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审视党的十五大报告的理论内涵_公有制论文

重新审视党的十五大报告的理论内涵_公有制论文

重新审视十五大报告的理论内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五大论文,重新审视论文,内涵论文,理论论文,报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 (2000)02—0047—06

1998年7月17日, 江泽民同志在学习邓小平理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严肃地提出了全面、正确理解党的十五大报告的任务。1999年6 月20日,江泽民同志再一次提出了这一问题,并且具体指出:“党的十五大提出要积极探索能够进一步解放生产力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允许搞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国外有些人就以为中国要搞私有化了。而我们有的同志也产生了类似的错误认识,结果在一些地方的工作中出现了某些偏差。”江泽民多次指出这一问题,就是因为存在着错误理解甚至歪曲宣传党的十五大精神的问题。因此,正确掌握党的十五大报告的理论贡献,十分必要。

正确掌握党的十五大报告,关键是领会党的十五大报告在总结我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历史经验特别是近几年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所阐述的新的理论观点。这些新的理论观点主要有四个。

一、阐述了如何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问题

邓小平生前特别强调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问题,他指出:“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8页。)“很多人只讲现代化,忘了我们讲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09页。)江泽民同志继承了邓小平的这一原则性,特别重视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问题。他曾经说过:“许多事实告诉我们,在改革开放问题上,实际上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主张。一种是党中央和邓小平同志一贯主张的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改革开放,即作为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改革开放。另一种是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立场、要求中国‘全盘西化’的人所主张的同四项基本原则相割裂、相背离、相对立的‘改革开放’。这种所谓‘改革开放’的实质,就是资本主义化,就是把中国纳入西方资本主义体系。我们必须明确划清两者的根本界限。”(注:江泽民:《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989年9 月29日),见《学习〈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阅读文件选编》第741页。 )我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也证明,鲜明地提出这一问题,认识这一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始终坚持这一根本原则,是绝对必要的。

如何坚持这一根本原则?对此,党的十五大报告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给予了具体回答。这一具体回答体现在报告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观点之中。

第一个基本观点: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运动是先进的人们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社会实践的产物。在当今改革开放中能否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首要之点在于能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党的十五大报告在这一点上作出了毫不含糊的肯定的回答——我们必须在改革开放中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报告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13页。)党的十五大通过的党章总纲也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54页。)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能保证我们的改革开放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当然,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13页。)。邓小平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10页。)。当前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十分重要的是坚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而要如此,切不可忽略的一点是:“在当代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14页。)

第二个基本观点: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十五大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57页。)坚持这条基本路线,关键在于对它全面、正确地理解。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情况下,十分重要的,是不能忽略更不能抛弃党的基本路线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内涵。因为这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四项基本原则确定了我们在当代中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最根本、最核心的内容,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内涵。因此,能否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能否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关键所在。四项基本原则不是一个口号,它是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之一。党的基本路线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统一的,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我们搞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但在四个现代前面有‘社会主义’四个字,叫‘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我们现在讲的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开放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原则下开展的”(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8页。)。离开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就会走上邪路。另一方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必须落实于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之中并通过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加以体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这两者,缺少哪一个或弱化哪一个,都不是真正正确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因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必须“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18页。)之中,落实在社会主义建设实效之上。换言之,我们在经济建设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最终的实际效果,必须是发展了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巩固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就是检验我们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变没变质的标准。如果我们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结果不是巩固而是削弱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那就出问题了。

以上两个基本观点的相互联系在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当今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具体化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而且,毫无疑问,四项基本原则本身也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因此,以上两点的本质内涵是同一的,但在表现形式上不一样。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是总的指导思想。这个总的指导思想必须通过对涉及社会主义几个重大方向的问题作出原则性的规定来体现。在党的总的指导思想和重大原则规定这相互联系又在实质上统一的两点上,永远保持清醒的头脑,永远致力于把两点综合地、统一地运用于伟大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是保证我们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根本保证。

