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基础 联系实际 提高能力——浅谈哲学常识总复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夯实论文,浅谈论文,联系实际论文,总复习论文,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哲学常识是政治科高考的重要内容,政治试卷中与哲学基础知识相联系题目的难度,是决定整个试卷难度的重要因素。同时,重点考查考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亦是近几年政治科高考发展的趋势。因此,深入、全面、系统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知识,提高运用哲学基本原理分析和认识现实社会生活中热点问题的能力,对考生至关重要。
一、以联系的观点、矛盾的观点为指导,夯实基础知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系统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伟大的认识工具,考生复习哲学常识,必须以它的基本精神为指导,坚持联系和矛盾的观点,运用分析和综合的基本方法,注意系统性和科学性,从整体上把握其基本概念和原理。
1.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每个基本观念和主要原理,做到细,准,联,全。
细,即要分清原理(概念)包括几个层次,明确其核心内容(或本质涵义)是什么?如实践这个概念,即可分为主体(人们)、对象或客体(客观世界)和本质涵义(改造活动)。
准,即是科学性要强。对概念、原理的掌握一定要规范化,要运用比较法分清含义相近及易混易错的原理、概念。如物质是客观实在,不能简单化为客观存在。再如,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不能完全等同等等。
联,即要求搞清这一概念(原理)与相关的概念(原理)的联系与区别。如将联系、规律、本质、理性认识联系在一起记忆和理解,就能较好地把握他们的内涵和外延。再如搞清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识这两对辩证关系原理的区别与联系,会有利于加深对这两个原理的理解。
全,即要求全面掌握,防止片面性。如既要强调物质的决定作用,又不能忽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既要重视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的促进作用,又不能轻视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的阻碍作用。再如,既要重视事物的本质,又不能舍弃现象(直象与假象),因为舍弃了事物的现象就无法认识事物的本质等等。
上述四个字,是牢固掌握和深入理解每一个基本概念和原理的首要要求,必须做到。
2.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1)要将哲学每个部分(唯物论、辩论法、认识论、人生观与人生价值)的基本概念及主要原理串在一起,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如唯物辩证法部分,就应将以下几个问题搞清楚: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与矛盾的观点的关系;联系、矛盾、内外因、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区别与联系;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趋势和道路之间的内在联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要注意量变,更要重视质变与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的一致性。只有如此,才能较透彻的理解唯物辩证法的每一个基本概念和主要原理。
(2)从辩证唯物主义是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高度统一的角度,从整体上加深对基本概念和主要原理的理解。
如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而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规律。又如辩证的唯物论认为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物质的运动包括相对静止和显著变动两种状态,而这与唯物辩证法所主张的事物变化有量变和质变阶段是相对应的。再如,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是坚持认识论中的唯物论;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认识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是坚持认识论中的辩证法等。
另外,也应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原理结合起来,如辩证唯物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而历史唯物主义就主张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
(3)要将世界观和方法论紧密结合在一起,并理清相关的基本方法之间的内在一致性。
如辩证的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它要求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唯物辩证法的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之间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而矛盾是客观的,矛盾规律是客观世界的普遍规律,因此实事求是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者又是统一的。所以,想问题、办事情只有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才能真正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进而将前两者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理和方法论联系起来,就可以得出: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与理论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又是一致的。
请参见下表:
(4)要以哲学的基本观点为指导,深刻理解政治常识、经济常识的主要原理。
如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这是矛盾双方对立统一关系的具体体现,其中价值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决定着商品的性质。同样,计划与市场,生产与消费,生产与分配也是对立统一的。政治学的最基本原理,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对经济又有反作用,亦是矛盾关系的具体体现。
再如,认识资本主义民主的实质,就必须运用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方法,才能明确它是建立在金钱与财富基础上的少数人的民主,是表面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同时,对资本主义民主要用发展的观点,承认它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而在承认资本主义民主具有历史进步性的前提下,又必须着重把握它的阶级实质,则是坚持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总之,只有在知识整体的链条中去把握它的每一个环节(概念或原理),才能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它。
3.划清三条界限,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实践性。
(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限(略),
(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界限(略),
(3)辩证唯物主义与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共同主张和主要分歧。
我们学习的哲学不是一般的唯物主义,而是将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三者高度统一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只有划清这一界限,才能真正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①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两者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但对物质的涵义认识不同:前者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物质的;后者则把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等同于哲学的物质概念。
