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伯”的历时演变与共时分析论文

“伯伯”的历时演变与共时分析

王祖霞

(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江苏盐城 224002)

摘 要: 关于称谓词“伯伯”的用法,明清学者的笔记中就多有讨论。我们对“伯伯”使用频次作历时考察,探讨其语义演变及使用情况,分析其作为称谓词的泛化过程及成因,并指出其在共时地域分布上的多样性以及在方言中构词的灵活性,以期对“伯伯”有个全面而系统的了解。

关键词: 伯伯;历时演变;共时分析

“伯伯”是个高频称谓词,既可以用来称呼父兄,也用来称夫兄,这就乱了辈分。而古人最重礼法,他们很早就关注到“伯伯”这个称谓词,并多有讨论。如清代赵翼在《陔余丛考》卷三十六中言及:“叔嫂之称见于经书,而妇人呼夫之兄为伯,则无所据。”[1]238赵翼引用《五代史补》《云谷卧余》《容斋随笔》等相关用例,佐以《尔雅》,认为“弟妇称夫兄为伯,宋时已然”。至于称夫兄为“伯”的理据,明代谢肇淛在《五杂组》卷八中解释:“余谓妇人称谓多从子,夫弟既可称叔,夫姊妹既可称姑,则夫兄称伯,又何疑哉?”[2]186今天“伯伯”的语义仍很丰富,且用法复杂。笔者基于北京大学CCL电子语料库中“伯伯”的425条用例,对其展开穷尽性的调查,考察其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与机制,并结合《汉语方言大词典》等辞书及实地调查,力求勾勒出“伯伯”的地域上的共时分布情况,从而对“伯伯”这个称谓词有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一、“伯伯”的历时分析

“伯”,本指统领一方的长官,后来用于排行。《仪礼·士冠礼》:“曰伯某甫,仲、叔、季,唯其所当。”郑玄注:“伯、仲、叔、季,长幼之称。”[3]51王力先生《汉语史稿》中曾提到“‘伯’‘叔’在上古只用于排行。……上古时代,表示父亲的兄或弟要用‘伯父’或‘叔父’,不能单用‘伯’‘叔’”[4]497。关于“伯”单称伯父的时间,王力先生提出“中古时代”说,董志翘先生根据《华阳国志》《世说新语》的相关用例,指出其“于东晋、刘宋时已然”[5],显然,后者的说法更为具体。“伯”能够单称,成为自由语素后,受汉语双音化的影响,出现“伯伯”“伯子”等称谓词。其中“伯伯”的语义、用法等在古白话文献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一)“伯伯”在唐宋元明清文献中的用法

1.“伯伯”初见于唐宋文献。晚唐文献中出现重叠式的“伯伯”,但作者目力所及仅有1例,即李商隐《祭小侄女寄寄文》:“正月二十五日,伯伯以果子、弄物,招送寄寄体魄,归大茔之旁。”该例中“伯伯”是李商隐对小侄女的自称。宋代文献有“伯伯”4例,且用于对话中。如:

(1)(陈)恭公迎语之曰:“六新妇,曾三做从官,想甚喜?”(其弟妇王氏)应声对曰:“三舅荷伯伯提挈,极欢喜,只是外婆不乐。”(宋洪迈《容斋四笔》卷二)

宋代笔记中称谓词“伯伯”的用法:一是指“父之兄”,如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伯伯老人,亦簪幡胜耶?”二是指“夫之兄”,如例(1)。清代翟灏认为“妇人呼夫之兄为伯,唐有之矣”[6]393。但用例难觅,清代钱大昕在《恒言录》卷三中言及:“妇人呼夫之兄为伯,于书无所载。”[7]59

2.元代文献中“伯伯”比较丰富。元代文献中有“伯伯”131例,其中121例来自元曲,占总数的92.4%;用于对话的有113例,占总数的86.3%;用于面称的有99例,占总数的75.6%。如:

(2)(李春郎云)伯伯、伯娘。(无名氏《施仁义刘弘嫁婢》)

(3)我是你新招的女婿吕蒙正之兄长,寇平仲是也。我是你亲家伯伯哩。(王实甫《吕蒙正风雪破窑记》第二折)

