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原料工业发展回顾与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业发展论文,原料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原材料工业发展的历史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以钢铁工业、有色金属工业、化学工业和建材工业为主要产业部门的原材料工业取得了令人属目的成就。特别是“八五”时期,原材料工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努力调整产品结构;以科技进步为依托,着力提高产品质量;以经营管理为突破口,大力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主要产品数量持续增长,品种结构逐步改善,质量水平有所提高。原材料工业总体上正在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基本上保证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八五”期间,原材料工业产值高速增长,其增长速度高于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原材料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已由1990年的21.4%提高到1995年的37.6%;1995年原材料工业占固定资产原价和流动资产比重为35.5%,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原材料生产大国。主要原材料就其产量而言中国的份额在世界各国中举足轻重。以1994年产量比较,中国钢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13%,居世界第2位(1996年升居第1位);铜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8%,居世界第5位;铝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7%,居世界第4位;水泥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35%,居世界第1位;烧碱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11%,居世界第2位;纯碱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18%,居世界第2位;乙烯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3%,居世界第11位;塑料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3.5%,居世界第5位;合成橡胶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5%,居世界第6位。
1.钢铁工业:“八五”期间,钢铁工业把调整产品结构,增加短线产品的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市场有效供给作为发展的重点,在生产、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
首先,主要产品产量稳步增长,品种结构和产品质量有所改善。钢产量由1990年的6635万吨增加到1995年的9536万吨,年均增长7.5%;1996年钢产量为10110万吨,比上年增长6.0%,首次突破1亿吨大关;钢材、生铁、铁矿石产量分别由1990年的5153万吨、6238万吨和17934万吨增加到1995年的7939万吨、10171万吨和24900万吨,年均增长率分别为9%、10.3%和6.8%;1996年钢材产量为8611万吨,比上年增长6.1%。目前,中国钢、钢材、生铁的生产能力均已达到1亿吨,成为世界钢铁生产大国。对国民经济有重要影响而又长期短缺的板管带材产量从1990年的1900万吨左右提高到1995年的2938万吨左右,国民经济重要部门所需关键钢材品种及市场短缺钢材品种的产量,总的增长幅度达到80%,大大超过同期钢材总量的增长幅度。产品质量方面,达到国际先进实物质量水平的钢材品种由1991年的19个增加到1995年的115个,产量由100万吨提高到1200万吨。
