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继续教育模式创新研究
刘美伦1,刘建军2
(1.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沈阳110000;2.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辽宁锦州121000)
摘要: 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终身学习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组成部分的继续教育也要随之而变。高职院校的继续教育模式改革应该从人才培养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方面入手寻求创新与突破,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让继续教育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职业人才。
关键词: 高职院校;继续教育模式;创新研究
高职院校的继续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后续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组成部分,在大力倡导终身学习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今天,应该顺应社会发展需求,改变传统格局和趋同模式,寻求创新与突破,建设与终身学习理念相吻合、与企业及岗位需求良性互动的继续教育体系。
1 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四个对接
继续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必须具有自己的特色。人才培养四对接是在教学实践基础上总结出的与继续教育匹配度较高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专业与企业岗位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只有实现对接,继续教育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合格人才,继续教育的体系才会顺畅。
1.1 专业与企业对接
高校继续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就是追求高质量发展,继续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就是满足企业和社会需求,满足国家战略及个人发展的需求。继续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一部分,它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密切,对社会需求变化感知最敏锐,也能最快速地反应时代发展转型带来的各种需求变化,其专业设置必须紧跟企业发展的脉搏,时刻与企业需求保持动态平衡与对接,学校继续教育专业的设置,也要根据需求在国家政策指导下不断调整,以保证其存在的生命力。
此外由于测量仪器的迅速发展,光学经纬仪测绘地形图的方法已基本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全站仪数字测图、RTK数字测图和摄影测量与遥感测图等。因此,经纬仪测图简单介绍即可,不必让学生花大量时间去实践。笔者在“测量基础”课程综合实践中,利用全站仪测绘1∶500的地形图,具体过程如下:
1.2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继续教育的学员可分为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两部分,学历继续教育学员有一部分已经参加工作,还有一部分即将参加工作;非学历继续教育学员,主要是已经参加工作的一线在职职工,他们参加继续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素质,为今后工作或个人提升做准备,急需把课堂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产过程中。因此,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对他们而言,意义重大。采取的做法主要有:聘请现场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及教学资源建设;聘请现场技术人员直接进课堂;让继续教育教师积极参加企业实践,通过多种渠道了解掌握生产过程及相关知识,并能够及时地把生产实践中的新知识、新工艺融入相应的课程中。实践证明,这些做法效果明显。
从世界范围看,许多发达国家都形成了终身学习理念为指导的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体系,美国继续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同样受重视。法国颁布了《继续教育法》,明确规定了大学推进终身学习和继续教育的责任[1]。《欧洲大学终身学习宪章》强调了大学终身学习的使命。我们国家,尤其是在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虽然越来越得到重视,但是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职业教育与学历继续教育、非学历继续教育之间还存在着发展不协调、不均衡、不同步等问题,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之间缺少沟通与衔接[2]。我们必须在终身学习框架下,加强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的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把终身学习理念融入到职业教育的各个环节,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到学习内容的设置及职业素质的培养,都要充分考虑学生后天的发展需求,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使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良好的对接。
1.3 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独立学院起步比较晚,加上办学理念与定位不明晰等原因,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还不到位,侧重引进,忽视管理;重视使用,缺乏培养。不少独立学院仍只注重对教师进行传统的人事管理,如对人事档案、福利待遇、职称评定、年度考核、绩效考评等进行管理,而对引进的教师合理使用、后续培养缺少跟踪与扶助,对教师实现自我价值的考评及激励机制还不够健全。而作为独立学院的青年教师因刚踏入工作岗位不久,其安全需要及社交需要比较强烈,这些需要如果长期得不到满足,一旦有合适的机会,这些教师就可能考虑离开,从而造成师资的流失。
