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期间中国对外贸易若干战略问题研究_增长速度论文

“九五”期间中国对外贸易若干战略问题研究_增长速度论文

“九五”时期我国对外贸易若干战略问题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外贸易论文,时期论文,战略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九五”时期(1996-2000年)是迎接新世纪的关键时期。我国的对外贸易将以什么样的速度增长?外贸产品结构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外贸国际市场布局又会呈现什么样的特征?本文拟就这些问题做一探讨。

一、“九五”时期我国对外贸易增长速度展望

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时候,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都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比如联邦德国在战后五、六十年代实现经济高速增长,1951-1966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7.1%,同期出口贸易额和进口贸易额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2.0%和13.6%,均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日本在1960-1972年间,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达10.1%,而出口贸易额和进口贸易额分别为19.1%和13.6%,也都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从我国改革开放十几年来经济发展实践看也是如此。“六五”、“七五”期间及“八五”的前四年,中国GDP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达到10.1%、7.8%和11.8%,而同期,我国的进出口总额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2.8%、10.6%和19.7%。即在我国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的进出口总额以平均高于GDP近3-8个百分点的速度连年增长。鉴于以上中外历史经验我们认为,“九五”时期我国进出口以高于国民经济若干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是完全有可能的。

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客观上要求保持我国的对外贸易增长速度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九五”时期是我国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对外贸易首先要能够满足经济发展提出的以下方面的需要:

一是进口的需要。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必然导致技术、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所需先进技术和设备的进口规模将显著扩大,重要原材料如铁矿砂、橡胶、部分有色金属及化工原料等的进口将继续以较高速度增长,而石油等传统大宗出口初级产品从净出口变为净进口已成定局。据初步匡算,“九五”期间上述各类进口所需外汇年均可能超过2000亿美元。

二是偿还外债的需要。今后几年,我国将逐渐进入偿还外债高峰期。外汇的需要量将有增无减。我国有限的外汇储备和作为主要外汇收入来源的出口贸易将承受更大的压力。按1994年我国外债余额1000亿美元估计,“九五”期间每年偿还外债的规模约在150亿美元左右。我国外债总额中,日元债务占3%以上,由于美元对日元的大幅度贬值,加重了我国的偿债负担。

三是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进出口总额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1978年为10%,至1994年达到45%。其中,出口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从5%增至23%(见表1)。也就是说,目前我国将近四分之一的国内生产总值是由对外贸易提供的。特别是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沿海地区,有些省市对外贸易额与当地生产总值的比率已超过50%,广东省高达140%以上。这些地区就业人口中的很大部分是从事外贸生产和经营活动。这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外向程度大幅度提高,对外贸易已成为带动和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九五”期间,我国经济的外向程度还将继续扩大,这一趋势要求我国的对外贸易必须达到相应的增长速度。

表1.我国进出口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单位:%)

年份进出口/GDP 出口/GDP 进口/GDP

78 105 5

79 115 6

80 136 7

81 168 8

82 158 7

83 158 7

84 178 9

85 249 15

86 26 11 15

87 27 13 14

88 28 13 15

89 26 12 14

90 32 17 15

91 36 19 17

92 37 19 18

93 36 17 19

94 45 23 22

我国进出口产品结构基本呈良性态势发展,为“九五”时期外贸继续以较高速度增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以纺织、服装、鞋类等产品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以及技术含量较高的机电产品,是目前我国出口的主导产品,也将是实现“九五”进出口增长和战略目标的主要支柱。从近几年各类产品的出口增长速度看,服装、鞋类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基本保持与出口总额同步增长;机电、声像设备、精密仪器等技术密集型产品呈高速增长,超过出口总额的增长速度。我们认为,我国目前这一出口结构是符合我国现实产业结构特点及国际市场产品竞争格局的。由于我国的总体科技水平和工业制造能力在发展中国家里处领先地位,有的方面甚至不比一般工业化国家逊色,所以我国发展高科技产品有着良好基础和极大潜力。同时,我国又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因而又具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坚实基础。因此,只要“九五”期间坚持技术密集型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同时并举,在继续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竞争性的基础上,不断努力扩大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比重的方针,则既可争取我国的出口产品结构不断升级,又能保持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竞争优势,从而保证我国出口的健康持续增长。

