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岚岚 成都市第57实验学校 61004
【摘要】人类文明的发展与人类潜能的发挥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在人类所有的潜能中最重要的就是人的创造潜力,如何有效开发小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已成为各国教育领域所极度重视的问题。本文就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小学生自身的创造力进行详细分析。
【关键词】创造力;环境;认知
中图分类号:G68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08-058-01
引言
长时间以来我们的教育都受到了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学校教育都停滞在了传授知识以及行为规范的教育理念上,忽略了小学生自身能力的培育,尤其是创新能力方面的培育。在教育理念方面,他们更加注重知识和轻能力:教学理念方面,十分注重教法和轻学法:从教育目标上能够看出,重整体和轻个体:从教学内容上方面来看,重主科,轻副科:从评价方面来看,重结果、轻过程。此种教育决定了我们以往的教育理念是僵化的和被动的,其掌控了人自身的了解和创造精神,扼杀了人的创造能力,这样无法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应该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我们应实行良好的教育理念,在课堂教育当中应培育他们的创造力。
一、创造与创造力的内涵
(一)创造的内涵
创造一词是由“创”和“造”两个字构成。“创”字在中文中有疮、伤、损、惩等意思:“造”字则有作、为、成就等意思。从它们的原意来看,二字组成的“创造”一词,具有破坏和建设相统-+的涵义,因此从语言学角度我们可以认为:创造是指在破坏、突破旧事物的基础上,重新构建并产生新事物的-种活动。为了更准确更具体地把握它的定义,还必须了解创造的本质特征。
(二)创造力的内涵
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能力,是人的各种能力最宝贵、最高层次的能力。没有创造力的作用,就没有新事物的诞生,它是创造者进行创造活动的必要条件。迄今为止,对创造力的定义很多,例如:心理学家沃尔施勒认为,创造力是人揭示新的内在联系的能力,是改变现行规范的能力。米德说:“当一个人自己想出、作出或发明了一样新东西,就可以说他完成了一次创造性的活动。
二、课堂教学中小学生创造力的影响因素
虽然课堂只是一个学习的小范围,但对小学生创造力创造力的影响还是有很方面的,并且这些都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些小细节。以下就是存在的影响因素:
(一)课堂环境
马克思曾说过:“人可以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可以创造人。”创造是做前人未做过的事情,走前人未走过的路。创造环境是创造者在创作过程中的一个外在条件。创造性就像稻种一一样,也需要一定环境制约着它们的生长。因而小学生的创新也需要在-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得以实现。而现行的教学模式存在以下的弊端:
1.教师的习惯。教师习惯于按既定计划系统讲授知识,不能鼓励小学生充分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他们不允许小学生说出本门学科以外有联系的知识,更不允许小学生提出一些“离奇”的问题,也可以说教师害怕产生预想以外的情况,害怕再见解决不了,毕竟老师也不是万能的。
2.教师的权威管理方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家长的眼里,小学生已经交给老师“管理”,而教师作为“管理者”,也理所当然的行使了这个特权,小学生作为这个“被管理者”,必然以各种自发的方式实现自我,因此就可能与课堂规范相抵触,这样教师就会用他们的权威压迫,甚至有教师在自己把知识点讲错的时候,还以一副我就是权威的姿态自居,他们不允许小学生说“不”,这些情况教师几乎是获胜者,在一味的压制情况下,小学生则会以各种消极方式回应教师。他们大多内心深处不愿与这种教师交流,试想,在这种压抑的课堂环境下小学生能安心学习吗?答案是肯定的。
(二)教师的教学形式和方法
尽管重视素质教育的呼声很高,师生的教学活动仍然是主要围绕知识的传授而进行的。在相当多教师的观念中,“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教育思想根深蒂固,于是教学过程中固守于教师“照本宣科”、小学生“按部就班”的模式,具体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更多的还是注入式和灌输式等,自学、讨论、调查研究、实验实习等都处于辅助地位。
(三)教师对有创新意识小学生的态度和评价
教师对待小学生是完全的掌握,连小学生创新意识也不放过,这种状态下,小学生只能亦步亦趋地跟着老师走。小学生的求异思维的得不到发展,思维的积极性也得不到发展,甚至--些超出常规的创造性的灵感思维火花还会因其与教师设计好的答案不相符而受到讽刺,嘲弄和呵斥,教师给予的评价是“不听话的小学生”、“叛逆的小学生”,久而久之,小学生自动地把自己思维的主动权交给了教师,对于新的知识,无需有自己的理解,反正老师都给我这个评价了。
三、课堂教学中小学生创造力培养策略
(一)课堂教学中创造力培养的环境策略
课堂教学中,良好的教学模式、民主自由的气氛是培养小学生创造力不可缺少的环境策略的基础,实行民主的教育和管理方式是环境策略的核心。林格伦在《课堂教学心理学》一书中,根据教学效果描述了课堂教学中师生相互作用的四种类型:第一种是教师跟小学生仅保持单向交往;第二种是教师试图与全班同学发展来回的交往;第三种是教师跟小学生保持来回的交往,也允许在正规的基础上小学生之间也有交往;第四种是教师在集体中是一个参加者,他鼓励在集体的所有成员中,有来回的交往。结果证明只有第四种交往才真正体现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这有利于小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吸收、理解、内化各种信息,充分发挥每个小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和自我超越性,对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二)课堂教学中小学生创造力培养的人格策略
“创造性人格是指小学生所具有的那种特殊的对创造力发展和创造任务完成起促进和保证作用的个性特征。”在这些个性特征中,鼓励小学生的好奇心是培养小学生创造人格的前提。好奇心是对新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它是推动人们主动积极地去观察世界,展开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因。
总结
总而言之,小学生创造力所需要的创造环境、创造性人格以及创造性认知都不可缺失。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以上三者对培养小学生创造力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促进整合及发展,从而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杨德,袁伯伟等.《创造力开发实用教程》,宇航出版社,1992年.
[2]江家齐著.《教育与新学科》,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
[3]潘勇庆等著.《多元评价,创新教育的有效机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
[4]马抗美等.《青少年创造力国际比较》,科学出版社,2003年.
[5]赵卿敏.《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培养》,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年.
论文作者:刘岚岚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8月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31
标签:小学生论文; 创造力论文; 教师论文; 环境论文; 能力论文; 他们的论文; 创造性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8月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