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国际银行业并购及我国银行业的对策

浅析国际银行业并购及我国银行业的对策

牛晓琳[1]2002年在《浅析国际银行业并购及我国银行业的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银行并购是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从本世纪初发生的五次银行并购浪潮,使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革,而第五次并购浪潮中,国际银行业的购并风起云涌,改变了整个国际银行业的竞争格局。因此,作为正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中国银行业来讲,是否走银行并购的道路及根据自身情况如何走就显得尤其重要了。我们知道,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光大银行整体购并中国投资银行拉开了中国银行业购并浪潮的序幕,这是适应国际形势风云变化,迎接国际挑战的重要举措,但是也应看到我国的银行并购有其自身的特色,与国际银行业并购有很大的差别。笔者认为,银行并购在我国还是一个新事物,要探讨我国银行并购问题必须要通过分析国际银行业并购,其中包括国际银行业并购的现状及特点,并购的效用分析等,并结合我国银行业的现状,才能科学地把握我国银行业并购的重点,制定出适合我国银行业并购的战略部署及具体实施方向。 本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讨论了全球银行业并购的特点及成因。首先从银行业的特征入手,着重分析了第五次并购浪潮出现的一些新特征,如强强联手合并、合并跨出国门、业务经营多元化、实行混业合并等,这些新特征有力地揭示了全球银行业并购的现状及新趋势。综观全球银行业并购,各国有各国的原因,而各家银行的情况也不同,但总的来说,仍存在着一些相同的因素在起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本部分从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产业界的推动及政府支持等外部环境推动,到并购可扩大规模、占领市场、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优势互补、实现协同效应的内部动力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探讨。这些内外因素共同构成推动全球银行业并购的动因。 第二部分着重讨论了国际银行并购所带来的效应。并购的结果即有有利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并购所带来的积极作用体现在扩大市场占有率及规模经济、实现协同效益和降低成本、分散和规避风险、引导银行业经营资源优化配置、带动银行业不良资产处理等方面。但同时应看到,并购也会带来规模不经济、加大金融监管难度损害消费者利益、导致失业问题及各种风险。当然,积极和消极的影响远不止这些,笔者只是择要进行了分析。对并购正反两面效应的分析,有利于我们全面认识并购效应,有助于充分发挥并购积极作用,抑制消极影响,为我国银行业通过并购推动银行业发展奠定理论和现实基础。 第叁、四部分是讨论的落脚点,也是重点和难点。首先从竞争、金融格局、市场稳定和金融监管等四个角度,分析了国际银行业并购对中国的影响,也是我国银行业在国际形势中所面临的大环境分析。接着从我国银行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了我国银行业在国际金融业中的地位及中国银行业并购的必要性,并结合我国的案例,分析了我国并购的成功经验及仍存在的问题,从而推导出我国银行业并购的战略部署及具体发展模式。国外的经验要借鉴,但更重要的是根据本国的自身情况,不能盲目地跟随, 2而是要有的放矢地进行。由此,笔者认为,在我国,应该为银行业并购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采取兼并重组主导的发展模式,具体采取五个推动的策略,真正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银行业并购之路。

张蒙[2]2016年在《我国商业银行跨国并购的财务风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得以大幅提升,在“走出去”战略的指引下,企业加紧走出去的步伐,与此同时,我国的商业银行也开始认识到实施这一战略的重要性。不管是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还是政策性银行都开始加紧全球布局,参与到跨国并购的行列中,从而为其扩大市场份额,降低海外投资成本提供更加快捷的途径。但是并购的过程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其中存在着多种风险,尤其是财务风险,贯穿并购全程,甚至决定着并购的成败与否,稍有不慎就可能会导致整个并购的失败。加之由于现有的对商业银行跨国并购的研究更多的集中于并购动因、并购绩效等方面,而对其中的风险尤其是对其财务风险的研究较少。所以本文主要通过对商业银行跨国并购不同阶段可能存在的各种财务风险进行分析,以期完善该部分理论,同时为我国商业银行进行海外并购活动提出一些相关的切实有效的建议。本文首先从对当今国际经济发展形势的分析入手,然后引入对银行跨国并购这一问题的探究。接下来对与银行跨国并购相关的理论进行简单介绍,比如风险管理理论以及规模经济理论等。然后对近些年我银行业进行跨国并购的发展历程及现状特点进行描述,在对银行并购理论及我国银行业并购历程及现状特点进行解释说明的前提下,指出了现阶段我国商业跨国并购过程中存在的各种财务风险,并从宏观和微观方面对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紧接着选取了中国民生跨国并购美国联合银行的案例,对其并购锁涉及的财务风险进行具体的分析,从中总结出失败的教训及值得借鉴之处,最后通过案例分析,同时结合目前我国的现实情况以及国际上的发展形势,指出我国商业银行现阶段在进行海外并购时需要注意的与财务风险相关的问题,并站在宏观与微观的角度上,提出了一些应对商业银行海外并购财务风险的措施,比如宏观上加强国家政策支持、建立健全相关法规以及保持信息渠道的通畅;微观上选好并购目标,抓住并购时机等。本文主要采用了规范研究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并通过对文献资料的大量阅读,将国内外学者的一些研究成果与经济学、管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加以结合,并站在财务这一视角对我国商业银行跨国并购存在的风险进行综合剖析,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进行跨国并购应当注意的问题以及可采取的风险防控措施。