从我国同各个国家和地区贸易发展势头看,继续实现进出口较高速度增长有很大的潜力。目前同我国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已有221个,多年来最重要的市场一直是日本、香港、美国和欧盟。1994年我国同这四个国家和地区的进出口贸易额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66.2%。尽管如此,目前我国对外贸易额在上述四大传统市场中所占的份额尚很小。对日本的双边贸易额只占日本全年进出口额的7%,对美国只占2.9%,对欧盟还不足2%,对香港的份额大一些,也只占13%。而我国对上述市场的贸易在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呈明显加速增长之势。除香港地区外,均超过进出口总额的增长速度。可见,我国对这四大传统市场的贸易仍然大有可为。若“复关”问题解决,对上述市场的贸易额预计会有更大幅度增长。

除上述四大传统市场外,近年我国同其它发达国家(地区)的贸易关系也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如对欧盟及澳大利亚国家。在曾经发生政治、经济剧烈变动的原苏联、东欧地区,许多国家同我国的贸易已开始恢复性增长。同时,我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的贸易关系发展速度快,同我国贸易结构上互补性强,双边贸易已有一定基础和具备周边国或中转国等地理位置优势,如亚太地区的我国台湾省、东盟、韩国、印度,中东的沙特阿拉伯,拉丁美洲的巴西,非洲的南非等。这些国家和地区有望成为支持我国“九五”时期对外贸易发展的新热点。

我国对外贸易增长速度的确定,还需要考虑国内国际经济环境及有关条件。从国内经济环境看,“九五”时期,我国将实施稳定发展的宏观经济政策,以抑制和避免过高的通货膨胀,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估计GNP的年增长速度将以8%左右为目标。我国以往数据表明,较高的进出口增长速度与较高的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存在着相互支撑的关系。每当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超过11%,进出口总额的增长速度一般都在20%左右或以上。而当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低于11%,进出口总额的增长速度则不会达到20%。据此,我国“九五”期间进出口增长速度可能会略低于“八五”前四年的平均水平。

再看国际经济环境,世界经济从1994年开始全面复苏,二十世纪的最后几年将处在新的一轮增长时期。西方国家经济将摆脱衰退局面,保持低速增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继续加快。亚洲特别是东亚地区仍将是世界上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地区。俄罗斯和原苏联地区及东欧国家,如能保持政局平稳,有望逐步摆脱困境,出现适度增长。与此同时,世界贸易将继续以高于世界经济增长率的速度发展。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市场是西方国家及亚太地区。因此,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复苏或保持增长,为我国外贸新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时机。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国际经济制约因素的复杂性。由几个西方大国操纵全球贸易基本走向的格局尚未根本改变,国际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这些因素均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进出口增长带来负面影响。

综上考虑笔者认为,“九五”时期我国进出口将以10-12%的年平均速度增长。据此推算,到2000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可望超过4000亿美元。

二、“九五”时期我国出口产品结构变动趋势分析

一个国家产品的出口结构与其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其产品的出口结构中制成品所占比重也越大。目前,大多数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地区)出口产品中制成品的比重都在70%以上,一些国家(地区)甚至超过90%。

在工业制成品中,又可以分为低附加值、粗加工产品和高附加值、精加工产品两类。前者主要以轻纺产品为代表,后者主要以机电产品为代表。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出口产品结构的一个明显特征是,机电产品占制成品的比重大大高于一般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这一比重均为50%以上,新兴工业国(地区)也大多超过了30%。

我国从经济发达程度看属于发展中国家,但出口产品结构中制成品的比重已相当于大多数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地区)的水平。我国的出口结构在八十年代实现了从初级产品为主向制成品为主的转变。1994年我国出口产品结构中,初级产品占16.3%,制成品占83.7%。与1980年相比,工业制成品的比重提高了34%。(见表2)

表2.我国出口产品结构及其变化

年份 初级产品 工业制成品 其中:机电产品

8050.3049.704.7

8146.5653.434.9

8245.0354.985.7

8343.2956.735.5

8445.6554.345.7

8550.5649.442.8

8636.4363.573.5

8733.5566.454.4

8830.3269.687.0

8928.7071.307.4

9025.5974.429.0

9122.4777.53 10.0

9220.0780.00 15.6

9318.1781.83 16.7

9416.3083.70 18.1

(资料来源:1993、1994年《中国统计年鉴》。)

