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期刊改革开放30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改革开放论文,科技期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8-11-20修回)
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改革开放,不仅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也开辟了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新时代,带来了中国出版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局面,自然地,它也成为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历史转折点。没有人能否认,当今中国的科技期刊,已经由30年前数量品种稀少单一,仅仅作为科学家之间发表交流学术成果的论文集,发展成为具有相当规模、门类齐全、涵盖各个学科的科技文献出版体系。它不仅是中国新闻出版业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门类,而且是科学技术事业、科技文献情报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特别是随着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科技期刊作为知识资源和智力支持在构建国家创新支撑体系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事实上,30年来,在中国出版业以改革为动力,全面发展、优化布局、调整结构、创新体制,在机制转换中增加活力,在开放中走向世界,逐步融入出版全球化的潮流的进程中,科技期刊始终站到了中国出版业改革开放的前列。也许并不为公众甚至出版界同行知晓的是,这期间科技期刊创下了中国出版的许多个第一:第一次被国际知名检索系统收录,第一次同国际出版商合作办刊,第一次走出大陆地区在海外自办发行,第一次利用数字技术实现期刊上网,等等。当前,我们国家各行各业都在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新闻出版业也概莫能外。系统总结中国科技期刊30年所取得的基本成就、基本规律、基本经验,对于进一步推进科技期刊的改革发展无疑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1 现状
30年来我国的科技期刊迅猛发展,在数量、质量,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运用高新技术,对外合作和“走出去”等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在整个国家文献出版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截至2007年12月,内地共出版期刊9 468种,其中科技期刊4 713种[1],占期刊总量的半壁江山,从数量上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科技期刊出版大国。
1)从期刊的学科、地域、文种等方面看,基本形成了具有一定数量规模、门类比较齐全、涵盖各个学科的科技文献出版体系。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76年文革结束,我国仅创办科技期刊952种。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了科技期刊创办的高峰期,共创办约2 599种,到2007年底达到了4713种。在这些科技期刊中:工程技术类期刊数量最多,共1965种,占科技期刊总数的41.7%;医药卫生类987种,占20.1%;农林牧渔类501种,占10.6%;自然科学综合类348种,占7.4%;等等。大多数的科技期刊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等发达地区,4个直辖市共有1996种,占全国科技期刊总数的42.3%;而地处偏远地区的新疆、西藏、甘肃、宁夏、青海5省区仅为144种,占全部科技期刊总数的3.1%。
在我国出版的科技期刊中,绝大部分是用汉语出版的,只有37种用少数民族语言出版,分别是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朝鲜语、蒙语和藏语,占期刊总数的0.7%。
我国于1887年创办了第一种英文版科技期刊《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Chinese Medical Journal)》,从那时直至1980年的90多年时间里,我国只有3种英文版科技期刊问世。至2007年底,我国已创办大约170种英文版科技期刊。英文版科技期刊的数量虽然只占科技期刊总数的3.6%[2],但对提升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却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2)办刊质量有较大提高,部分科技学术期刊被世界著名数据库全文收录,个别技术类和科普类期刊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上世纪70年代,我国几乎没有科技期刊被国际著名数据库收录。改革开放后,特别是1996年以来,国家出版行政部门对出版物实行“控制数量,提高质量”的策略和实施精品战略后,科技期刊的发展开始进入由数量增长到质量提高的新阶段,学术质量和编辑出版质量不断提高,逐渐引起了一些国际著名期刊数据库的注意。