1.4 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喂,向南!”易非喊了一声,招了招手,又在身旁的长椅上拍了拍,已经长成大人的弟弟仍然会心一笑,三步并作两步走过来,坐到了易非的身边。
2 教学模式采用线上线下双轨运行为主的混合式教学
由于继续教育的学生来源不同、层次不同,教学管理难度较大,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进行通讯和教学,则非常适合这些学生的学习。如通过电子邮件、语音信箱、手机终端、微信平台等技术,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双向交流和沟通,能及时获取学生的学习信息,并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解决学生遇到的困难,甚至及时纠正教学资源本身的不足,这种强大的交互性和灵活性,尤其是实时性,为师生的交流和学习提供了有效的平台支持。网络教学资源越丰富、越开放,就越能为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便利条件,越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有利于培养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的创新型人才。
进入新时代,高校继续教育资源结构与产品结构都在进行转型升级,继续教育结构趋同的局面正在得到改善,各学校都办出了自己的特色,对高职院校而言,专业课程内容的设置是反应学校办学特色的主要因素之一,必须反映企业的需求,与企业标准紧密对接,互相吻合,因此在课程内容设置时,需要考虑国家政策需求、企业发展与实践需求及个人后天发展需求,发挥国家战略的引领作用,突出用人市场的导向作用,强调专业化、终身化、全民化的培养思路,加强与政府、企业及区域学习需求的对接,灵活掌握和运用职业标准,并把职业标准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科建设中,引导专业课程设置越来越合理,越来越贴近实际需求。部分高职院校已经把“一带一路”建设的需求充分考虑进来,不仅课程设置对接了社会需求,而且已经率先与相关国家进行了人才交流与培养,收到良好的效果。
2.1 准确把握线上、线下混合的比例
5)有条件的,提倡气调贮藏,适当提高贮藏气体指标中二氧化碳的比例,一般应保持在3%~4%(富士品种不能超过2%),并控制库温在0℃左右。
2.2 注意教学资源的发展和完善,促进教学资源共享
继续教育的学员学习目的之一就是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满足自身提升的需要,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发展的需求,我们的继续教育体系必须为满足学员需求服务,为学员提供良好和实用的平台,保证他们能够不受时间、空间和途径的限制,及时获得自己所需的最新知识,这就需要在教学内容上注重与企业岗位需求良性互动。
2.3 突破时空限制,强化继续教育资源的交互性和灵活性
由于继续教育学员成分复杂,学习时间需求各不相同,学习能力差别较大,传统的统一模式的教学不能满足继续教育学员的需求,而线上线下为主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才是继续教育发展的方向。但是,按什么比例混合?如何混合?如何建立适应继续教育学员的教学资源,这些都需要我们通过实践进行研究。
3 教学内容上打造与企业岗位需求良性互动的新模式
多年前提到教学资源,我们会想到实物教具、工作现场、纸质资料、图片以及影视资料等,可是现在这些教学资源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尤其是对继续教育而言,网络资源已经占据越来越大的比例,因为这些资源更有利于教学双方使用与交流,更有利于传播与发展,而且这些资源始终处于动态的发展过程中,会在使用中不断得到修改和充实,这正符合时代发展和教育规律的需要。教学资源建设要以教师为主体、师生共建、校企共建,按照资源建设的动态观,借助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建设符合当代教育规律的新型教学资源[3]。网络教学资源覆盖面越大,越有利于继续教育学生的学习,资源共享也就越容易实现,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地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不足,把更多优秀教育资源放置在网络上,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要,还有利于资源使用者之间的交流,便于发现问题,改进和丰富教学资源。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学习方式、学习手段、学习内容、学习时空等多个方面都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需要学生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建立新的教学和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体系是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利用现代网络远程技术手段,与线上导学或线下面授相结合,针对学历继续教育确定双轨运行中线上、线下课程的比例,并根据具体情况及时地把学生网上自学与教学面授结合起来,学生通过网上自学,可以获得所需的知识及资源,通过面授解决疑难问题。对非学历继续教育,以“线下”采集需求为导向,根据企业及学生的需求,制定培养计划,因材施教,甚至送教上门,多维度地为企业服好务,使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得到满足。当然,随着外界条件的变化及学生自身条件的变化,混合式教学在混合的比例及内容上都可能发生变化,也需要随时进行动态调整,以保证与学生需求相平衡。
