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鲇脑垂体结构与发育的研究

南方鲇脑垂体结构与发育的研究

谢碧文[1]2002年在《南方鲇脑垂体结构与发育的研究》文中提出2001年10月至2002年4月,采用解剖学、组织学、组织化学和电镜技术对处于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生理状态的南方鲇脑垂体的大体形态、组织结构、超微结构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 脑垂体可分为神经垂体和腺垂体两部分,神经垂体被腺垂体包围在中央。腺垂体又可分为前腺垂体、中腺垂体和后腺垂体,中腺垂体体积随性腺发育成熟而增大。垂体类型属于背腹型。 腺垂体有七种分泌细胞: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分泌细胞、催乳激素(PRL)分泌细胞、生长激素(GH)分泌细胞、促性腺激素(GtH)分泌细胞、促甲状腺激素(TSH)分泌细胞、促黑色素细胞刺激激素(MSH)分泌细胞和一种功能不明的大型泡状细胞。繁殖季节ACTH细胞分泌活动旺盛,分泌物颗粒数量、内质网、线粒体发生明显变化。GtH细胞在前、中、后腺垂体均有分布。光镜下,繁殖期分泌活动旺盛,细胞边缘出现空泡;繁殖后,分泌物已大量释放,空泡连成一片,占据细胞大部分区域。电镜下,细胞内具大型、小型和不规则形分泌物颗粒。根据分泌物颗粒和细胞生理活动变化的差异分为两类。GtH_1型细胞分泌物颗粒电子密度高;繁殖季节分泌物颗粒减少,线粒体发达,内质网扩大成空泡状;繁殖后,分泌颗粒已大量释放,细胞体积变小,核变形甚至消失。GtH_2型细胞分泌物颗粒电子密度低;繁殖季节高尔基体、粗面内质网发达;繁殖后,分泌颗粒大量释放,核变形。二者与生殖活动有密切关系。GH细胞在南方鲇垂体中由中腺垂体扩展到前腺垂体,根据超微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差异也可分为两类。GH_1型细胞繁殖季节线粒体发达,分泌颗粒融合、变形并大量释放;繁殖后分泌颗粒释放殆尽,内质网膨大;该类细胞在其他鱼类未见报道,与生殖有关。GH2型细胞周年无明显变化,与生长有关。此外,南方鲇后腺垂体具大型泡状细胞,与其他鱼类明显不同。 南方鲇脑垂体源自胚胎原始口腔顶壁的上皮细胞团和间脑底部脑漏斗分离出来的细胞,分别形成腺垂体和神经垂体。初孵仔鱼原始口腔顶壁的上皮细胞团位于间脑底部, 谢碧文:南方贴脑垂体结构和发胃的研究 与脑漏斗接触;出膜后36h,上皮细胞团与脑漏斗结合,垂体己具雏形:出膜后48h, 腺垂体和神经垂体清晰可辩:出膜后62h腺垂体开始分化;出膜后4d又17h,腺垂体分 叁部分,清晰可见下陷的第叁脑室壁室管膜细胞与神经垂体中垂体细胞相连:出膜后6d 又6h,GH细胞分化:出膜后21d,前腺垂体细胞开始分化;出膜后30d,后腺垂体细胞 开始分化:出膜后36d,中腺垂体出现嗜碱性细胞;出膜后48d除oH细胞外,其他分 泌细胞均己分化;6月龄,分泌细胞分化完成,垂体形态结构与成鱼相似。1“龄和2”龄 幼鱼脑垂体只在前、中、后腺垂体体积及分泌细胞所占比例和部分细胞的超微结构上与6 月龄幼鱼有所差别。 综上所述,南方贴脑垂体结构和发育具如下特点:第一,与生长迅速相适应,GH细 胞分布广泛;第二,多种激素分泌细胞与生殖有关,是适应野生状态下,繁殖习性复杂 化的结果;第叁,发育过程中,腺细胞分化较快。

谢碧文, 岳兴建, 张耀光, 敖磊[2]2004年在《南方鲇脑垂体发育的研究》文中指出对不同发育阶段南方鲇脑垂体的显微和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南方鲇脑垂体由两个不同部位的胚胎细胞形成。源自胚胎原始口腔顶壁的上皮细胞团构成垂体的前、中腺垂体和部分后腺垂体 ;从间脑腹面漏斗体分离出来的细胞构成神经垂体和部分后腺垂体。受精后 32h ,原始口腔上皮细胞增生 ,口腔顶壁细胞群内凹 ,开始向内迁移 ;受精后 38h ,上皮细胞与口腔顶壁分离 ,形成实心细胞团 ,并沿着前脑腹面向间脑方向迁移 ;受精后4 5h ,细胞团迁移到间脑底部下方 ;初孵仔鱼原始口腔顶壁上皮细胞团位于间脑底部 ,与漏斗体接触 ;出膜后 36h ,上皮细胞团与漏斗体分离出来的细胞结合 ;出膜后 4 8h ,腺垂体和神经垂体清晰可辨 ;出膜后 4d ,腺垂体可区分前、后两部分 ;出膜后 6d ,GH细胞开始分化 ;出膜后 10d ,前、中、后腺垂体分化形成 ;出膜后 4 8d ,除GTH细胞外 ,其他分泌细胞均已分化 ;6月龄 ,分泌细胞分化完成。 1冬龄和 2冬龄幼鱼脑垂体仅前、中、后腺垂体体积及分泌细胞比例和部分细胞的超微结构与成鱼不同。

