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瘤常规CTA和减影CTA的对照分析论文_张爱军

脑动脉瘤常规CTA和减影CTA的对照分析论文_张爱军

甘肃省通渭县人民医院放射科 743300

摘要:目的:分析在对脑动脉瘤进行检查的过程中运用常规CTA和减影CTA的效果。方法:随机从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来我院治疗脑动脉瘤的患者中选出51例,分别对所有患者运用常规CT血管造影术和减影CT血管造影术进行检查,并且在检查之后对患者进行手术确诊及DSA复查,对两种检查方式的正确率、血管重建时间、标准差时间进行分析。结果:经过对51例患者的临床分析可以看出,利用手术确诊和DSA技术的复查共检测出59个脑动脉血管瘤,其中采用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共检查出56个,敏感性为94.92%;而常规CT血管造影技术则共检测出48个,敏感性为81.36%,两组数据具有较大差异(P<0.05)。同时减影CT血管造影术的血管重建时间、标准差时间等均明显低于常规CT血管造影术,两组数据具有较大差异(P<0.05)。结论:在对脑动脉血管瘤的患者进行检查的过程中,利用减影CT血管造影技术能够提高检查的敏感性,并且其属于无创全身检查技术之一,其效果明显优于常规CT血管造影技术,缩短了检查时间。

关键词:脑动脉瘤;减影CT血管造影技术;常规CT血管造影技术;敏感性;效果

脑动脉瘤又被称为颅内动脉瘤,其主要指的是人体脑部的动脉内壁发生了异常的增生情况,导致患者脑动脉发生了瘤状突起。一般情况下,颅内动脉瘤是由于患者自身的病变所引起的,主要的诱因就是患者脑动脉内壁先天性缺陷,其内壁较薄,当人体颅脑内血压增高时,血管内壁较薄的部位就会发生囊性隆起,进而导致脑部蛛网膜下腔出血症状,引发增生类病变[1]。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分析的对象是从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选出的51例患者,其中男性26例,女性25例,患者的年龄从25岁至73岁不等,平均年龄为(42.47±10.23)岁。患者在发病后3小时至72小时之内被送往医院进行救治,经过相关检查后发现患者均具有不同程度的脑动脉血管瘤症状,其中有35例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脑部蛛网膜下腔血管出血症状,另外16例患者具有其它部位出血症状。患者的一般资料没有较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1.2.1血管造影技术检查方法

本次分析中采用的是多层螺旋CT扫描检测方式,其采用的是64层螺旋CT扫描仪,将仪器的扫描宽度设定为20,其输出电压为120,输出电流为230,扫描的过程中层厚设定为0.625,各螺旋之间的距离为0.562:1,重叠率设定为50%。在开始扫描检查的过程中,利用高压注射器向患者手肘部位的静脉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注射的剂量分别为20和100。选择患者椎体的横断面进行预扫描检查,对对比剂的流动情况进行跟踪,并测量CT扫描仪器是否能够正常工作。在检查的过程中将不同患者的对比剂流动时间与密度的比值进行记录,并绘制相应的曲线表格,了解扫描峰值的变化。另外,还需要根据患者不同的疾病情况,对其进行相应的平扫和增强扫描,并将扫描后的相关数据传入处理器进行处理[2]。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2图像减影处理方法

对患者利用多层螺旋CT扫描检查之后的影响进行处理,利用减影软件,将患者检查成像中的骨骼影响进行去除,得到了仅剩下血管的减影血管造影成像图,并将其与未经过减影技术处理的相关图像进行对比。并分别对两类图像数据进行重建处理,包括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容积重组、仿真内镜等技术[3]。

1.2.3诊断方法

在对患者进行相应的CT血管造影扫描之后,要对51例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和DSA复查。其中DSA复查主要是利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分别对患者两侧的颈椎动脉进行分离检查。其所采用的非离子型对比剂的剂量一般为350,将其在患者颈动脉内的流动速度控制在3,注射的总量设定为6;而对比剂在椎动脉中的流动速度控制在2,注射的总量设定为5。分别对患者的正位、侧位以及双侧斜位的影响数据进行扫描,并进行相应的减影、重建影像处理[4]。

2、结果

经过对患者的手术确诊和DSA复查之后,一共检查出59个脑动脉瘤,其中脑前动脉瘤共有5个、脑中动脉瘤共有14个、脑后动脉瘤共有为8个,并且具有前交通支动脉瘤共有15个、后交通支动脉瘤共有3个、颈内动脉瘤共有14个。患者脑部动脉瘤的直径从1.5至28之间,平均直径为(15.21±0.23),并且其中24例患者的脑动脉瘤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变异情况。

其中利用减影CT造影技术一共检查出56个,敏感性为94.92%,漏检3个,漏检率为5.08%,漏检的肿瘤均为微小动脉瘤,其中包括2个脑前的微小动脉瘤、1个脑前交通支动脉瘤,其特异性达到了100%。而利用常规CT造影技术一共检查出48个,敏感性为81.36%,共漏检11个,漏检率为18.64%,漏检的肿瘤中有7个为颈内动脉瘤、4个为微小动脉瘤,其特异性同样为100%。

另外,利用减影CT造影技术对患者图像进行重建的时间为(15.61±3.01);而运用常规CT造影技术对患者图像进行重建的时间为(27.23±5.87),两组数据具有着明显的差异(P<0.05)。

3、讨论

在对脑动脉瘤进行检查的过程中,应用CT扫描能够有效提高对患者检查的准确性,其中利用减影技术能够将扫描图像中的骨骼图像去除,这样就能够得到完整的血管造影图像,使得医生能够对患者的血管进行准确的观察,避免了其它图像对于医生判断的影响,增加了检查的准确度,减少了漏诊的情况,使得扫描敏感性提高到90%以上。

参考文献:

[1]李祥,于如同,潘昕,等.急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三维CT血管造影的临床意义[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4,13(10):688-690.

[2]李文华,穆民,刘晓,等.三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应用价值[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2,14(02):119-121.

[3]吕发金,谢鹏,罗天友,等.数字减影CT血管成像在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学技术,2012,23(01):45-48.

[4]喻立军,曾秋华.减影CTA结合常规CTA技术在脑动脉成像中的作用[J].中国CT与MRI杂志,2011,09(01):37-39.

论文作者:张爱军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11

标签:;  ;  ;  ;  ;  ;  ;  ;  

脑动脉瘤常规CTA和减影CTA的对照分析论文_张爱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