(2)对于数字货币的广泛应用应该慎重。虽然对于数字货币在清华大学的试验可以积极鼓励,但是数字货币的实施对于软件、硬件条件有一定的要求,国内各地区的发展不平衡,各地区相关的设施也发展不一,因此,目前我国还不具备广泛发行数字货币的条件。

李逊听闻刘弘是善人,临终前谎称自己和他有结拜关系,把李春郎母子托付与他。例(2)中李春郎称刘弘为“伯伯”,这是“父之兄”的泛化,指父辈中年长男子,面称,是拟亲属称谓。例(3)中寇平仲是吕蒙正的结拜兄长,从对方女儿自称“亲家伯伯”,这是“夫之兄”的泛化,指夫辈中年长男子,面称,是拟亲属称谓。元代他类文献中也有“伯伯”10例,如:

独立学院非英语专业学生必须充分认识英语的重要性,特别是英语听力能力在英语四级考试、就业竞争、国际交流等方面的重要地位,不断增强适应社会需求的竞争意识,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随时随地,挤出点滴时间,训练听力,以实现碎片化学习。具体如下:

解码模块 播放器的解码模块包含音频解码和视频解码两部分,这两部分是分开进行的,单线程情况下二者交替进行,多线程则能够对音频、视频进行并行解码。解码模块运行的第一步是读取输入模块拉流后缓存到缓冲队列的视频和音频数据;第二步是将这些数据传入对应的音频/视频解码器进行解码,等待显示模块将它们显示出来。

3.做好业务板块顶层设计。建筑企业需对EPC业务板块进行顶层设计,可依据实际资质、业务能力水平建立归口协调管理部门或分、子公司,明确该实施机构的战略地位、职责,与其他职能部门及业务板块配合,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EPC发展战略体系。实施机构应依照职责分工建立统筹管理体系,设置细致的中长期、年度发展目标及实施策略。

增强成品保护意识,及时回填管沟及设置水道标,防止管道被不知情人员挖断,或几年后维修时管道位置不清,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5)“这饭熟了,点将灯来吃饭,盛汤着。伯伯吃些饭。”(《朴通事》)

(11)夫兄往问伯伯甘璧人,焉置妾也?……窃喜弟得佳妇。(蒲松龄《聊斋志异》)

空间构建是画家从内容到形式表现的主要阶段,也是画家与画面空间情感交流的过程。中国画表现内容的超越和新风格的产生归功于独特的空间形式。空间构建形式并不是绘画的所有,一张好画并不一定有着好形式,但是只有在好的空间构建中方能创作出好画。就北宋的全景山水或是南宋的边角山水而言,每一个高峰期都有着独特的空间构建样式。空间的构建是中国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了完成一幅优秀的作品,艺术家无不倾注心血和热情,而画面的空间构建则掌握着作品从内容到实现的关键,具备了好的空间想象但构建布局不到位,作品所体现的意境与张力则得不到很好的实现。

3.明代文献中“伯伯”的使用情况。明代文献中有“伯伯”93例,其中90例出自古白话小说,占总数的96.8%;用于对话的有78例,占总数的83.9%;用于面称的有54例,占总数的58.1%。如:

(6)(冉贵)问道:“伯伯!借问一声,那左首住的小娘子,今日往那里去了?”(冯梦龙《醒世恒言》)

(7)朱恩重复唤浑家出来,见了结义伯伯。(冯梦龙《醒世恒言》)

从表3来看,“伯伯”多见于话本、元曲、白话小说等文献的对话之中,这与“伯伯”语体色彩的口语性有关,也与这些文献通俗性有关。唐宋文献中“伯伯”仅有数例,元代则多达百余例,其快速发展的原因在于:第一,在多民族融合、多语言接触的时代背景之下,元代的语言通俗,口语性强,俗语词丰富,这不仅会影响到汉语词汇的构成,也会影响到以此创作的元曲、话本的语言。第二,“元曲为中国最自然之文学”[12]85,话本则是宋元艺人说唱的底本。这两者的消费主体主要是平民百姓,文化消费水平的需求促使元曲、话本的内容等要反映社会生活,语言要接近原生态。第三,元曲、话本的创作者大多生活在底层,熟悉平民的日常用语,会自觉选用百姓“喜闻乐见”的词语。“伯伯”口语性很强,能在话本、元曲以及后来口语色彩较浓的明清白话小说、会话教材等中得到广泛应用。可见,“伯伯”的产生、发展与俗文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关系。