谢碧文[3]2008年在《南方鲇POMC、TSHβ亚基和SL cDNA克隆及垂体激素基因的时空表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运用RT-PCR和RACE技术克隆了南方鲇阿黑皮素原(POMC)、促甲状腺激素β亚基(TSHβ)和生长乳素(SL)全长cDNA,并通过RT-PCR方法研究了南方鲇垂体激素的组织分布和个体发生,通过cRNA探针原位杂交研究了南方鲇垂体的结构和发生,建立了南方鲇垂体激素的时空表达模式,弄清南方鲇垂体的图式形成过程,为深入研究鱼类垂体激素的生理功能、垂体发育的调控奠定了基础。南方鲇POMC cDNA全长1003bp,包括135bp的5'UTR、229bp的3'UTR、编码28个氨基酸残基的信号肽和184个氨基酸残基的成熟肽的639bp的ORF。对已公开的POMC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分析表明:南方鲇POMC与斑点叉尾鮰的相似性最高,达84%,与其他硬骨鱼类和软骨鱼类的相似性分别为41.2~66.7%和29.2~29.7%,与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相似性为31.2~41.9%,与人的为37.1%。其ACTH、α-MSH和β-END功能区高度保守,ACTH功能区与软骨鱼类和包括人在内的其他脊椎动物的相似性分别为52.1~67.6%和69.8~94.2%。α-MSH功能区除与牛、白斑角鲨、赤魟、澳大利亚虎鲨和银鲛存在一个氨基酸的差异外,与其他物种的相同。β-END与其他脊椎动物的相似性为58~83.9%。南方鲇TSHβ亚基cDNA全长640bp,其中5'UTR 53bp,3'UTR 152bp,ORF 435bp,编码1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信号肽和135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成熟肽。其氨基酸序列与鲤形目、鲈形目和鲑形目鱼类的相似性较高,达55.5~65.3%,与澳洲肺鱼的相似性最低,为35.0%,与人和其他脊椎动物的相似性为39.1~44.4%,南方鲇TSHβ亚基与其GTHα亚基、LHβ亚基和FSHβ亚基的相似性分别为16.4%、29.9%和42.4%。南方鲇TSHβ亚基具垂体糖蛋白激素家族成员保守的12个半胱氨酸残基和N-糖基化位点。南方鲇不同组织中SL由于基因的选择性剪切表达不同的mRNA,即垂体表达SL1、SL2,胰腺、脾脏、肾、头肾、鳃、动脉球、端脑、间脑和嗅球表达SL3。SL1 cDNA全长863bp,其5'UTR长24bp,3'UTR长140bp,ORF长699bp,编码27个氨基酸残基的信号肽和205个氨基酸残基的成熟肽,与已公开的其他鱼类的SL氨基酸残基数目相似,与斑点叉尾鮰SL的相似性为84%,与其他鱼类的相似性仅37.6~53.9%。值得注意的是南方鲇SL1和斑点义尾鮰SL与Zhu等(2004)划分的SLβ类群和SLα类群的相似性均较低。系统进化分析亦表明鲇形目SL与SLα类群聚在一起,位于进化树的根部。因此,鲇形目SL的系统进化有待研究。SL2cDNA全长766bp,5'UTR 24bp,3'UTR 250bp,ORF 492bp,编码27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信号肽和136氨基酸残基组成的成熟肽。SL3 cDNA全长978bp,5'UTR 24bp,3'UTR 399bp,ORF 555bp,编码27个氨基酸残基的信号肽和157个氨基酸残基的成熟肽。对南方鲇SL1、SL2和SL3核苷酸序列及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的比较分析发现,SL2 cDNA缺失了SL1 cDNA从G~(429)到G~(525)的97bp,SL3 cDNA在SL1 cDNA的G~(525)和A~(526)间插入了115bp。推导的氨基酸序列的比较分析发现,SL2和SL3缺失了SL1保守的C-端3个半胱氨酸残基,并完全缺失了PRL/GH/SL家族4个保守结构域中的SLD,SL2还缺失了SLC。南方鲇不同组织中不同SL基因剪切产物的表达,可能与其在不同组织中具不同的生理功能有关。该发现为研究鱼类SL的生理功能这一热点问题提供了新的线索。POMC在垂体和间脑高量表达,在食道、贲门、胰脏、头肾、鳃、中脑和嗅球低量表达。GH除在垂体表达外,食道、贲门、幽门、前肠、中肠、后肠、肝脏、胰脏、脾脏、鳃、卵巢、精巢、心房、心室、动脉球、小脑、嗅囊亦有GH的表达。TSHβ亚基在垂体、贲门、幽门、前肠、胰脏、脾脏、头肾、鳃、心房、心室、皮肤、端脑、中脑、嗅球表达。南方鲇不同组织中表达SL基因不同的剪切产物,SL1在垂体、中肠、后肠、肝脏表达,SL3在食道、胃体、幽门、前肠、胰脏、脾脏、肾、头肾、鳃、精巢、心房、心室、嗅球表达,贲门、卵巢、肌肉、端脑、间脑、中脑、小脑、延脑和嗅囊表达SL1和SL3。