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龙语个体量词的产生和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独龙论文,量词论文,个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独龙语个体量词的种类
独龙语的个体量词在语法上是强制性的,不能省略。
从语义以及与名词的搭配关系上看,独龙语的个体量词可大体分为四种:专用量词、反响型量词、通用量词(不典型)和类别量词四种。
(一)专用量词 专用量词是只能与某个具体的名词搭配的个体量词。独龙语的专用个体量词很少,目前发现的只有两个。如:
(二)反响型量词 反响型量词在形式上与前面的名词有密切关系。如同许多NC型亲属语言,独龙语的反响型量词也有两种:一是全反响型,二是部分反响型。全反响型是指在“名+数+量”短语中量词与前面的名词完全同形,即直接取该名词(包括多音节名词)作为量词。如:
部分反响型则是指量词与前面多音节名词的一个音节同形,独龙语只取名词的最后一个音节作为量词。如:
(四)类别量词 类别量词是独龙语个体量词中最丰富的一种,根据作者不完全统计,约20个左右。类别量词反映了独龙族社会对客观事物的某种分类倾向(或根据形状或根据性质)。如:
从上面的例子不难看出独龙语类别量词的特点,即对客观事物的分类(认知)②十分明显。
独龙语个体量词体系里,专用量词很少(只有两个),通用量词(不典型)只有一个,类别量词和反响型量词数量比较多。从性质上看,反响型量词并不是典型的个体量词,它们尚未从名词完全脱离出来,在别的场合中仍可以作为名词使用,只是在“名+数+量”短语结构中起着一种语法位置(量词)的作用。
二 个体量词与名词、动词的关系
独龙语的个体量词(以下的“个体量词”专指类别量词,以同反响型量词相区别),在来源上与名词密切相关,有些个体量词从形式上看似乎来源于动词,但一比较词源,还是源于“名动同形”的名词。
(一)个体量词和名词的关系 独龙语反响型量词有两种:一是全反响型,二是部分反响型。全反响型量词容易看出与名词的关系,而部分反响型量词只取数词前的多音节名词的后一音节作为量词,那么,部分反响型量词的音节与前面多音节名词之间是什么关系?这就涉及独龙语偏正式复合名词的结构特点。
从种类名词与部分名词构成偏正式复合名词的情况看,自然而然地只能是部分名词作中心语,种类名词作定语/修饰语表示属性,而不能相反,⑤如独龙语逻辑上只能有“蛇(的)皮”,不可能有“皮(的)蛇”这样的概念:
从部分反响型结构中复合名词的语法结构关系看,动词不能作为中心语受种类名词修饰,因此,这些貌似动词的个体量词,还是源于部分名词。
三 个体量词的产生和发展机制
以往有关藏缅语量词的论著中,很多学者都涉及名词和量词的关系问题,也论及反响型量词和个体量词的关系问题,但对个体量词具体的产生、发展机制,即名词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演变成个体量词的,什么样的名词会演变成个体量词?没有人作过具体探讨。
独龙语的个体量词明显是从反响型量词逐渐演变而来的,在个体量词体系中,反响型量词和个体量词在使用上各有所宜,语法、语用上互补分工:
(一)独龙语的反响型结构中,有的名词由于没有与它搭配的个体量词,所以直接借用这个名词作量词,以填补个体量词的“空格”,这是语法上的互补。如:
例句(1)、(2)中个体量词分别是全反响型量词和部分反响型量词。
(二)有的名词虽然有相对应的个体(类别)量词,但在具体的语境中为了突出、强调该名词,就往往不用类别量词,而直接用该名词充当反响型量词。请比较:
两个句子的客观意义完全相同,例句(3b)直接使用该名词充当反响型量词,相对使用个体量词()的例句(3a),在主观意义上更能突出该名词(眼睛)所处的现实状态——瞎。因为使用个体量词传达的只是事物的类别信息,而使用反响型量词能把事物的信息具体化,从而对该事物起到强调的作用,这是语用上的分工。部分反响型量词的使用也是如此,在语用中为了突出、强调该名词(或状态),直接用该名词的中心语即部分名词作反响型量词,而不用类别量词。如:
例句(4b)直接用名词(头)作量词,与使用类别量词的例句(4a)相比较,在主观意义方面更能对“兽头”的“头”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突出“头”这个具体事物——送的是“头”,而不是别的归入范畴的其他东西如“房子”)。
反响型量词和个体量词这种语法、语用上的“分工”,是个体量词不断产生的方式,也是反响型量词向个体量词过渡的阶段特点。独龙语的种类名词都不能演变成个体量词,这有人们认知上的因素:人们认识世界,第一步是要对客观世界的万事万物进行分类、概括,并将其范畴化(命名),这种范畴化的结果在名词系统中对应的是一个个“种类名词”;第二步是对既有的种类名词的各个部分再切割、分类并命名(再范畴化),对应的就是名词系统中的各种“部分名词”。而部分名词是相对的,很多部分名词是不同的种类名词所共有的,因此,很多部分名词天然地具备类别特征。如:
1.部分名词/反响型量词的性状特点。如:
综上所述,独龙语个体(类别)量词的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是:(1)个体量词和反响型量词在使用上各有所宜,语法、语用方面互补分工。这个特点正是反响型量词向个体(类别)量词过渡阶段的特征。(2)独龙语的个体量词来源于充当反响型量词的可数的部分名词,部分反响型量词能否转变为个体(类别)量词,受部分名词的性状、对事物特征的概括程度等制约。
注释:
①这里是指类别量词、反响型量词和专用量词。
②这种对客观事物的分类(认知)特点是相对的,即不同的语言社会分类方式会有所不同。如载瓦语的可以表示“树”的数量,也可以表示“草”、“白菜”的数量(见《景颇族语言简志(载瓦语)》59页);而独龙语表示“树”、“草”、“白菜”的量词是分别不同的。
⑤Randy J.Lapolla(罗仁地)教授统计过100多种藏缅语族语言、方言和土语,发现藏缅语所有的“名+名”的结构都是“修饰成分+中心语”的组合顺序。请参阅Randy J.Lapolla教授的文章(见参考文献部分)。
标签:音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