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雅琪
扬州大学文学院 江苏 扬州 225000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逐步普及与延伸,网络媒介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载体出现。它的发展不断冲击着传统的文学载体的地位,且无论是文学活动中的文学创作活动还是文学接受,亦或是文学传播,都在网络媒介不断完善自身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受到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既往的文化生态格局被打破,网络媒介使其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关键词:网络媒介;文学;文学创作;文学接受;文学传播
一、网络媒介与文学创作
(一)创作主体的泛化
文学活动中的创作主体随着传播媒介的不断变更而产生了相应的变化。在传统的文学创作活动中,创作主体一直是那些我们所认为的名为“作家”的人,他们长期受到传统文学观念的熏陶,具备较高的文学素养,出身正统且具有明显的职业特征。他们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通常都是经过了文学编辑或是出版社的层层筛选才得以通过,并以纸质书本的方式与读者见面。
如今随着网络的普及,文学创作主体开始泛化,并不仅仅只有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活动,普通人民大众也渐渐摆脱了依附状态而独立开始文学创作,大众享有了前所未有的话语权,由此人们纷纷开始执笔写作。正如马克·波斯特所说:“电脑书写倾覆了作家的个性,最后,它带来了集体作者的诸多新可能。”由于网络媒介所具有的开放性、自由性以及匿名性,使得大众在其中摆脱了实际社会生活条条框框的约束,使得任何人都可以染指文学,执笔创作。这样的文学创作方式对于传统文学来说无疑是一场革命,文学创作不再仅仅只是精英作家的事儿了,而是置身于民间,掀起一场“大众创作”的热潮。
但也正是由于网络平台具有开放、共享、自由的特点,虽说在这种开放自由的环境下,实现了文学面前的人人平等,大众只需敲敲键盘即可在各大网站上发表作品,以至于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新作诞生,文学作品的产量大大提高了。但同时,还是有部分网络写手无视艺术创作的一般规律,作品创作不经过主体的深思熟虑,因此网络写手的作品与传统作家的作品在文本质量上有着较大的落差,以至于产生了大量缺乏深度和价值意义且不值得读者细细推敲的作品,即所谓的“文字垃圾”。如今的网络中存在着一些不成熟的创作主体,他们需要具有较高文学素养和经验丰富的传统作家为他们指点迷津,在艺术修养或是审美方面都对他们作出严格的要求,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
(二)创作方式的改变
除纸质文学之外,网络文学也逐渐成为了另一种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种文学样式。从本质上来看,无论是哪种写作方式,它们都需要借助语言文字来反映生活、体现生活,本质上的区别并不十分明显。但由于媒介的发展演变,网络媒介下的文学创作方式与传统文学创作的执笔书写却有着明显区别。总体来说,网络媒介下的文学创作方式最明显的变化是以下两种:一是用电脑和键盘代替了传统的笔墨纸砚,也就是所谓的以机代笔。这样的创作方式实现了创作主体与电脑之间的相互合作,作者仅需对着电脑敲击键盘,即可创作出文学作品来。二是,传统文学创作是作家独立完成,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作家完整的想象空间。且创作也不再只是作家个人的事情了,网络媒介使得大众也可以参与进来。在作者的创作过程中,大众可以通过网络平台采用多种方式与作者进行沟通交流,作者采纳大众所提出的一些有价值的意见或建议,调整自己的文本,从而创作出符合大众审美的文学作品来。这样的创作方式使得创作主体与大众之间的距离被拉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文字的表现力和作品的感染力,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互动。
美国学者托德曾提出了“超文本”这一概念。在超文本文学作品中,读者在阅读作品感受故事的发展过程中,在故事情节发展到高潮或者是转折之处时,读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选择继续故事的发展或是在某一特定点予以中断,且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也可自由的选择文本的阅读顺序进行阅读,以便使得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也可以参考其相关的内容。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超文本在带给我们逐步走向立体的文学文本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潜在的问题,由于互联网强大的容载力,超文本文学的资源十分丰富,且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使得创作主体中的一部分无视艺术创作规律的网络写手利用网络媒介下文学资源的丰富性钻空子,简单的搜集相关资料,然后将其拼凑成一篇文章,发表在网络平台上。文学创作如果仅仅只是这样的来自各种资料的随意堆砌,而不是来自作家缜密的思考,字斟句酌的反复修改,缺乏作者个人的感悟,那么就极有可能使文本带来一种东拼西凑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文化生产率是提高了,但与此同时,产生伟大的文学作品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了。
