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视域下校园欺凌行为成因及其治理论文

情感视域下校园欺凌行为成因及其治理论文

情感视域下校园欺凌行为成因及其治理

刘 雨1,2

(1.滁州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2.南京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摘 要] 校园欺凌制度性治理对有效预防和干预校园欺凌提供重要保障,但无法彰显学校教育在校园欺凌治理中的独特地位。审视情感视域下校园欺凌行为的成因,重申情感对校园欺凌治理的意义,重构情感教育与制度设计互补的校园欺凌治理机制,重视情感关怀对校园欺凌治理的作用,以此找寻校园欺凌治理的出路。

[关键词] 情感;校园欺凌治理;情感教育

近几年校园欺凌事件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校园欺凌治理成为校园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国家也针对校园欺凌问题出台了相应的的治理举措,尤其是近三年相继出台了《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等重要文件,为中小学开展校园欺凌治理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政策保障。对我国现有治理政策分析后发现,制度治理在校园欺凌防治中占据极其重要甚至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对情感在校园欺凌治理中的作用并没有引起充分重视。“如果说存在社会秩序和变革的微观基础,那么就是人们在嵌套于中观和宏观结构之中的互动过程所唤醒的情感。”[1]150因此,应该重新审视情感对制度治理下校园欺凌治理的意义,基于情感的视角对校园欺凌行为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通过情感教育与制度管理相互补益实现校园欺凌治理目标。

一、情感对校园欺凌治理的意义

(一)情感在校园欺凌治理中的独特作用

情感是教育不可忽视的层面。“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教育影响在人与人之间产生,情感渗透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情感—人—教育三者内在关联,不可分割。”[2]25也就是说,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各个环节的开展均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情感投入,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活动就是教师与学生在互动中开展的,而情感互动是师生互动的核心,“只有情感的相融,才能调动兴奋的情绪,触发灵感和创造力,推进言语与非言语等手段的交互活动。”[3]培养学生情感素养和促进学生情感社会化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标,只有从情感层面去理解教育活动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的意义。校园欺凌防治是学校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不能将其排除出学校教育而单独治理,学校应认识到情感在学校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到教育不能离开情感,因此,在校园欺凌防治中,与其他以制度治理为主的机构不同,应重视情感在校园欺凌治理中的独特作用,将情感贯穿教育活动的始终,发挥学校在校园欺凌治理的作用,即发挥情感教育在校园欺凌治理中的作用,以做到校园欺凌治理不仅用于当下,更是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不仅能够防止校园欺凌的发生,更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团结、友爱、坚强、勇敢等积极情感,从而更有效实现校园欺凌防治目标。

现如今,我党反腐“零容忍”,即便是退休了的官员,倘有贪腐劣迹照查不误,这使得“官程”有了延续。有些官员退休后“发挥余热”,利用在任时的关系和影响力牟取私利,大搞“期权腐败”,如江苏省原常委、秘书长赵少麟在卸任7年11个月后被查,广州市国土房管局原副局长谭丽群退休11年后被查,获刑13年,彻底粉碎了他们“退休=平安着落”梦。

(二)情感治理是对校园欺凌制度治理的补充

情感在学校防治校园欺凌治理中具有重要地位,是校园欺凌治理的一体两面之一,在校园欺凌治理中应将情感治理与制度治理相结合。当前校园欺凌治理防治基本上是对以往治理中存在的“反校园暴力与欺凌法律缺失、刑事惩罚和教育矫治弱化、学校法制教育和监管机制不完善”等制度缺失问题进行完善,[4]101-107更偏注重制度层面,如2016年11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中要求“中小学校要制定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工作制度,将其纳入学校安全工作统筹考虑,健全应急处置预案,建立早期预警、事中处理及事后干预等机制”。[5]2017年11月,教育部等十一部门联合印发的《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中的指导思想为“健全预防、处置学生欺凌的工作体制和规章制度,以形成防治中小学生欺凌长效机制为目标,以促进部门协作、上下联动、形成合力为保障,确保中小学生欺凌防治工作落到实处”。[6]2018年4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中小学生欺凌防治落实年行动的通知》明确“在2018年开展中小学生欺凌防治落实年行动”,也要求“促进各教育部门和学校建立健全预防处置学生欺凌的组织机构、工作体制和规章制度”。[7]既然情感贯穿学校教育活动全过程,校园欺凌治理理应考虑到情感维度,而且,校园欺凌治理在需要刚性制度治理的同时,也需要柔性情感治理的补充,以便发挥学校教育在“立德树人”上的重要作用,帮助学生树立团结友爱、尊重他人等美好情感,以促进校园欺凌防治。