垂体激素在垂体外组织中表达,表明这些部位产生的垂体激素可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参与生命活动的调节,SL的不同剪切产物在不同组织中表达,暗示其在不同组织中发挥不同的生理功能。本文首次在鱼类运用物种特异性的各种垂体激素cRNA探针,对鱼类垂体的结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南方鲇垂体与其他鱼类一样,具ACTH、PRL、GH、FSH、LH、TSH、SL和MSH 8种激素分泌细胞。ACTH细胞位于RPD与神经垂体及神经分枝的交界处,在PPD也有分布。PRL细胞是RPD的主要细胞类型,PPD和PI也有少量分布。GH细胞、FSH细胞和LH细胞遍布PPD各处,叁者混杂,在RPD的背腹边缘和PI后缘也有分布。MSH细胞是PI的主要细胞类型,被PI中发达的神经分枝分隔成众多岛状的细胞群,在PPD中亦分散存在。SL细胞位于PI MSH细胞团的外围,神经分枝的周围,RPD和PPD也有分布。TSH细胞主要位于PI前部靠PPD处,PPD各处和RPD背、腹侧边缘也有少量的TSH细胞。对南方鲇幼鱼和成鱼FSH细胞和LH细胞的比较研究,发现幼鱼和成鱼均具FSH和LH细胞,且幼鱼LH细胞数量大于FSH细胞,表明南方鲇FSH和LH均在性腺发育的早期发挥作用,促进精子的生成和卵黄物质的合成,且LH起着主导的作用,有别于绝大多数鱼类FSH在精子生成和卵黄生成阶段起主导作用,而LH主要在性腺成熟的晚期发挥作用,促进卵母细胞的最后成熟并刺激排卵。本文首次发现鱼类垂体神经分泌纤维间存在具有分泌激素能力的细胞,即PI神经分泌纤维间呈POMC阳性的大型泡状细胞和RPD背腹侧、PPD和PI神经分泌纤维间纺锤形TSH细胞,且POMC阳性大型泡状细胞的分泌活动与性腺发育密切相关。南方鲇垂体激素个体发生的RT-PCR研究发现:受精后8.5h,胚胎发育至原肠早期,PRL基因开始表达。受精后17.5h,原肠晚期时POMC基因开始表达。受精后28.5h,TSHβ亚基基因开始表达。GTHα亚基、GH和SL基因分别于出膜后6h、12h和20h开始表达。且出膜80h以后幼鱼不仅表达SL1,而且表达SL3。垂体发生的原位杂交研究发现:受精后38.5h,间脑腹面的前部开始出现线状排列的PRL细胞;受精后40.5h,PRL细胞逐渐向中轴方向迁移,呈左右对称的两团位于间脑腹面的前方;受精后42.5h,PRL细胞随口凹的出现开始向后方迁移;受精后44.5h,PRL细胞汇聚成间脑腹面前下方密集的细胞团,切片观察发现,除边缘少数细胞PRL阴性外,绝大部分区域为PRL阳性细胞占据;受精后47.5h,初孵仔鱼PRL细胞位于腺垂体原基的前部。受精后44.5h,POMC细胞开始出现,呈左右对称的两团位于间脑腹面的前下方;出膜后32h,POMC细胞在间脑腹面中央聚集;切片观察发现:受精后47.5h,初孵仔鱼POMC细胞主要位于间脑腹面漏斗体的前方,腺垂体原基前部腹方仅有零星的POMC细胞分布;出膜后32h,POMC细胞数量少,遍布垂体各处;出膜后44h,垂体中POMC细胞数量剧增;出膜后104h,RPD中神经垂体周围POMC细胞呈索状排列,为ACTH细胞。出膜后12h,GH细胞在垂体中部分化出现;之后在垂体的背、腹侧向前、后延伸。出膜后12h,GTHα亚基在垂体腹面后方的少数细胞中开始表达;出膜后56h,GTHα亚基阳性细胞主要位于垂体中、后部。出膜后32h,最早分化的SL细胞位于垂体后部,之后向垂体中部延伸。出膜后80h,TSHβ亚基阳性细胞同GTHα亚基阳性细胞一样,在垂体腹面后方开始出现,之后向垂体中部腹面延伸。出膜后128h,LHβ亚基阳性细胞开始分化,直至出膜后30d,LHβ亚基阳性细胞始终位于垂体后部。出膜后30d尚未观察到FSHβ亚基阳性细胞。以上研究表明:南方鲇腺垂体原基起源于胚胎前神经嵴中线处的基板外胚层,呈左右对称型。受精后38.5h,腺垂体原基中左右排列的一列细胞首先分化为PRL细胞;之后PRL细胞随腺垂体原基向中轴方向汇聚;受精后44.5h,PRL细胞汇聚成一团,位于间脑腹面的前下方,腺垂体原基由绝大多数的PRL细胞和少数的PRL阴性细胞组成,此时间脑腹面两侧的部分细胞中POMC基因开始表达;受精后47.5h(初孵仔鱼),腺垂体原基后部的细胞大量增殖,将来发育形成PPD和PI,原基前部为PRL细胞和零星分布的POMC阳性细胞;以后腺垂体原基前部的PRL和POMC阳性细胞数量增加,出膜后104h,RPD中POMC阳性细胞位于神经垂体周围,与成鱼ACTH细胞的位置一致。PPD利PI中POMC阳性细胞直接由腺垂体原基中部和后部的细胞分化形成。GH细胞首先在腺垂体原基的中部分化,之后再向垂体背、腹面的前、后缘延伸。TSH细胞、SL细胞和GTH细胞首先由腺垂体原基后部的细胞分化,之后逐渐延伸至垂体的中部。垂体激素细胞的空间分布格局逐渐形成。与斑马鱼垂体图式形成过程进行比较,发现二者在腺垂体原基早期空间分布格局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有关鱼类垂体的图式形成过程尚有待深入研究。

