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政治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政治论文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标论文,对策论文,课堂教学中论文,背景下论文,高中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新课标对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新课标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理念、设计思路、目标、内容以及实施建议等方面做了详尽的规定和精确阐述,为政治课堂教学的开展指明了方向:

1.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素质发展为中心

课堂教学是完成政治课教学目标的主阵地和主渠道,而课程目标又取决于新课标的内容,那么新课标又是如何界定的呢?从宏观来看,国家教育部制定和实验新课标的目的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大力推进教育创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① 从微观来看,新课标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包括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有机组成部分。可见,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仍然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质上要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为中心。

2.科学理论要彰显时代特征

科学理论知识(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等知识)是政治课的主要内容之一,在讲解时“要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与时俱进地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体现当今世界和我国发展的时代特征,显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② 这要求政治课堂教学要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要把政治理论和解决实际社会问题结合起来,弘扬时代主旋律,坚持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否则,科学理论会变成“灰色”,而失去生命力。

3.学科知识教学中要洋溢着生活气息

从科学世界回归生活世界,是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向。新课标要求政治课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促进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联系生活讲政治,体现“政治教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教学理念。

4.正确价值观的确立需要整合多种教学策略

价值观的确立是一个去伪存真、破旧立新的过程,需要把教师教的过程和学生学的过程统合起来,也需要灵活运用案例法、比较法、探究法、情境法、辩论法等多种教学策略,发挥教育合力作用,以克服单个教学策略的局限性。

二、新课标背景下课堂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

新课标的颁布与实施为高中政治课程改革提供指导、规范、激励和评价功能,使得新课改实验地区取得了阶段性可喜成绩,但囿于课程理念和操作层面等因素,在政治课堂教学中也出现种种问题,值得探讨。

1.教学目标达成度不高——沿袭重知识学习的旧习

如前所述,新课标提出了“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它需要高中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协同才能完成,然而新课改调查表明,多数学校强调死记硬背,仅仅只实现了政治课程知识教育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政治课应具有的培养学生“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目标,出现了人们常说的“德育智育化”现象。原因有二:一是应试教育强调唯分数论,牵引师生只关注知识的学习;二是教师思想摇摆、思维定势或教学技能缺失,不愿或难以执行新的课程标准。

2.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背离——造成理论抽象而无生命力

逻辑一词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思维的规律;二是指客观的规律。前者是理论研究或阐述时所要遵守的逻辑;后者是生活、革命活动或物质运动所要遵循的逻辑。也就是说,政治课的理论教学既要合乎思维逻辑,又要回归生活,合乎生活规律(生活实际),这样,生活逻辑可以视为组织教学的方法论。然而,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常常相背离,使得理论教学抽象、枯燥。其主要原因在于教师习惯于理论观点的预设,而不注重、不愿或不会从现实生活中攫取大量、典型的生活素材来生成一定的理论观点。

3.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相左——教法出新而实效不高

传统课堂教学的明显缺点是封闭与专制,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的“容器”,但实际上他们是有待于点燃的“火把”,有很大的发展潜能。新课标的突出亮点在于“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② 为响应这种新课改精神,许多教师革故鼎新,在课堂上大胆尝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热点辩论或讨论法等,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实际效果却事与愿违。

4.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不足——尤其是生成性资源流失严重

课程资源是指课程的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主要包括文字与音像资源、人力资源(如教师、学生和家长等)、实践活动资源(如课内辩论、讨论和演示,课外参观、调查、访谈等)和信息化资源(如网上收集的文字资料、多媒体资料等)。② 研究表明,多数新课改实验学校对这些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力度还很不够,在观念上也存在着认知的片面性。

三、新课标背景下课堂教学中主要问题的基本对策

比较而言,此次新课改是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是一次根本性的革命,需要广大教师和学生在观念和行为上做很大的调整,因而在课堂上容易出现上述问题,我们有必要寻求相应的解决办法。

1.透析新课程理念,切实改变教与学的方式

新课程理念坚持教育要富有时代性,加强思想政治的引导与学生的成长特点、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与开放性以及构建促进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评价机制。这些理念要求把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和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理论转变为“以学生的素质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要求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的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的过程结合起来,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构筑并运用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

2.加强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主题相结合

在学科知识教学方面,受道德理想主义传统的影响,我国教师一直相信“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习惯于对学生进行理想层次的道德教育,相对忽视原则层次特别是规则层次的道德教育③,但却违反了道德认知的一般规律,增加了道德践行的难度。

毋庸置疑,为增强政治学科知识的可接受性,必须使之与学生身边大量的生活素材结合起来,要选用学生深切关注的社会生活主题来阐述学科理论观点,力争做到“立足生活而教”“通过生活而教”“为了生活积极向上而教”。④

3.主动开发和利用生成性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政治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虽然丰富多样,但它们不会自动进入教学领域,需要我们主动地去寻找、认识、选择和运用。撇开其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谈,仅就前文述及的生成性资源而言,它就有很大的开发、增值空间,并对培养学生的交往、合作、探究、发现的学习方式以及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重要作用。但在新课改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常常看到,机械的教学预设导致课堂教学封闭、沉闷;一些教师片面认识生成性课程资源,漠然反馈课堂上学生的各种状态和表现等,造成该类资源白白流失。近年来政治新课改实验一方面因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使课堂上涌现的生成性资源越来越丰富,另一方面因这类课程资源转瞬即逝、能期待而不能预约使得流失现象也越来越普遍。

为此,我们在观念上要高度重视生成性资源的主动开发和利用,在实践上要不断提高教学机智,学会鉴别、判断、引导、激发这类资源的大量涌现,并不断提高对它们的捕捉和掌控能力。

收稿日期:2007-12-29

注释:

①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的通知[EB/OL].教基[2004]5号.http://law.lawtime/ cn/d393112398206.html/pos=1,2004.03-02.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8).

③ 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03).

④ 陶行知.谈生活教育.陶行知教育文选[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267).

标签:;  ;  ;  ;  ;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