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被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的科技期刊已达120余种(包括港澳台地区),并且还在不断增加中[3]。此外,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主办的电工技术类专业技术刊物《低压电器》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开始成为本领域内同国际接轨的权威性专业期刊,经济收入逐年翻番;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主办的《中国国家地理》不仅在国内迅速成名,而且远销海外;等等。
3)学术水平与日俱增,形成了较好的品牌系列,部分技术类和科普类期刊还产生了一定经济规模。“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群”“中国科协科技期刊群”“高校科技期刊群”以及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等品牌系列,很好地服务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建设、科技教育和社会发展,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许多科技媒体集团在自身的改革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的经济效益。信息产业部信息所主办的以《微电脑世界》为代表的系列报刊,1980年初创时的年销售收入仅为30万元人民币,而2008年达到了2.1亿元;以农业机械、机电产品和汽车科普报刊为主的中国农业机械杂志社,70年代末仅有一二十万元的经营规模,现在转制为企业的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的销售收入达到了1亿多元;等等。
4)期刊网络化建设紧跟时代潮流,数字出版、网络数据存储以及网络知识平台整合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我国期刊的网络化发展初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第一本全文网络电子期刊是《神州学人》,于1995年通过教育科研网正式出版发行,随后是《今日中国》。国内的网络期刊主要分为2类:第1类是具有自主版权的专业网站期刊,一般由有实力的专业期刊设立,我国有些著名的一级学会或高等院校的学报也开始在网上创建自己的网络版期刊;第2类是集中型综合期刊网站,主要是指权威数据库机构建立的综合性期刊网站,如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龙源期刊网等。目前,我国90%的科技期刊已经通过因特网进行全文服务,形成了大规模集群上网的格局,同时宣告以数据库和信息服务为主体的我国科技期刊网络出版产业开始形成。据不完全统计,已有200多种科技期刊采用在线编辑审稿系统,100多种期刊实现网上同步开放存取,标志着我国科技期刊网络化正在从单纯的期刊上网向真正意义的网络出版迈进[4]。
5)在对外合作和“走出去”方面都迈开了可喜的一步。从1980年电子工业部一所同美国国际数据集团合作创办《中国计算机世界报》《微电脑世界》杂志以来,我国科技期刊同世界许多国家的科技期刊进行了版权合作。近年来,中国的科技期刊还走出国门,远销海外。截至2008年,已有《中国农业科学》等49种科技期刊加入荷兰Elsevier科学出版集团,借助其平台在海外发行。中国科学出版集团同德国Springer出版公司签订了在海外合作出版的协议,将代表我国自然科学领域最高水平的学术期刊《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纳入其网络平台,利用别人的渠道扩大我国期刊的海外发行量,提升期刊的品牌形象[5]。
2 目前存在的问题
1)我国的科技创新成果在自己的期刊上得不到及时反映,与我国当前的科技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中国科研人员在国际上发表的论文数量近30年增长了100倍,1981年仅有1649篇,2006年达到了17.2万篇,占世界总数的近8.4%,仅次于美国,跃居世界第2位[6]。2007年,中国科技人员发表的论文被SCI收录8.9万篇,比2006年上升25.2%,占世界份额的7%,但国内科技期刊发表优秀论文的情况却不容乐观。2007年中国学者在国内期刊发表的被SCI收入论文仅占收录总数的20%多,而且这个比例多年没有大的变化。作为我国科研主力军的中国科学院系统,1993年以后有1/4以上的优秀成果的论文投向国外期刊,部分研究所论文外投量超过其论文产出量的50%,有的甚至超过80%,导致我国科技期刊不能完全反映我国总体科学研究创新水平[7]11。
2)期刊主办单位结构不尽合理,企业办刊所占比例很小,不能为创新型国家的主体提供有力的知识资源支撑和集成创新条件。我国科技期刊的主办单位分为7大类:研究院所,高等学校,各类学会、协会(研究会),公司(企业),杂志社(出版社),非大学所属医院,其他机构。从统计数据看,研究院所、高等学校、各类学会3类主办单位所主办的科技期刊数量分别为1370、1216、847种,占科技期刊总数的比例分别为29.1%、25.8%、17.9%。这3类单位主办的科技期刊总数高达3433种,占科技期刊总数的72.8%,而2005年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大企业名录》,收录了营业额在8000万元以上的大中型企业2.6万多家,为数众多且直接面对生产和科技实践第一线的工矿企业,却仅主办了196种科技期刊[7]8;因此,我们国家才特别强调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的问题。