谢碧文, 岳兴建, 张耀光, 徐吉山[4]2004年在《瓦氏黄颡鱼脑垂体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不同季节瓦氏黄颡鱼成鱼脑垂体进行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研究.结果表明:瓦氏黄颡鱼脑垂体为背腹型腺体.神经垂体居中,前腺垂体位于垂体背面前部和后缘,由PRL细胞和ACTH细胞组成;中腺垂体位于垂体中部及背面后部,包括GH细胞、GTH细胞和TSH细胞,后腺垂体位于垂体腹面后方,组织学研究仅见一种分泌细胞.前腺垂体ACTH细胞形态、中腺垂体GTH细胞形态和数量在繁殖前后有明显变化,与生殖活动密切相关.

吴风瑞[5]2010年在《罗非鱼卵巢分化和发育相关基因Rspo1、β-catenin和TSP-1的克隆、表达和功能鉴定》文中认为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哺乳动物雌性性别决定和分化是在性腺体细胞Fox12和生殖细胞Wnt4/Rspo 1/β-catenin两条通路的严格控制之下而完成的,β-catenin是雌雄信号拮抗过程中的重要蛋白。对硬骨鱼类而言,其性别决定除受遗传基因控制外,雌激素(在硬骨鱼类由Cyp19a1a编码)在卵巢分化过程中起着决定性诱导作用,是卵巢分化的天然诱导剂。长期以来,Wnt4/Rspo 1/β-catenin通路在硬骨鱼类是否存在以及其在性别决定和分化过程中的作用、对Cyp19a1a否存在调控、与Fox12和Dmrt1控制的体细胞雌激素合成的关系未见报道。本研究首先从罗非鱼克隆了Rspo1和由两个不同基因编码的β-catenin(缩写β-cat,分别命名为β-cat-1和-2)。序列分析发现硬骨鱼类Rspo1、β-catenin氨基酸序列具有较高的保守性,系统发生分析表明两种β-catenin在硬骨鱼类是一种普遍现象,可能源于进化过程中硬骨鱼类特有的基因组复制。另外,我们采用RT-PCR的方法对罗非鱼Rspo1和β-catenin在各组织中的表达模式进行了研究,发现Rspo1呈泛表达的模式,β-cat-1和-2在脑、垂体、鳃、心脏、肾脏、肠、肾脏和性腺中表达。就性腺而言,β-cat-1只在卵巢中表达,Rspol和β-cat-2在卵巢中的表达要高于精巢。原位杂交研究发现罗非鱼Rspo1、β-cat-1和-2都表达于卵巢中3时相及其以前的卵母细胞,而不表达于卵巢体细胞,Rspo1还表达于精原细胞和精母细胞。在孵化后10天的罗非鱼卵巢中就能检测到β-cat-1和-2的表达信号,且伴随着卵巢发育二者表达量逐渐升高,直至3时相卵母细胞。通过免疫组化还发现罗非鱼β-catenin在卵巢中的蛋白表达水平远远高于精巢,从而证明在硬骨鱼类存在Rspo1/β-catenin介导的生殖细胞通路,暗示了其可能在硬骨鱼类卵巢分化和发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研究进一步采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研究了β-catenin是否影响Cyp19a1a转录活性以及生殖细胞Rspo1/β-catenin通路与已知性腺体细胞Fox12和Dmrt1控制的雌激素合成通路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在HEK293细胞中,罗非鱼β-cat-1和-2单独都不能激活Cyp19a1a的转录,但二者均可以增强Sf1激活的Cyp19a1a启动子活性;Fox12和β-cat-2协同增强Sf1激活的Cyp19a1a启动子活性,Dmrt1则能抑制β-cat-2增强和Sf1激活的Cyp19a1a启动子活性。以上结果表明Wnt/Rspo 1/β-catenin信号通路可能会和Fox12、Dmrt1一起通过调控Cyp19a1a转录和雌激素合成从而影响硬骨鱼类的性别决定和分化。在硬骨鱼类,雌激素不仅对卵巢分化和发育有重要作用,而且在后期卵巢功能维持上也必不可少,如硬骨鱼类卵巢周期性发育过程也同样需要大量雌激素的参与。细胞外基质蛋白凝血酶敏感素-1(Thromobospondin-1, TSP)是脊椎动物滤泡发生和卵巢周期性发育的重要因子,为了进一步研究TSP-1在硬骨鱼类性腺发育和产卵周期中的作用以及与雌激素的关系,本研究从罗非鱼和青鳉卵巢中均克隆了由两个不同基因编码的凝血酶敏感素TSP-1a和-1b,对脊椎动物TSP-1进行系统发生分析发现,两种TSP-1仅存在于硬骨鱼类。原位杂交结果发现TSP-1b从孵化后5天就开始在罗非鱼雌雄性腺体细胞中表达,在成体卵巢和精巢中则分别表达于鞘膜细胞和输出小管上皮细胞,TSP-1a从孵化后120天开始特异性表达于卵巢的颗粒细胞,这一结果暗示了TSP-1a可能参与了罗非鱼的卵黄发生,TSP-1b参与罗非鱼早期的性腺分化。在罗非鱼14天/产卵周期中,TSP-1a和-1b都在产卵后5天(卵黄发生期)和12天(卵子成熟期)出现两个峰值,这种表达变化规律与对罗非鱼产卵周期中激素水平如雌激素以及FSH和LH的变化研究一致,表明了它们可能通过影响卵巢体细胞中激素的合成而参与了罗非鱼卵巢周期性发育。此外,硬骨鱼类卵巢分化和发育离不开卵巢局部(包括体细胞和生殖细胞)因子的参与,它们连接成网,相互影响,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的方式产生的雌激素。为了研究性腺局部因子在南方鲇卵巢分化和发育中的作用,我们还从南方鲇卵巢中克隆了促性腺激素GtHα、FSHβ和LHβ三个亚基的cDNA序列作为本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附录部分)。这叁个亚基除在垂体表达之外还在卵巢中特异性表达。在卵巢中,GtHα、FSHβ在孵化后25天就开始表达,LHβ在孵化后40天开始表达,与南方鲇原始生殖细胞有丝分裂和卵原细胞快速增殖的起始时间基本一致,说明性腺局部FSH和LH可能参与了南方鲇原始细胞增殖和早期卵巢发育。当用雌激素受体拮抗剂Tamoxifen对孵化后5天的南方鲇全雌幼鱼进行一定时间的处理后,发现叁个亚基的表达水平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调,并出现了部分性逆转的现象。因而,我们推测南方鲇卵巢局部产生的促性腺激素很可能通过“脑-垂体-性腺”轴和其他性腺局部因子一起直接或间接影响雌激素合成从而影响南方鲇早期卵巢分化和发育。综上所述,本研究克隆了罗非鱼Rspo1/β-catenin信号通路重要分子Rspo1、β-catenin和细胞外基质主要成分TSP-1以及南方鲇促性腺激素叁个亚基,研究了它们的组织和细胞表达模式,并通过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首次研究了罗非鱼β-catenin对Cyp19a1a启动子活性的影响。本研究不仅初步阐明Rspo1/β-catenin所介导的生殖细胞信号通路在硬骨鱼类卵巢分化和发育中作用,也将其与已知的Fox12和Dmrt1体细胞控制的雌激素合成调控途径相偶联,进一步丰富了硬骨鱼类雌激素合成理论,并提出了以雌激素为核心的硬骨鱼类性腺体细胞和生殖细胞相互作用研究的新思路,为揭示脊椎动物特别是硬骨鱼类卵巢分化和发育以及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提供基础的理论依据。