二、对在新情况下如何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问题作出了正确回答

在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问题上,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极为关键。邓小平对此十分重视。他指出:“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1页。)那末,在当今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基本经济制度的情况下,如何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对此,党的十五大报告作出了回答。这一回答包括以下几点内涵:

第一,确定了决定我国经济制度社会主义性质的两个根本点: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21页。)这段话就是对决定我国经济制度社会主义性质两个根本点的概括。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才能真正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原则,否则以公有制为主体就是空的。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有量和质两个方面:从量上来说,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在内的公有资产,在我国的全社会资产总量中必须占大多数的份额。从质上来说,则有以下三条:1.多数公有制经济中的生产技术水平应该高于多数非公有制经济的技术水平;2.公有制经济应该是生产对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起重要乃至决定性作用的产品的主体;3.在公有资产在全社会资产总量中占大多数份额的基础上,国有经济必须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全社会的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三条相互联系缺一不可,而其中以第三条尤为重要。因为国有经济是公有制经济中的主要部分。国有经济控制着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产业,并在一些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中起支配作用,是保证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的关键所在。国有经济控制了国民经济命脉,才能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才能保持我国社会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而且,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命脉的控制力,应该是不断增强的。这种控制力的增强,本身就是公有制经济的增长,就是社会主义事业得到发展的体现。此外,要坚持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必须处理好一个关系,这就是公有制为主体与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二者关系最根本的是把握两个原则:1.二者的主体和非主体地位不能易位。我们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存在和发展,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这同时决定了另一方面的问题: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要有一定的限度,这个限度就是,绝对不允许非公有制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而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如果那样,我国的整个经济制度就变质了,我们的国家就不具备社会主义性质了。2.二者的不同作用不能改变。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这个基础作用是非公有制经济所不能代替的。虽然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不能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起基础作用。公有制经济通过建立其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利用公有制经济形成的强大经济实力,运用经济手段,对非公有制经济起引导、规范作用;非公有制经济决不能反过来对公有制经济起引导、规范作用。把握好上述两个原则,是处理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与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第二,作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的结论。过去人们总认为,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只有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两种。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公有制经济按其本质来说是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经济,其实现形式也必然具有多样性。党的十五大报告在回答这一问题时指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22页。)这一正确结论,突破了以往人们认识的局限,指导着我们正确地进行实践。人类生产发展的历史越来越证明:同一时代、同一民族的生产力水平具有多层次性。高、中、低不等的几种生产力同时存在的事实在现今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中都存在。另一方面,当今人类采用的几种主要所有制形式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如同资本主义私有制能包容高、中、低几种生产力并存一样,社会主义公有制也能包容高、中、低几种生产力并存。尤其是在原本生产力落后,发展了现代工业后又形成了生产力水平层次较多状况的中国,建立了公有制之后这种现象就更为明显。既然如此,包容着高、中、低等多种生产力的我国公有制实现形式也就应该具有多样性,这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规律的必然体现。这个特点,决定了公有制经济不可能只有一两种甚至不可能只有几种实现形式。我们对此的探索现在仅仅是开始,实践的空间极为广阔。在今后实践中可以把握的衡量对错的标尺有两把,一是看我们采用的实现形式是否具有公有制经济的本质特征,即它是否真正具有全民或一部分群众集体所有的归属性、生产经营的计划性和按劳分配占据分配关系的主体地位。二是看我们采用的公有制实现形式是否推动了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这两把标尺是综合的。前一把衡量的是本质的规定性,后一把衡量的是实践结果的量化规定性。本质规定性决定量化规定性,而量化方面也反映着本质方面的发展和变化规律,这就决定了两把标尺缺一不可。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性和衡量标尺的综合性,要求我们决不可形而上学地看待公有制实现形式,而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时、因地制宜,既不能只把目光局限于国有和集体所有两种实现形式上,也不能脱离中国实际而盲目地搬用某些西方模式。尤其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在努力寻找多样化的公有制实现形式时,必须始终把握公有制经济的本质从而坚持正确的原则。公有制经济的本质在于其公共属性,即属于全体人民所有或一定范围内的人民群众所有。我们固然可以努力去寻找和实行多样化的公有制实现形式,但这些形式必须具有公有制经济本质的规定性,这些形式只能服务于公有制而起着更好地体现公有制本质的作用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作用。起不到这些作用的形式是不能采取的,而背离公有制本质从而伤害公有制经济的形式,肯定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必须将其摈弃。总之,公有制的任何实现形式,都不能背离或改变公有制的本质;形式和内容之间不能出现对立性的矛盾。