我国出口产品中机电产品所占比重十几年来有很大提高。1980年机电产品在出口总额中仅占4.7%,1994年提高到占出口总额的18.1%,占制成品的21.6%。但若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相比,这一比重仍然很低,只相当于日本五十年代末、韩国和台湾的七十年代水平。

若将1986年和1994年出口商品类别按比重排序并进行比较,可以看到,在1986年排名前10位的商品主要属于初级产品,及工业制成品中的纺织服装类商品。其中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总额的28.8%,而初级产品占24.0%。在工业制成品中,纺织,纱物及制品所占比重最高,为13.6%,名列出口比重第一位;其次是服装类,占出口总额的9.4%,名列出口比重第三位。而在初级产品中,占比重最大的是石油及石油产品,占出口总额的10.4%,名列出口比重第二位;其次为蔬菜和水果,谷物等食品及食用活动物类,共占9.9%;再次为纺织原料,占3.7%。总之,1986年出口比重较大的商品中,初级产品主要以资源型产品及农副产品为主,工业制成品主要以纺织中间产品为主。

在1994年排名前10位的商品中,初级产品所占比重大大减少,仅占总出口额的4.7%,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却明显上升,占60.1%。列入1994年出口比重前10位的初级产品中,变化最大的是石油及石油产品及有关原料,其比重从1986年的10.4%下降到1994年的2.3%,位次从1986年的第二位下降到1994年的第九位。粮食及食用活动物所占比重也明显下降,已退出1994年出口最多的前10位商品;比重下降的还有蔬菜水果类产品,从1986年的3.5%下降到1994年2.4%,位次从原来的第6位退到了第8位。

在工业制成品中,服装类商品的比重增加幅度最大,从9.4%上升到19.6%,名次从第三位上升到第一位,成为1994年出口比重最大的商品,超过了纺纱、织物及其制品的出口量;鞋类的比重从1986年的1%上升到1994年的5%,进入了前五位。纺纱、织物及制品类所占比重仍很大,但比1986年有所下降,从13.6%降低到9.8%,位次从第一位降到第三位。增长幅度最为明显的是机电产品。1986年出口比重最大的前10位商品中没有一类是机电产品,而1994年电讯器材、电力机械及办公用机械等三项机电产品已列入前10位,其排名分别为第四,第六,第十位。上述三项产品在1986年仅占出口总额的1.5%,而1994年占到12.7%。

总之,构成1994年出口前10位的商品主要是服装和机电产品为主的工业制成品。可以看到我国出口结构自1986年以来发生了很大变化,1986年是以纺织中间产品和服装出口为主,而1994年则是以服装和机电产品为主。高附加值产品所占比重正在逐渐上升,逐渐取代资源型产品和低附加值制成品。

比较“七五”和“八五”前四年各类产品的出口增长速度可以看到,工业制成品中轻纺产品的出口,从基本保持与出口总额同步增长到明显高于出口总额的增长,表现出这类产品仍存在很大的发展潜力;机电产品始终保持年均增长率40%以上的高速增长,说明这类产品的出口正处于上升阶段;初级产品则连续呈3-5%左右低速增长局面(表3)。这表明,继八十年代我国实现了制成品与初级产品地位转换后,九十年代又进入了新层次的结构转换,即制成品内部低附加值、粗加工产品和高附加值、精加工产品之间比重地位的变化。根据目前各类产品的增长趋势我们估计,在2000年左右,机电产品的比重可能超过轻纺产品的比重。而“九五”正是实现上述结构转换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将是轻纺产品与机电产品并驾齐驱,即两大类产品同时作为我国出口的主导产品。我们认为,这一出口结构符合我国现实产业结构特点及国际市场产品竞争格局。

表3.我国主要出口产品的年均增长速度(%)

1986-19901991-1994

出口总额 17.8 18.2

初级产品 2.85.5

工业制成品27.8 21.7

服装及纺织品 18.3 26.6

机电产品 48.7 40.