黄宝锋[6]2008年在《南方鲇雄激素受体(AR)全长cDNA的克隆及分析》文中认为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属于核受体家族中的类固醇受体,是一类配体依赖型的转录因子。核受体家族成员在结构和功能上都具有很高的相似性,它们主要由叁个结构域组成:低保守的氨基端结构域(N-Terminus domain,NTD)、高保守的DNA结合域(DNA-binding domain,DBD)以及高保守的羧基端配体结合域(Ligand-binding domain,LBD)。AR是雄激素发挥作用的介导者,在生物体内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多种鱼类,用雄激素处理处于性别分化敏感期的幼鱼能够诱导其性逆转,但本实验室已有的研究表明,雄激素处理不能诱导南方鲇性逆转。为了从分子水平探讨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本实验通过RT-PCR和RACE相结合的方法克隆了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AR的cDNA序列。南方鲇AR cDNA全长3116bp,包括5′端72bp的非编码区(untranslation region,UTR),2415bp的蛋白质编码区(编码804个氨基酸)和3′端629bp非编码区。通过RT-PCR对南方鲇AR的组织表达模式进行了研究,发现它在脑、垂体、鳃、心脏、肝脏、肠、脾脏、肾脏、卵巢、精巢和肌肉中均有表达。另外,我们还克隆了其他7种鲇形目鱼类:鲇(Silurus asotus)、革胡子鲇(Clarias gariepinus)、短尾拟鳞(Pseudobagrus brevicaudatus)、切尾拟鳞(Pseudobagrus truncates)、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长吻鮠(Leiocassislongirostris)、大鳍鳠(Mystus macropterus)的AR的3′端部分序列,并用这些序列构建系统发生树来探讨上述7种鱼类的系统发生关系。由于鱼类在进化上经历了一次特有的基因组复制,目前普遍认为鱼类具有两个由不同基因编码的AR(ARα和ARβ)。将推导出的南方鲇AR氨基酸序列和已经克隆的其他脊椎动物AR氨基酸序列构建进化树,结果显示:脊椎动物AR可分为叁支:四足类的AR、鱼类ARα和ARβ。南方鲇与鲤形目鱼类的AR聚类于ARβ分支。结合对AR已有的研究,我们推测鲤形目和鲇形目鱼类很可能只存在一个有功能的AR,依据如下:1)目前在鲤形目鱼类(斑马鱼、金鱼、黑头软口鲦)和鲇形目鱼类(南方鲇)都只克隆得到了一个AR,且均为ABβ;2)对已经测序完成的斑马鱼基因组进行分析,在其第5号和第14号染色体上均能分离得到一个AR基因,但14号染色体上的AR基因缺失了NTD区,其余部分两者的相似性则高达99%;3)南方鲇AR在所有组织都有表达,这与斑马鱼AR相同,而与其他鱼类两个AR的表达模式均不相同。4)我们根据已知ARα的保守序列设计多对引物,未能在南方鲇克隆到ARα的任何片段。南方鲇AR与其他脊椎动物AR的多重序列对比结果显示,南方鲇AR具有低保守的NTD区和高保守的DBD、LBD区,这与其他AR相似,但有意思的是,其LBD区比其他所有已分离的AR都多出一部分序列。而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南方鲇AR序列在终止密码子TGA前插入了4个碱基,导致其不能在TGA处终止。对鲇形目的鲇科、鲿科和胡子鲇科的6个属8个种(如前所述)的鱼类AR相应区间的扩增、测序和分析发现,这部分多出的序列普遍存在鲇形目鱼类,且为鲇形目鱼类所特有。对鲇形目鲿科的5种鱼类(短尾拟鲿、切尾拟鲿、长吻鮠、瓦氏黄颡鱼、大鳍鳠)AR部分序列的比较发现,短尾拟鲿、切尾拟鲿和长吻鮠插入的4个碱基及所多出的序列完全一致,而与瓦氏黄颡鱼、大鳍鳠的均不相同。这说明短尾拟鲿、切尾拟鲿与长吻鮠的亲缘关系很近,应属于鮠属。构建的鲇形目鱼类AR的系统进化树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结果。说明这段多出的序列(衍征)包含了鲇形目鱼类的系统进化信息。在罗非鱼和虹鳟等硬骨鱼类,用雄激素处理性分化期的幼鱼能通过抑制雌激素合成的关键酶芳香化酶(Cyp19a)的表达而实现性逆转。而用雄激素甲基睾酮(MT)不能诱导南方鲇幼鱼雌性向雄性的性逆转,这与在其他很多鱼类的情况截然不同。为了深入探讨产生这一现象的分子机制,我们对孵化后5天(5dah)南方鲇全雌幼鱼进行MT投喂处理,20天后分离性腺;对南方鲇5月龄幼鱼腹腔注射MT,7天后分离性腺。用半定量RT-PCR检测了MT处理后南方鲇幼鱼卵巢型芳香化酶(Cyp19a)表达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MT处理对南方鲇Cyp19a的表达没有影响。这表明用MT处理不能抑制雌激素的合成,这可能是用MT处理不能诱导南方鲇性逆转的原因之一。那么这是否与南方鲇AR比其他鱼类多出一部分序列有关,还值得进一步研究。

吴风瑞[7]2007年在《南方鲇Foxl2基因克隆、表达及其在性腺分化中作用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Foxl2(winged helix/forkhead transcriptionfactor gene 2)是新近发现的一种在眼睑、成体卵巢颗粒细胞中特异性表达的转录因子,是翼状螺旋/叉头状转录因子超家族(winged helix/forkheadtranscription factor,FOX)成员。在人和哺乳动物早期发育过程中,Foxl2通过转录调控作用对雌性性腺分化,特别是对颗粒细胞增殖、卵巢发育和功能的维持起重要作用。为阐明Foxl2在南方鲇性别决定和分化过程中的作用,本实验通过RT-PCR和RACE相结合的方法从南方鲇卵巢中克隆了Foxl2全长cDNA序列(GenBank Accession No.EF015396)。南方鲇Foxl2 cDNA全长为1455bp,包括5′端228bp的非编码区,900bp的蛋白质编码区和3′端327bp非编码区。开放阅读框编码299个氨基酸,包括105个氨基酸组成的DNA结合域(即FH结构域,FH-domain)。将南方鲇Foxl2序列与所有已克隆的脊椎动物Foxl2进行同源性比较,并构建进化树,结果显示脊椎动物Foxl2的FH结构域保守性最高。除此之外,C-末端比N-末端更为保守。同时,我们发现南方鲇Foxl2同其它非哺乳类脊椎动物一样,缺少含14个丙氨酸组成的聚丙氨酸区和甘氨酸-脯氨酸重复区。另外,我们对南方鲇Foxl2在南方鲇各组织中的表达模式进行了研究。发现南方鲇Foxl2在脑、垂体、鳃和性腺表达,且在性腺的表达具有明显的性别二态性,卵巢表达量要高于精巢。说明“脑-垂体-性腺”轴,特别是卵巢可能是Foxl2主要的靶组织。雌二醇E_2、芳香化酶抑制剂fadrozole(F)、雌激素受体拮抗剂tamoxifen(TAM)和fadrozol+tamoxifen(F+TAM)用酒精溶解并分别与饵料混匀,对孵化后5天(day after hatching,dah)的南方鲇全雌幼鱼进行投喂处理20天,65dah时分离南方鲇脑和性腺,用半定量RT-PCR测定了Foxl2、卵巢型芳化酶Cyp19a和脑型芳化酶Cyp19b表达水平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较,在F、TAM和F+TAM处理组性腺中Foxl2和Cyp19a表达下调,而Cyp19b在性腺表达没有明显变化。同时在F、TAM和F+TAM处理组脑中Foxl2和Cyp19b表达也出现下调。相反E_2处理组性腺Foxl2和Cyp19a表达上调,而脑中Foxl2和Cyp19b表达上调。120dah组织学观察表明,在F、TAM和F+TAM处理组中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性逆转,与对照组相比,性腺发生了显着差异:卵巢壁增厚,卵巢腔减小。F组出现卵母细胞减少,滤泡细胞退化,体细胞数量增加;TAM组出现了许多滤泡细胞退化后遗留下来的空腔,且卵母细胞延长变形;在F+TAM组出现了类似精小囊状结构,精原细胞和初级精母细胞;E_2组与对照组基本一致。同时在F、TAM和F+TAM处理组分别得到50%、76%和80%性逆转雄鱼,说明了Foxl2、Cyp19a和Cyp19b在脑和/或性腺不同的层次上对南方鲇性别决定和分化起重要作用。