例(6)中冉贵用“伯伯”来称呼陌生老汉,以示尊敬,拉近彼此的距离。用来称呼没有血缘关系或结拜关系的男性长者,“伯伯”的用法进一步泛化。例(7)中用“伯伯”来称呼丈夫的结义兄弟,背称。

(9)万望禁长伯伯行个阴功,暂放出片时,感恩不浅。(《海公小红袍传》第三七回)

(8)请大公、大婆、祖父、阿婆、父亲、母亲、伯伯、伯母、叔叔、婶娘……伯伯、叔叔、哥哥、兄弟……(《老乞大新释》)

(4)公吃茶,婆吃茶,伯伯、姆姆来吃茶。姑娘、小叔若要吃,灶上两碗自去拿。(《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

例(8)中“伯伯”用来称呼“父之兄”,是对话中的背称。《老乞大》是明初朝鲜流行的汉语会话教材,据汪维辉先生研究,《老乞大谚解》约成书于1483年,《老乞大新释》约成书于1761年[10],故这3例应属于明代的。

4.清代文献中“伯伯”的使用情况。这一时期文献中有“伯伯”196例,其中194例出自古白话小说,占总数的98.9%;用于对话的有186例,占总数的95.9%;用于面称的有106例,占总数的45.4%。如:

另据CCL语料库,《老乞大新释》《老乞大谚解》中有“伯伯”3例,如:

(10)她的堂房伯伯,本是一个无赖,一晚上吃醉了酒,忽去调戏。(《大清三杰》第五一回)

例(9)中“禁长伯伯”与辈分、年龄关系不大,仅表示尊称。例(10)中“堂房伯伯”指“夫之堂兄”,“伯伯”是背称。以上“禁长”“堂房(同宗而非嫡亲的)”是形式标记。

此外,清代文言小说《聊斋志异》中有“伯伯”2例,指“夫之兄”,用于背称。如:

例(4)中“伯伯”是亲属称谓词,即“夫之兄”,面称。《快嘴李翠莲记》(元人作品[8])中有“伯伯”7例,都与“姆姆”(丈夫的嫂子)对称。例(5)中“伯伯”指伯父,面称。《朴通事》“当作于元至正六年(1346)以后、元亡(1368)以前的二十余年之间”[9],是流行于高丽的汉语口语教材。

结合相关文献,称谓词“伯伯”的形成情况如下:

《汉语大词典》卷一列出:①伯伯:伯父。②伯5伯:犹大伯子。尊称与丈夫年龄相仿的男子[11]1263。该辞书是本历史性的语文大辞典,可惜未能梳理“伯伯”语义及用法的演变。另外,明清白话小说中还出现“伯子”“大伯子”等形式,其中“伯子”是附加方式,即伯父;“大伯子”中“大”即“长”,是羡余成分,使得语义更加明确,指“夫之兄”。

(二)唐宋元明清文献中“伯伯”语义、用法的数据分析

结合CCL古代汉语库中“伯伯”的用例,从语义、用法等方面对“伯伯”进行封闭式的计量定性分析,具体如表1所示。

据表1,不同时期,“伯伯”的语义、用法有所不同:唐宋文献中“伯伯”不多见,且语义、用法单一;元代文献中“伯伯”的用例增多,有“父之兄”“夫之兄”等义,可以充当亲属称谓词或拟亲属称谓词,其中前者的频次高于后者;明代文献中“伯伯”的用法更加丰富,可以充当社会称谓词;清代文献中“伯伯”的频次最高,主要用作拟亲属称谓词。总的来说,“伯伯”主要用来表示“父之兄(父辈之长者)”,用于“夫之兄(夫辈之长者)”的相对而言要少些,其不同时期的频次比为4∶1、85∶46、45∶39、120∶58;“伯伯”在元清两代中充当拟亲属称谓的用例多于亲属称谓词,至明清两代则充当社会称谓的用例增多,可见“伯伯”的用法发展较快。

3.3 穴位电刺激对胃肠动力的影响 中医学认为,手术和麻醉可使人体气血亏虚,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胃肠气机紊乱,从而出现运化失健、气机升降失常,以至胃肠推动无力,肠气不通,胃肠内容物通过障碍[2]。足三里、上巨虚穴均属于足阳明胃经,针刺足三里、上巨虚可以促进胃肠蠕动,抑制或兴奋自主神经系统,调节胃肠运动功能,阻止胆汁反流,保护胃黏膜,提高机体的免疫防卫能力[6]。