3)国际影响力与国外名刊相比差距很大,尚未打造出国际知名品牌的科技期刊。一是相对来讲被国际著名权威检索系统收录较少,明显低于美、英、德、日、法等国。二是从引文分析角度看,中国科技期刊与一些国际权威科技期刊相比差距很大。三是我国科技期刊普遍存在着结构不合理,散、小、弱等现象。从国际上看,整合与优化科技期刊资源的配置,实施出版的集团化和集约化,是世界科技期刊发展的一大趋势。如荷兰的Elsevier科学出版集团出版的期刊达1 800多种,德国的Springer出版公司出版的期刊达700余种,英国的Blackwell科学出版公司出版的科技期刊达600多种。科技部有关部门近年的一项统计显示,我国只办有1种科技期刊的单位有2 253家,办有2种的单位有341家,办有3种的单位有111家。这3种情况办的科技期刊就占了总量的近70%,而办科技期刊最多的中国科学院,也只不过办有279种,其次是中华医学会有118种。四是我国的科技期刊整体经营水平不高。中国科技信息所近年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科技期刊有63.3%的编辑部为非独立法人机构,仅21.9%的编辑部为独立法人机构。这表明我国科技期刊的市场化程度并不高,相当数量期刊出版单位的责、权、利不明晰,还是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事业单位模式进行出版管理和财务管理。其调查还显示,我国科技期刊的广告经营状况是:明确表示有广告经营许可证并从事广告服务的为2 806种,占59%,近一半的科技期刊没有广告经营收入。
4)对正在进行的新闻出版领域改革各方面准备不足。30年来,新闻出版业的改革开放与我国整体改革开放紧紧联系在一起,经历了一系列重大的变化。新闻出版的改革历程大体可划分为以下3个阶段。
①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以放权让利为主要特征的市场化探索阶段(1978-1992年)。这一阶段新闻出版业适应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进行了拨乱反正、恢复重建等工作,出台了《关于当前出版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实行社长负责制。与此同时,对出版发行系统也实行了一系列放权、承包、搞活、市场化的改革探索。
②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和应对加入WTO后的变局(1993-2002年)。这一阶段的改革主要是为加入WTO做准备和应对世贸协定带来的国际国内的形势变化,所以称之适应性的改革。开始施行了事业体制企业化管理的工作机制,进行了人事、劳动、分配3项制度的改革。2000年前后,国内组建起一批事业性的出版集团、报业集团,进一步提高了产业的集中度,为下一步的深层次改革打下了基础。
③以转企改制为重点的体制改革步伐加快,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闻出版体制(2003年至今)。党的十六大前后,全国改革进一步掀起高潮,文化体制改革也提上了重要的日程,十六大使文化体制改革的概念、文化产业的概念第一次出现在中央文件上。这一时期,新闻出版领域改革力度加大,成效显著,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启动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在所确定的35个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中,新闻出版单位有21家。2005年,新闻出版总署进一步明确出版发行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出台政策,就转企改制、企事分开、职能转变、上市融资等改革难点问题进行重点攻坚,先后组建了23个出版企业集团公司,180多家图书出版社、上千种经营性报刊成为新的市场主体,30个省级新华书店系统完成了转企改制,49家党报党刊集团实现了宣传编辑和经营业务两分开。出版、发行、报业上市公司已达11家,净融资达240多亿元,造就了一批市场主体和战略投资者,极大地解放了出版生产力。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出版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当前,新闻出版总署进一步提出要加快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步伐,按照中央确定的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在2年内完成中央党政部门在京出版社、高校出版社以及所有地方的出版集团、出版单位的转企改制任务,一部分还要完成股份制改造任务,在转制、脱钩之后进一步推动产业集中和企业重组,组建中国出版的旗舰。同时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扩大新闻出版领域投融资渠道,增强新闻出版企业的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从实际情况看,大多数的科技期刊对当前新闻出版领域这场如火如荼的改革缺乏应有的物质和精神准备,因而显得十分被动,应该及时加以指导和规划。
3 进一步推进科技期刊改革发展的若干对策
3.1 转变观念 根据世界银行的最新测算,中国目前已是世界第4大经济体。早在英国发布2005年的GDP数据时,根据中英两国发布的经济总量数据,中国的经济规模已经超过了英国。时代在变,现实在变,科技期刊工作者要转变观念,积极投身到当前这场轰轰烈烈的新闻出版领域改革当中。
