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市场集中的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中国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7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72X(2000)06-0003-03
一、中国市场集中的状况
长期以来,中国的市场集中度是比较低的,而且,不少产业还呈下降趋势(详见表1)。
表1 中国部分产业集中度状况(CR[,8])(%)
产业名称 年度1993 1994 1995
煤炭采选业19.8 21.7 20.3
石油天然气开采业 82.8 86.3 76.8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22.4 26.4 24.5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35.2 14.3 15.9
木材及竹材采运业 14.1 13.7 13.5
烟草加工业29.3 44.3 37.0
石油加工及炼焦业 45.8 47.0 44.8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0.611.8 11.3
医药制造业16.6 13.4 11.8
化学纤维制造业46.5 40.1 37.6
橡校制品业17.5 18.7 32.7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工业28.7 35.7 30.2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工业16.4 16.6 14.7
煤炭采选业19.8 21.7 20.3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36.9 24.1 20.9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17.7 16.8 14.7
电力蒸气热水生产供应业 - 14.2 39.0
煤气生产和供应业 42.3 41.4 37.0
自来水生产和供应业 -27.8 24.8
资料来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1995年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资料汇编》(综合、行业卷),《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1994、1995年卷)、《中国行业一百强》(1995卷)、《中国大中型企业年鉴》(1996年卷)有关资料计算。
表1中我们选取的只是1995年集中度超过10%的一些产业。实际上在我国的工业产业中,有一半左右的产业集中度在10%以下。在我们所列举的这19个产业中,就有16个产业的集中度1995年同1994年相比呈下降趋势。中国许多产业的市场集中度远远低于美国1982年最大4家企业的集中度水平(见表2)。
表2 1982年美国制造业主要行业4家企业的集中度(CR[,4])
行业 集中度(%)
汽车工业 97
卷烟业90
发电机制造84
平板玻璃 78
啤酒和饮料77
肥皂和洗涤剂 60
合成橡胶 49
棉织业41
水泥 31
资料来源:殷醒民.中国工业增长模式的实证研究[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6.
二、中国市场集中度低的原因分析
从历史的角度看,造成中国市场集中度偏低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缺乏生成大规模企业的外部条件;二是由于市场进入壁垒低,退出壁垒高。就第一方面的原因而言:(1)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企业受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体制的影响,企业的市场范围小,而且,产供销职能往往是分离的,由不同的企业承担,这必然限制企业规模的扩大。(2)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中国经济一度进入快速增长阶段,需求膨胀,许多产品供不应求,诱使过多的新企业盲目进入;同时,不少地方政府为了维护本地区的经济利益,纷纷向价高利大的产业投资,兴办了一大批新兴企业,重复建设严重,造成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化;此外,由于地方保护主义,使企业的产品销售很难跨越特定行政区划,许多产品只能自产自销。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企业规模的扩大。(3)由于企业产权关系不明晰,尚未真正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加上改革以来在相当大的一段时间内实行的企业承包制有明显的“鞭打快牛”的倾向,即使是效益较好的企业也难以实现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缺乏企业规模自我扩张的机制,难以形成大型企业。
