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印度第十二届人民院选举_国际政治论文

谈印度第十二届人民院选举_国际政治论文

印度第十二届人民院选举漫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印度论文,十二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7年12月,由于国大党(英)撤消了对联合阵线政府的支持,由古杰拉尔总理领导的联合阵线政府垮台,随即印度政坛三大势力——印度人民党及其盟党、国大党(英)及其盟党以及联合阵线展开了对印度人民院540个席位的角逐,今年2月16日至3月7日全国90万个投票站出动450万名工作人员接受了近6亿选民的投票。据不完全统计,印度人民党及其盟党获251席,国大党(英)及其盟党获168席,联合阵线获97席,没有任何一个政党或政治集团赢得简单多数,印度再次组成联合政府。

中心突出 特点鲜明

与上届大选相比,本次选举有几个特点:

一个中心议题。即所有的主要政党均以“保持稳定”为中心议题。百年老党国大党(英)把“稳定、经济自主、经验与发展”作为它的竞选口号,强调国大党在印度独立后的50年里执政了44年,积累了丰富的执政经验,是唯一能提供稳定政府的政党。而印度人民党则打出了“稳定的政府、有为的总理”的牌子,它警告选民不要重蹈联合政府的覆辙,要想避免危机的再次发生,最好把组阁的机会给印度人民党。它宣称,“要么投印度人民党的票,要么再投一次票”,言外之意,如果印度人民党上不了台,印度就得再进行一次大选。联合阵线也针锋相对地提出“通过建立稳定的政府,打击教派主义,加强联邦主义,减少两极分化”的口号,认为印度社会的多样性要求有一个能代表各阶层、各地区和各民族利益的领导集体,而联合阵线又正好是这样一个集体。它指责印度人民党的稳定观是一种蛊惑人心的宣传,其执政的古杰拉特邦政府的不稳定就预示着它在中央也不可能建立一个稳定的政府。而且不无嘲弄地提醒选民,印度独立后寿命最短的一届政府就是在1996年执政仅13天的印度人民党政府。同时还指出国大党(英)的稳定观更是自欺欺人,正是由于国大党(英)撤消了对联合阵线政府的支持,才导致上届政府的垮台,因此说它也是政局不稳定的根源。

与1996年第十一届人民院选举时相比,这次人们对“政局稳定”的关注要胜于对腐败问题或教派主义问题的关注,其主要原因是在过去的两年中,印度换了四任总理,经济增长缓慢,特别是过去18个月的经历更是让选民强烈地意识到,印度经济要腾飞,社会要发展,“稳定”是前提。

两个风云人物。印度人民党的总理候选人阿·比·瓦杰帕依和国大党(英)推出的拉·甘地遗孀索妮亚·甘地是这次竞选活动中的两个风云人物。

前总理瓦杰帕依是印度人民党内定的总理人选,他作风稳健,态度温和,言行谨慎,形象清廉,在印度人心目中树立了崇高的威望,甚至连反对党也不得不承认“他是一个合适的总理人选,只可惜他选错了政党”。去年12月4日印度议会解散后不到一周,印度人民党便迫不及待地打出了瓦杰帕依这张王牌,在批评前几届政府总理腐败无能的基础上突出了瓦杰帕依作为总理的“有为”性,并把他看作是印度人民党的一面旗帜,甚至把他的形象直接印在《竞选宣言》的封面上,与另外两股政治力量群龙无首的窘困局面形成了鲜明对比。瓦杰帕依的一举一动自然也就成为新闻媒介关注的焦点。

议会解散以后,国大党面临着分崩瓦解的局面,许多人认为国大党(英)是一只“正在下沉的巨轮”,而主席凯斯里“为了能坐上总理的宝座,不惜牺牲党的利益”。面对这种众叛亲离的局面,凯斯里主席不得已在12月28日大声疾呼“不要抛弃国大党”。在此情形下,为了维护尼赫鲁家族的荣誉,挽救日薄西山的国大党(英),六年来一向深居简出,不问政事的索妮亚·甘地终于打破沉默于12月29日答应为国大党(英)助选。索妮亚的出山被喻为“一份迟到的圣诞礼物”。从1998年1月11日开始她带着对亡夫的思念,从南方泰米尔纳德邦拉·甘地被杀的小镇开始了助选活动,不久在印度南部的泰米尔纳德邦、安德拉邦、卡纳塔克邦和喀拉拉邦刮起了一股不小的“索妮亚旋风”。索妮亚利用人们对尼赫鲁家族的同情和信任,为国大党(英)打了一剂强心针,使国大党(英)收住了颓势。