(三)情感教育是校园欺凌治理的必要手段

情感对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已不言而喻,“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就是对人类情感的教育,情感教育把人类的情感引向道德的领域,使情感向着真实、美善、和谐的方向发展,从而促进人的内在生命的成长、道德的完善,最终臻达美好、幸福的生活”[8]。而情感教育是落实情感在教育意义的主要形式,“情感教育是指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状态,对那些关涉学生身体、智力、道德、审美、精神成长的情绪与情感品质予以正向的引导和培育”。[9]70-80情感治理是校园欺凌制度治理的有效补充,校园欺凌情感治理的实施主要依靠情感教育,无论是在校园欺凌防治知识的讲授、校园欺凌防治活动的开展以及校园欺凌防治效果的体验均离不开情感,更离不开情感教育在校园欺凌防治教育活动中的渗透。因此,情感教育是校园欺凌治理的必要手段,重视和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是校园欺凌治理的重要课题。

二、情感视域下校园欺凌行为的成因

(一)校园欺凌制度治理的情感局限

校园欺凌行为之所以会发生,是由于情感治理被遮蔽、敬畏感被消解和正义感缺失。如何促进校园欺凌治理有效实施并取得实效,从情感角度看,需要重申情感在校园欺凌治理中的作用,注重情感教育与制度治理综合施策,重视学生道德情感培育。

(二)敬畏感不足导致校园欺凌行为发生

新孟河延伸拓浚工程工程位于江苏常州市及镇江市境内,是《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中确定的提高水环境容量的重要引排通道工程,其水系调整及影响处理工程(运北丹阳片)中有主要建筑物4座,即永红河泵站(中型)和立新、卫新、红卫三座小型泵站。4座泵站主体混凝土结构环境类别均为三类,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混凝土设计强度值C25,设计抗碳化性能等级T-Ⅲ。本工程混凝土采用商品混凝土,根据检测资料,自然条件下1~4个月时间,部分结构碳化深度部分达3~4mm,根据推算,现状混凝土耐久性不能达到设计要求,需采取附加抗碳化措施。

制度创新旨在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程度,建立健全水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议加快体制改革,协调统一各部门管理职能,实现城市水系统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监测、统一监督;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逐步建立政府引导、市场推动、多元投入、社会参与的多元化筹资机制[7],鼓励政府积极探索PPP、ABO、F+EPC、BT/垫资+EPC、PPP+EOD等新模式在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运用。

(三)正义感缺失导致制止校园欺凌行为发生

正义感是“理解、应用和践行正义理念,判断事物正义与否,并为这些判断提供理由的能力和愿望以及相伴的情感体验”[13]73。其“至少包含了四种道德情感:感激、愤恨、负罪与义愤,而在这种四者当中,真正能够体现正义感本质的是义愤”[14]4,义愤情感是人称之为人的特殊所在。在近年发生校园欺凌事件中,有很大一部分事件中有旁观者在场,但这些旁观者面对校园欺凌行为,并没有产生义愤情感,没有出于正义的考量来制止欺凌行为发生,甚至成为校园欺凌行为进一步恶化的推动者和间接欺凌者,因此,正义感缺失导致校园欺凌行为没有得到有效制止。

本文将i台DG单元的下垂系数标定为Rd=[Rdc1,Rdc2,Rdc3,…,Rdci]T,将电流分配的控制等效为实现Rd的一致性。Rdci为可变虚拟阻抗,包含了线路电阻和虚拟阻抗,呈阻性。当Rd收敛到相同值时,各变流器的等效输出阻抗相等,从而实现各变流器之间电流均匀分配,实现最终均衡,即

三、情感视域下校园欺凌治理的出路

现有校园欺凌治理措施均将重心放在制度治理上,甚至是依赖于制度,其内在的价值逻辑是制度的完善可以有效防治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但由于制度视域下的校园欺凌治理自身具有一定的刚性和机械性,具有浓厚的行政管理意味,这也导致一个悖论:任何校园欺凌治理机制都是为了制度治理的完善,制度治理越完善,就越要求遮蔽参与制度治理中的参与者的情感,使制度视域下的校园欺凌治理成为一个程序化运行的工具。校园欺凌治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对欺凌者和被欺凌者进行双向保护,并不是一罚了之,这也是我们对降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的刑事责任年龄采取审慎态度的原因。[10]95-100爱是教育的核心基础,没有爱的教育不能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校园欺凌治理参与者在治理过程中会投入大量情感,校园欺凌治理的对象是一个个具有情感的学生,需要彰显情感在校园欺凌治理中的意义,因此,这一悖论与充满人文关怀精神的教育在本质上也是相违背的。

敬畏感是“由敬仰与畏惧两种情感相互协调、相互平衡构成的一种积极情感。这种情感不仅仅作为一种对自然的反应,更重要的是使人获得最基本的伦理观念与文化观念”[11]26。这是因为“经由害怕而不是经由爱,人类才进入伦理世界……畏惧从开始就包含了后来的所有要素,因为它自身隐藏着它自己消失的秘密;由于它已经是伦理的畏惧,而不仅仅是肉体上的害怕,因此所畏惧的危险本身是伦理的”[12]31。但由于敬畏感的不足,教育场域的精神品格逐渐降低,学生对德性的敬仰和畏惧感消失,开始按照自己认为“正确的”理由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在欺凌者看来,欺凌行为虽然是不对的,但是可以给自己带来快感,可以满足自己的报复、怨恨等快感和欲望,最终抛弃遵循的正确原则而欺凌别人,这导致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