(资料来源:根据我国《海关统计》计算)

应该看到,近年来,我国出口产品结构虽然正从低附加值、粗加工产品向高附加值、粗加工产品过渡,出口产品中高附加值、精加工产品所占比重不断增加,一些种类也已经跨入出口行列,如机车车辆、机电设备、声象设备及钟表等,但所占比重还比较小,种类也还不多,从大类看尚不占主导地位。总的来讲,目前我国仍是服装、鞋帽、动植物等类产品的净出口国,机电、化工、精密仪器等类产品的净进口国。当今国际市场竞争激烈,世界成品贸易中资金技术含量高的产品比重日益提高,而浅加工、低附加值的产品在竞争中日益处于不利地位。发达国家在技术、资金方面的绝对优势,其它发展中国家轻纺产品竞争能力的不断增强,均使我国的产品出口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因此,必须进一步下力量研究我国的产品出口对策。

一般来讲,发达国家在世界市场上主宰着高科技产品,发展中国家则在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占据优势。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但总体科技水平和工业制造能力在发展中国家里处领先地位,有的方面甚至不比一般工业国家逊色,所以我国发展高科技产品有着良好基础和极大潜力。同时,我国又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因而具备发展劳动密集产品的坚实基础。因此,“九五”期间宜采取的方针是,坚持技术密集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同时并举,在继续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竞争性的基础上,不断努力扩大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比重。这样,既可争取我国的出口产品结构不断升级,又能保持劳动密集产品的竞争优势,从而保证我国出口的健康持续增长。

大力扶持资本技术含量较高的机电产品出口,应作为我国出口发展战略的中长期重点目标。对此,可以选择下述三重战略:

第一,继续大力引进和利用发达国家的高精技术和先进设备,巩固和发展我国的高新技术机电产品,努力使其国际市场份额不断扩大;

第二,以国内外新技术改造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使其尽量向高附加值、深加工方向发展,即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技术与资金含量;

第三,将部分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向内地相对不发达地区转移,以缓和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的压力,同时保持传统产品不轻易让出市场。由此也必然带动内地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加速其走向国际市场的步伐。沿海地区则利用改革开放多年获得的管理经验及资金、技术优势,更多地发展技术密集型产品。这样,我国在若干年以后将形成更为合理的、即经济资源利用率更高的、更加适应国际市场的产业布局。

三、“九五”时期我国对外贸易市场战略思考

九十年代初,我国提出了外贸市场多元化的战略措施。这一战略的提出,不仅出自对现实发展的前瞻考虑,也来自对历史过程的深刻总结和对国际经验的认真借鉴。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贸发展史上,曾经历过几次市场格局的大调整。第一次发生在五十年代初期。由于美国联合其它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全面“封锁”、“禁运”,使我国同西方国家的贸易急剧下降,同苏联、东欧国家的贸易迅速增长。结果形成了以苏联和东欧国家为主要贸易伙伴的格局。整个五十年代,我国对苏联、东欧的贸易额占外贸总额的比重平均约在70%左右,其中苏联占50%。这个在当时特殊国际政治局势下形成的“一边倒”的市场格局,对维护我国的经济发展曾经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这一格局也使得我国的现汇贸易出口和先进技术及重要原材料的进口受到很大限制。

第二次市场格局的重大变化发生在六十年代初期。由于苏联背信弃义,中苏关系破裂,导致我国同苏联和东欧的贸易急剧下降。苏联在我国外贸中所占的比重,跌到5%以下,甚至一度仅为1%左右。东欧国家所占比重也降到10%以下。这种情况迫使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对象向西方国家和地区转移,积极向西方国家和地区寻找市场。至1965年,西欧成为我国的最大贸易伙伴,占外贸总额的21%。日本所占份额则从1955年的2.6%上升到10.7%。到1971年,西方大国在我国的贸易额中已占47.5%。与此同时,我国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贸易市场格局有了明显改善。七十年代后,中国又同中断双边关系达20年之久的世界最大贸易国美国恢复了双边贸易往来,两国贸易额迅速增长。

历史经验表明,外贸市场的过分集中具有很大的风险性。市场多元化的实质,就在于通过开辟尽可能多的贸易渠道以分散风险,保证对外贸易的稳步发展。

九十年代初我国外贸市场格局的调整,具有与过去历次变化明显不同的背景和特点。这就是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对外贸易的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表现在,对外贸易额实现连年高速增长,1990年比1978年增长4.3倍;同期,我国在世界贸易国的位次大大上升,从第34位跃居第15位;我国的贸易伙伴亦大大增加,1990年与我国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已达到180多个。香港、西欧、日本及美国成为我国的四大贸易伙伴。但同时,也出现了市场格局比较集中于发达国家和港澳地区的倾向。考虑到国际经贸关系不可能不受到国际政治斗争的影响,针对当时某些西方国家对我国频频施压,为避免受制于人,我国及时提出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其主要意图是,在继续巩固和扩大在发达国家和港澳地区市场的同时,重视发展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原苏联、东欧地区的贸易,开拓那里的市场。

