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宾阳县开智中学 530400
一、回归生活的德育的内涵与核心
回归生活的德育,其基本内涵之一,就是对传统的无“人”的德育的矫正,从对高居于个体之上的宏大的德育主题的关注以及作为这种道德权威的教育者自身权威的强调,转向对生活的个体的关注,回到生活的世界。回到德性生成的主体,凸显个体道德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内涵二,就是使德育回到对普通个体日常生活伦理世界的关注,增进对生活的理解,引导个体过有意义的生活,引导个体在对可能生活的追求中提升个体生存的德性品质。内涵三,力求回到生活情景之中,在真实可感的生活场景之中去发现生活,感悟生活,领略生活的伦理要求,拓展个体的价值视界。其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和“和谐发展”。“以人为本”是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活动中,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施教者和受教者的目标需求出发,尊重校园内每一个生命体,让每一个生命体得到充分自主的发展。“和谐发展”是指依照教育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教师发展规律进行教育教学活动,达到物和物的协调,物和人的相融;达到人、物、氛围的和谐统一。
二、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在德育中最根本的标志就是“以学生为本”,这要求在德育中,以学生为目的、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全面开发学生的潜能和发展学生的人格为根本任务、以学生的发展为评价标准、围绕学生的生存和人格发展开展工作、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和指导。“以学生为本体”的关键是以学生为目的。只有树立起以学生发展为终极目的,才可能做到德育以学生为本体,关心爱护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开发学生的潜能、为学生的生活、学习、成长、发展、就业和走向美好的来来服务。德育“回归生活”,就是要尊重学生作为一个“人”的客观存在,让德育的展开过程成为学生个体完美充盈的成长过程。让学生在由生活构成的德育情境之中,能积极自主地思考、发现、探索、理解和领悟。在自我生活世界与生活经验的拓展中去理解生活、发现世界、陶冶情操、锻炼人生智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创设德育情境
1.真实的情境。学生个体自我生成的、感性的、具体的、现实的生活是“生活德育”;直接的、天真的、无痕情境,没有刻意的创设,学生主体不会觉察自己是在受教育,只是在习以为常的情境中享受着真善美的浸染。德育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生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中。用无痕的情境陶冶闪耀着教育的智慧,让学生感受着真实,看起来没有掺杂任何的课堂教育的德育教育。
2.模拟的情境。让学生创设有着更多的主体能动性的发挥的空间和更多的价值旨趣和精微义理。让学生在主题活动、辩论、角色扮演等模拟的情境中担当一定的角色。
四、体验感悟生活
德育回归生活就是要让德育关注普通个体的日常生活伦理世界,增进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引导他们过有意义的生活,在追求生活中提升自身生存的德性品质;就是要兼顾当前社会生活对学生的要求和学生生活本身的实际需要,结合时代精神和当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建构开放的、与当代学生生活实际和时代发展需要相适合的价值目标模式,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理解、创造性接受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德育知识的学习和自觉提高自我品德修养的实践中去。德育回归生活就是针对那种脱离生活实际的灌输式的德育方式方法,倡导德育回到生活情景之中,在学生真实可感的生活场景之中去发现生活、感悟生活,领略生活的伦理要求,形成个体的价值趋向。
五、构建生活课堂
1.激活已有生活经验。教材在内容上关注了学生的现实生活,为教学提供了线索和空间,作为教师就要会从教材描述的生活片段中选取链接生活的点,注意已有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的联系,充分发挥已有生活经验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应该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场景中选择合适的素材进行一定的加工,在教材与学生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让学生感受品德与生活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进入或重新进入自己的真实的生活世界,对自己的真实生活进行有意义的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和反思。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观察、调查、采访、交流等活动,激活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深化他们对自身经验的体验。
2.关注当前生活需要。(1)抓热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做个生活的有心人,有意识地关注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问题,引进时代活水,充实时代精神,让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接轨,带学生走进“活”教材,走进现实生活,引导学生以主体的身份去关注、实践和创造自己的生活。(2)聚焦点。教学中,学生更应该对自己正在进行的真实生活进行观察、思考、反省、体验。教师要在课前了解学生最需要的是什么,发现学生生活中值得关注的,急需解决的一些焦点问题,制定可行的教学目标,确定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沟通点,在开放的教学活动中引领学生进行道德的体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最终建立一种关注生活、认识生活的态度。
六、师德建设回归生活
教师培育回归到“以校为本”“以人为本”这是学校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成长的需要。师德建设要回归生活。师德植根于教师的现实生活,教师过怎么样的生活就会生长出什么样的师德。这意味着师德建设必须关注教师的生存状况和生活质量。教育要向人还原,向人的生命存在还原。当前必须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师表形象要实现由师向人的复归,由神圣人格的道德楷模转向具有师范人格的模范公民。这是对教师人格的解放和人性的复归。师德建设是德育回归生活的根本保证,营造和谐校园,提高教师文明执教能力的基础,应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师德教育活动,使教师重新回归生活。
论文作者:陈良忠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8年3月总第25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22
标签:学生论文; 德育论文; 个体论文; 教师论文; 情境论文; 真实论文; 以人为本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8年3月总第25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