来看,基本体现了适度从紧的原则,而不是太紧,但在金融运行中,由于缺乏具体措施加以推动,加上政策操作中的一些过度反应等,以致金融运行中形成了一种自收紧机制。鉴此,1998年在货币政策的微调方面应有一些具体措施加以保证。

(1)降低准备率和备付金利率。 目前我国银行准备率和备付金利率偏高,尤其是备付金利率偏高,致使银行不去积极发放贷款,而是将资金存入央行吃利息,造成资金“短路”,加上资金的结构性矛盾,使融资趋于紧张。如果1997年年底前不出台此项措施的话,1998年上半年应选择适当时机推出,从资金供给方面采取有效的松动措施进行微调。(2)调整利率结构,适当降低中长期贷款利率。1997年10 月存贷款利率已经下调,其作用正在释放之中。1998年不宜再在利率水平方面采取动作。但目前利率结构方面尚有不尽合理之处。1998年应对中长期贷款利率适当下调,以刺激中长期贷款,改变目前中长期贷款比重下降趋势。(3)适当下放贷款权限,放松可不要的贷款限制。近年来, 银行惜贷现象较为普遍,贷款权限上收过多,提高了信贷的交易成本,加大了企业融资总成本,加上一些不必要的贷款限制。在某种程度上使信贷渠道有所不畅,经济增长受到了无形的约束和限制,1998年应适当下放贷款权限,放松不必要的贷款限制,如对1997年停办的存单质押贷款可予恢复。需要强调的是,由于货币政策作用时滞的存在,客观上要求政策调整有一定的超前期。但现实中,政策惯性却有意无意地形成调整的滞后。由于我们对政策时滞缺乏认识,而不能适时调整,该紧缩时不能及时紧缩,直到问题完全暴露才开始紧缩,而此时又因急于见效,而一味收紧,一紧再紧,紧到位时既不知也不敢松动,直到经济跌入谷底。为了摆脱新的困境,又在另一极端运作,一松再松,直到经济再次膨胀,以致紧时过紧,松时过松,最后形成“一紧就死”、“一松就乱”的格局。在一定意义上是政策操作的非适度放大了经济波动,这是货币政策选择中的一个误区。我国现阶段计划手段正在减少,市场发育不充分,市场机制不健全,经济正常运作处于市场机制调节之下,但紧缩时往往借助于非市场手段,因而紧缩比较容易而启动较难,这是以往经济周期的一个教训,这一点当前的货币政策选择应该引以为戒。

2、与货币政策相配套的金融改革与金融深化。 在紧缩性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些金融抑制现象,加上政策实施过程中的不适当操作,加大了金融活动中的交易成本,造成了一些融资渠道不畅现象,使得通胀得以抑制的同时,经济增长有所减缓。如何在不引致通胀复发的前提下,适当促进经济增长速度回升成了当前货币政策微调的目标。要达成此一目标,需要在政策微调的同时推进金融深化和金融改革,降低金融活动中的交易费用,疏通融资渠道,加强金融竞争,提高金融活动效率和资金运用效率。切实消除金融领域的所有制歧视,积极疏通非国有企业的融资渠道。目前非国有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主要力量,党的十五大已经明确了非国有经济的地位。但与非国有经济发展极不相应的是,非国有经济的融资机制不健全,被排除于现有金融体系主流之外,并承受着事实上的所有制歧视。在全面落实十五大精神的1998年,我们认为应将非国有企业平等地列入服务对象之中,一些优惠措施不应再将非国有企业排除在外,切切实实地给非国有经济以平等待遇。积极稳妥地推进国有银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试行银行业区域竞争经营,加强金融竞争,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当前货币政策和金融调控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现有金融机构尤国有专业银行行为不合理密切相关,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在产权改革和经营竞争两方面进行改革,一方面应积极稳妥地推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形成有效的产权约束,另一方面要引进竞争经营机制,形成竞争压力和提高效率的动力,促进金融企业转换机制,按市场方式运作,减少因行政性运作而形成的“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行为模式对货币政策效力的扭曲。为此,需结合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根据具体情况对国有专业银行进行区域分割经营,以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和合理的运行机制。改革准备金制度,选择适当时机推进准备金和备付金帐户合并,并相应降低准备率。有计划有步骤地适当发展地方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合宜的融资渠道。积极发展企业债券市场,扩大债券融资规模,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形成合理的间接融资机制。

标签:;  ;  ;  ;  ;  ;  ;  ;  ;  ;  ;  ;  ;  ;  

1997年财政状况与1998年政策取向分析_货币政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