三、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的具体构想

邓小平十分重视民主和法治建设,他认为,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78页。)。而“在全体人民中树立法制观念”(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63页。)也是我们的一个重要任务。党的十五大报告在继承邓小平这一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的具体构想。这一构想主要包括如下几个基本点:

第一,深刻阐述了民主和法治建设的任务。党的十五大报告不仅强调了发扬人民民主的重要性,而且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36页。)这个新概念。尤其重要的是,十五大报告没有停留在提出这一概念本身,而是深入阐述了发扬民主和加强法治的关系。报告在继承邓小平关于扩大人民民主并用社会主义法制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这样一个道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体现在法治健全之上。民主与法治二者都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来实现,而政治体制改革,首先在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31页。)。因此,我国民主与法治建设的任务在于:通过政治体制改革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第二,阐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又有自己的特点:首先,社会主义民主不同于西方民主而有自己的本质,这就是人民当家作主,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们的根本政治制度,从国体上说,是人民民主专政,从政体上说,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是由这个根本政治制度加以保障的。因此,坚持这两个根本制度,“对于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人民民主具有决定意义”(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32页。)。其次,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是与加强党的领导相统一的。一方面,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共产党执政的基础。另一方面,“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掌握管理国家的权力”(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32页。),而这种权力实际上就体现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之中。为了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统一起来,就要建立和健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因为“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31页。)。这些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再次,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必须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实行依法治国”(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32页。)。社会主义民主必须同法制相结合,民主和法制是辩证的统一。在人民民主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法制,社会主义法制反过来保障人民民主。二者的统一,就是依法治国。换言之,在充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基础上,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十分关键。“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33页。),它是坚持在共产党领导下发展人民民主的过程,是党在充分发扬人民民主基础上制定各项法律,并依照法律管理国家的过程。最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领域是扩大基层民主。“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33页。)扩大基层民主的任务是在基层政权机关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健全民主选举制度,实行政务公开和财务公开,让群众参与讨论和决定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而这些任务的完成,同样需要制度来予以保证。

第三,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两项标准和三项任务。两项标准是:1.完善立法。对此,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了“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到2010年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33—34页。)的要求。2.遵纪守法。对此,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了“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任何组织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34页。)的要求。这两项标准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完善立法是前提,没有完善的立法程序和法规就谈不上遵法守法的问题,也谈不上把党的领导、人民民主、法治国家三者加以融合的问题;遵法守法是关键,有了完善的立法程序和法规,如不能遵守或执法不严,所定法规也会落空。三项任务是:1.“推进司法改革,从制度上保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建立冤案、错案责任追究制度”(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34页。)。2.“加强执法和司法队伍建设”(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34页。)。3.“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增强全民的法律意识,着重提高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34页。)。切实完成这三项任务,是完善立法和遵纪守法的基础,十分明显,以在党的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人民民主为基础,加强司法改革,建设好司法队伍,提高群众和干部的法律意识,完善立法和遵纪守法才有立足点而能够得以实现。

第四,强调了发展人民民主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一致性。十五大报告把发展民主提到了更高的层次加以认识,认为民主是社会主义本身固有本质的一种体现,因此,社会主义的发展和民主的发展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36页。)。从另一角度来看,民主的发展本身就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标志。尤为重要的是,民主的发展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只有在不断发展的人民民主的基础上,立法才更带科学性,遵纪守法才更带自觉性。