表 1唐宋元明清时期“伯伯”的语义、用法(一)

据表2,唐宋时期“伯伯”可作为自称、他称,元代“伯伯”作为面称的情况在文献里占有绝对的优势,但到了明代“伯伯”充当面称、背称的情况逐渐形成“平分秋色”的局面,后来“伯伯”作为背称,出现了由唐宋时期的劣势,发展到现代作品中占优势的情况。另外,为了更好地揭示“伯伯”用法的变化,我们也对CCL现代汉语库小说中“伯伯”的用例进行抽样分析,发现该词大多用作拟亲属称谓,且泛化成社会称谓的用例增多,如农民伯伯、医生伯伯、司机伯伯等等,称谓某一特殊人(群)或职业。此时它既可以用集体称谓来表示泛指,也可以用个体称谓来表示确指。作为称谓词,“伯伯”的搭配成分也复杂,有“姓名/名/姓/代词/数词/数量短语/形容词及其短语/名词及短语/动词短语+ 伯伯”,表示尊长、亲密的感情色彩。

表 2唐宋元明清时期“伯伯”的语义、用法(二)

石头是人类原始劳动的第一代生产工具,也是人类之初,在与自然界生存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所在,“石”来运转,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初体验!

2013年6月9日,中国作家协会和吉林省作家协会在长白山白桦树包围的宾馆里举办了一次“胡冬林定点深入生活现场座谈会暨作品研讨会”。与会的成员有中国作协书记处的白庚胜,评论家雷达、胡平、阎晶明、彭程,作家韩作荣、蒋子丹、王松、李浩,吉林省作协主席杨延玉、副主席张未民、吉林省作协秘书长兼《作家》杂志主编宗仁发等。与会者对胡冬林定点深入长白山以及所获得的创作成就给予高度评价。笔者也应邀赴会,就胡冬林的动物散文作了发言。

表 3唐宋元明清时期“伯伯”用例的文献类型及语境分析

(三)“伯伯”的语义、用法变化的原因

1.“伯伯”可用来称谓“夫之兄” 。受“长兄如父”“孝悌之义”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伯父”不仅一直沿用至今,且文献用例远远高于“伯伯”。CCL、BCC古汉语分库中“伯父”与“伯伯”的频次比分别为1 350∶425、9 963∶2 024,可为佐证。“伯父”虽然能很好地表达陈述者的敬重之情,但孩童的表达能力不强,往往更倾向于使用重叠式。对他们而言,口语色彩强的称谓词“伯伯”比“伯父”更能拉近距离,表达出尊敬而又亲密的感情,故而在选择称谓词时会选用“伯伯”,而“冷落”了较正式的“伯父”。

古代宗法观念中是以男性为中心,因此亲属称谓词分工很细,而女性因地位低,她们使用的亲属称谓词比较笼统,出现“从子称”的现象。即如前文谢肇淛在《五杂组》中所提及的。关于“伯伯”,明代陈士元在《俚言解》卷一中有记载,即“妇称夫之兄弟曰伯叔,或称伯公、叔公,或称伯伯,皆俗呼也”。如元曲《施仁义刘弘嫁婢》:“(李春郎云)伯伯、伯娘。……(旦儿云)多多禀告伯伯、伯娘,春郎每日看书。”李春郎母亲“从子”称刘弘为“伯伯”,这是“夫之兄”的泛化,指夫辈中年长男子。今天,“妇人称谓多从子”的现象仍有存在。

2.“伯伯”的指称范围扩大,出现泛化现象。亲属称谓泛化现象是指把对方看作亲人,或者用某种亲属关系来看待自己与对方的关系。实际上,双方已经不存在亲属关系。这一现象的产生与我们传统文化中重视家庭、重视亲情的观念有关。

11月14日上午9点,金沙江白格堰塞湖最大洪峰经过迪庆奔子栏,水位高程达到2022米,流量达到15000立方/秒,洪峰流量是近20年来最大洪峰的两倍,从四川叶巴滩传递到奔子栏的时间也比经验时间提前了7个小时。

