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第二阶段备考策略
任亚萍
摘要:新高考实施以来,对学生、教师来说都面临着新的问题、新的挑战。如何开展第二阶段的复习,如何进一步提高第二阶段的教学效果,即如何有效准备第二次选考,需根据实际情况思考下阶段的复习策略。
关键词:诊断;关联;整合;教学效果
第一部分:思考的出发点
一、浙江选考卷的特点
近四次浙江选考卷都是以从古到今通史的角度编排试题,顾及横向切面。对照考试大纲,没有超出考纲范围。试题的知识点分布比较合理,涉及古今中外,在政治、经济、文化三个领域的知识点分布都比较均匀。对比几份试卷,整体来看,2016年4月份的试题难度稍大于2015年10月份的试题,2017年4月份的也大于2016年10月份的试题难度,尤其是在选择题部分。相比学考试题和选考试题,学考试题部分服务于学业水平考试,特别注重基础部分,占比70%考查程度基本都是在要求b及b以下,区分度不是很大。综合几次考试,其中包括去年的9月份调研卷,前面几次的选考部分试题逐次增加了选修6的内容,选考试题选修6占比越来越大(但是2017年4月份的试题一反常态,选修六的考查只有2分)。
选考试题要求呈现了浙江高考试卷一贯的趋势,也有一定的变化。对于试题稍作简单表述,具体如下:
1.重视历史基础知识的考查,并不拘泥于死板的考查教材知识,以新材料、新问题、新情景的形式出现也较多,同时强调史学理论与方法。如2016年4月份选择题1,一开始就给同学下马威,大部分同学知道鲁国在山东,但山东图上有①和②,到底哪个是鲁国,很多同学都没有记清楚。这题就是考地图识记,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但注重细节知识。如对奥斯维辛集中营特点的考查和德国法西斯建立的原因等都是属于非常显性的基础知识的考查。如2016年10月份中的26、27又注重对原始史料的理解,属于考查历史材料解读能力的程度。
2.充分关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社会问题和时代主题,强调历史学科“学以致用”“以史为鉴”的社会功能。并不回避热点问题。比如2015年是反法西斯战争70周年,2015年10月份直接考查社会热点:考查了德国法西斯建立的原因和奥斯维辛集中营等知识点,具有历史的深意,也具有警示人们的意义。
3.试题进一步体现学术性。一些新的史学研究成果会被引入高考,一些历史研究的方法会被引入高考,历史试题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注重对学生创新品质的考查。尤其4月份的考试贴近生活,贴近很多考古新发现。比方说考了海昏侯(以前外省卷子还考曹操墓)这些都是当年的考古新发现。
4.重视知识点的整合,考查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意图明显。几次试题的非选择题都跨了两本教材以上,甚至于三本教材以上。
二、第二阶段复习教学即将面临的时状况
1.第一轮选考复习初步完成,因为时间紧张,复习量较大,为了赶进度,知识点的复习并不细致,有点蜻蜓点水的味道。
2.第二阶段复习时间较老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长,时间比较充裕。但又比老高考的“二轮+三轮”复习时间更短。时间容量上比较尴尬。
三、第二阶段学生的现状
根据首届选考生的迎考情况,因为高考有两次机会,有的尖子学生在参加完第一次选考后,因为成绩满意而申请免修。绝大多数同学会继续选择课堂复习,但是相对基础较差,学习习惯较差,整体看学生对课堂教学参与度会大打折扣,教学进度受到影响,课堂效率会有所降低。当然选考首考分在72-85之间的同学,迫切希望提高的愿望比较强烈,课堂纪律和学习劲头较高。但也有部分同学虽然继续参加第二阶段复习,仍可能满足于现状,知识点一错再错,漏洞百出,课堂注意力不集中。不思进取,学习的热情投入程度大大下降。而仍然要参加第二次选考的免修同学自己自修后学习的质量、效率难以确定。如何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怎样安排复习时间都需要规划。
第二部分:下阶段具体策略
一、引导学生不犯低级错误,加强准确诊断
1.诊断的必要和意义
有的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士气,说提高一分,干掉千人。虽然话说的有些血淋淋的,但反过来指出了一分对学生的排名的确非同一般。那么如何提高一分,需要查漏补缺。怎么查漏怎么补缺?需要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诊断。但是怎么更好地诊断?方向很重要,如庖丁解牛,只有准确的巧解牛,才能更好地达到目标。在错误的道路上疾走如飞,反而带来更严重的后果。
2.诊断的方向与方法
(1)学生加强自我诊断
A.对课标、考纲把握度如何?知道哪些高频考点?在整理高频考点的时候多思考:考过什么?为什么这么考?还会考什么?没有考过什么?为什么总是不考?对于常考的需要花力气解决,不常考的可以点到为止。同时能对角角落落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加以区分。
B.对所有试题能注意把握诊断。高三第二轮复习阶段,需做一定量的试题,须特别重视试题的质量,带着质疑的眼光去看待和鉴别包括有些联考的名题卷。练是手段,因此怎么练才是最关键的,练的质量和精准度才是最重要的。
(2)教师加强对学生学情的诊断