其二,投资结构得到调整,对行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一批关键项目建成。“八五”期间建设投资向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国家重点项目倾斜,重点建设了宝钢二期、宝钢三期、天津大无缝等一批大中型骨干项目,建成了一批高水平的热连轧机、冷连轧机、无缝钢管轧机、中厚板轧机、高速线材轧机、小型连轧机等,炼钢炉处理(精炼)能力显著提高。这些项目的建设,带动了钢铁工业整体工艺装备水平的提高,对改善品种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后劲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带动了企业向规模化经营方向发展。到1995年,中国年产钢超过100万吨的企业已达23家,比1990年增加9家。
其三,科技进步取得成效,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明显改善。钢铁工业积极推动科技进步,以发展连铸为中心,带动了行业整体工艺结构的优化。连铸比由1990年的22.3%提高到1995年47%;精炼比由2.1%提高到13%;小型材连轧比由19.1%提高到32%;高炉喷煤总量和转炉复吹比也有大幅度提高。全行业吨钢综合能耗由1990年的1.61吨标准煤下降到1995年的1.52吨标准煤,五年累计节能738万吨标准煤;综合成材率由1990年的78%提高到1995年的83.8%;全员实物劳动生产率由1990年22吨钢/人。年提高到1995年的30吨钢/人。年。“八五”期间,全国钢铁企业累计实现利税1800亿元;上缴国家利税1235亿元,比“七五”期间的599亿元增长了1.06倍。
其四,企业改革稳步发展。“八五”期间,钢铁企业普遍实行了劳动人事、工资分配和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由承民制向新税制过渡。截止到1995年底,全行业共组建股份制公司42家(总资产约占全行业的10%左右);有12家企业成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国家试点单位:除宝钢、鞍钢、武钢、攀钢4个国家重点支持的第一批试点企业集团外,还以联合,兼并等多种形式组建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其他企业集团和联合体30家。邯钢、宝钢、武钢等一批企业创造了在全国有广泛影响的企业管理和改革经验。
2.有色金属工业:“八五”期间,有色金属工业根据国情,继续坚持了“优先发展铅、积极发展铅锌,创造条件发展铜”的方针,使中国的有色金属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主要产品产量持续、稳定增长。十种有色金属产量由1990年的239万吨提高到1995年的425万吨,年均递增12.2%。其中,1995年铜、铝,铅、锌的产量分别为86万吨、166万吨、42万吨和108万吨。1996年十种有色金属产量为470万吨,比上年增长5.0%。长期以来有色金属供不应求的矛盾大大缓解。目前,铝基本能满足国内需求,铅锌除满足国内需求外,每年还可出口。中国已实现由有色金属的净进口国转变为净出口国,跨人世界有色金属生产大国的行列。
生产结构和布局得到调整。有色金属工业加强了矿山建设,特别是氧化铝、铜原料基地的建设,八五期间新增矿山能力100万吨,其中铜铝原料能力60万吨,提高了矿山原料的有效供应能力,使有色金属工业矿、冶加工失衡的局面有了改观。同时,有色金属工业贯彻优先发展铝的方针,建设投资向铝工业倾斜,加大了铝工业的投资力度,实现了电解铝由东部向电力资源比较丰富的西部地区的转移。
技术装备水平提高,品种质量进一步改善。“八五”期间,有色金属工业开发新技术、新工艺2000多项,同时还引进了大量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3000万吨级大型露天矿开采技术和设备的引进,使中国掌握了当今世界先进的矿山开采技术,16万安培电解槽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使中国电解铝工业技术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一批重点铜铝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引进,使中国铜铝加工技术和装备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由于采用了新技术、新设备,产品种类迅速增多,如发电设备用长冷凝气管、汽车用超薄水箱带、印刷行业用的PS板等产品填补国内空白;产品质量有较大提高,有70(0多种产品获国优、部优称号,主要有色金属产品标准有60%达到80年代国际先进标准。
国际化经营初见成效。有色金属工业对外、合作逐步走向多元化,合作领域已延伸到技术、劳务、开矿办厂等许多万面。在世界许多国家设立机构,拓展贸易,开展合作。1995年有色金属产品出口创造历史最好水平,其中深加工产品出口额已占到出口总额的89%。建立了上海、深圳两个有色金属交易市场,融通了国内外两个市场,实现了国内外有色金属产品价格的接轨。
3.化学工业:“八五”期间,化学工业各行业,包括基本化学原料、化肥、农药、有机化学、日用化学、合成材料、医药、化学纤维、橡胶和塑料等行业均得到较快发展
