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生态安全教育_生态安全论文

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生态安全教育_生态安全论文

浅谈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生态安全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浅谈论文,安全教育论文,地理论文,生态论文,中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710(2007)03-0117-03

1 生态安全的含义及其特点

1.1 生态安全的含义

所谓“生态安全”是指一个生态系统的结构是否受到破坏,其生态功能是否受到损害。当一个生态系统所提供的服务的质量或数量出现异常时,则表明该系统的生态安全受到了威胁,处于“生态不安全”状态。因此,“生态安全”包含着两重含义,其一是生态系统自身是否安全的,即其自身结构是否受到破坏;其二是生态系统对于人类是否是安全的,即生态系统所提供的服务是否满足人类的生存需要[1]。生态安全是一个全球性的话题。各种类型的生态危机,是千百年来历史沉淀的结果。其缘因既有“发展不足”的因素,又有“发展加快”的因素。“发展不足”所造成的生态危机最典型的是,一些欠发达地区尚没有能力抑制住以往资源衰竭、环境退化的势头,人口的生存压力迫使人们进行毁林造地、围湖垦田等掠夺性开发,继续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森林草原退化直到荒漠化,动植物种质资源减少;同时,某些制度的缺陷和技术的落后继续造成资源的低效利用。“发展过快”所造成的生态危机最典型的是,一些地方迅速膨胀的经济总量、迅速提高生活水平,意味着整个社会和每个人都消费了更多的产出,引起了耕地、能源、水资源等稀缺资源的更大量占用和消耗;同时,在存在强大利益驱动而又缺乏有效制约的情况下,生产、生活对环境污染加重,甚至引起全球气候变化,危及人类整个生存环境。前者能够在发展过程中解决,后者却在一定时期内随发展而加剧。

1.2 生态安全的主要特点

1.2.1 生态系统的整体性 生态环境是自然界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最终相互平衡的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对局部地区环境一个因素的破坏或不合理利用,会影响到这一地区整个环境的稳定度和环境质量的变化,都有可能引发全局性的灾难,甚至危及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条件[2]。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多起这方面的例子,比如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巴比伦文明、地中海地区的米诺斯文明、巴勒斯坦“希望之乡”等文明的相继衰弱和消亡,都主要是生态环境破坏导致的可悲后果。比如在黄河流域,先秦时期还是植被茂密,黄土高原森林覆盖率超过50%,我们的先民逐水而居,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自秦统一中国之后,由于毁伐森林,无节制地开垦,到唐代安史之乱后,昔日繁华的黄河流域,竟到了“居无尺椽、人无烟灶、萧条凄惨、兽游鬼哭”的地步。从当前来看,许多环境问题也都是由小范围、小局部,逐渐蔓延扩大成大范围、大区域性的问题,如全球大气污染引起的气候变化。

1.2.2 生态破坏的不可逆性 生态环境的支撑能力有其一定限度,生态破坏一旦超过其环境自身修复的“阀值”,往往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至少在目前科学技术水平条件下,要恢复大面积受到破坏的环境是不可能的。比如,野生动植物物种一旦灭绝就永远消失了,人力无法使其重新恢复;再如,我国西南地区出现的“石漠化”土地,流失的土壤人力很难使其恢复,这种环境问题也是不可逆转的。

1.2.3 生态恢复的长期性 生态环境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人类一旦对生态环境施加某种影响,那么这种影响会在很长的时间内都会作用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在当前条件下,这种影响以负面影响为主。许多生态环境问题一旦形成,若想解决就要在时间和经济上付出很高代价。比如改变沙化土地,使之恢复原来的面貌,往往要数十年甚至几代人的努力,经济代价也很高。如为了防止我国沙漠的蔓延并使之部分沙漠化土地得到恢复,恐怕要付出数千亿乃至上万亿元的投入才有可能。再比方淮河污染治理耗时10年,国家、地方和众多企业投入600多亿元巨资,按理说,这10年来的治理,应该能够还我们一个清洁的淮河。可是当前淮河水污染依然相当严重,有超过一半的地方水质达不到要求。人们为此议论纷纷,除了地方对环境保护不够重视以外,实际上这也是环境问题的特性所决定的,生态恢复具有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

1.2.4 生态安全的全球性 正如全球经济一体化之后,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安全密切相关一样,生态安全也是跨越国界的。一国的生态灾难有可能危及邻国的生态安全,如国际性河流中,上游国家的污染物排放或渗漏,就有可能危及下游国家的用水安全。实际上,目前世界各国已经面临各种全球性环境问题,包括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迅速减少、土地沙化、水源和海洋污染、有毒化学品污染危害等。在生态安全上,各国有着相当广泛的共同利益,因而也最有可能开展国际合作。