1)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中国整体科技实力也居于发展中国家前列,部分重点和关键领域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生物、纳米、航天等重要领域研发能力已跻身世界前列。中国科技期刊已经不能反映中国的科技创新水平,一种流行的观点说中国科技期刊办刊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中国科技水平的高低看来已经不成立了。
2)国际科技期刊出版实体的类型主要分为商业性出版公司,学会、协会出版机构,大学出版社,政府出版机构,以及杂志社(编辑部)等。从其盈利类型来看,它主要分为盈利性机构和非盈利性机构。根据对2004年JCR收录的5 968种期刊进行的出版机构类型以及相应的期刊出版量的统计[8],占全部出版机构32.54%的盈利性出版公司,其出版的期刊占到全部JCR期刊的74.37%,而占67.46%的非盈利性机构出版的期刊仅占JCR期刊总量的25.63%。另据对2002年ULRICH光盘中1万4901种学术期刊的统计[8],商业性公司出版的期刊为7948种,占总数的53.3%,学会、协会出版的为2825种,占总数的19%,大学和科研机构出版的为4128种,占总数的27.72%。这2组数据映射出世界科技期刊的出版模式格局是:少数盈利性机构占有科技期刊出版市场的多数份额,而多数非盈利性机构则占有少数份额。以SCI收录期刊的标准来衡量,那些商业性出版公司出版的期刊占据了多数。这充分说明在世界科技期刊市场中,盈利性机构占主导地位,而非盈利性机构作为市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起着一种十分重要的补充作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合理界定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概念,大部分科技期刊显然不属于前者,因此,从长远看,中国的绝大部分科技期刊都应转制为企业。中国科技期刊的普遍转企并不意味着国家将置那些经营困难的科技学术期刊于不顾,只是绝大部分的科技期刊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家要将以往的事业费变成投资的概念,国家将通过继续投资、基金制度、科技期刊自身的体制机制创新(包括集团化改革、编辑经营两分开、按成本定价和采用多种定价方式等)来扶持科技学术期刊。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出版集团办有多种代表国家科技水平的学术期刊,他们将“中国科学杂志社有限公司”定位于“中国科学出版集团有限公司下属的企业化经营的非营利机构”,其转制试点的做法和经验为科技期刊的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3)近年来,不少中国科学家感到国际上有些著名杂志在有意无意地打压中国的论文,包括像《Nature》《Science》这样的杂志收到的来自中国的稿件很多,但退稿也很快很多。有些从外面回来的中国学者,回国后发稿就不像以前在国外那样顺利。即使要发表,也要有外国学者的推荐,或与外国学者联合署名。因此,要辩证地看待在国外期刊发表论文和进入国外检索系统的问题。一方面,在整体上“西强我弱”的情况一段时间内难以改变的情况下,要积极走出去,借船出海,熟悉、学习人家的规则;另一方面要有大国心态,中国最终要创建自己在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科技期刊和检索系统,除此别无他路。
3.2 重塑市场主体 科技期刊的主办单位当前要把重塑市场主体,清产核资,明确产权,出资人到位,落实资产经营责任制,明确科技期刊企业法人地位作为改革和发展的首要任务和突破口。转制后的科技期刊,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快公司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有条件的可加快产权制度改革,进行股份制改造,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符合条件的可以申请上市。转制为企业的科技期刊,要坚持国有独资或国有绝对控股,实行特许经营或许可证管理,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3.3 营造科技期刊改革发展的有利环境 有关部门要协调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学院等单位建立稿件投送国内科技期刊配套奖励制度,鼓励科学家向国内期刊投稿;各地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要积极与财政、税务、劳动和社会保障、工商、海关、邮政等部门沟通,确保各项优惠政策尽快落实到位,帮助科技期刊顺利度过转型期。国务院办公厅最近印发的《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成为企业的规定》《文化体制改革中支持文化企业发展的规定》,详细地阐述了新闻出版单位转企改制过程中所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案,为基层单位改革创造了许多有利条件,打消了人们的诸多顾虑。要加强宣传,形成有利于科技期刊改革发展的社会舆论氛围,把科技期刊的生存发展、改革繁荣上升到建设创新型国家不可或缺的步骤加以重视,上升到出版业在创新型国家建设过程中自身生存发展的高度来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