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市场的现代职业企业家培养_人才选拔机制论文

面向市场的现代职业企业家培养_人才选拔机制论文

现代职业型企业家的市场化培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家论文,职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认为,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家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最大因素,成为经济体制转轨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瓶颈。培养现代职业型的企业家,一靠市场化,即营造企业家市场化的制度、法律保障和社会环境;二靠运行机制保证,即建立健全企业家队伍的选拔机制、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和培训机制。为此,必须区分企业家与政治家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必须以年薪制的方式反映企业家的市场价格,必须使企业家的资质测评与资格认定社会化、规范化和法制化。

我国外围式的国有企业改革业已进入实质性的攻坚阶段,在这一时期,企业家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最大因素,成为制约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瓶颈。因此,造就和培育按市场规律运营的职业型企业家市场,已是刻不容缓。本文拟在分析我国企业家职业型、市场化方向的基础上,就如何完善企业家市场运行机制作深入的探讨。

一、职业型:现代企业制度对企业家的呼唤

本文所指的职业型企业家具有三个基本规定性:其一,政治思想品德优秀,具有卓越“天赋”的人才资源;其二,受过高等教育的专门管理人才;其三,以开拓经营管理和发展企业为已任的经营管理专家。可以说,职业型企业家的存在及其功能的发挥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而其市场需求又与现代企业制度密不可分。

1.现代企业制度内在地产生职业型企业家的市场需求。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模式经过17年的变迁,从放权让利、承包制、股份制到现代企业制度和产权制度方面的最大进展,是实现了经济动力从短期提供到长期塑造,从欠稳定刺激措施到制度化稳定体系的重大调整和转变。在以往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领导者是国家计划指令的忠实执行人员,其任务就是不折不扣地完成上级主管部门的指示,哪怕是不切实际的指令。然而,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无论是国有资产的产权重组,还是法人治理结构的构建,都必须实现财产所有权和法人财产权的相互分离,即不由所有者亲自经营自己的财产,而将其委托给专门的经营者即公司法人代为经营,从而就产生了一种不同于计划体制下“企业领导者”角色的、对职业型企业家的内在需求。

作为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企业,对职业型企业家的资源投入,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组织是否有高效率、高效益;同时,职业型企业家以其超优决策和创新能力激活并保持着企业生命力,作为企业组织结构的设计者、修正者,很大程度上企业家的管理职能可视为企业组织延续和扩张的中枢神经系统。从上面的分析看,没有职业型企业家,就没有直接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

2.现代企业制度为职业型企业家的诞生提供了可能。以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形式公司制为例,它的一个重要表现在于所有者、经营者、生产者三方通过权力机构、决策管理机构、监督机构,形成了各自独立、权责明确而又相互制约的法人治理结构。这一法人治理结构将有利于职业型企业家的诞生。因为:(1 )作为追求资本收益最大化的股东完全可以根据企业家的“商誉”,即其经营企业绩效的历史记录或受教育的程度来选择使用企业家资源,并通过雇佣合同明确双方职责与权利;(2)大股份公司的出现,企业规模的分散,使股份日趋多元化,迫切需要职业化的企业家出面来承担起有效维持和管理庞大的企业组织,并使其逐渐在企业中占据支配方成为可能;(3 )广大股东在由于企业家经营不善导致企业绩效恶化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用脚投票”的办法抛售股票,直至企业破产或被合并和收购。这无疑等于间接评价或约束企业家行为,时刻激励着职业型企业家的健康成长。从上面的分析看,没有真正意义上现代公司的存在,同样不可能有职业型企业家的市场需求。