(三)文本形式的变化
从文学作品的结构要素来看,由于网络媒介的发展,超文本已经成为现实,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超越了传统文本的单向线性,可以在线自由地选择作品的页码从而实现灵活的跳转,这种选择必然是具有一定的随机性的,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文本结构的不确定性。
从文学作品的体裁要素来看,在阅读网络文学作品时,常常感觉到这些作品的文体是模棱两可的,以至于按照传统的文学体裁的分法无法对其精准归类。虽说对于文学作品体裁的分类通常是为了文学研究的方便,人民大众在进行文学阅读活动时并不十分在意这部作品属于何种文体。但无论如何,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文学作品文体的日渐模糊体现了在电子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网络媒介所催生出的网络文学在日渐成为一类全新的文学样式的境遇下,传统文学界限的突破。
从文学作品的语言要素来看,其作为表达思想的工具,语言在传情达意方面有着多方面的指涉功能。与传统文学作品的语言相比,网络媒介下的文学作品的语言在一定的语境中也表现出了一些新变。总体来看,网络语言逐步倾向于口语化,向日常生活中的口语逐步逼近。相较于传统文学作品的语言,网络语言少铺垫而多为直入主题。
二、网络媒介与文学接受
(一)阅读模式的变更
传统的书本阅读模式,其需要的是几本书和良好的光线,无需其他设备,即可进行文学欣赏活动,这样的阅读模式带有强烈的个人化色彩。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但在如今电子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情况下,网络逐步普及,文学阅读模式也逐步由书本阅读模式转变为机读模式,与传统的书本阅读模式相比,机读模式也有着自己的优势,主要突出体现在以下三点:
首先,在机读模式下,接受主体不再需要借助第三方作为中介,只需轻点鼠标即可阅读到任何自己想要阅读的文学作品,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接受主体的自由性和主观能动性。其次如今网络媒介作为先进的设备提供了语种选择、自主翻译、文字检索、电子笔作注等人性化的服务,这从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赏美主体的阅读兴趣。最后,网络媒介所具备的强大的容载力,使得我们现在可能需要的仅仅只是一部手机或是一台电脑,在面对着浩瀚的网络文学资源时,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审美及兴趣爱好随意地选择任何一部文学作品来进行文学阅读活动,这样的阅读模式突破了传统书本阅读的时空局限性,使得文学阅读由此变得十分快捷、便利。
(二)交流模式的转变
自20世纪接受美学出现以来,开始重视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意义。显然在这样的境遇下,网络媒介的发展必定会促使文学交流模式发生一定的转变。
对于传统纸质文学作品来说,出版社通过审查、修改、出版、发行等一系列繁琐的程序完成后才能让其与读者见面,而在读者的文学欣赏活动结束之后,通常读者要想要对于作品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者是见解,可以选择写信给出版社的这种交流方式,但这样的交流模式并不足以使读者与文学作品的作者进行直接的沟通交流,且信件来回往复的寄发所耗费的时间也较长,因此这样的交流方式从一定程度来说并没有优势。但是如今随着网络的普及与延伸,网络媒介为作者与读者提供了一个可以直接沟通交流的平台,甚至在与作者交流的过程中,读者还可以参与到作者创作过程中来,与作者共同合作完成一部作品,这便是文学创作意义上的交互性写作,这样的写作模式实现了对文学作品的再造性阅读。网络媒介的开放性和自由性所带来的种种优势,导致了文学交流方式发生了转变,这些变化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文学的发展。
三、网络媒介与文学传播
(一)文学传播媒介的变更
电子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人类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传播媒介的变更同时也影响着作为人类最古老的文学创作活动的发展和演变,无论是作家创作作品还是读者进行文学阅读,亦或是文学作品的广泛传播都离不开媒介的作用,传播媒介的变更也从微观上制约着对于文学艺术的阐释。