三股政治势力。1996年第十一届人民院选举之后,印度政坛上形成了印度人民党、国大党(英)和13党联合阵线三足鼎立之势,两年来这三股势力各有消长,印度人民党呈上升趋势,国大党(英)一直艰难地支撑着岌岌可危的难局,而联合阵线则在走下坡路。这次大选是这三股政治势力形成后的首次正式交锋。

早在几年前,印度人民党就雄心勃勃地想取代国大党(英)成为一个全国性的主流党。联合阵线政府下台后,该党领导人意识到不能仅仅指望国大党(英)和联合阵线的分裂与失败,而应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更加积极地采取相应的措施争取盟友,为此制订了周密的“地区策略”,即:1.在自身实力强大的西部、北部和西北部地区依靠原有的盟友,如哈里亚纳邦的发展党,旁遮普的阿卡利党等;2.在比哈尔邦和卡纳塔克等邦利用竞争对手内部的矛盾与分歧,扩大根基,争取盟党;3.在原几无势力的南部和东部,依靠新建立关系打破被动局面,即在泰米尔纳德邦与全印德拉维达进步联盟结盟,在奥里萨邦与比久人民党结盟等。

为了建立更加广泛的统一战线,该党始终坚持党政分离,从而把温和的瓦杰帕依推到前台,党的主席阿德瓦尼甘当陪衬,同时还进一步淡化意识形态上的强硬立场,无论是民族政策、经济政策还是外交政策上都体现出少有的灵活性。事实证明,印度人民党的这些做法加强了自身的力量,赢得了更加广泛的支持。

尽管索妮亚的助选为国大党(英)增添了活力,但索氏的出山为时已晚,而且不能解决实质性的问题,国大党(英)经济自由化政策的不成功以及腐败的形象一时难以让人转变对它的看法。国大党(英)本次竞选纲领似乎是老调重弹,“求稳定”、“谋世俗”、“讲民主”、“亲穷人”等主张都没有什么新意。唯一让人耳目一新的是它提出的社会全面发展的“3D战略”即“国防、外交和发展战略”(其英文的第一个字母都是D)。国大党(英)主张在国防事业的资金投入问题上要与整体外交战略和经济发展战略挂钩,从而回避了发展核武器和导弹等敏感问题,强调优先发展经济,外交为经济建设服务这一主导思想。

国大党(英)的衰弱不仅仅是因为它组织上的松散、政策上的失败,而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退化。印度独立以后,其“民主、世俗、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四大建国原则不断受到社会不平衡发展的冲击。包括印度人民党在内的新兴政党,都不同程度地借用或发展了尼赫鲁的这一思想,为这些思想注入了新的活力,而国大党(英)本身则穷于应付分裂局面,忽视了理论体系的建设和更新。

联合阵线在这次较量中失分最多,其力量从两年前的177席下降到97席。这个联而不合的阵线因而也变得更加脆弱,但是它的重要性仍然显而易见。联合阵线本身或其内部的成员党的好恶直接影响到印度人民党和国大党(英)的命运。

此次联阵失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组织上的涣散是先天的不足。联阵的十多个成员之所以能走到一起,都是因为在感情上反对印度人民党,反对国大党(英)。在这些成员中只有印共(马)、印共、大众社会党属于全国性政党,其他地方性政党大都从地方利益出发,或是反对国大党(英),或是反对印度人民党,实难有几个政党同时反对两者。所以容易给对手提供可趁之机。其次,思想上的变异是联阵的又一个误区。联合阵线的主导思想正在由成立之初的“左翼、世俗、民主原则”向联邦主义发展。联合阵线的吸引力就在于它许诺给地方更大的自主权,来自各邦的这些地方性政党都是为谋求当地的发展而努力,以此来巩固自身的政治利益的。再次,行动上的不统一是战略性的错误。联合阵线表面上团结,实际上内部派别林立。最明显的是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左翼阵线与联合阵线的关系并不是从属的,而是相对独立的。就在联合阵线发布共同的竞选宣言之前两天,左翼阵线抢先公布了其单独的竞选纲领。这两个宣言不管在内容上有无差别,至少在形式上暴露出左阵与联阵的隔阂。