当今社会科技发展与人的智慧发展互相促进,科学技术冲破了国界的限制,人们的思维也冲破了种族与地域的制约,人的发展与科技发展的互动推进了全球化进程[4]。由于继续教育的学生与社会和企业的联系更加密切,我们未来的教学内容也必须瞄准企业岗位需求,课程内容设置随社会需求变化而变化,由企业和学校共同确定课程内容,使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形成良性互动,教学内容既要满足实际需求,又要有新的突破,既要充分渗透终身学习的思想,又要综合考虑社会、企业、国际形势发展变化所产生的影响,不断地把需求的变化与人的思维的进步通过课程改革体现出来,所以,建立一个良性互动的继续教育体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继续教育工作者必须适时了解学员的需求,预见社会需求的变化,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主动面向人才市场,及时调整专业层次,优化办学结构,使继续教育体系在良性互动的基础上,脱离思维定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三是完善保障激励机制。要树立人才投入优先保证理念,加大政府公共财政投入,在文化建设资金中设立文艺人才培养专项基金,确保文艺人才队伍建设经费落实到位。要从财力、人力、物力等方面加大对漓江画派的扶持力度,为画派及画家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要探索建立“漓江画派发展基金”,通过“政府支持一点,社会帮助一点,画派自筹一点”方式筹措经费,为人才开发和培养创造条件。要以评先奖优为抓手,不断完善评奖机制,把握正确评奖导向,提高文艺评奖公信力。要充分发挥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和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等奖项的激励作用,通过评奖、授予荣誉称号等多种方式,激发美术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 教学手段上大量采用差异化教学
从很多学校的现状看,继续教育人力投入都不足,对继续教育的管理服务很难到位,对不同层次、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不同种族学员的不同需求很难区别对待,严重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因此,高职院校的继续教育需要加大投入,采取差异化教学手段,允许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时间学习不同的内容,学生可以更灵活地有选择性地学习,学生的学习将朝着更加主动、更有深度和无边界的方向发展。学生要依据兴趣、个性、自我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突破校园的界限,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使学习效果最大化。
未来学校的继续教育应该更加强调为学生个性学习服务的职能,根据国家政策变化和行业企业需求合理制定课程标准,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和改造,彰显出本土文化特色和学校价值,从教学资源、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平台和教学评价多方面入手,为差异化教学创造条件,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让继续教育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职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纪河,郭海燕,殷雄飞.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终身教育研究,2017(5):24-29.
[2]徐耀鸿.论继续教育变革-基于互联网与终身学习深度融合视角[J].中国成人教育,2018(23):129-131.
[3]沈美英.终身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继续教育模式思路构建分析[J].黑河学院学报,2018(10):68-70.
[4]徐平平.高校继续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策略[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8(6):65-67.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on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Mod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LIU Meilun1,LIU Jianjun2
(1.Liaoning Technology Institute of Economy,Shenyang 110000,China;2.Liaoning Railwa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Jinzhou 121000,China)
Abstract: China's social development has entered a new era,an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lifelong learning.The continuing education,as a part of the lifelong education system,will also change with it.The reform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mod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start from the aspects of talents training system,teaching mode,teaching methods,teaching content and other aspects to seek innovation and breakthrough,in order to better meet the needs of students'individualized development,and let continuing education cultivate more excellent professional talent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continuing education mode;innovation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 G7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28(2019)04-80-03
DOI: 10.16850/j.cnki.21-1590/g4.2019.04.028
收稿日期: 2019-03-20
基金项目: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18年度立项课题(JXJYFH-2018-305)
作者简介:
刘美伦(1990—),女,辽宁锦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物流管理。
刘建军(1963—),男,辽宁北票人,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继续教育。
[责任编辑:刘 月]
标签:高职院校论文; 继续教育模式论文; 创新研究论文;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论文; 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