3.职业型企业家的自身素质日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现代职业型企业家作为经营管理的专家,是现代文明社会的经营者群体,是一支具有特殊功能的专家队伍和职业化阶层。它有着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厂长(经理)的三大优势:(1)风险意识。 体现在企业成长转折时期的果断决策能力,永不满足现状的“得陇望蜀”的进取能力,促进公司内部协调竞争的组织能力,善于推行研究开发和设备投资的以攻为主的经营能力等方面;(2)创新意识。 市场经济是充满风险性的竞争经济,风险和利益对等,职业型企业家在此环境中,善于根据交易成本理论,通过制度创新减少不确定性,有效降低获取信息,分析处理信息的成本,降低交易费用,从而努力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化;(3 )驾驭能力。这主要体现在现代企业普遍推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上,即职业型企业家能充分凭借其品质上的影响力和才能上的威望力,卓有成效地激励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上述三大素质与现代企业制度对企业经营层的素质要求完全相吻合。

二、市场化:职业型企业家脱颖而出的通道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改革以前,我国只有企业领导者阶层,而没有现代意义上的企业家,是市场取向的改革促使了职业型企业家阶层的涌现。

1.企业家阶层市场化的障碍

现阶段企业家阶层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并没能和土地、生产资料、资金等一样实现市场化,它仅仅只停留在一个较浅层次的劳动力市场化流动。其市场化进程的障碍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滞后性。尽管国家已决定在干部人事领域导入竞争机制,并对国有企业领导干部实现招标竞选,择优聘任,允许合理化流动,但真正能够这样做的单位和部门甚少,或多或少地仍受原有任命制度、调配制度的束缚,受企业行政级别和员工行政职务级别的限制。同时,在选拔标准上,往往忽视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开放性、风险性、效益性和企业家最突出的经营管理才能,机械地沿袭旧有选拔党政领导干部的标准来选择企业家。干部人事制度的滞后性虽未能抵挡企业家流动的渴望,但企业家阶层的流动充其量不过是在市场之外所形成的“潜流”:一是企业家在行政管理系统内流动,实际上是调动;二是在行业系统内流动,实际上是“挖”人才。

第二,过渡时期双重体制的摩擦性。过渡时期的显著特征之一是旧体制的余波仍在冲击,新体制虽然出现但还很不完善,双重体制摩擦时有发生。如果企业家阶层完全按市场规律办事,可能与现行政策相矛盾;如果按现行政策办事,不敢探索新途径、突破旧体制,就必然会错失良机。具体地说,双重体制的摩擦性势必导致如下问题:一是企业微观利益最大化和国家宏观利益最优化的矛盾难以协调;二是企业与其外部系统(诸如银行、工商、税收部门、其他企业等)的横向矛盾难以协调;三是部分企业家先富与周围群众共同富裕的矛盾难以协调。这些矛盾又直接迫使企业家染有亦官亦商的“两栖”色彩,既做“老板”又恋“官位”,从而严重地阻碍着企业家职业化方向,限制了企业家市场化的进程。

第三,社会文化背景的原始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以伦理原则作为绝对的价值尺度,以“重义轻利”作为绝对的行为标准,并突出强调以温顺服务为美德,封建等级观念尚未彻底消除;二是扎根于小生产土壤的平均主义思想使企业家不敢理直气壮地获取其应得的高额收入;三是在“人怕出名猪怕壮”的社会环境中,企业家不敢标新立异,不敢冒险,创新活动受阻,超常贡献反而会遭到嫉妒或打击。上述三个方面的原始性意识均不同程度地制约着企业家角色的社会定位和价值定位,并构成了企业家阶层市场化的另一大障碍。

2.企业家阶层市场化顺畅其流的对策

如何使职业型企业家脱颖而出,如何塑造顺畅其流的市场化通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即就。笔者认为,我们必须站在一定的战略高度重新审视国有企业的整体优化,重新审视企业家市场化所需要的社会环境的配套推进,只有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考虑,才能保证市场化通道的顺畅。为此,应该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深化干部制度改革,建立企业家市场。其一从供给主体看,抓住《公务员条例》实施契机,力争使企业干部制度改革一步到位,解除厂长经理对部门和单位的人身依附关系;其二从需求主体看,解除国有企业多层代理关系,减少代理层次,尽可能地缩短终级所有者与企业家阶层的距离;其三从市场环境看,在已有的就业指导中心、人才交流会的基础上,完善市场软硬件工程,包括给予优惠的人才流动政策,必要的交易规则,规范的报价体系,公开的供求信息等,建立健全企业家市场。