王静香[8]2011年在《驼背鲈脑垂体、血细胞和肝脏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的研究》文中提出为了加深对驼背鲈形态与组织结构的认识,促进驼背鲈的人工养殖、生理学、病害防治以及物种进化的研究,本文对驼背鲈脑垂体、血细胞和肝脏的形态、组织结构及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驼背鲈脑垂体的形态学、显微与超微结构采用PAS、Mallory叁色法和腺垂体不同细胞改良染色法叁种组织学染色方法,以及透射电镜技术,对驼背鲈(Cromileptes altivelis)脑垂体的形态、组织结构和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驼背鲈脑垂体为圆球形实心腺体,位于间脑腹面,由神经垂体和腺垂体两部分组成。根据神经纤维中所含分泌颗粒形态和大小把神经分泌纤维分为A1、A2和B型。神经纤维中存在两种垂体细胞,即呈椭圆形的Ⅰ型垂体胞和呈梭形的Ⅱ型垂体细胞。腺垂体由叁部分组成:前外侧部(rostral pars distails,RPD)、中外侧部(proximal pars distalis,PPD)和中间部(pars intermedia,PI)。腺垂体部可以鉴别出六种内分泌细胞,其中RPD有两种内分泌细胞: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adrenocorticotrophic cell,ACTH)和催乳激素细胞(prolactin cell,PRL),PPD有叁种内分泌细胞:促生长激素细胞(growth hormone cell, GH)、促性腺激素细胞(gonadotrophic hormone cell,GTH)和促甲状腺激素细胞(thyrotropic cell,TSH),PI只有一种内分泌细胞,即促黑激素细胞(melanophore-stimulating hormone cell,MSH)。此外,腺垂体还有一种非分泌细胞星状细胞(SC)。对腺垂体中内分泌细胞的组成与分布及促性腺激素细胞的分类问题进行了讨论。驼背鲈腺垂体中六种内分泌细胞的分布情况为:前外侧部分布有两种细胞即嗜酸性的PRL,和嗜碱性的ACTH;中外侧部有GH、GTH、TSH叁种细胞;MSH分布在中间部。且驼背鲈脑垂体中只有一种GTH,只是呈多种表现形态。本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鱼类脑垂体的结构,为驼背鲈的繁育和养殖提供理论依据。2.驼背鲈血细胞的形态学、显微与超微结构利用Wright’s和Giemsa双重染色法和改良的血涂片染色法两种方式,通过光镜和电镜技术对驼背鲈的外周血液涂片及血细胞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驼背鲈的血涂片中可区分出6种细胞——红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血栓细胞,偶尔可见到分裂的红细胞、分裂的血栓细胞、血影红细胞和聚集的白细胞。此外,统计了红细胞数1.7462×106个/ mm3,白细胞数4.7817×103个/ mm3,并对白细胞进行了分类计数:淋巴细胞37.26%、血栓细胞30.82%、嗜中性粒细胞23.57%、单核细胞8.35%、嗜酸性粒细胞极少见。描述了以上各细胞的显微结构。单核细胞的体积最大,小淋巴细胞的体积最小;淋巴细胞的数量最多,嗜酸性粒细胞数量最少。电镜下可区分区6种类型的细胞:红细胞、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血栓细胞和浆细胞。红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可见线粒体、少数囊泡;根据细胞中的颗粒形态大小和细胞核的形态,可将粒细胞分为4种类型:I型粒细胞、II型粒细胞、III型粒细胞和IV型粒细胞;单核细胞圆形,表面较平整,偶有伪足伸出,空泡多见;淋巴细胞,胞质少,仅在细胞核边缘处形成薄薄的一层,细胞器少;血栓细胞异染色质丰富,沿核膜呈带状分布,胞质中有较多大小不等的空泡和少量的线粒体;浆细胞中粗面内质网成层分布包绕在核周围。此外可见到嗜曙红细胞吞噬红细胞、血栓细胞成群聚集分布的现象。3.驼背鲈肝脏的形态学、显微与超微结构采用HE、Mallory氏叁色法、Heidenhain氏Azan染色,PAS反应,组织块银浸染方法,对组织切片染色处理,应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对驼背鲈肝脏的显微和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驼背鲈肝组织中肝细胞界限不明显,不存在双核现象,有暗细胞和亮细胞之分,胞质中细胞器丰富,有大量的线粒体、内质网和溶酶体,高尔基体很难观察到,仅在胆小管和狄氏间隙的附近发现。此外,在肝血窦的附近观察到成纤维细胞、枯否氏细胞和贮脂细胞。肝组织中胆管数量众多包括肝叶中央胆管、支胆管、小叶间胆管和小叶内胆管,并且在中央静脉附近偶见辐射状排列的肝细胞索。