自1991年下半年提出和实施外贸市场多元化战略以来,我国的国际市场格局出现了新的变化。若将“八五”前四年与“七五”时期相比,从国别和地区分析,美国和亚洲周边国家(地区)在我国市场结构中的比重明显上升,港澳则明显下降,日本基本保持稳定,西欧稳中有降。从两类不同经济水平的国家来看,我国对发展中国家贸易比重有明显提高,年平均比重从14.8%上升到22.1%,增加了7个多百分点。同时,对发达国家贸易的比重保持稳定并继续有所上升,从47.1%提高到48.4%。

实际上,经过近几年外贸的发展和市场战略的实施,我国的外贸市场格局已呈现多元化特征。其基本特点是,我国现在的外贸市场格局同世界市场格局的走势已大致吻合,抗风险的能力较过去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目前我国的外贸市场结构也存在着一些隐患或潜在的风险。主要是在外贸发展中有向美国、日本过分集中的趋势;作为我国主要传统市场的西欧,经过30余年的稳定增长后,最近增长势头开始明显下降;非洲、拉美、大洋洲这三大市场数十年来一直在低谷中徘徊。这些情况表明,多元化市场战略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我国外贸结构的调整既要考虑世界市场的现实结构,又要考虑同具体国家的传统贸易关系;既要注意开拓各国市场的发展潜力,又要注意提高我国外贸的抗风险、抗摩擦能力;既要努力抓住时机,主动出击,又要切实根据国力,循序渐进。合理的市场结构,在于能够带来最大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调整结构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我国对外贸易更稳定持续发展。

基于上述原则,我国多元化市场战略的进一步推进应重点考虑以下方面:

(一)周边国家战略。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市场结构中,周边国家(地区)占很大的比重。如“七五”期间在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中,日本、港澳、东盟、韩国及中国台湾省合计约占53%,其中在出口中占60%。“八五”期间所占比重又分别为58%和60%,表明周边市场对我国外贸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格局也符合国际经验。各国对外贸易市场格局都具有一个显著特征,这就是对周边国贸易比重很大。例如,在美国对外贸易总额,加拿大和美洲其它国家占34%。在日本对外贸易中,亚洲国家和地区占39%以上。德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国家对欧盟国家贸易所占比重都在50-60%。韩国、新加坡对日本和亚洲其它国家的贸易份额也分别接近或超过50%。因此,巩固和继续大力开拓周边国家和地区市场,是“九五”期间的重要任务。目前亚洲特别是东亚地区经济增长势头强盛,为我国对这一市场的贸易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时机。其中韩国、东盟及我国台湾省等国家和地区应作为近期对这一地区贸易发的重点。

(二)美、日战略。美、日是我国传统的外贸市场和最大的贸易伙伴。近年来,对这一市场的贸易比重出现了过于集中的倾向,这是需要加以注意和调整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我国对美、日等发达国家(地区)贸易额若不努力增加,也蕴含着很大的风险性。因为从目前的贸易格局看,中国同美、日等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风险程度是极不均等的。一方面,中国同日本、美国、欧共体等发达国家(地区)的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70%以上;另一方面,则是上述贸易额在发达国家(地区)的市场中仅占很小的份额。如对日本的双边贸易额占我国全年进出口额的20.2%,却只占日本的7%;对美国的贸易额占我国的15%,而只占美国2.9%;对欧共体占我国13.3%,占欧共体还不足2%。由于中国在这些国家贸易额中所占比重远低于这些国家在中国贸易额中所占比重,因此,如果发生贸易摩擦或爆发贸易战,尽管双方利益均会受到影响,但受害最大的显然是中方。事实上,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关系越密切,双边贸易额越大,则遭受贸易“制裁”的可能性越小。如果中国对美国的贸易占到美国贸易总额的10%而不是目前的2%左右,那么,美国制裁中国的可能性将会大大降低。因此,为了减少风险,中国仍应放手发展对包括美、日在内的发达国家的贸易,而不是控制对其贸易额的增长。