第二,完善法律规范,为企业家市场化提供法律保障。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法制化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也是企业家阶层市场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因此,当务之急的是尽快制定《企业家法》,对企业家职业型、市场化的全过程进行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和监控。具体地说,一是从法律上约束政府过多的行政干预,规范政府行为;二是敦促企业家科学决策、民主管理,规范企业家行为;三是保障改革后个人、社会收益的重新调整,并有效地防止对企业家及其家属的伤害。

第三,优化社会环境,树立企业家就是生产力的观念。要大力宣传企业家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的突出作用,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起“企业家就是生产力”的舆论环境,提高全民族对企业家社会价值的认识;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倡导企业家精神,树立企业家的崇高形象,形成人人尊重企业家、处处爱护企业家的社会环境。同时,要积极引导成千上万的优秀人才对企业家职业的主动追求。

三、运行机制:企业家市场化的基础工程

我国企业家的作用,突出地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在企业内部,以利益整合为基础,形成管理共同体和精神共同体,提高了企业凝聚力和竞争力;二是在企业外部,以企业形象展示和企业家人格感召,共同促进社会多元价值取向和个性化生活方式围绕社会价值轴(集体主义、整体为上、团体利益)有序运转。这在另一个侧面揭示了企业家的成长需要全社会的通力支持,注定了我国企业家阶层市场化、职业化的运行机制是一个复杂的基础性工程。其运行机制主要包括:

1.选拔机制:原计划经济条件下经营管理人员是由上级政府部门委派和调动,是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制的产物,并极易形成铁交椅。它与企业特别是公司制企业依法定条件和程序设立,以盈利为目的的社团法人的性质相悖。另一方面,现代公司制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是建立在财产最终所有权和法人财产权相分离的理论基础上,建立在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基础上的,企业家的选拔任用必须是优者上庸者让劣者下,它同时也是市场经济所奉行的优胜劣汰的结果。为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企业家职业化的特点和成长规律,确定新的用人标准和选拔方式,特别要把重点放在企业家的表现、能力和业绩上,在健全国有资产营运的委理——代理制基础上,建立明确的企业家市场契约关系,形成董事会或股东会聘任或解聘和职业型企业家应聘或辞聘的双向选择、平等竞争的选拔机制。

2.激励机制:设计企业家成长的激励机制是推进企业家大量涌现和健康成长的强大动力。企业家利益是相对独立的,不完全等同于企业利益和国家利益。所以,激励机制应包括:一是利益激励,应努力使企业家的收入与企业的经营成果挂钩,使其从自身利益上关心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关注企业在市场上的生命力,并取消其各种假公济私的灰色收入、公款消费;二是事业激励,主要是指对企业家工作价值的肯定,使成功企业家不断获取其施展才干的机遇以及事业的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社会地位的提高。为此,我们必须依法保障企业家的合法权益(包括合法的生产经营活动、社会文化活动、外事活动,以及企业家的合法收入、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等),鼓励企业家全心全意地关心企业命运,使成功企业家有较强的荣誉感和阶层感,充分保护企业家的锐意进取心。

3.监督机制:本着责任、风险、利益相一致的原则,对企业家的监督机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国家法规条例、财会制度的监督;二是所有者或投资者通过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股票涨落的监督;三是本企业职工通过各种民主渠道的监督;四是外部审计监督,特别是企业家的年度审计和离任审计。上述四个方面的监督相互制衡,共同确保企业家行为的规范化方向。在实践中,我们应当建立健全企业家经营业绩的科学考核制度,有条件的还可以试行风险机制,诸如推行风险收入抵押制度,从而强化企业家的自律约束机制。对因企业家过失造成国有资产重大损失或经营业绩下降者,酌情扣罚其风险收入,甚至规定在一定时期内取消其到其他企业的受聘资格。