产值、主要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全国化工总产值1995年比1990年增长了124.67%年均增长率为17.6%。化肥产量(折纯)由990年的1880万吨增加到1995年的2555万吨,年均增长率为6.3%,乙烯产量由157.2万吨增加到239.7万吨,年均增长率为8.8%;硫酸由1196.9万吨增加到1811万吨,年均增长率为8.6%;纯碱由379.5万吨增长到598万吨,年均增长率为9.5%;烧碱由335.4万吨增加到532万吨,年均增长率为9.7%;合成树脂及塑料由227万吨增加到520万吨,年均增长率为18.0%;合成橡股由31.8万吨增加到59万吨,年均增长率为13.2%;化学纤维由165.4万吨增加到353万吨,年均增长率为16.4%。1996年,硫酸产量达到1889万吨,比上年增长4.3%;纯碱产量达到664万吨,比上年增长11.2%;乙烯产量达到301万吨,比上午增长25.4%;化肥产量达到2660万吨,比上年增长4.4%。
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得到改善。“八五”期间,化学工业加快了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的步伐,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20亿元,是“七五”期间的2.58倍;共建成大中型骨干项目66个(其中基建项目42个,技改项目24个),大型合成氨、尿素、磷铵、乙烯、有机化工原料、合成橡胶、离子膜烧碱和子午线轮胎等一批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而且市场急需的重要产品,共生产能力和技术装备水平均有较大提高。1995年与1990年相比,中国化学工业精细化工率由25%提高到32%;子午胎在轮胎行业中的比重由4%提高到11%;离子膜烧碱在烧碱行业中的比重由5%提高到10%。
化工进出口贸易取得重大进展。“八五”期间化工产品累计进出口总额达1020亿美元,其中进口额654亿美元,出口额366亿美元。1995年化工产品进出口总额达到297.1亿美元(不包括石油、化学医药、化学纤维、塑料制品等行业),其中进口181.2亿美元,出口115.9忆美元,分别是1990年的2.8、2.6、3.2倍,创造了历史最好水平;化工产品出口创汇首次突破100亿美元大关,提前5年实现了化工产品年出口创汇100亿美元的计划目标。
4.建材工业:经过“八五”时期的高速发展,目前中国建材工业已经形成具有相当规模、品种比较齐全、生产力布局基本展开并达到一定技术装备水平的工业部门。
主要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产品品种明显增多。水泥产量由1990年的2.1亿吨猛增到1995年的4.76亿吨,居世界第一,五年翻了一番多;1996年达到4.9亿吨,又比上年增长3.2%。平板玻璃产量由1990年的0.8亿重量箱增加到1.57亿重量箱,五年提高了70%。建筑卫生陶资、非金属矿及制品等其他建材产品都有较大幅度增长,在数量上基本满足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
生产技术工艺装备有了很大进步。在大中型水泥厂建设中,结束了以湿法窑为代表的时代,日产2000吨熟料的窑外分解技术装备的国产化率达85%左右,其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国际80年代初的先进水平。玻璃工业日熔化500吨级浮法玻璃生产线的技术装备基本自给。中国日产2000吨级水泥窑外分解成套设备和日熔化500吨级浮法玻璃技术及设备已开始向国外出口。建筑、卫生陶瓷工业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年产70万平方米彩釉墙地砖生产线成套装备基本实现了国产化。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生产技术也有了新的提高。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有明显改善。通过采用先进技术以及实施综合节能工程,建材工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由1990年的14.1吨标准煤下降到1995年的9.50吨标准煤;水泥企业吨熟料耗标准煤由1990年的188.2千克下降到1994年的175.3千克;平板玻璃企业每重量箱玻璃耗标准煤由1990年的29.1千克下降到1994年的27.3千克。
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取得成效。在沿江沿海建成了一批大型水泥、玻璃生产线;形成了唐山、博山、佛山三大建筑卫生陶瓷工业基地。回转窑水泥比重、浮法玻璃比重有较大幅度提高;轻质板材和砌筑材料等一批新型建材发展较快,新型墙休产量已占墙体总量的13%左右。
