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城市化与城乡包容性增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包容性论文,中国论文,城乡论文,化与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072(2014)10-0087-08 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而出现的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城市化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美国、加拿大和英国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到21世纪初,城市化率都从刚开始的20%左右上升到了80%左右的稳定水平,与此相伴的是这些国家人均GDP的飞速增长[1]。世界上这些经济强国的崛起之路给了发展中国家很大的启示,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也采取了积极的城市化战略。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率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2年的52.57%,与此同时,中国的人均GDP也从1978年的70.6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6094美元[2]。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的“涓滴假说”认为,经济增长的福利会自动地扩散到全社会各阶层,经济增长能够自动促进贫困人口的减少。正如该理论所述,中国早期的经济发展确实减少了贫困人口,但是后来,经济发展的成果却没有平等地惠及所有人,甚至出现了贫困人口从经济发展中受益远低于富有人口的现象。例如,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程度的扩大;农村贫困地区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服务水平不但总体质量低于城市,而且这种质量的提高率也远低于城市。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已经成为社会矛盾产生的根源之一,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为此,中国借鉴世界银行2007年提出的“包容性增长”这一概念,日益重视在发展中让全社会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和机会[3]。 城市化作为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引擎之一,将会如何影响城乡包容性增长呢?研究并回答上述问题,必将丰富城市化和包容性增长两方面的理论内涵,还将具有指导中国的城市化,促进中国的城乡包容性增长的重要实践意义。 二、文献综述 包容性增长这一概念的提出源于20世纪90年代世界银行、亚洲发展银行等国际组织针对世界贫富不均、两极分化等问题的研究,脱胎于以前提出的“基础广泛的增长”和“益贫式增长”等概念[4]。包容性增长蕴含丰富的社会经济意义,但是最基本的含义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和机会,其中最重要的表现就是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和公共服务水平差距。经济由于先天的自然差异或后天的发展差异,总是呈出多种维度的不平衡。经济学家将那些在经济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的地区或行业称为“增长极”[5][6][7]。缪尔达尔和赫希曼还对增长极的运行机制作了研究,并提出了增长极作用的“极化效应(即回波效应)”和“扩散效应”两个概念[8][9][10]。赫希曼首次将城市作为地理增长极进行了分析,认为区域发展中,工业投资应集中在初具规模的城市,这不仅能推动城市增长,促进城市等地理单元“区域增长极”的形成,还能带动周围腹地经济发展[10]24。后来的学者沿着增长极的概念对城市化与经济包容性发展的关系展开了研究。麦克·道格拉斯通过对泰国东北部的研究,认为传统的城市极化效应可以带来城市的繁荣,但相伴随的是农村的老龄化、区域经济的落后和农民生活的贫困[11]130。斯卡利特·爱泼斯坦和戴维·杰泽夫发现第三世界国家的政府在城市化进程中普遍采取“城市偏向”的政策,忽视了乡村地区的发展,其结果是城市基础设施趋于紧张、城市贫民窟人口比例不断上升等城市病出现[12]98-110。托达罗的研究则发现在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利于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和人均资源拥有量,进而提高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工资水平[13]138-148。舒尔茨认为劳动流动将带来劳动者人力资本的增进,从而减少收入的不平等[14]510-520。Lucas[15]S29-S59认为由乡村向城市移民是从传统的、土地密集型技术向具有持续增长潜力的人力资本密集型技术转变的过程,在促使农村居民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和劳动技能的同时减少城乡收入差距。 与此同时,国内学者也对城市化与城乡包容性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现有研究可分为两类:一是结合社会学的知识研究城市化与城乡包容性增长的关系,但是这类研究更多的是从概念上阐述包容性增长对城市化的要求[16]9-16[17]15-20或者构建指标对城乡的包容性增长程度进行测度[18],并没有对城市化促进城乡包容性增长的经济机制进行探讨。二是以城乡的经济发展指标作为包容性增长的全部含义研究城市化与城乡包容性增长的关系。