第五,把加强民主和法治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五大报告在指出通过政治体制改革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任务的同时,也把加强民主和法制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在这里,政治体制改革与加强民主和法制形成了互为前提的关系:一方面,政治体制改革是加强民主和法制的前提,我们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来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另一方面,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又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前提,不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就完不成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不仅如此,党的十五大报告还把加强民主和法制渗透到政治体制改革之中,将其看作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六大任务:1.“发展民主”;2.“加强法制”;3.“实行政企分开”;4.“精减机构”;5.“完善民主监督制度”;6.“维护安定团结”(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32页。)。在这六大任务中,发展民主和加强法制本身就是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内容,它们构成了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这是毫无疑问的;而实行政企分开、精减机构、完善监督这三项任务也需要通过加强民主和法制来实现。显然,扩大民主和完善立法对于上述三项任务的完成具有重要意义。

四、提出了全面发展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总战略

党的十五大报告总结近几年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经验,结合新实践的新要求,在把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与中国现阶段实际情况相结合的过程中,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展开并加以具体化,提出了全面发展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总战略。这一总战略由相互联系的三部分内容组成:

第一部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19页。)这是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中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坚持改革开放”两方面内含加以组合并在新实践中加以展开而提出的。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架构初步建立的情况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所要求的各项经济建设任务须通过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才能完成。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与否对我国经济建设的成效好坏有决定性影响,而我国目前的状况恰恰是社会主义新型市场经济体系不够完善。为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快速而又健康地发展,所要抓的关键点就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同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又是经济体制改革各项成就汇集而成的结果。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首先要体现社会主义原则,其次要具备市场经济的功能,最后要摈除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的一切弊病。因此,这种市场经济体系是新型的从而有利于完成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任务的。建立这种新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构成我国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部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19页。)。这种民主政治的根本点在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时要求扩大民主,加强法治。将这两方面内容融入新时期我国政治体制当中,融入我国政治运用当中,必然形成既继承我国政治体制好的方面从而发挥其优越性又结合新情况而增加新的适合当前我国政治生活需求的新特点。

第三部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领域有两个:一是解决好意识形态问题,其核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19页。),这些公民是社会主义的新人。培育一代新人的途径是弘扬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另一个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其内容是·中国文化建设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此,“要始终不渝地用邓小平理论教育干部和群众。深入持久地开展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37页。)“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综合国力剧烈竞争,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和文化相互激荡,面对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36页。),中国文化建设具有紧迫性。通过文化建设以提高国民素质、开发人才资源,是社会主义繁荣的必然要求,又是推进现代化进程的必要条件。中国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是:用邓小平理论教育人民,发展素质教育和科学事业,把握舆论导向,造就社会主义新人,广泛吸引人民群众参加文化建设。中国文化建设的途径是:“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37页。),“发展教育和科学”(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37页。),“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事业”(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38页。),“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38页。),“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建设的成就。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39页。)。将上述内容综合在一起就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概念。

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就其实质来说,是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两方面内含加以组合并在新实践中加以展开而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民主政治的根本点本身就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完整内容,同时这一内容又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组合,形成一种互动关系: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进行,而为了更好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要求我们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有助于扩大民主、加强法制从而增强我国政治体制的活力,因而也有利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的解决意识形态里的问题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两个方面的核心点,都有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内含,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这两个领域里的具体化。而解决意识形态领域里问题途径的确认,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几方面内容,都提出了在这两个领域里进行改革的任务。

中国全面发展社会主义事业总战略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内容,十分明显地构成社会结构中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三个方面,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在中国社会中全面展开并渗入社会结构主要部分之中的格局,由此形成了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性的特点。

三部分内容是互相联系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本身就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由这一整体的展开和具体化而形成的三部分内容自然具有“与生俱来”的内在联系,这是毫无疑问的。再有,一个国家,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三个方面本身就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反映这一整体中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内容自然具有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这同样是毫无疑问的。而且,三部分内容都贯通着一个共同主题——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同样体现了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特点。这种联系,恰恰反映了中国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总战略的严密性和完整性。

标签:;  ;  ;  ;  ;  ;  ;  ;  ;  ;  ;  ;  ;  ;  ;  

重新审视党的十五大报告的理论内涵_公有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