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蔡甸区奓山街卫生院 湖北武汉 430100
摘要:静脉输液是将大量无菌溶液或药物直接输入静脉的治疗方法,是临床护理中最常见的一项护理技术操作。由于诸多因素,液体外渗难免发生,一旦发生外渗,轻者可引起局部肿胀、疼痛,重者导致组织溃烂、坏死,甚至造成残疾,引起医疗纠纷。
关键词:输液外渗;原因;预防;处理
静脉输液外渗是指静脉用药期间,药物从血管进入血管周围组织,如果不采取积极正确的预防和护理措施,会引起严重的后果。
一.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
1.患者因素:
1.1婴幼儿由于哭闹不配合,其血管短,不直,无形中给护理人员增加了穿刺难度,易发生外渗。
1.2老年人的自身条件使疼痛减低,反应迟钝,皮肤松弛,血管弹性差,全身状况衰老可增加外渗的可能,早期不易发现外渗,发现时较晚。
1.3休克、重度脱水的患者,血管通透性增加,容易外渗。
2.药物因素:
2.1有些药物对血管刺激性大,如化疗药物,甘露醇,钙剂等,这些药物一旦外渗,如果不及时处理也将引起严重的后果。
2.2药物的温度及输注速度要适中,温度一般要求在15℃左右,当输入温度过低的液体时,局部血管易产生痉挛,使得血管壁本身的供血减少,血管内皮细胞处于相对缺血缺氧状态,血管通透性增加,从而引起药物外渗。而温度过高会引起血管内膜烫伤及血细胞的变性。如果药物的输注速度过快,静脉内血液不能够中和输入的溶液,则会对血管内皮细胞造成损伤,引起药液外渗。
3.技术因素:
3.1护士年资低,没有经验;
3.2护士对药物特性及使用方法缺乏了解;
3.3在同一部位多次穿刺。
4.部位因素:
4.1选用了有病变的一侧肢体的局部血管;
4.2选用了有静脉炎的血管;
4.3选用了靠近关节处的血管。
二.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
1.加强护士基本功的练习,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力求一针见血,避免重复穿刺造成血管损伤。
2.加强护士责任心,在输液过程中要加强巡视,特别是老人、儿童,要做到早发现,早处理。
3.选择弹性好,充盈度好,回流畅通的血管,应避免关节处的血管和有炎症、硬结、瘢痕的部位进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果患者长期输液,因注意要有计划地更换输液部位,以保护静脉。通常静脉输液部位的选择应开始逐渐向近心端使用[1]。
4.充分了解药物的性能、特征及使用注意事项。注意输入药物的浓度及速度。药物浓度过高和药物本身的理化因素是引起外渗的主要原因。据统计:发生外渗高渗溶液(20%甘露醇)占35%,抗肿瘤药物占5%,其他常用药物合计占60%。此统计数据表明,输甘露醇明显高于化疗药物和其他常见药物[2]。
5.调节药物温度减少对局部血管的刺激,药物加温后静脉输注可减少结晶性药物及自然因素对局部血管的刺激,温度维持在15℃为宜。
6.加强病人的宣教,提高病人的预防意识。在输液前,嘱咐病人液体输上后,如有疼痛或其它不适及时报告护士。
三.静脉输液外渗的处理
1.一般性药物外渗范围小,对组织刺激性小,容易吸收的,拔针后暂时不要热敷,以免穿刺处血管扩张引起渗血,加大局部肿胀。通常两天后再热敷,促进肢体局部血液循环,利于消肿止痛。
2.外渗范围大且刺激性强的药物,如在四肢,应局部制动,抬高患肢,用50%的硫酸镁或95%酒精持续湿敷,以促进局部组织水肿吸收消退,达到消肿、止痛的作用。
3.用新鲜马铃薯切成薄片敷在外渗部位,新鲜马铃薯含有生物茄碱、龙葵碱,具有兴奋平滑肌和加强血液流通的作用;并富含淀粉,具有高渗功能,能消除局部肿胀;还有清凉舒适感而缓解痛觉。
4.鸡蛋清外敷,应用鸡蛋清外敷可解除小血管的痉挛,增加局部血运,改善细胞缺氧状况,提高组织细胞的抗毒能力,阻止了组织细胞的变性坏死,缓解疼痛。同时皮肤可吸收其内的营养物质,补充渗出部位的细胞营养,促进损伤组织细胞的修复,从而使局部红、肿、痛症状消失,促进局部炎症的吸收。
5.采用氧化锌软膏外涂加热疗进行护理,效果好,操作简便,一般24小时即可消肿止痛,24一48小时症状可消失。主要是氧化锌软膏有干燥、消炎、保护和轻度的收敛作用,使渗出的皮损恢复,静脉炎症状迅速消失,且对皮肤无刺激,患者耐受性好。
6.氦氖激光外照射可使局部组织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纠正微循环障碍,使渗出物迅速吸收,同时还具有促进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提高局部组织的代谢和皮肤的抵抗力。
参加文献:
[1]李小寒、肖少梅.基础护理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3)375
[2]杨伟贤,静脉输液渗漏性损伤的防治近况[J]中华护理杂志,1997.32.(9)548.
论文作者:汪琴娟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0
标签:血管论文; 药物论文; 静脉论文; 局部论文; 外渗论文; 甘露醇论文; 部位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10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