李晓晓[9]2013年在《膜孕激素受体在鲆鲽类繁殖周期中的生理功能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以工厂化养殖的半滑舌鳎和牙鲆为研究对象,运用组织学切片、电镜观察、同源克隆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荧光实时定量、放射免疫测定等方法,对亲鱼卵巢的周期发育情况、卵母细胞的发育特点、膜孕激素受体和新型膜孕激素受体基因的cDNA全长克隆和时空表达特征、性类固醇激素在繁殖周期和全年中的变化规律等进行了研究。初步了解卵巢和卵母细胞不同发育阶段的结构特征、性类固醇激素生理作用、两种膜孕激素受体基因的生理功能,为提高鲆鲽类的人工繁殖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相关的研究结果如下:1.运用组织学方法和透射电镜观察方法,对性成熟半滑舌鳎卵巢和采集到的卵母细胞发育特征进行观察,发现卵巢发育可分为5个期,卵母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可分为5个时相。初步判断:200-500um卵母细胞为Ⅲ时相卵母细胞,500-800um卵母细胞为Ⅳ时相卵母细胞,800-1000um卵母细胞为Ⅴ时相卵母细胞,1000-1200um卵母细胞为游离在卵巢腔中的卵母细胞。在200-300um卵母细胞的滤泡细胞外层能看见毛细血管,并且在滤泡细胞外包被着一层表面上皮,在胞质中分布着大量的线粒体;在300-400um卵母细胞中发现了皮质液泡、粗面内质网、高尔基体和溶酶体等细胞器;在400-500um卵母细胞中发现卵黄颗粒,卵膜附近出现高电子密度的物质;在500-600卵母细胞中致密的卵黄颗粒上有透明的平行条纹,并且卵黄颗粒之间有大量的线粒体聚集;在600-700um卵母细胞中发现孔道明显变短、数量减少;在700-800um卵母细胞中发现卵黄颗粒附近有比较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在800-900um卵母细胞中发现胞质中充满卵黄颗粒,并且卵黄颗粒有相互融合的现象。2.采用同源克隆和末端快速扩增方法,首次从半滑舌鳎卵巢中克隆了膜孕激素受体α(mPRα)的cDNA序列,全长为1319bp;将推断的氨基酸序列与其它物种mPRα氨基酸序列进行多重比较分析,发现存在7个跨膜区域。聚类分析和序列相似度分析表明:半滑舌鳎mPRα与漠斑牙鲆、大西洋绒须石首鱼以及青鳉等鱼类的mPRα聚为一支,亲缘关系较近,相似度较高,分别为94%、93%和90%;而与高等哺乳动物人和牛相似性均为53%,亲缘关系较远。采用荧光实时定量RT-PCR技术分析了mPRα mRNA在性成熟雌性半滑舌鳎不同组织的表达,结果表明:mPRα组织表达具有广泛性,但表达量存在差异,在脑、卵巢和垂体等组织中表达丰富,而在肝脏、肌肉、胃、肠和肾脏等组织中表达较弱。对繁殖周期中,脑、垂体和卵巢的mPRα表达水平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 mPRα的周期表达水平,在脑和垂体组织中,当卵巢发育至Ⅳ期时表达量最高;在卵巢组织中,mPRα的周期表达水平在卵巢发育至Ⅴ期时表达量最高。3.采用同源克隆和末端快速扩增方法,首次从半滑舌鳎卵巢中克隆得到新型膜孕激素受体(mPRL)的cDNA序列,全长为2002bp。构建了14个物种的mPR家族成员氨基酸序列系统进化树,包括硬骨鱼类和哺乳类,发现此进化树共分为3大分支,分别为mPRα分支、mPRL分支、mPRβ分支,半滑舌鳎mPRL基因属于硬骨鱼类mPR家族新基因分支。序列相似度分析表明:半滑舌鳎mPRL氨基酸序列与青鳉的同源性为68%,与叁刺棘鱼同源性为72%。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分析了mPRL mRNA在性成熟雌性半滑舌鳎不同组织的表达,结果表明:mPRL组织表达具有广泛性,但表达量存在差异,在卵巢、心脏、鳃和脑等组织中表达丰富,而在肾脏、肝脏和头肾等组织中表达较弱。对繁殖周期中,脑、垂体和卵巢的mPRL表达水平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mPRL的周期表达水平,在脑和卵巢组织中,当卵巢发育至Ⅴ期时表达量最高;在垂体组织中,虽然mPRL的周期表达水平在卵巢发育的不同时期变化不大,但是当卵巢发育至Ⅴ期时表达量显着高于其他繁殖期(P<0.05)。4.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分析了性成熟雌性牙鲆的膜孕激素受体(mPRα)基因和新型膜孕激素受体(mPRL)基因的mRNA在不同组织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mPRα和mPRL在牙鲆雌鱼的所有组织中都表达,只是各自在不同的组织中的表达量存在差异。mPRα在牙鲆的脑、垂体、卵巢和鳃等组织中表达丰富,在头肾、肾脏、胃和肠等组织中表达较弱;而mPRL在牙鲆的卵巢、心脏、鳃和脑等组织中表达丰富,在其他组织中表达量相对较低。对繁殖周期内,脑、垂体和卵巢的mPRα基因和mPRL基因的周期表达水平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mPRα在脑、垂体和卵巢中的表达规律不相同,在脑和垂体组织中,当卵巢发育至Ⅳ期时mPRα表达量最高;而在卵巢组织中,当卵巢发育至Ⅴ期时mPRα表达量最高。而mPRL在脑、垂体和卵巢中的表达规律相同,都是当卵巢发育至Ⅴ期时达到高峰值。研究发现:牙鲆中,mPRα基因和mPRL基因在脑、垂体和卵巢组织中的时空表达规律与分别半滑舌鳎中mPRα基因和mPRL基因在脑、垂体和卵巢组织中的时空表达规律相似。5.对达到性成熟年龄的半滑舌鳎和牙鲆血浆中雌二醇和孕酮在繁殖周期中的含量变化规律与卵巢成熟和基因表达水平变化规律分析,结果显示:雌二醇在卵黄生成期含量增加,并在卵母细胞成熟前达到最高峰值;而孕酮含量的高峰期比雌二醇的晚些,是在卵母细胞成熟和排卵的时达到高峰值。半滑舌鳎和牙鲆的血浆中雌二醇和孕酮含量的周期变化趋势与各自的mPRα基因和mPRL基因mRNA在雌性半滑舌鳎脑、垂体和性腺中的周期表达变化趋势相符合,表明雌二醇和孕酮通过两种膜孕激素受体影响鱼类卵巢发育、成熟。