陆铭、陈钊[19]8和曹裕等[20]29-36认为劳动力的流动会通过要素报酬的均等化,提高农村的收入水平,降低城镇的工资水平,从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程洪宝[21]26的研究发现了城镇化与农村增收负相关的一面;陆铭、陈钊[19]8通过实证方法也发现:尽管城市化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为此进行的制度安排从长期看却不利于差距缩小。程开明、李金昌[22]116-125的实证研究发现城市偏向与城市化是造成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城乡收入差距反过来也是城市化水平提高的原因。郭军华[23]23-29意识到城市化对城乡收入差距可能存在阀值效应,采用Hansen[24]345-368提出的阀值面板数据模型将两者关系的研究拓展到非线性框架下。研究得出:城市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并非简单的正向或负向,随着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城市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变化。 综上所述,国外的学者们对于城市化与城乡包容性增长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形成定论,而且这些基于西方发达国家背景的研究普遍忽视了中国政府在城市化进程中执行的城市偏向政策对城乡包容性增长产生的影响。城市偏向政策在给城市发展提供优势的同时,也造成了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因此,分析中国的城市化与包容性发展必须要考虑政府的作用。国内学者针对该领域的研究则较多地集中于定性探讨和实证领域,较少分析城市化的微观机制,仅有的关于微观机制的研究也将收入作为个体迁移的唯一决策因素。其实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们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之后更多的是追求多方面的满足。这突出体现在人们在迁移过程中大多倾向于靠近医院、学校或交通便利的地方。因此本文在分析人口迁移时,将效用作为影响个人迁移决策的最终因素,并引入政府提供的公共品对效用的影响,分析城市化与城乡包容性发展的关系。 三、理论模型分析 城乡之间的包容性增长要求城乡居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包括城乡居民经济差距的缩小和在公共品方面差距的缩小。城市化通过人口流动的资源配置效应缩小了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但是来自公共品方面的差距还需要政府未来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农村公共品的提供。在城市化和政府的共同作用下,才能缩小城乡生活效用的差距,实现城乡包容性增长。下面就通过构建效用函数分析居民的迁移行为来研究城市化影响城乡包容性增长的作用机制。 (一)模型的设定 1.城乡人口流动的设定 在关于人口流动的文献中,收入常常被看作人口流动的最主要动力[13][15][24][25][26]。但是从人口流动的福利层面考虑,迁移的动力应当远不止直接的货币性收益,流入地区的公共品水平对居民的生活质量产生很大影响,因而一些学者在研究人口迁移决策时,将迁移地的收入与公共品共同带来的效用作为最终决策因素[27]416-424[28]957-971[29]277-289,本文也将从福利角度考虑居民的迁移行为。 这里公共品(public goods)的范围根据国际通行的发展中国家“基本社会服务”范畴,即指基础公共生活设施(生活用水、供电、道路)、初级教育、初级医疗、养老服务和社会救助等最基本的生活资源。同时还包括生产性公共品和其他社会性公共品(如治安、精神文明教育等)。 假设在城市或农村生活的货币收入与公共品所带来的综合效用为为货币收入,为公共品水平并且效用函数具有如下性质: 经济收入根据城乡生产的情况给出,下面将会通过对城乡经济的动态运行进行分析来解释的变化。但是公共品由政府提供,我们假设其是外生的,这一假设并不影响我们的结论,就是公共品的差距将会是影响包容性增长的另一要素。 2.城市经济的设定 根据刘易斯[30]139-191的二元经济结构假设,城市是工业品的生产部门,主要的生产要素是劳动力和资本,采用经典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其中为用于城市工业生产的资本,为参与城市生产的劳动力(假定每个劳动力提供1单位的劳动),为城市生产的“知识”或“劳动的有效性”。因为假设人口的流动对城市和农村的技术变化没有影响,所以假定是外生的。 城市劳动人口和城市生产技术(或知识)的动态变化方程为: 3.农村经济的设定 农村作为农产品的生产部门,其主要的投入为土地和劳动力,同样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农村经济总量的增长率为: (二)模型的动态分析 下面在一个动态框架下对比分析城乡割裂下和城市化进程下的收入差距和公共品差距,研究城市化对城乡包容性发展的影响。 1.城乡割裂下的城市和农村经济发展 工业作为一种先进的生产方式,一开始就意味着工业人均产出将高于农业人均产出[31]11[32]43-48,即;与此同时,城市作为居民集聚地和政府机构所在地,总是享有较高的公共品水平,即。并且假设工业的人均产出增长率高于农业的人均产出增长率,即 也就是说由于工业生产方式的先进性和政府的城市倾向政策,导致城市居住的效用远远高于农村居住的效用。并且随着时间变化,这种差距呈现越来越大的趋势,导致中国城乡之间的非包容性发展日趋严重(见图1、图2)。 图1 城乡割裂下的城乡收入变化 图2 城乡割裂下的城乡效用变化 2.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和农村经济发展 城乡人口的流动会改善上面分析所显示的收入以及效用差距日益扩大的局面。这种改善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农村进城人口,可以拥有城市的工业收入和公共品进而享有在城市生活的效用;另一方面是农村留守人口,可以拥有更多的人均土地,获取更高的收入和人均公共品。这两方面“此消彼长”的作用可以很大程度上缩小城乡居民在收入和生活效用上的差异。 中国从1980年开始进入城市化高速发展的阶段,到2011年的时候城市化率就达到了51.27%。在这32年间城市人口增加了4.99亿,农村人口减少了1.39亿。除掉人口基数大导致的自然增长外,农村人口年均迁出率为0.5%,城市人口年均迁入率为4%。