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经贸学校 315000
摘要:通过长期的语文一线教学发现:职高学生惧怕作文、写作速度慢、作文写作内容空洞,质量普遍较低。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在于职高学生对作文写作兴趣的长期缺乏。基于此,文章针对学生作文写作中的诸多问题,以兴趣为导向提升学生写作的教学策略:摆脱既定写作模块教学束缚,重新制定写作模块教学计划,课上进行头脑风暴,使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注重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在新的以兴趣为基础的写作模块教学下,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解决当前中职生写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关键词:作文;兴趣;思维;
一、引言
开学初,学校布置了每班交一篇高质量的以“我有一个梦想” 为话题的作文,要求1500字以上。一接到这样的任务,学生们就忐忑不安。对作文的惧怕说到底是他们对作文根本没有兴趣。但是就目前的作文教学计划来说,对于慢速度、低产量、对作文无兴趣的学生来说,真是太为难了。基于此,笔者认为培养学生写作兴趣非常重要,本文旨在针对学生作文写作的问题,探寻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教学策略与实施路径。
二、学生作文写作任重而道远
通过此次话题作文写作作业的布置,笔者对职高高一学生的作文写作素养和整体水平有了比较客观的认知。每位同学的作文趋向类同,泛泛而谈,脱离中心,作文空洞且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在漫长的作文教学过程中,笔者一直在思考,怎么去突破,怎么去帮助同学们走出作文的魔咒。
没有一个小的切入点,好的角度,优美的语言,富于张力的思考力,怎能产生高质量的作文?可是,无论是切入点也好,语言也好,思考力也好,这些作文元素的构建都要在兴趣的基础上,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怎么去提高学生对作文的兴趣才是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以兴趣为导向提升学生写作的教学策略
(一)摆脱既定写作模块教学束缚,重新制定写作模块教学计划
以高一第一学期(语文基础模块上册)为例,笔者用了一个月进行调研,搜集他们这个年龄段感兴趣的话题,结合每单元的教学目标,进行适当改进和综合考虑,形成系统的全新而又具有吸引力的写作教学计划。
第一单元根据原有写作要求——记叙文的选材组材,结合学生自身刚从初中到高中的身份转变,制定话题《初中生涯》。鼓励学生选取自己印象深刻的几个片段,揉碎、组合、再创造。这样的材料首先是真实可感,有血有肉;其次,能回忆起来的事件,肯定是在脑海中比较深刻的事件,又符合了选材需要选择典型性材料的要求;最后,典型的材料更容易挖掘其中的意义,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第二单元是侧重于写景状物的记叙文,根据这一目标,笔者直接给出一个半命题作文——××游记。给大家选择的空间,从小到大,总有一个地方,让你有话可说。笔者只需告诉他们,切入点要小,景物描写的同时千万不要忘记景点背后的历史含义、风俗民情。只有做到这些,才能抓住写景状物的灵魂,作者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互交融,客观景物才有了灵性。
第三、四单元是记叙文中侧重于人物描写,笔者将片段的描写和篇章的描写两者结合在一起,给出了两个选择。可以写身边的人物,也可以写自己喜欢的明星,崇拜的人物。课堂上,通过人物描写方法进行人物描写(片段)训练,然后重点放在细节的提炼与描摹。从学生的写作反馈来看,选择自己熟知的人很容易,但是如何描摹、刻画这个人并非易事。描写的“点”的选择,又成为这两单元的重难点。比如说写妈妈,为了让文章不那么普通化,可以激发学生学会选点,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手是她们的第二张脸,那么你平时有没有细致地观察过妈妈的手,如果没有,请不要轻易下笔,回家先好好观察妈妈的手,再着手作文。其次,指导他们应把重点放在选取的“点”的描写以及围绕它展开的故事。当然,故事应该有两到三个,在故事之中还要穿插描写。
第五单元、第六单元是说明文的特征和顺序,说明文的方法,讲解了基本的说明文基本点后,抛出一个话题,说明文到底写什么?语言应该具备哪些特点?最基本的应该区别于记叙文,应该遵循朴实、准确、客观、科学的特点。最后在结构上可以以时间、空间、逻辑顺序展开说明。民以食为天,写其他的说明文可能学生不愿接受,但是写自己喜爱的一种美食,貌似就没那么抗拒了。写好之后还要回头审查自己所写的食物到底是不是(像不像),每个层次是否细致饱满。自审完成了,那么这篇说明文就自然而然形成了。