了解第二阶段学生的学习中可能出现的瓶颈,极力寻求解决问题的路径。主张进行第二次选考的同学,普遍基础稍差。根据首届历史选考的学业情况,发现首考稍好的在72到85分之间的占一半左右,72分以下的也是一半左右。这部分学生的基础差,基础不扎实到底是什么原因?在平时的教学中要进行具体的分析,是因为对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没有理解,还是因为对历史概念把握不好,并提出解决的具体方案,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二、以“把握关联,灵活整合”为特点的阶段复习
1.通史复习——知识体系整合
(1)必要性:①浙江选考的通史排列、独特的模块组合;②凸显“时空观念”培养,对接新课;③给予学生更多动手整理的工作;
(2)可能性:较以往更久的第二轮复习时间。
(3)操作要点:原有第二轮复习的改良
①形成比较明晰的阶段;
②完全依照阶段组织知识点,大胆整合教材。比如做了以下整合:
2.合成完整——具体知识整合
(1)基本要求:对任何一个具体的知识点,都要注意挖掘分布在不同模块之间的有关内容,力求做到完全的整合。
(2)举例:
《条目》洋务运动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关系(加试,c)
一、时间: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
二、口号:师夷长技以制强(必修三)、自强、
三、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体西用)(必修三)
四、目的:学习西方技术,维护统治(富国强兵)
五、内容:
1、60年代,“自强”,军事工业: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
2、70年代,“求富”,民用工业企业(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
(1)轮船招商局: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1872)
(2)开平矿务局
(3)上海机器织布局
(4)汉阳铁厂
3.1865年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4.轮船、铁路、邮政、电信事业创立与发展(必修二第4单元第2课)
5.北洋海军(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
6.派幼童赴美国留学,培养洋务人才(中国近代留学运动的开端)(选修四詹天佑)
六、评价
1.意义:(1)创办了近代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兴起
(2)工业化的起步
(3)学习西方“器物”阶段的实践
(4)对强国御侮起了一定作用
2.局限:(1)维护封建制度和伦理道德(只学习器物,不学习制度)
(2)不可能使中国真正富强
总结:通过把握关联,灵活整合,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主体知识及相互关系的理解、分析和运用,也有助于学生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熟记史实,精耕细作,努力提高一分
历史是最强调背记的学科。为什么呢?历史背记的内容,主要有两部分,一是史实,二是分析。学生不背行不行呢?我们不妨分析几次历史试卷,看看有多少分是记忆不清丢失的,答案不言自明。事实上,史实不清、审题不细,是历史丢分的两大原因。怎样背记史实呢?
1.精细读书。要一个句号一个句号读,包括导言、注解、图示在内。2002年高考,有一题问涉及了葱岭的地理位置,学生的得分率很低。其实,“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答案就在古代史课本的小注里。读书一定要细心,尤其是在第二轮复习时,必须回归教材。
2.动手总结。一定要落实到笔头上,因为看和写的感觉完全不同,而考试是写,不是看。尤其是第二轮复习,宁可罗嗦些,也要把总结写全。
教师应做好对学生成绩分析跟踪,尤其关注临界生,努力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多一些问候,多一些赞扬,多一些帮助,多一些关心。能时刻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让他们放下思想包袱,轻装前进。对于首届选考的学生,笔者采取了成绩的阶段跟踪和分析。在第一次选考前的宁波市的十校联合模拟考后,笔者着重做了一件事,对进入高三以来的两次大型的选考模拟考和限时考试的成绩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筛选了一批可能赋分88左右的同学共22位,分层次进行了小集体和个体的谈话。当然,对较有把握的种子选手同样需要谈心和鼓励。最后,这批临界生有12个人取得了88分及以上的成绩。然后在第二次选考前我再次对所有考生分层次分批次采用集体和个体的形式做了跟踪,分析,谈话,鼓劲等工作,取得了更好的成绩。
总之,面对新高考,必须采用新的教学思路和备考方案,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作者单位:浙江省余姚市第四中学 315400)
论文作者:任亚萍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年8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2
标签:学生论文; 试题论文; 历史论文; 知识点论文; 考试题论文; 阶段论文; 同学论文;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年8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