就进入壁垒而言,许多产业缺乏必要的进入壁垒,“一哄而上”的现象比较普遍。在正常情况下,规模经济壁垒在许多产业会成为企业进入市场的重要障碍,但由于中国市场需求一度非常旺盛,即使远远没有达到最小经济规模的企业也能在“高进高出”的成本价格中获得丰厚的利润,规模经济壁垒对企业进入产业的抑制作用十分微弱。例如,电冰箱产业是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经济的产业,按理说进入该产业是相当困难的。可是在市场需求的刺激下,许多不具备一定规模的企业都纷纷建立。以浙江省为例,1985年该省只有5家电冰箱生产企业投入批量生产,1986年就增加到15家,1987年则发展到34家,1988年全省生产电冰箱的企业多达93家,仅杭州地区就有71家。中国的行政法规壁垒更具有扭曲性,按正常情况,一些重要产业应当由国家以统一的行政指令或法律条文规定企业进入产业的资格,但中国深受地方利益的影响,许多地方行政部门常常忽视宏观经济效益,片面强调本地区的利益,制定所谓的企业进入市场的地方规定。由于地方政府利益和企业利益的一致性,行政法规壁垒对当地的企业只产生一种弱抑制作用,有时甚至会成为支持企业盲目进入产业的后盾。当企业投资决策失误、企业发生亏损时,地方政府往往会从税收、财政、银行信贷、价格等途径给企业以种种优惠,其结果是增强了对落后企业的支撑力。由于地方政府能给企业分担相当的“后顾之忧”,致使一些企业在投资决策上极不慎重,对一些热门产业“一哄而上”便成为一种容易理解的现象。另一方面,由于中国许多产业的退出壁垒高,企业进入产业后,即使经营状况不好,前景不佳,也难以退出产业。从而造成低水平过度竞争。
三、提高中国市场集中度的基本思路及其途径
根据对中国市场集中度低的原因分析,提高中国市场集中度的基本政策思路:一是鼓励企业充分利用规模经济,为大型企业的形成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二是政策要根据具体产业的技术经济特征,对规模经济显著和市场容量有限的产业提高进入壁垒,防止企业过度进入,并降低退出壁垒,使一部分过剩企业能顺利退出市场。
对于形成大型企业的问题,根据我国的企业规模结构状况,如果单纯地依靠企业自身积累、自我扩张而扩大企业规模,这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借鉴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形成大型企业的经验,我国应该鼓励企业兼并和联合,不仅要鼓励优势企业去兼并劣势企业,也要鼓励企业实行“强强联合”,通过大企业间的联合和重组,更能够在较短的时期内形成具有国际水平的大规模企业,从而为提高中国的市场集中度创造最基本的条件。
对于提高进入壁垒,降低退出壁垒的问题,根据中国经济性进入壁垒失效的状况,目前中国提高进入壁垒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强化国家统一的政策法规壁垒。而在降低退出壁垒方面,政府应该加强对企业实行跨产业转移的指导和支持,逐步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形成完善的市场体系。
但从长远的角度看,提高中国市场集中度的根本途径就是要充分发挥竞争机制的作用,通过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规律,使更多的社会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从而提高我国的市场集中度。对此,我们可以从中国电冰箱和洗衣机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变化中得到印证:1989年前的几年,中国电冰箱和洗衣机产业的基本情况是企业分布广而分散,规模小,市场集中度低。1989年中国出现持续的市场疲软后,电冰箱和洗衣机生产企业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在竞争机制的作用下,一部分优势企业通过自身积累和兼并等途径,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而那些竞争能力差的企业不断萎缩,不少企业不得不退出市场,最终促进这两个产业的市场集中度明显提高。
表3 电冰箱和洗衣机行业产量排名前4位企业的平均产量及CR[,4]指数
年份电冰箱 洗衣机
总产量前4位企业平 CR[,4](%) 总产量 前4位企业平 CR[,4](%)
(万台) 均产量(万台) (万台) 均产量(万台)
198210.11.8674.5 253.313.421.1
1985144.8 14.3 39.4887.246.020.7
1988757.6 55.0 29.01046.7
62.225.3
1990463.1 51.0 44.4662.760.036.3
1996*
979.765.11074.7
72.4
注:*1996年为CR[,6],而且缺前4名企业产量数,这是由于有些企业对排名有争议,从1995年开始,家用电器协会不再公开对前10位企业按产量进行排名,只提供CR[,6]。
资料来源:总产量引自《中国统计年鉴》相应年份;前4名企业平均产量根据中国家用电器协会提供的资料计算;CR[,4]=前4名企业产量之和/总产量。
表3是电冰箱、洗衣机产业总产量、最大4家企业的平均产量以及生产集中度变化情况:在1982年,由于电冰箱和洗衣机产业还处于产品生命周期的投入期,生产企业较少,因此,最大4家企业的集中度(即CR[,4])较高。随后,生产企业逐渐增加,到1988年达到高峰,电冰箱和洗衣机的总产量分别达757.6万台和1046.7万台,CR[,4]值分别为29.0%和25.3%。1989年市场疲软后,生产受市场需求的制约,在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下,一部分企业退出市场,电冰箱产业的CR[,4]值在1990年回升到44.4%,而洗衣机产业的CR[,4]值上升到36.3%。6年后的1996年在市场竞争机制的进一步作用下,这两个产业的资产得到重组,优势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在总产量剧增、市场容量扩大的情况下,电冰箱和洗衣机的CR[,6]值分别达到65.1%和72.4%。这为中国政府制定产业组织政策,提高市场集中度提供了重要实证资料。
收稿日期:2000-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