谭娟[10]2007年在《南方鲇尾部神经分泌系统的结构及繁殖前后的变化》文中提出2006年2月至2007年4月,自嘉陵江合川—北碚江段,以及铜梁等地网箱养殖场收集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 Chen)3月龄、6月龄、1~+龄、2~+龄及其以上成鱼共81尾。采用解剖学、组织学、组织化学、酶细胞化学和透射电镜技术对南方鲇幼鱼尾部神经分泌系统(caudal neurosecretory system,CNSS)的发育及成鱼CNSS不同性腺期的形态结构进行了较细致的研究,结果表明:南方鲇CNSS主要由尾部神经分泌细胞(Dahlgren细胞)、轴突及神经血管区(尾垂体)3部分组成。其中Dahlgren细胞主要分布在尾部最后3段脊髓中,胞体较大,多突起,核大而明显,近圆形或椭圆形,核仁明显。根据细胞大小、形态、着色性及分布位置等可将其分为Ⅰ型和Ⅱ型细胞。Dahlgren细胞轴突多是无髓神经纤维,其内含物包括神经原纤维、线粒体、神经分泌颗粒及一些电子透明囊泡等。轴突末梢根据内含物的电子密度及大小可分为3种类型,Ⅰ型末梢主要为电子透明小泡;Ⅱ型末梢包含电子致密颗粒及部分电子透明小泡;Ⅲ型末梢则只有几个大空泡,无其它明显内含物。这3种末梢可能代表了不同类型的神经元。南方鲇尾垂体属于单个连续型,与其它鱼类明显不同的是它具有两种不同的形态:一种腹面观近似长椭圆形,侧面观前端接近脊髓处圆胀,往后逐渐缩小;另一种可分为连续的两部分,前部分突起明显,体积较大,近圆形,后部分背腹面扁平,中间纵轴方向有凹陷。从3月龄到6~+龄南方鲇尾垂体的体积随年龄增大而增大,3月龄时为1008.31μm×270.13μm×312.33μm,6~+龄时达到5134.00μm×1843.00μm×2038.00μm,增长近5倍。与其它鱼类相比,尾垂体体积也显着偏大,可能与南方鲇个体大、生长快有关。比较繁殖前和繁殖后南方鲇尾部神经分泌细胞,发现其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均有显着差异。光镜下,繁殖前Dahlgren细胞体积较大,H.E、Mallory等染色较深,充满内含物;繁殖后,体积明显缩小,染色变浅。电镜下,繁殖前Dahlgren细胞突起及末梢内充满电子密度高和低两种类型的分泌颗粒。胞体内核糖体、线粒体、粗面内质网(RER)、溶酶体、高尔基体均很丰富,且溶酶体内包含分泌颗粒、透明小泡、内质网等残余物,同时细胞核明显内陷,内陷入口处有大量成团的次级溶酶体;繁殖后,Dahlgren细胞多呈空泡状,分泌颗粒极少见,核糖体急剧减少,线粒体空泡化,RER管腔膨大,溶酶体数量及体积均减少但染色加深。南方鲇幼鱼CNSS发育与其它鱼类相比发生较早。3月龄时CNSS主要结构已基本形成,最后一段脊髓已微微隆起,光镜下可见Dahlgren细胞、轴突及神经血管区。从3月龄到6月龄再到1~+龄Dahlgren细胞数量逐渐增多,胞体变大,其轴突及末梢也相应增加,同时,微血管由粗变细逐渐增多。超微结构表明Dahlgren细胞胞体内线粒体由弯曲形长棒状逐渐变小成椭圆形,数量增加;内质网管腔逐渐增大;溶酶体数量减少且截面积稍变小,可见溶酶体与电子透明小泡融合。综上所述,南方鲇CNSS形态结构和发育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尾部神经分泌细胞分布范围相对较小,而尾垂体具有两种形态且体积较大;第二,繁殖前后,尾部神经分泌细胞形态结构变化显着,显示与性腺发育紧密相关;第叁,幼鱼CNSS发生时间较早,从3月龄到1~+龄主要是Dahlgren细胞数量的增加及胞体变大。

参考文献:

[1]. 南方鲇脑垂体结构与发育的研究[D]. 谢碧文. 西南师范大学. 2002

[2]. 南方鲇脑垂体发育的研究[J]. 谢碧文, 岳兴建, 张耀光, 敖磊. 水生生物学报. 2004

[3]. 南方鲇POMC、TSHβ亚基和SL cDNA克隆及垂体激素基因的时空表达[D]. 谢碧文. 西南大学. 2008

[4]. 瓦氏黄颡鱼脑垂体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研究[J]. 谢碧文, 岳兴建, 张耀光, 徐吉山.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5]. 罗非鱼卵巢分化和发育相关基因Rspo1、β-catenin和TSP-1的克隆、表达和功能鉴定[D]. 吴风瑞. 西南大学. 2010

[6]. 南方鲇雄激素受体(AR)全长cDNA的克隆及分析[D]. 黄宝锋. 西南大学. 2008

[7]. 南方鲇Foxl2基因克隆、表达及其在性腺分化中作用的初步研究[D]. 吴风瑞. 西南大学. 2007

[8]. 驼背鲈脑垂体、血细胞和肝脏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的研究[D]. 王静香. 上海海洋大学. 2011

[9]. 膜孕激素受体在鲆鲽类繁殖周期中的生理功能研究[D]. 李晓晓. 上海海洋大学. 2013

[10]. 南方鲇尾部神经分泌系统的结构及繁殖前后的变化[D]. 谭娟. 西南大学. 2007

标签:;  ;  ;  ;  ;  

南方鲇脑垂体结构与发育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