②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两者都主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但前者认为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后者则否认物质是运动的和有规律的,否认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③在认识论上,二者都主张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但前者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而后者则是直观的(消积的、被动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为认识必须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认识随客观世界及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认识是一个无限上升的辩证发展过程。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则否认实践的作用,虽有时也重视感性经验,却往往忽视理性认识的重要性,不承认认识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通过比较鉴别,划清上述三条界限,才能从根本上分清哪些观点和方法是正确的,哪些观点和方法是错误的,才能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精神实质,才能提高运用马列主义基本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认识问题的自觉性。
4.认真学习马列主义经典作家的重要论述,注意汲取我国优秀的哲学遗产,进一步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辩证唯物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经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因此,通过深入理解经典作家的重要论述,会进一步提高复习的质量。
如恩格斯关于“一切观念都来自经验,都是现实的的反映——正确的或歪曲的反映”的论断以及“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的光辉思想。列宁对人与规律关系的精辟论述及对“唯心主义是无头脑的哲学”的批判。毛泽东同志的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学说,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的英明论断。这些论述都包含着深奥的哲学道理,需要深入思考和认真领会。
尤为重要的是邓小平同志倡导的“解放思想”、“发展是硬道理”、“我们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等哲学命题,都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和发展,亟需通过复习,加深理解。
我国是闪烁着人类最早哲学智慧之光的国家。我国的古代哲学比西方哲学的源头古希腊哲学的产生要早好几个世纪,可谓源远流常。如产生于殷周时期的八卦观念及稍后的五行说,就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思想。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韩非的“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王充的“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范缜的“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王夫之的“行有余而求知”、孙中山先生的“力行而后知之真”等哲学命题,若能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对其分析,定会促进基础知识复习的进一步深入。
另外,我国的寓言故事、成语、民谚、诗词,甚至楹联中都充满了哲学思想的火花,在复习中有选择地对其剖析,对于激励复习,提高质量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即使单纯从备考角度考虑也应有所准备。95年试卷中属于哲学部分的选择题共八道,其中引用经典作家论述为题干的题2个,选用诗词、成语等为题干和题肢的3个题,占客观题的比例为62.5%。主观试题只有一道辨析题,则是要求对韩非子和老子对世界的看法进行分析。再如96年的16题、19题和34题(辨析题),97年15题、16题、27题和34题(辨析题),98年的18题、19题和30题等都属于这种类型的题目。对此,考生应有思想准备。对这部分内容的准备,要适量,宜以中学所学的课程涉及的内容为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切不可过多、过滥,否则会起不到应起的作用。
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逐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党的十五大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政治科高考是强烈体现国家意志的考试,考生必须以十五大精神为指导,运用所学的哲学道理,系统的深入的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及大政方针的正确性、必要性。现将现实生活中的若干热点问题包含的主要内容及其理论思考作一些简要提示,供复习时参考。
1.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
在掌握邓小平理论科学内涵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明确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客观依据;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及精髓;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如何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
哲学思考: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始终体现了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原则;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哲学基础;邓小平理论来源于实践,被实践证明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是符合实践和理论辩证关系原理的;客观世界是无限发展的,实践是发展的,认识要随之不断深化、扩展、推移,邓小平理论也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2.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党的基本路线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就要掌握: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的内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相互关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重大意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哲学思考: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当今中国最大最重要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确地认识和把握这一基本国情,是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主次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是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哲学基础;经济建设与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都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党的基本路线是正确的意识,是科学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胜利和挫折)的基础上形成的;二十年来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充分证明了党的基本路线的正确性,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是社会主义长治久安的保证;“左”和“右”两种错误倾向都是违背“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原理的,实践证明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3.