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控氮蹲苗技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水稻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所谓控氮蹲苗,就是在前期增氮促蘖保穗数的基础上,进入生育转折期,无论是常规密植还是旱育稀植,都要控氮素吸收,以减少植株体内氮素含量,它对水稻生育有很大影响。 控氮蹲苗时期 开始期。生育正常的水稻,从有效分蘖末期、每亩总茎数达到能够确保预计收获穗数时,开始控氮蹲苗。一般主茎16个叶片的中晚熟品种从12叶出现即叶龄指数75%时开始。对生长过旺苗,适当提早;对生长不足苗,要适当推迟,都要确保收获穗数为前提。 终止期。在正常情况下应在穗轴分化(圆梗)期,达到控氮蹲苗标准时结束控氮蹲苗,转入正常管理。对生长过旺苗要适当推迟,对生长不足苗,要适当提早。总之,什么时候达到控氮蹲苗标准,什么时候转入正常管理。 控氮蹲苗的标准 水稻控氮蹲苗的标准是,不论是常规密植还是旱育稀植,都是植株内含氮率由有效分蘖末期的3%左右下降到1.4%~1.8%;叶片含氮率由5%以上下降到4%以下。这个标准反映到长势长相上主要表现是:①苗色转淡;②植株日增高不超过1cm;③分蘖开始减少。 这三种表现说明,稻苗已经蹲壮,生长中心已经转移,达到了控氮蹲苗的标准。 控氮蹲苗措施 控制前期肥量。主要是落实蘖肥早施、施足、不过量的要求,做到促蘖够数,肥劲下降,自然控氮,这是控氮蹲苗的基本措施,也是控氮蹲苗技术成败的关键。 坚持穗肥与蘖肥的间隔时间。常规密植因为前期蘖肥量比较大,植株体内含氮率较高,需要间隔30 d以上,才能使植株体内含氮率下降到控氮蹲苗的要求。旱育稀植由于前期蘖肥量较小,间隔时间可短些,但也要在20 d以上。如果穗肥与蘖肥间隔时间短,两次肥效发生重叠,就必然使植株内合氮率过高,它的危害是到中、后期,容易发生倒伏和病虫害。在生产上以穗蘖肥间隔期做为控氮蹲苗的宏观控制措施,简而易行,行之有效。 及时烤田。当亩茎数达到能够确保收获穗数以后,要根据土壤与苗情及时进行烤田,释放土壤氮素,抑制氮素吸收。这是控氮蹲苗最后的保证措施,与以上两条措施相辅相成,便能如期达到控氮蹲苗的目的。 联系电话:0551-5160883水稻(Oryza ativa L.)_水稻论文
水稻(Oryza ativa L.)_水稻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