二、我国原材料工业发展展望
1.主要原材料需求预测
综合考虑“九五”国民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等重要国民经济发展目标以及原材料节约潜力的开发等影响因素,运用回归分析法、弹性系数法、部门调查法预测,2000年国内主要原材料需求量如下:
(1)钢铁:钢材需求量为1.2-1.3亿吨;其中:板管材需求量为5200-5400万吨。根据国家计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的研究结果,2010年钢材需要量饱和值为2.3亿吨。
(2)有色金属:十种主要有色金属需求量为460-470万吨;其中:铜130万吨,铝200万吨、铅35万吨、锌90万吨。
(3)化工产品:化肥需求量为3100-3200万吨(折纯),其中氮肥:1970-2070万吨,磷肥730万吨,钾肥400万吨;硝酸(100%)需求量为60万吨;烧碱需求量为550万吨;纯碱需求量为650万吨;电石需求量为380万吨。
(4)建材产品:水泥需求量为5.5-5.6亿吨,其中优质旋窑水泥需求量为1.5亿吨,平板玻璃需求量为1.7亿标准重量箱,其中浮法玻璃需求量为1.2亿标准重量箱;卫生陶瓷需求量为5000万件;建筑陶瓷需求量为10亿平方米;玻璃纤维需求量为18万吨;玻璃钢需求量为23万吨。
2.原材料节约潜力分析
中国在原材料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品种少、质量差、利用效率低、消费强度高等问题,具有节约原材料的巨大潜力。充分挖掘这些潜力,将能有效抑制原材料需求的过快增长,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钢铁节约潜力分析:提高钢材利用效率,关键在三大行业,即钢铁行业、机械行业和建筑行业。其潜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提高钢的成材率。将钢的成材率从目前的85%提高到95%,即提高10个百分点,钢材产量按1亿吨计,可增加钢材产量1000万吨。
二是降低铁钢比。将铁钢比从目前的95%降低到85%,即降低10个百分点,钢产量按1亿吨计,可减少生铁消耗1000万吨。
三是提高钢材利用率。使机械行业的钢材利用率从目前的65%提高到75%,即提高10个百分点,机械行业使用钢材按4000万吨计,可节约钢材400万吨;使建筑行业的钢材利用率平均提高5个百分点,建筑行业使用钢材按4000万吨计,可节约钢材200万吨,合计可节约钢材600万吨。
四是降低产品和工程设计单耗。按单耗平均下降10%计,可节约钢材800万吨。
五是推广“以塑代钢”。机械行业和建筑行业各推广应用塑料60万吨,按每吨塑料替代5吨钢材计,可代替使用钢材600万吨。
以上钢材节约潜力合计为3000万吨,生铁节约潜力1000万吨。
(2)铜、铝节约潜力分析:重点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提高铜矿选矿回收率,降低铜矿采矿损失率和贫化率。使选矿回收率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使采矿损失率和贫化率分别下降3—5个百分点以上。
二是提高铜、铝加工材成材率。使铜、铝加工材成材率分别从目前的55%和60%提高到60%和65%以上。
三是推广“以塑代铜、代铝”。推广应有塑料5万吨以代替钢、10万吨以代替铝,可代替使用铜20万吨、铝20万吨。
四是提高再生铜、铝产量。使再生铜产量占铜产量的比重从目前的35%逐步提高到40%以上;使再生铝产量占铝产量比重,从目前的约1%提高到20%以上。
(3)水泥节约潜力分析:重点为以下儿方面:
一是提搞水泥标号。提高混凝土强度等级降低混凝土离散率,可减少水泥消耗3000万吨。
二是提高水泥散装率。使水泥散装率从目前的14%提高到60%,可节约水泥约1000万吨。
三是提高水泥外加剂的应用。使其应用比例从日前的20%提高到80%,可节约水泥2000万吨。
四是有效回收水泥粉尘。使目前水泥粉尘漏损5%下降到2.5%,可回收水泥1000万吨。
五是降低工程设计和施工水泥消耗。按降低水泥消耗10%计,可节约水泥2000万吨。
以上合计节约水泥潜力在9000万吨以上。
(4)烧碱和纯碱节约潜力分析:重点为以下几方面:
一是以天然碱代替人造碱使用,充分发挥人造碱的作用,从而可减少人造碱的生产。
二是降低耗碱产品的碱单耗,特别是降低玻璃,氧化铝、造纸等用碱大户的单耗。如果平均碱单耗下降10%,则每年可降低碱消耗50万吨以上。
三是碱回收,如果使造纸、纺织等行业的碱回收达到国外水平,则年回收碱可达100多万吨。
3.原材料工业发展战略、方针及目标
(1)钢铁工业:
钢铁工业“九五”发展战略是:进一步适应国内、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化,合理布局,立是现有大中型企业,以上品种、上质量为重点,依靠科技进步,努力降低成本,改善环境,提高效益,促进钢铁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钢铁工业发展的方针:
一是以改善品种结构、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建成一批高质量和尚为短缺品种的、对国民经济各行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项目。
二是加快现有大中钢铁企业的改扩建,充分利用两种资金。两种资源,使其产品在品种、质量、成本等方面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一定的克争能力。
三是依靠科技进步,引进和开发当代先进技术,加快淘汰化铁炼钢、平炉炼钢、横列式轧机等落后工艺设备,推广高炉喷煤、连铸连轧技术。通过工艺技术和装备结构的优化,带动品利的优化和质量的提高。
四是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努力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并]充分利用企业自身优势,发展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全面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企业总体效益。
五是优化企业结构,发挥规模效益。加速现有企业的优化组合,改善企业组织结构,逐步实现规模经营和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企业的整体实力。
钢铁工业“九五”发展的目标是:到2000年,钢产量达到1.1亿吨,连铸比提高到70%以上,板管比提高到54.4%,吨钢综合能耗降低到1.45吨标准煤以下,综合成材率达到88%,人均实物劳动生产率达到100吨钢/人·年,钢铁渣综合利用率达到85%。
(2)有色金属工业:
有色金属工业“九“五”发展战略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现有企业改扩建为主攻方向,以发展矿山原料和产品深加工为重点,以采用国内外成熟的先进工艺和技术装备为手段,充分挖掘内部潜力,努力增加品种、提高质量、增加竞争力。实现有色金属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有色金属工业发展方针:
一是促进有色金属工业由“速度型”向“效益型”的转变。下大力气抓好企业内部管理,努力发展规模经济效益好的产品的生产,增加品种、提高质量、使产品适销对路。
二是加大技术改造的力度,走以内涵挖潜为主的路子。尽量少铺新点。加强系统地技术改造,以实现生产能力的增加和产品质量的提高。
三是加快企业技术进步的步伐,积极采用国内外成熟的先进工艺和技术装备。有色矿山要努力推广应用推浸技术,提高机械化水平;氧化铝生产要采用强化溶出等新工艺,降低消耗;电解铝生产要采用大型预焙电解槽技术及烟气粉尘治理技术,降低电耗和治理污染;铜冶炼要采用富氧熔炼技术,提高熔炼强度,提高硫的利用率,降低消耗,保护环境;铜铝加工要采用连铸连轧园盘拉伸等新工艺、新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和成材率。
四是积极利用国外资源和国外市场。进口钢精矿等国内短缺产品,出口铅锌等长线产品;同时,积极吸收国外资金,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
五是加强有色金属的再生利用。提高废杂有色金属的回收率。
有色金属工业“九五”发展目标:到2000年,10种有色金属产量达到520万吨,劳动生产率由目前的5万元/人。年增加到10万元/人·年,大型铝厂吨铝直流电耗由1995年的1.45万度下降到1.42万度,重点粗铜冶炼企业吨粗铜能耗由1.2吨标准煤降到0.6吨标准煤,硫的利用率由60%提高到95%,重点铜铝加工企业综合成材率由50%提高到80%。
(3)化学工业:
化学工业“九五”发展战略是:按照“跨世纪、高起点、上水平”的要求,保证化学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以石油化工为“突破口”,开展带动全行业发展的结构调整;以规划建设化学工业小区为特色,进行区域经济布局;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重点,实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以发展高新技术及新兴产业为内容,大力推进“科技兴化”;以提高人员素质为目标,促进人才培养。最终形成一批符合产业政策、产品各具特色、具有整体优势的化学工业小区;形成一种具有较强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化工企业集团和国际工程公司;形成一批按国际惯例运行、与国际经济接轨的化工外向型企业,使主要化工产品在数量、品种和质量上基本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化学工业发展的重点:
一是继续稳定发展农用化学品,保证农业生产的需要。
二是大力发展石油化工,加快有机原料、有机中间体、合成材料以及精细化学品的生产和建设,搞好为机械电子、汽车制造以及建筑业等国家支柱产业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配套服务。
三是努力开拓化工高新技术及新兴产业,积极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及高出口创汇的化工产品。
化学工业“九五”发展目标:到2000年,化学工业产值达到9050亿元,实现利税达到900亿元。化肥生产能力增加到3670万吨,产量增加到3130万吨;氮磷钾比例进一步趋向合理,达到1∶0.31∶0.02;高浓度和复合肥料的比重将分别达到51%和12.1%。乙烯装置要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加快进行改造,现有年产30万吨装置将分期扩建到40-45万吨规模,现有年产11.5-14万吨装置分期扩建到20-30万吨规模。全行业精细化工率达到45%。离子膜烧碱比重提高到40%。重质碱的比重达到40%,其中低盐重质碱的比重达到25%。子午线轮胎的比重提高到35%。
(4)建材工业:
建材工业“九五”发展战略是:以市场需求特别是以建筑业需求为导向,以调整结构和节能、节土、节水为工作重点,以老企业改造、扩建为主要途径,从以产量增长为主逐步转向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主。通过对老企业的改造、扩建、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和企业规模结构,促进企业上水平、上规模、上档次、上效益。努力提高优质水泥和优质玻璃的比例,提高水泥散装率。积极采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使建材产品有一个质的提高,实现由大变强,为把建材工业逐步建成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现代原材料和制品工业打好基础。
建材工业发展方针:
一是积极调整和优化结构。在优化产品结构方面,重点发展优质水泥、优质平板玻璃和中高档、节水型卫生陶瓷及其他各类优质建材制品;大力发展各种轻质、高强、低能耗的新型建筑材料,特别是新型墙体材料和化学建材;积极发展非金属矿及制品和无机非金属材料,努力培育成为建材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方面,以市场和产业政策为导向,通过资产流动和重组,改组优化存量;通过增量优化存量,以资产为纽带,建立和发展具有规模经济效益的企业集团。在优化技术结构方面,加大对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力度,采用成熟、先进的工艺技术装备逐步改造和替代陈旧的生产工艺技术设备,提高行业技术装备水平。
二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继续实施节能综合工程,努力开发和推广节能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装备,淘汰高能耗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装备。大力发展各种轻质复合板材、水泥砼砌块、加气砼、粉煤灰和煤矿石烧结砖及其他利废制品,节约土地资源。积极发展节水型卫生陶瓷,节约水资源。
三是进一步调整、完善生产力布局,合理配置生产力。充分利用沿江沿海资源、交通、资金、技术等优势,继续加快建材工业的发展,缓解内需和出口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配合能源、交通、电力、水力等基础设施项目以及内地经济建设,通过老企业改造、扩建或新建的途径,促进中西部地区建材工业的发展。
四是积极利用国外资金、技术和市场,努力提高国际竞争力。积极利用国外资金,弥补国内资金不足;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手段,推动技术进步;利用外商销售网络和推销手段,促进和扩大产品出口。
建材工业“九五”发展目标是:到2000年,水泥产量达到5.5亿吨,其中旋窑水泥比重达到20%;平板玻璃产量为1.7亿重量箱,其中浮法玻璃比重达到2/3左右;中高档卫生陶瓷1500万件;水泥散装率达到20%以上。到2000年,旋转和立窑水泥每吨熟料烧成煤耗分别降到139.8千克和130千克标准煤;浮法玻璃生产线平均能耗降到17-19千克标准煤/重量箱。
标签:标准煤论文; 有色金属产业论文; 钢材品种论文; 工业生产论文; 水泥强度论文; 年均增长率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钢铁工业论文; 水泥论文; 化学工业论文; 有色金属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