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我在”和“我在想”--从2004年江苏省高考试卷第28题开始_我思故我在论文

“我想我在”和“我在想”--从2004年江苏省高考试卷第28题开始_我思故我在论文

“我思故我在”与“我在故我思”——从2004年高考江苏政治试卷第28题说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在论文,江苏论文,试卷论文,故我在论文,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4年高考江苏政治试卷第28题是一道值得深思的选择题。首先,笔者通过漫画联想到两个命题:17世纪理性主义代表法国笛卡尔提出的“我思故我在”,19世纪存在主义代表德国海德格尔提出一个针锋相对的“我在故我思”。其次,笔者认为,用这样两个博大精深的命题来考察哲学基本问题有点简单化了,而且容易让学生认为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就是唯心主义,没有积极意义;海德格尔的“我在故我思”就是唯物主义,是正确的。

一、关于“我思故我在”

笛卡儿哲学思想的出发点是一切从怀疑开始。在笛卡儿看来,感性知识是不可靠的,因为我们的感觉有时会骗人的,有时我们清晰的感觉只不过是一场梦幻,所以感觉是值得怀疑的。“我思”,我在怀疑,可以怀疑一切,但是不能怀疑“我在怀疑”,“我思”是一个无可置疑的事实。既然肯定我在思想,也就必须肯定我的存在,因为我不存在我就不能思想。由此他推出了著名的公式:“我思,故我在。”

从字面上看,笛卡儿强调人的存在,不只在于身体的存在,更重要的是因为我思,所以我在。然而这恰恰不是笛卡儿的观点。通过笛卡儿对自己哲学历程的细腻描述可以明白,这句名言的含义是:通过思考而意识到了(我的)存在,由“思”而知“在”。他认为并不是我的思维导出我的存在,而是我直接地蕴存于我的思维之中。当我“思”推导出之后,“我在”就自然而然得出了,这里不需要任何进一步的推导。

对这句名言的误解的根源是笛卡儿的法文名著《Discours de la Methode》的拉丁文翻译。在这本书的拉丁译文中赫然可见“cogito ergo sum”(中文就是“我思,故我在。”这个表述是很含糊、不确切的,假如在翻译这句话时去掉表示“我”的ergo,而直接译成“cogitans sum”大概比较合乎原意)。由于当时的哲学著作绝大部分使用拉丁文,从而这句拉丁文不胫而走,成了笛卡儿哲学的代名词,而法文的原文je pense,donc je suis反而淹没不张了。

在过去和现在的哲学界很多人都认为这句名言是极端主观唯心主义的总代表。认为笛卡儿是“本末倒置”“荒唐可笑”。实际上,他认为惟独对“我在怀疑”不能怀疑。更进一步指出:“我思”与“我在”都是独立的“在”。心灵能思维而不占空间,物质占空间而不思维,二者互不决定、互不派生。这就是苗卡儿二元论哲学的精髓。这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元论对于物质与意识关系的表述是不一样的,他没有说“我思”第一,“我在”第二,“我思”决定“我在”。

他将“我在”与“我思”截然分开的二元论,认为人本质上是一架机器,人的机能均可用力学加以解释。而且承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的同时,承认物质运动是绝对的,运动就是位移运动(即力学运动)。这说明笛卡儿观点有唯物主义成分,但是机械论者。正是笛卡儿的思想有唯物和唯心成分,近代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矛盾体系也是从笛卡儿的哲学里诞生出来的。所以,笛卡儿被称为是近代西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共同始祖。

在西方哲学史上,笛卡儿的思想后来被马勒伯朗士等人接过来,加以改造,变成了彻底的“唯心主义”思想。马勒伯朗士等人把笛卡儿唯物主义成分去掉,让神插进去,不但把神看作唯一的实体,还看作身与心的主宰,并把心提高为肉体的主宰。这样二元论的唯物主义的成分就被去得一干二净了。

从这里分析,我们应该在了解笛卡尔唯心主义成分、夸大感觉的相对性而否定感觉可靠性的理性主义同时,还应该了解从“我思”的心灵出发,不把神、上帝作为认识的出发点,这与经院哲学比较,具有反神学的意义。他对“我在”认识具有明显的唯物主义经验论倾向。还应指出他的怀疑精神和理性演绎法的思维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二、关于“我在故我思”

存在主义代表海德格尔在批判西方哲学史中把主要矛头对准了笛卡尔的主客两极化,提出了“我在故我思”。这里的“在”,当然不仅仅指人的物质性的、自然性的存在。“人”的“存在”,就是“人”的“生活”,“我在”是我“活生生的存在”。而“我活着”,则必定“我思想”,即“我在故我思”。

“我思故我在”的命题是将哲学的重心从“在”转向了“思”,而海德格尔将思考的重心从知识论转向存在论。他认为人的特征首先是存在;同时人是唯一真正的存在,是一切事物的存在的尺度,是自我以及其他一切东西未来存在状态的条件。“我活着”是“我思想”的“历史”的“先天”条件。这就使西方哲学对人的理解从“逻辑的人”真正过渡到“历史的人”,使人成为具体的、历史的“存在者”。“我在故我思”已不是“逻辑”的推理,而是“历史的”“现实的”推理。

海德格尔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人也是物质的”。我们生活的世界,不仅仅是一个在理论上具有无限可能性的物质世界,而且还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现实世界,是我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与之“打交道”(交往)的“世界”,它既不是我的“主人”,也不是我的“奴隶”,而是我的“邻居”,是人“交往”的一个“环节”。“人”与“世界”同在,“人”改变着“世界”,“世界”也改变着“人”,这就是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我在世界中”,“在世界中”来“看”这个“世界”。从他的这些看法中不难看出明显的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法色彩。

海德格尔认为“自我”的存在依靠非理性的“直觉”,即自我的内心体验。这种“直觉”或体验不可名状、不可言传,不是由先天决定的,也不是由环境决定的,不可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获得,只能在人处于挫折、厌恶、孤独、烦恼、畏惧乃致面临死亡的时候才能获得。而自我存在是“虚无”的,总是处于烦、怕、畏的状态。这又是一种以唯我论为特征的主观唯心论,是一种悲观主义人生观。

今年江苏高考政治第28题答案是选择A(两者的观点反映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C(甲的观点是唯物主义,乙的观点是唯心主义)D(两者的根本分歧在于物质与意识谁决定谁的问题),不选B(甲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乙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这是以“我思故我在”是唯心主义,“我在故我思”是唯物主义的前提下设置的答案,显然是绝对化了。而且学生从字面上无法看出甲的观点有机械论,乙的观点有辩证法思想。况且把“我在”等同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更是简单化了。

标签:;  

“我想我在”和“我在想”--从2004年江苏省高考试卷第28题开始_我思故我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