4.培训机制:企业家培训制度是其形成过程的重环节。我们应当在企业家培训方面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在培训内容上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设置相应课程,注重教学内容的适应性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并增强培训的系统性和针对性;二是培训方式上要改政府办学的单一模式为政府办学、社会办学和企业自主培训相结合的综合模式;三是在培训对象上可考虑组织上抽调学习和企业家自主学习相结合,努力扩大招收那些受过管理专业和工科教育并有若干年实践经验的学员,努力落实已有企业家的专职教育,全方位多层次地加强企业家后备人才的培养。

上述四个方面相互联系,并构成企业家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其中选拔机制是企业家诞生的必要前提,激励机制是企业家成长的内在动力,监督机制是企业家行为的约束条件,培训机制是企业家素质的有效保证。在实践过程中,要努力使上述四个方面的工作整体优化、系统推进,而不能顾此失彼。

四、迫切需要澄清和解决的若干问题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但是我国企业家的角色正在形成,走职业型、市场化的道路尚需付出艰苦的努力。实践中迫切需要澄清和解决以下问题:

1.企业家与政治家是两个不同序列的概念,前者从商,后者从政,不可能等同。目前,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远超过优秀的经营管理人才成长的速度,出现了企业家阶层的人才匮乏,另一方面政府管理部门的职能转变滞后,人浮于事的状况远未根治,精简机构后富余人员的出路仍是个十分棘手的问题。事实上,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并不一定是优秀的官员,一个优秀的官员也并不一定是成功的企业家,两者既然不能等同,相互间的角色转换应当慎重为好。笔者并不否认部分企业家有卓越政治领导才能的可能性,但本已显得短缺的企业家一旦成名,马上将其调任政府部门要职的做法,实属一种短期行为,应加以纠正。从本质上说企业家与政治官员“一脉相承”的逻辑思维往往要导致两种角色错位的意识和实践,其最大危害在于政治官员仍可以不由自主地以行政方式干预企业家成长,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

2.年薪制可以成为企业家职业化的合理要求。目前有些地区采取对企业家重奖的方法来调动企业家的积极性,很不规范,随意性大,奖励作用并不大,相反却极易产生负效应。根据我国国有企业的现状,除提倡企业家发扬奉献精神外,可以通过年薪制的做法来体现企业家的价值,其待遇不应受行政级别的限制,而应成为市场价格的一种反映。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家年薪一般包括基本报酬和风险收入两部分,前者是董事会在招聘公司经理时就确定下来的,只要企业能正常运作就能获得;后者由董事会根据企业资产增值、利润增长和经营目标的实现状况从利润中支付。企业家的年薪收入应与本公司职工工资水平脱钩,形成有别于公务员和一般职工的经济利益和风险收入,从而强化企业家的责任心。

3.企业家资质测评、资格认定的社会化是企业家市场化培育的基础。企业家的资质测评,能够为选拔、激励、监督机制的形成提供客观的依据和标准,既是投资者(出资者)的自身利益考虑的需要,也是企业家经营管理能力、避免风险能力的综合反映。但是,我国目前尚无一家具有权威性的企业家资质测评机构和测评系统。笔者建议国家有关部委应着手制订包括企业家思想素质、决策能力、管理水平和经营业绩等在内的业务素质测评系统,使我国的企业家队伍建设有一个公正、公平、公开的参照标准和价值认可机制,并逐步推行注册制度,尽快使职业型企业家的培养、选拔、管理及权益保障等规范化、法制化。

标签:;  ;  

面向市场的现代职业企业家培养_人才选拔机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