“伯伯”可表示父辈或夫辈中年长男子。这些人或是熟人,或是结拜关系等,但其年龄都大于父亲或丈夫。此时“伯伯”成为“半社会化的非亲属称谓”,带有敬人的感情色彩,如“令尊伯伯”“朱伯伯”等。人们在交际中使用亲属称谓词,便于拉近与对方的距离,达到良好的交际效果。这种“半社会化的非亲属称谓”是礼貌性的称谓词,是拟亲属称谓词。但有时“伯伯”与年龄、辈分等没有多大关系。如明代冯梦龙《警世恒言·乔彦杰一妾破家》中有一段文字:“当时有一个破落户……听见程五娘许说五十贯酒钱,便说道:‘小娘子,我与你拽过尸首来岸边你认看。’五娘哭罢,道:‘若得伯伯如此,深恩难报!’”程氏与围观者没有血缘关系,他们也不一定比她的丈夫年长。她在求助时为拉近与围观者的关系,用称谓词“伯伯”,这是“卑己而敬人”,此时“伯伯”仅仅表示尊敬,与年龄、辈分没有关系。当称谓词“伯伯”与辈分、年龄关系不大,仅仅表示敬称时,表明该称谓已成为完全的非亲属称谓,即社会称谓。因此,亲属称谓泛化是语用的需要。

患者家属应帮助患者做好日常生活的管理工作,如帮助其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方式,陪同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帮助患者设计每日食谱、制作食物等,总以低热量、优质蛋白、富含维生素及纤维素的食物为主[2],避免摄入含糖量高的食物而导致血糖的升高。

二、“伯伯”的地域分析

“伯伯”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仅用于口语,指伯父,但在一些方言中它的语义、用法却比较复杂。下面,我们以《汉语方言大词典》(许宝华、宫田一郎主编,1999)、《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综合本,李荣主编,2002)等为参考,做一些调查,对“伯伯”的使用情况作简要分析。

(一)“伯伯”的地域分布

我们考察了“伯伯”在方言中的用法,发现:一是“伯伯”在现代方言中的语义更丰富,多用来表示父亲、叔父、岳父、伯母、姑母等父辈之人,也可以是妇女称呼孩子的伯父;二是南北方言中“伯伯”的语义及用法有不同之处:或仅区别辈分,不区分性别;或区分辈分,不区分长幼(见表4)。

表 4“伯伯”在一些现代方言中的使用情况

(二)“伯伯”的地域性特点

多数方言中,用“伯伯”来称呼父亲,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有的方言中“爸爸”与“伯伯”语音相近,“伯伯”实质上是“爸爸”;二是与文化心理有关。因担心孩子与自己关系亲密,故意在称呼上疏远关系,这种改叫现象在语言中很多。受之影响,有的方言中也用该词来称呼继父或干爹等,如晋语等方言中就有此类用法。

汉语亲属称谓词一般是注重区分长幼、性别的。《恒言录》卷三:“古人以伯叔为长幼之称。伯父、伯兄、伯舅、伯姊、伯子,皆伯也。”[7]55但“伯伯”在一些方言中出现了功能缺失的情况:

在亲属称谓中,“[+年长]”本是“伯伯”的核心义素,但在一些现代汉语方言中,“[+年长]”这一核心义素出现缺失现象,“伯伯”可以表示叔父这个概念,如北京官话等。在这些地区,受宗亲以男性为主的传统影响,称谓词“伯伯”具有区分辈分、性别的基本作用,表示父亲或与父亲同辈的男性,但却忽视其区分长幼排行的独特意义。