这几个话题把基础模块上册的作文模块形成了一个系统,先记叙再说明,理论讲解的基础上抛出一个个学生自己感兴趣的话题(题目)。这样每一次写作课就是他们抒发己见,呈现个性的最佳机会。每一节写作课也不再是没有学生欣赏的教师的“独角戏”。看来,正如布卢姆所说:“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拥有学生感兴趣的作文话题,最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教师的教学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课上头脑风暴思维碰撞,注重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1.头脑风暴
写作课上,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围绕话题,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一个班级五十位左右的学生就有将近几十种观点。同学们可以取长补短,去粗取精,各自的思维在课上不停地进行碰撞,最后形成属于自己的写作框架。如在进行话题《四季》的写作教学时,首先就是搜集同学们对四季的具体印象:
(1)春(耕):明媚、温柔、希望、蓬勃、活泼、灿烂、生机、细腻、复苏、妩媚、多姿多彩、纯真、无邪、躁动、花枝招展、美丽、新生、……
(2)夏(种):奔放、热忱、繁盛、活力、疯狂、豪情万丈、粗犷、赤热、泼辣、坚实、激情、阳光、躁动、热辣、阴晴多变……
(3)秋(收):富饶、舒展、喜悦、辉煌、丰满、安详、宽容、舒畅,也可以是多愁善感、萧瑟、肃杀……
(4)冬(藏):沉默、肃杀、孤寂、严肃、严厉、谦逊、淡泊、收敛、公正、反省、沉思、淡定、深刻、冷酷、冷峻……
通过这种头脑风暴的形式,让每一位同学思维活跃起来,从而摆脱枯燥乏味的理论教学。
2.发散性思维培养
当同学们的思路被打开后,让同学们进入作文的构思环节,根据这个话题我们可以有哪些切入点,切入点找到之后可以从哪些侧面去写,同学们在合作探究之后又有了很多有趣新颖的选题和思路:
(1)题目《走过四季》,思路就是把春夏秋冬分别对应孩子、中学生、流浪艺人、老人。
(2)题目《四季,且听我歌》,思路变为四季分别对应童谣、《卡门》、萨克斯、《大约在冬季》。
(3)题目《人如四季》,可以写我的四个朋友(分别对应四季),也可以写我是四季(性格的组合)
(4)题目《火车里的四季》,通过定点换景,写自己坐在火车上领略的四季风光。
(5)题目《生活如四季》(明媚、疯狂、忧伤、孤寂)
当然,以上的选题和思路只是来自班级10%的同学,更多的同学还是循规蹈矩写四季的景,稍微深入一点的则能从四季的景联想到人。但是如果没有课上的头脑风暴,同学们思维的碰撞,恐怕连这10%的比例也会没有了。
相比《四季》这一话题,笔者觉得在续写世界上最短的小说这一节课上,学生们的思维火花碰撞得更为激烈。
续写:一场核战过后,最后一个地球人孤独地坐在房间里,这时,门外传来了敲门声……
题目一抛出,下面就炸开了锅,只有最后一个人怎么会想起了敲门声?是谁?不用笔者帮助,他们已自觉进入思考阶段:最后的敲门声到底是谁的?是外星人,是风在吹树,还是动物?或者是幻觉根本没人?又或者是另一个自己?
经过热烈的讨论,得出了敲门声或许来自以上种种,笔者再补充关于核战的相关内容,因为战争离他们很远,需要通过笔者的讲述他们才可以了解到更多关于战争背后的故事: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伊拉克战争、核战……,这些陌生而又“刺激”的内容让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敲门声后到底会发生什么?接下来的故事未完待续,需要学生自己自由发挥,自己确定一个主题,自己选择方向,最后成为一篇完美的作文。
四、结语
就这样,同学们带着兴趣进行写作课的学习探讨,他们在无意中发现:原来作文并不是枯燥的记叙、议论、抒情、描写,也不是纯粹的框架建构。真正的好的作文是有灵魂的,这个灵魂就是来自他们真实情感的流露,真性情的表达。而这种真性情的表达源泉就来自对作文的起码的好感与兴趣。带着这样的情感态度才可以写成一篇有血有肉的饱满作文。当然,作文教学长路漫漫,如果仅凭兴趣那也没法支撑作文的全部,有了好的构思和切入点,没有优美的语言,不具有足够的思辨力,那么作文写出来势必会不尽人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我的深切体会是学生喜欢这样的作文教学模式,在作文课上的表现也更加积极活跃了,甚至有些同学觉得课上的训练不够,课下找我交流,探讨作文思路。但他们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硬伤,就是积累不够,有时候想法有了,也很想表达,可羞于没有合适的恰当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跨出了这兴趣的第一步,我对同学们的作文充满了信心,相信他们带着对作文的兴趣,经过自己的努力和长期的积累,最终会飞越这道作文之“门”。
论文作者:上官秋萍
论文发表刊物:《未来教育家》2020年第0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17
标签:兴趣论文; 学生论文; 同学们论文; 笔者论文; 思维论文; 课上论文; 切入点论文; 《未来教育家》2020年第0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