四个热点地区。本次选举中古吉拉特邦、西孟邦、泰米尔纳德邦和北方邦成为四个热点地区。

古吉拉特邦原为印度人民党的天下,1996年的选举中它在该邦赢得了48.5%的选票,高出国大党(英)近十个百分点。后印度人民党在该邦的组织发生分裂,产生出“全国人民党”。全国人民党在国大党(英)的支持下组成新的邦政府,从而打破了印度人民党纪律严明的神话。尽管古吉拉特邦在人民院只有26个席位,但在此次大选中能否赢回在该邦的胜利对印度人民党而言意义重大。印度人民党能否如愿以偿,取决于国大党(英)与全国人民党能否达成谅解,调整席位。印度人民党为夺回失去的堡垒使出浑身解数,把古吉拉特看成为一个象征。舆论普遍认为,古吉拉特邦不仅关系到印度人民党的切身利益,而且更是关系到它的名声。古吉拉特邦的气氛由此而灼热起来。

西孟邦是让国大党(英)痛心的麦城。国大党(英)邦委主席米特拉和青年国大党(英)领导人班纳吉之间的长期不和在此次大选前彻底曝光,班纳吉带领其追随者与国大党(英)分道扬镶后先是企图指望索妮亚出面圆场,几经周折后又投靠印度人民党,给印度人民党带来了心理上的优势,从而也影响到其他政党对印度人民党的看法。这是印度人民党意想不到的收获,也是世俗力量受到的最大的打击。

泰米尔纳德邦在这次大选中更引人注目,不仅仅是因为索妮亚第一次亮相出现在该邦,更主要的是全印德拉维达进步联盟与印度人民党达成了竞选联盟成为爆炸性的新闻,从而使印度人民党在印度南部找到了立足之地。尽管印度人民党在该邦39个选区中只提出了6个候选人,但正如印共所说的那样,“哪怕有一个候选人当选,印度南部的大门就向印度人民党敞开了。”为此印共与泰米尔马尼拉国大党及德拉维达进步联盟,不余遗力地拼死一搏,誓死把印度人民党赶出南印度。

北方邦在人民院有85个席位,是印度最大的一个邦,一向是“兵家必争之地”。它是印度政治的晴雨表。1992年的寺庙之争就发生在该邦,它对以后这五年多的印度政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996年印度人民党在该邦仅获33.2%的选票,但赢得了52个席位,而代表落后种姓利益的社会主义党和大众社会党尽管获得了45.6%的选票,却只得24席。这次大选,世俗力量吸取了教训,注意竞选策略的调整,为此包括国大党(英)在内的六七个主要政党把北方邦作为世俗力量与教派主义力量较量的最大的一个战场,北方邦的政治由此而再度升温。

一条道路 三个不变

第十二届人民院选举是印度式议会民主走向成熟的又一个环节。大选后印度政治的发展趋势也有几个特点。

一条道路。即联合之路。由于国大党(英)的衰弱,权力真空被地方政党所填补,因此出现了政治地方化,权力分散化的趋势。本次选举的结果表明,由于印度政坛上暂无哪一个政党能获得半数以上席位,组成联合政府是大势所趋。无论是国大党(英),还是印度人民党,想建立一个稳定的政府,就得联合那些地方性政党。这是目前印度政局走出危机的唯一一条出路。

两对矛盾。本次选举是印度政治路线斗争的一个转折点,以印度人民党为代表的教派主义力量与以国大党(英)为代表的世俗主义力量之间的斗争将取代以国大党(英)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与左翼力量之间的斗争成为印度当今社会的主要矛盾。同时,经济的民族主义与经济的自由化思潮之间的矛盾也将成为关注的焦点。尽管各大政党均主张实行经济改革和自由化,但其程度和侧重点各有不同。一部分力量主张在经济建设问题上要遵循“自力更生”的民族主义精神原则,谨慎、渐进地对待经济自由化问题;另一部分力量力主抓住机遇,利用世界经济相互依存的环境,深化改革的力度。由于经济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因此这一矛盾在以后几年中会变得更加尖锐。

三个不变。大选之后,无论是由印度人民党牵头组阁,还是由国大党(英)或者是联阵牵头组阁,下届政府的政策在三个方面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一是反腐败的决心不变,由于选民对腐败问题深恶痛绝,对腐败行为查处的力度直接影响着政府的威信和政权的稳定,所以在反对腐败问题上任何一届政府都不敢怠慢。二是经济改革政策不变。经过六七年的实践,实行经济改革已经成为各个政党的共识,因此无论是哪个政党掌权,都不会改变这一改革方向,其差别只是程度和侧重点的不同。三是外交政策不变。所有的政党都会继承尼赫鲁倡导的“独立”“不结盟”的外交思想框架,强调睦邻友好,扩大地区经济合作,开展经济外交,重视与各大国,特别是与俄罗斯的友好关系。

标签:;  

谈印度第十二届人民院选举_国际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