在一些南方方言中,“伯伯”不仅失去了“[+年长]”这一核心义素,还失去了“[+男性]”这一义素,从而不再有区分性别的功能。如无锡人杨绛先生在《将饮茶》《记杨必》等散文中多次提及“三伯伯”,即其三姑母杨荫榆女士。黄明明认为“吴语区中呼祖母为‘亲娘’,呼姑母为‘伯伯’,只限于无锡及邻近的常州地区”[13],这一说法显然不妥。用“伯伯”来称呼女性亲属的现象在吴语、江淮官话、西南官话等中皆有。《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列有两例:清代光绪甲辰年《常昭合志稿》:“至女子称谓多从男子,如称姑母为伯伯叔叔。”1919年《太仓州志》:“从母曰伯伯。”[14]2741郑伟、张晓勤认为女性称谓词的“伯”“很可能是残留在汉语方言中的古代越语的底层词”[15]。此处我们暂不做讨论。“伯伯”在这些方言中不仅失去了区分长幼的独特意义,还失去了区分性别的作用,仅仅起着区分辈分的作用。如吴语中可以用“伯伯”来称呼父亲、叔父、岳父、继父、伯母、姑母、姨母等。当“伯伯”区分性别的作用缺失时,作为称谓词,其必然需要一些形式标记来弥补。如西南官话、赣语等方言中就出现“男人伯伯”(伯父,湖南宁远)、“女人伯伯”(伯母,湖南宁远)、“女伯伯”(伯母,湖北武汉)、“娘花人伯伯”(伯母,江西莲花)、“伯伯娘”(伯母,湖南耒阳)等称呼;又如吴语中出现“公伯伯”(丈夫之父,江苏靖江)、“丈人伯伯”(岳父,江苏江阴)、“伯伯娘”(伯母,浙江常山)等称呼。吴语中还有“小伯伯”(叔父,浙江杭州;小叔子,上海宝山)等说法,这是添加区分长幼的标记。现代语言研究表明,汉语的定中结构,语义焦点通常并不在中心语,而在前面的定语。“公伯伯”“丈人伯伯”等语义焦点在 “公”“丈人”,起着区别作用,是形式标记。

综上,“伯”早期只用来表示排行,[+年长]逐渐成为其核心义素。当“伯”能够单称“伯父”之后,就出现了称谓词“伯伯”。它的口语性强,大多出现在元曲、明清小说等古白话文献的对话中,起初多用作面称,明代之后多用作背称。在这些文献里,“伯伯”的语义及用法发生了变化:称呼“父之兄”或已婚女性“从子称”来称呼“夫之兄”,是亲属称谓词;泛化后,称呼父辈或“夫辈”中年长的男子,是拟亲属称谓词;进一步泛化,成为社会称谓词,是尊称。作为称谓词,“伯伯”的搭配成分复杂。“伯伯”在现代汉语及其方言中的用法稍有不同:北方方言中多数表示与父亲同辈的男性亲属,不注重区分长幼;南方方言中多数表示父辈中的长辈,不再注重区分性别或长幼。作为称谓词,“伯伯”在一些现代方言中需要借助形式标记来补充语义。

参考文献:

[1] 赵翼.陔馀丛考[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

[2] 谢肇淛.五杂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3] 李学勤.仪礼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 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

[5] 董志翘.“伯” “叔”单称始于何时[J].学术研究,1989(5):96.

[6] 清翟灏.通俗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7] 钱大昕.恒言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8] 卢润祥.《清平山堂话本》评介[J].古典文学知识,1999(2):113-116.

[9] 汪维辉.《朴通事》的成书年代及相关问题[J].中国语文,2006(3):266-267.

[10] 汪维辉.《老乞大》诸版本所反映的基本词历时更替[J].中国语文,2005(6):545-576 .

[11] 罗竹风.汉语大词典[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1994.

[12]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13] 黄明明.钱基博《无锡风俗志》记载的无锡方言[J].江南论坛,2007(3):59-60.

[14] 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Z].北京:中华书局,1999.

[15] 郑伟,张晓勤.汉语方言女性称谓词“伯”之来源考[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96-99.

The Diachronic Evolution and Synchronic Analysis of the "Bobo "

WANG Zuxia

(School of Humanities, Yancheng Teachers' College, Yancheng, Jiangsu 224002)

Abstract : There are a lot of discussions on the usage of appellation "Bobo" in the notes of Ming dynasty's scholars. In order to get a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understanding of this appellation, this paper will diachronic review the frequency of the appellation Bobo(伯伯), discuss its semantic shift and usage condition, analyze its generalization process and causes as an appellation words, and point out its ambiguity in the synchronic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as well as the flexibility of word-formation in dialect.

Keywords : "Bobo"(伯伯), diachronic evolution, synchronic distribution

中图分类号 :H109.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2-612X(2019)09-0108-06

收稿日期: 2018-11-28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语言接触视域下的明清笔记借词研究"(Y19JA740059)。

作者简介: 王祖霞(1976- ),女,江苏东台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汉语史。

DOI: 10.16276/j.cnki.cn51-1670/g.2019.09.016

(责任编辑:孔明玉)

标签:;  ;  ;  ;  

“伯伯”的历时演变与共时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