从最先出现的口头传播方式,到其后出现的纸质传播,再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媒介成为主流传播媒介。网络媒介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传播方式,改变了只要提及文学作品,人们便会将其与书本、杂志、报纸等硬载体形式联系起来的旧格局。同时网络媒介所具有的广泛性,也是传统文学传播媒介所望尘莫及的。首先,在网络媒介这一平台上,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传播者,这就造成了网络媒介下群体的广泛性。其次,网络媒介改变了传统媒介传递信息的单一性,它所具有的多媒体特性给读者带来了不一样的审美愉悦,真正做到了有声有色、图文并茂。但这样的文学传播方式似乎正引领着读者们进入一个“读图”时代,限制了读者们的想象空间和思考空间,甚至还可能因为个体审美经验或者是生活阅历的差异而出现阅读的扭曲,对于文学作品产生歪曲的阐释。
但是无论如何,网络媒介有效的利用了互联网的优势,使得任何人都可以成为网络媒介下的传播者,突破了传统传播媒介的单向传播,增强了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互动性,实现了网络信息的资源共享,同时超文本文学也给读者带来了在传统文学的审美世界中所体验不到的审美体验。
(二)文学存在方式的新变
无处不在的网络变革了文学传播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文学的存在方式,随着现代都市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逐步转变为“快餐式”的文化需求,互联网环境下的网络媒介催生了网络文学,将传统文学的执笔书写转变为以机代笔的叙事抒情,从纸质的真实走向了网络的虚拟,网络媒介的出现打破了已有的文化生态格局,使其呈现出崭新的面貌,以往的文学存在方式受到了信息时代网络媒介的严峻挑战。随着网络媒介的发展与完善,网页设计的制作也逐步精巧化,正因为如此,网络媒介下的文学才具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其作为一种超文本的结构形式,为人们提供了相较于传统文学更为多样化的审美体验和更为广阔的文学欣赏视野,同时也增强了文学话语的表现力,这是一场文学表现手法的革命。总体来说,在这样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境遇下,文学存在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最明显的便是网络媒介所呈现的多媒体特性使得文学作品真正做到了图文并茂,从而构建出网络媒介下的文学作品。
在互联网不断发展普及的过程中,网络媒介产生了对于当下文学的影响是必然的。文学的整体面貌和发展格局都受其影响而发生了改变。网络媒介所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因此我们需要用辩证的眼光来对待它。取其精华,继续发扬其中具有优势的地方,去其糟粕,对于其所慢慢凸显出的问题我们也要用适当的方法对其加以改进。网络媒介促成了当下文学的转型,对当下的文化生态格局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在网络媒介的作用下,文学的发展前景总体上来说是十分乐观的,网络媒介与文学之间是一种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关系,毋庸置疑的一点是网络媒介下文学的发展将为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发挥积极地作用。
参考文献:
[1] 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 南帆.双重视域--当代电子文化分析[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3] 麦克卢汉.人的延伸[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4] 黎欢.试论网络文学的传播特质[J].韶关学院学报,2008(7):32-35.
[5] 刘美志.电子媒介时代的文学传达载[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5)
[6] 金振邦.网络语言:关注还是漠视[J].中国文化报,2005.03.
[7] 少君.第X次浪潮--网络文学[J].深圳特区报,2000(5).
[8] 姚文放.当代审美文化的哲学基础[J].北京社会科学,1996(3).
作者简介:高雅琪,1995年5月1日出生,女,汉族,现就读于扬州大学文学院2017级文艺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文艺学。
论文作者:高雅琪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8年第3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
标签:媒介论文; 文学论文; 网络论文; 文学作品论文; 传统论文; 方式论文; 文学创作论文; 《文化研究》2018年第3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