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毅然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形成了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文化大革命”中遗留下来的若干重大政治、思想和理论是非进行了认真的清理;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20年来,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引下,我们的国家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历史巨变。20年来,我们党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认真总结并结合实践的发展充分运用这些经验,对于我们的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具有重要意义。
哲学思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根据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根本要求,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对思想僵化,实现了思想、政治、组织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策路线、组织路线,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理。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理论来自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推动作用,并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改革开放以来二十年的辉煌成就是在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指导下取得的,同时也充分证明了它的正确性。我们要认真总结三中全会以来的宝贵经验,并随实践的发展充分运用这些经验,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和基本路线,深入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4.弘扬抗洪精神。
江泽民同志指出伟大的抗洪精神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博,坚持不拔、敢于胜利”。抗洪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的大发扬,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大发扬。继承和弘扬抗洪精神,将激励我们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哲学思考: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抗洪精神表明,人民,只有人民才创造历史的动力。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是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正确的价值取向,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奉献,伟大的抗洪精神是社会主义精神的大发扬,是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人生价值观的充分体现。人具有自觉的能动性,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发挥其对人们有利的作用,限制其破坏作用。人类的精神状态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着巨大影响,伟大的抗洪精神是我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继承和弘扬抗洪精神,对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从上述四个问题的哲学思考中,可以看出前三个问题是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三者高度统一的角度来分析认识问题,而第四个问题则是从世界观、人生观、人生价值观三者统一的高度来分析认识问题。考生一定要努力掌握这种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系统地分析问题的方法,抛弃那种割裂知识内在联系、单纯只用一个原理片面的分析问题的形而上学的陈旧方法。当然,在掌握原理的内在联系、系统地分析问题时,也应分清主次,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同时,还应该注意掌握哲学与政治学、经济学的内在联系,全面地来分析问题的方法。如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就可从以马列主义为行动指南是保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决定因素,坚持党的思想领导、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角度来分析认识高举旗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再如抗洪抢险斗争取得全面胜利的原因,也可以从党的性质、宗旨,党的领导和决策的正确,我国国家的性质、国家机构的性质和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军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和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子弟兵的角度来分析和认识。对此种分析问题的方法,考生绝不能忽视。
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很多,决不仅仅限于上述四个问题。举其大者还有: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面对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必须增强创新意识;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亚洲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等等。
培养运用所学原理系统地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决不是一蹴而就的。首先,要在深入理解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提高掌握知识内在联系的能力(这点已在第一个大问题中论及不再赘述)。其次,要关心国内外大事,注意收听(看)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对有关重要问题的评论、专题讲座、社论等,有意识地学习分析问题的方法。再次,要在老师的指导下,选择有代表性的题目,由易到难,学会审题方法,明确解题思路,逐步提高能力,切忌题海战术。
尤应引起注意的是:要认真研究近几年政治科高考试题的发展趋势及特点。96年、97年、98年政治试卷哲学部分考查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题目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某一部分知识(唯物论、辩证法或认识论)及其内在联系分析认识问题:96年为29题、30题和31题(简答题);97年为29题;98年无题。二是从唯物论、辩论法、认识论高度统一的角度分析认识问题:96年为27题、28题和34题(辨析题):98年为29题、31题、32题和33题。三是综合运用所学的三门基础知识分析问题和认识问题,其主要表现形式为“一材料多用题”,亦称连环题:96年无;97年为30题和31题;98年为28题、29题和34题(简答题)。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考查综合运用所学原理分析问题能力的题目逐年增加,难度也随之提高,并已由客观题向主观题拓展。与此相适应,整卷中考查运用辩证思维能力分析经济、政治问题的题目的比例也逐步增大。考生对这种发展趋势和特点要高度重视,要以这些题目为范例,认真演练,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
以上管见,仅供考生复习时参考,难免有不当之处,敬请专家和同行们批评指正。
标签:哲学论文; 认识论论文; 哲学基本问题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物质与意识论文; 世界政治论文; 问题意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