2 在地理教学中实施生态安全教育的途径

2.1 牢固树立生态安全教育理念

良好的生态安全教育理念是实施生态安全教育的根本。因此,生态安全教育应贯穿于地理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生态安全素养、较强的生态安全教育责任感,善于在教学活动中挖掘生态安全教育的素材,并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完成生态安全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根据这一要求,地理教育必须树立一种全新的生态安全教育理念。一是要把握生态环境的系统观,在实施生态安全教育的过程中要将生态环境看成一个系统,并从整体上把握系统的结构、状态、功能及其演变。二是要把握生态安全的重要性,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国防安全、政治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基础。从全球范围来看,生态环境对国家安全的影响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关心的焦点问题之一。生态环境退化如果同人口、种族等因素相接合,就可能造成暴力冲突,它不仅可以影响一个国家内部的政治稳定,还可能导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战争,从而影响到地区稳定和国防安全。由于生态环境影响的跨地域、跨国界,许多西方国家已将确保健康的环境质量和充足的自然资源纳入其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的范畴之内,生态安全和所谓的环境冲突可能成为其干涉他国内部事务的新借口。在今天,尤其是经济快速稳步发展的中国,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高度重视国家生态安全势在必然。三是要充分认识到我国生态安全的严峻性,土地退化、环境污染、生态失调、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生物入侵引发的生态危机等等,生态安全已经向我们敲起了警钟[3]。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7年会上表示,2006年中国经济增长10.7%,增速已连续四年保持在10%或者多一点,但是经济增长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2006年,按现行汇率初步测算,中国GDP总量占世界的比重约5.5%,但重要能源资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却较高,比如能源消耗24.6亿吨标准煤,占世界的15%左右;钢消费量为3.88亿吨,占30%;水泥消耗12.4亿吨,占54%。如何做到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确保我国的生态安全,任务非常艰巨。四是要具有生态安全的全球观,随着全球的经济合作与交流,生态安全问题全球化日益凸显,因此,必须树立全球化的生态安全价值理念和生态环境保护理念,推动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2.2 结合教材内容和联系实际进行生态安全教育

对生态安全的正确认识、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观念是地理课教学任务之一。教师要充分利用地理教材中的内容,让学生知地、明理、析事,树立科学的生态环境观。如在讲解地球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时,要突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相互关联性,让学生懂得局部生态系统的变化可能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崩溃。再比方讲解自然资源和资源保护的时候,要让学生认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认识到我国自然资源的短缺严重危害国家的生态安全。此外,生态安全教育要广泛联系学生实际,要与生活经验相联系,使教育具有针对性和广泛性。如结合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发生的大洪水、淮河污染等实际分析生态灾害产生的原因、危害以及所要采取的措施。全世界都对2004年印度洋海难进行了大规模的宣传报道,教师可从海啸发生的原因、海啸带来的危害、如何进行减灾救灾、在灾害发生后应该吸取什么样的经验教训以及如何建立可行的早期预警系统等方面与学生进行探讨。同时,教师要注意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生态安全教育。尽管有些危害生态安全的事例发生在异国他乡,但是我们还是要教导学生具有全球意识和忧患意识。

2.3 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专题性研究学习

“学以致用”是现行教材编排的一个基本思想。教师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课后的研究性学习、安排写小论文,设计生态安全方面的教育专题等,让学生参加必要的活动,利用学生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验,让他们懂得环境保护、保障生态安全、走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意义[4]。为此,教师可结合研究性课题,要求学生调查当地突出的环境问题。一是可以结合乡土地理进行生态安全教育,乡土地理的研究内容涉及家乡自然、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等各个方面,具有乡土性、实践性、趣味性、时代性、真实性等特点。在地理教学实践中,面对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通过实地观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调查、分析家乡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资源开发、生态环境问题等,使学生懂得合理利用乡土资源、协调人地关系。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从思想上、感情上更加尊重自然、关心环境、热爱环境,既提高了生态环境意识。又强化了观察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二是结合各种纪念日,开展主题活动。可以利用“国际湿地日”、“中国植树节”、“世界林业节”、“世界水日”、“世界气象目”、“世界地球日”、“世界无烟日”、“世界环境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中国土地日”、“世界人口日”、“国际保护臭氧层日”、“世界旅游日”、“世界动物日”、“世界粮食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等环保纪念日进行宣传活动,开展问卷调查,举办专题讲座,既教育别人,也教育自己,激发学生学习环境保护和生态安全知识的兴趣。三是指导学生开展读书活动进行生态安全教育。对于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视和关注,国际上有许多著作以其对生命和自然的深刻体悟、对美丽自然的细致描绘、对家园毁损和生态危机的忧患意识及对现代生活观念的反思,感动过成千上万的读者,激励他们自觉投身于环境保护的事业中,也正是这些书籍的广泛传播,在一定意义上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促成了国际环保运动的风起云涌。如国外的《寂静的春天》、《我们的国家公园》、《我们共同的未来》、《自然的终结》等以及国内的《伐木者,醒来》、《新人口论》、《新文明的路标》等著作;一些社会影响较大的、宣扬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保护濒危动植物等环保思想的报纸杂志,如《中国环境报》、《中国绿色时报》、《大自然》《环境保护》、《生态经济》、《生态学》等。还有一些有关环保的电视节目,如“人与自然”、“环保周刊”、“绿色时空”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观看这些有益的素材,让学生自然而然地置身于生态环境保护情境中,将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四是组建环保社团进行环境保护和生态安全教育,环保社团是课堂生态安全教育的创新与补充。它是将生态安全意识较强的同学组织起来形成合力,推动和促进学校生态安全教育。环保社团不仅能培养出一批环保意识较强的骨干分子,更能带动许许多多的学生关注生态环境,参与环境保护。

3 结语

生态安全教育是全新的教育内容,在地理教学中实施生态安全教育,无论从地理教学改革的需要来看,还是从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看,都是势在必行的。地理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把握好生态安全教育的结合点与切入点,使地理教学真正成为生态安全教育的主渠道。

标签:;  ;  ;  ;  ;  ;  ;  

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生态安全教育_生态安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