根据中国的这些数据,假定农村人口的迁出率为0.005,即每年有的人口从农村到城市;城市人口的迁入率为0.04,即每年有的人口迁入城市。 那么,存在人口流动时的城乡人口动态变化为: 上式中的上标m(migrate)是为了与前面的非迁移情形相区别,后面的标注也同此处。 将上述设定带入前面的城市和乡村的稳态经济变化动态,得出城市的工资增长率和经济总量的增长率为: 将上面存在人口迁移下的均衡与前面的分析结果相比较我们将发现,城市的工资增长率没有变化,但是农村的工资增长率增加了。这可以从前面的生产函数的紧凑形式中得到一个直观的解释,那就是随着人口的流动,城市居民的单位有效劳动占有的资本量下降;农村居民的单位有效劳动占有的土地量上升。如果这种人口流动的速率满足一定条件时,城乡人均工资收入差距将会逐渐缩小(如图3)。但是我们知道,居民的效用U不仅取决于货币收入,还取决于所享有的公共品,所以收入的趋近并不必然会使得农村居民的生活效用接近城市居民。城市与居民的医疗服务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虽然随着经济发展,总体医疗服务水平有了提高,但是城乡居民并没有平等地享有这种提高。根据2003年第三次全国医疗服务调查发现,相比1993年的调查,本应就医而没有就医的农民由39%上升到现在的49%;本应住院而没有住院的农民由64%上升到75%;因患病而致贫的农民由22%上升到33%[33]16757-16762。可见要想实现城乡的包容性增长,除了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外,还要追求公共服务的平等享有(如图4)。 图3 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收入变化 图4 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效用变化 其次,通过比较两种情况下城乡经济总量的增长率,发现城市和乡村的经济总量的增长率都提高了。这除了前面介绍的人口流动导致的城乡人均拥有生产资料的变化外,还包括一些深层次的外部性。第一,流向城市的劳动力将在城市积累的资金带回农村,用于农业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也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第二,城市化带来城市数量增加和城市规模扩大,使城市能够更好地发挥辐射效应,并扩大对农产品的需求,带动农村地区发展。 下面我们将用图解法来说明公共品的差异化水平是如何影响城市化中的居民迁移的(如图5)。城市工业部门的规模是从点开始沿着横轴向右变化,农村农业部门的规模是从开始沿横轴向左变化。属于区间[0,L]之间的任一点都代表总体劳动力在城乡两部门之间的一种分配。 我们看到,由于城市化的进程,人口逐渐从农村迁移到城市,一方面是城市人均产出的下降,另一方面是农村人均产出的上升,最终达到一种均衡。在的交点所对应的,城乡收入相等,人们基于追求高收入的动力将不会再导致迁移。但是现实情况是人们仍然在不断地由农村迁移到城市,动力主要来自社会的公共品差距。比如,人们为了享受良好的医疗、卫生、教育、交通、文化等,付文林的研究中就发现人口的流动与各地政府在公共方面的财政性支出密切相关[34]32-40。伴随着这种人口的继续流动,城乡在公共品方面的差距也会逐渐缩小,直到最后居民城乡生活的效用达到一种均衡。在的交点所对应的,我们会发现,处有更多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并且这种人口分布偏离了资源配置的最优点。所以说,不但城市化会促进包容性增长,而且包容性增长的要求也会影响城市化的进程和水平。 图5 人口流动均衡图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城市化进程可以缓解造成非包容性增长中的经济差距,但是来自社会公共品方面的差距还需要政府的作为,毕竟这种差距的形成本身就来源于政府行为。政府也日益重视到公共品差距给社会发展造成的危害,为此在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出了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初步指导性建议,即政府鼓励地方政府在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劳动力市场的城乡一体化方面,特别是对户籍制度、公平就业、均等享有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改革进行积极的探索。希望一方面放松人口流动限制,使更多的人可以进城共享城市公共品;一方面切实提高农村公共品质量,缩小城乡公共品差距。 在日益注重“以人为本”的今天,包容性增长对社会的发展提出了更新的要求,不但要求大家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还要求大家平等地分享各种社会公共品。中国的城市化在不断推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缩小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但是来自城乡公共品之间的差距仍然导致了严重的非包容性增长现状,并且这种非包容性增长可能会影响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脱离资源配置的最优状态。因此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我们不但要注重提高农村的经济收入,还要注重提高农村的公共品水平,使得城乡可以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促进城乡包容性增长。 本文在将收入进一步扩展到效用以分析包容性增长时,利用公共品这一概念来指代除了工资以外其他影响效用的所有因素,并且假设这个因素是外生给定的。这一假定虽然对二元经济模型的迁移决策函数做了很好的扩展,但是并没有对公共品水平的决定机制做一个很好的解释,由此也不能很好的分析政府在城市化中的作用,这可以作为未来研究的主要的扩展方向。标签:收入差距论文; 城市经济论文; 农村人口论文; 城乡差异论文; 城市中国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 城乡差距论文; 中国人口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