(三)西欧战略。从国际经验看,尽管一个国家外贸市场格局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但根本上是同各贸易伙伴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实际上,全球贸易的70%左右一直集中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从世界上主要贸易国的外贸市场结构来看,它们同发达国家的贸易也都大大高于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据此我们预料,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外贸市场格局不管发生什么变化,发达国家仍将是主要的贸易伙伴,并保持着较高的份额。作为发达国家(地区)市场,西欧与美国、日本一样,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最主要的技术、设备和重要原材料来源。几十年来,我国不断开拓对西欧的贸易,对这一市场的进出口基本实现了较长期的稳定增长。这个局面是经过艰苦努力取得的。目前我国在这一市场中所占的份额尚很小,说明该市场的开发仍然具有极大的潜力。应该看到,西欧国家与美、日又有所不同,它们在政治上同我国利害冲突较少,在经济上一向积极发展对华贸易。所以,从战略上考虑,提高这些国家的贸易份额既相对风险较小,又可以得到较多的实际利益。目前,我国对这一地区贸易的比重下降到了13%,这一趋势应尽快扭转,争取在“九五”时期恢复到历史上曾较长期保持的20%左右的水平。

(四)非洲、拉丁美洲地区战略。近年我国对非洲和拉丁美洲地区一些国家的贸易额增长较快,但目前这一地区在我国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仍然很小,甚至还有所降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市场购买力有限,是对一些发展中国家贸易发展不快的重要原因。而且这种状况在短期内很难改变。那种忽视外贸市场结构客观制约因素,认为各种国家所占市场比重可以平均分布的主观臆想,在实践中是难以实现的。我们认为,对非洲、拉丁美洲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对那些经济不够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着眼点应该放在长期开发。在积极开展一般贸易,争取贸易额不断增长的同时,要注意贸易方式的选择。宜采用贸易与投资相结合、贸易与金融相结合、贸易与技术服务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开发市场,以带动贸易的发展。这可能是今后开拓非洲和拉丁美洲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那些经济不够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市场的有效方式。限于我国目前的经济实力,尚不可能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全面实施上述开发方式。可以首先选择一批有发展前景的国家进行试点,然后逐步推广。我们估计,经过努力,2000年我国对发展中国家贸易的比重有可能从1994年的18.5%提高到25%。

(五)原苏联、东欧地区战略。对这一地区贸易发展的重点应放在俄罗斯,同时兼顾乌克兰,以及贸易出现较高速恢复性增长的匈牙利、波兰等国。俄罗斯仍不失为世界经济大国,具有不可忽视的经济实力,又是中国邻邦,贸易上同我国互补性较强。特别是俄罗斯过去曾经是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今后仍具有成为我国主要外贸市场的条件。在经历了若干年国内调整之后,目前俄罗斯经济已显露转机,有望在“九五”时期走出低谷。因此,中俄间贸易发展潜力很大,应在近期内抓紧机遇,大力开拓。争取到2000年我国对原苏联、东欧地区贸易的比重恢复到5%左右。

(六)港澳地区战略。我国外贸市场格局中最大的特点,是有香港这个世界级自由贸易港作为中国通向五大洲的重要贸易通道。长期以来,香港在我国的外贸中所占份额一般都超过15%。进入八十年代后期,一度上升到30%左右,最高达到35%。我国与港澳地区的贸易额中绝大部分是对发达国家的转口贸易。这一地区的特殊地位,决定其虽然在中国外贸中占有较大比重,却不会产生贸易风险。我们认为,“回归”以后港澳在中国外贸中的地位也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其贸易额仍将保持不断增长。同时,考虑到目前我国内地与香港的贸易额在各自贸易总额中均已占相当比重(占中国内地17.7%,占香港32.6%),可以认为这一市场总体看已接近饱和,贸易比重难以继续提高。随着我国内地各省市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以及享有外贸自主权企业数量的不断增加,直接贸易的比重将逐年增长,也会在客观上限制港澳贸易比重的提高。这一地区转口贸易的作用将逐渐被转运贸易取代。我们估计,2000年我国内地对港澳地区贸易的比重以保持在25%左右为宜。

注释:

①迄今为止,我们所能见到的公开发表的有关债务支出的统计数字,未把1990年及其后推迟偿还或变为转换债的单位持有到期国库券及向银行发行的财政债券情况列入,若将这些被“人为”压缩的国债还本付息额加入其中,实际的债务支出数字会有相当数额的增加。

标签:;  ;  ;  ;  ;  ;  ;  ;  ;  ;  

“九五”期间中国对外贸易若干战略问题研究_增长速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