(一)重申情感在校园欺凌治理中的教育作用

教育活动的主体是人,教育活动是人投入情感的活动,在教育活动中,情感发挥着基础性作用,重申情感的重要价值,是促进校园欺凌治理实效的重要旨趣。校园欺凌治理不能仅从外部制约来震慑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更需要调动人的主观性,发挥情感的作用,通过调动学生主体性来实现校园欺凌防治目标,因此,在校园欺凌治理过程中,需要超越以往通过制度设计完善的思路,厘清校园欺凌治理的情感维度,通过情感关怀,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彰显情感在校园欺凌中的独特价值。

(二)重构情感教育与制度设计综合治理机制

作为刚性的校园欺凌制度治理与作为柔性的校园欺凌情感教育各有优势,在校园欺凌治理中,应重构已有制度治理为主的校园欺凌治理模式,构建情感教育与制度设计互补的综合治理机制。一方面,在校园欺凌治理中重视相关制度设计的完善,对校园欺凌的界定、主体、惩罚措施、利益相关者的责任等进行明晰,尤其在校园欺凌治理的可操作性上提供指导,确保校园欺凌治理机制程序化、规范化。另一方面,注重校园欺凌治理的情感维度,对制度治理的不足进行补充,调动校园欺凌治理主体的情感积极性,激发校园欺凌治理参与者的情感能量,发现和解决校园欺凌治理中的情感问题。通过两种治理机制互补结合,增强校园欺凌治理的有效性。

(三)重视在校园欺凌治理中道德情感培育

学校在校园欺凌治理中处于主导地位,在情感维度上,学校应注重学生道德情感的培育。在进行校园欺凌成因分析时,着重分析了道德情感中的敬畏感和正义感,在道德情感培育上,学校可以通过情感教育来对学生正义感和敬畏感等道德情感进行培育。首先,学校应在道德情感认知上培养正确情感和规则意识,以此重塑学生的敬畏感。其次,在教学中学校应重视情感教育,开设培养学生社会情感学习课程。再次,加强学生的责任教育和榜样教育,培养学生的正义理念并付诸实践。通过以上措施,增强学生的情感道德体验,帮助学生在实践上对学生情感调控能力进行培养。实现情感道德培育的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相结合。

(四)开设社会情感学习课程防治校园欺凌

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对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以及与他人、社会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并且有助于学生终身发展。如果缺乏社会情感能力或者情感能力发展遭遇障碍,学生则会出现攻击性行为、破坏性行为和不遵守纪律等,良好的人际关系也会遭到破坏。因此,需要开设社会情感学习课程培养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具体包括在课程目标上以培养学生社会情感能力为核心,在课程教学上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在教学方式上以体验感悟为主,理论学习为辅,在课堂评价上注重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习得与运用,并注重团体评价,教师也应提升社会情感学习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能力。

[参 考 文 献]

[1] 乔纳森 H·特纳,著.人类情感:社会学的理论[M].孙俊才,文军,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

[2] 刘伟.情感视域下教师轮岗机制的困境与突破[J].当代教育科学,2017(1).

[3] 谢红仔.情感互动是师生互动的实质[J].教育导刊,2003(Z1).

[4] 尹力.我国校园欺凌治理的制度缺失与完善[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4).

[5] 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EB/OL]. [2016-11-1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611/t20161111_288490.html.

[6] 教育部等十一部门关于印发《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的通知[EB/OL].[ 2017-12-26]http://www.moe.gov.cn/srcsite/A11/moe_1789/201712/t20171226_322701.html.

[7] 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中小学生欺凌防治落实年行动的通知[EB/OL].[2018-04-28]http://www.moe.edu.cn/srcsite/A11/moe_1789/201804/t20180428_334588.html.

[8] 王平.情感教育:一个关乎生活幸福的教育命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8).

[9] 朱小蔓,丁锦宏.情感教育的理论发展与实践历程——朱小蔓教授专访[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4).

[10] 王志祥,王艺丹.校园欺凌问题的刑法治理探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8(7).

[11] 张金运.教育场域中敬畏感的缺失与重塑[J].当代教育科学,2017(12).

[12] 保罗·利科尔,著.恶的象征[M].公车,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3] 鞠玉翠.试论公民正义感的培育[J].教育研究,2013(11).

[14] 陈江进.正义感及其进化论解释——从罗尔斯的正义感思想谈起[J].伦理学研究,2011(6).

[中图分类号] G4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2273( 2019) 02- 0075- 03

[收稿日期] 2018- 12- 20

[基金项目]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情感互动仪式链视角下校园欺凌及其干预研究”(AHSKQ2017D62)

[作者简介] 刘 雨(1986-),男,吉林舒兰人,滁州学院讲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社会学。

(责任编辑 钱立青)

标签:;  ;  ;  ;  ;  

情感视域下校园欺凌行为成因及其治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