陈娇玲[3]2012年在《我国银行业跨国并购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间的合作越来越紧密,实施国际化的战略成为了必然趋势。对于国际银行业而言,一方面面临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面临着全球范围内的激烈竞争。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化的需求,各国银行业通过大规模并购来调整本国银行业的产业结构,以增强其国际竞争实力,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随着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我国银行业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与此同时,我国银行业多年来稳固扎实的经营也积累了一定的实力,为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之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于我国银行业而言,跨国并购是应对国内银行、国外银行竞争压力,走向国际化的必经之路。近年来我国银行业的跨国并购步伐不断加快。本文第一章为绪论,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可能的创新点;第二章是相关概念的界定和理论基础,基于相关学者的研究,对企业并购、跨国并购、银行业跨国并购等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同时阐述了跨国并购的理论基础;第叁章分析了国际银行业以及我国银行业跨国并购的历程,总结出并购的特点;第四章从内部、外部两个方面剖析了我国银行业跨国并购的动因;第五章分析了工商银行并购南非标准银行和民生银行并购美国联合银行的案例,包括并购双方简介、并购动因、并购过程等,总结出并购的成功经验及失败启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策略建议,以期推动我国银行业成功跨国并购;第六章总结文章的研究成果,并指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局限。

王源[4]2005年在《关于我国银行业并购问题的探讨》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不断发展,国际金融市场逐步一体化,为提高银行的国际竞争力,全球银行业掀起了并购的高潮。同时,随着我国银行业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我国也加快了银行业并购的步伐,以作为提高银行竞争力和解决银行业危机的手段之一。然而,银行并购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我国开展银行业并购的现实意义何在?我国银行业并购中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有效进行我国银行业的并购?寻求上述问题的答案正是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所在。 本文首先对银行并购进行了理论界定与理论分析。在第一章中给出了银行并购的概念,对银行并购进行了分类;着重介绍了效率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市场势力理论、代理问题理论等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并购理论,这些理论主要阐释了银行并购的原动力问题;在阐述了并购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银行并购可能获得的收益和需要支出的成本进行了一般性的分析,给出对银行并购这一经济现象做出“是与否”判断的必要前提。 第二章首先介绍了国际银行业并购的现状及特点,而后分析了国际银行业形成并购浪潮的原因,最后阐明了国际银行业并购的发展趋势。 第叁章对我国银行业并购的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在分析说明了我国银行业基本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开展我国银行业并购的必要性。银行并购可以提高我国银行业的竞争力,有助于解决我国银行业的规模不经济问题,是顺应国际银行业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有利于维护我国银行业以及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我国已经对银行并购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解决国内金融局部危机以及整合无序的金融资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及至目前,我国的银行业并购仅仅处于起步阶段,只是进行了一些粗浅的尝试,无论规模还是影响都无法与欧美、日本等国相比,而且存在着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银行业并购市场的规范和成熟发展。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在第四章提出了发展我国银行业并购的对策建议。首先,提出了我国开展银行业并购应坚持的两个原则,即市场化原则和开放

钱俊[5]2009年在《论外资并购中资商业银行的法律监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外资通过并购的方式入主我国银行业的案例越来越多。外资并购我国商业银行,在带来一定积极效应的同时也对我国的金融安全以及金融监管带来了潜在的风险和新的挑战。当前我国现行的相关法律存在较大缺陷,立法经验尚显不足,如何最大程度地发挥外资并购的积极效应以及抑制其潜在风险是外资并购我国商业银行监管法律制度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从法律角度对外资对中资商业银行的并购现状及其动因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和分析,然后通过对近年来发生的典型并购案例,对外资并购过程中出现的主要法律问题进行分析。最后针对产生的问题以及我国的立法缺陷,结合发达国家有关对外资并购商业银行的法律法规,对完善我国外资并购商业银行的立法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对我国银行业的稳定发展尽一点微薄之力。本文除导言外共分四个大章每个大章又分为四至五个小节,共四万字左右:第一章首先在对近年来外资并购中资商业银行的概况介绍的基础上对银行业外资境内并购的动因做了分析,并就其中的典型案例做了重点介绍,从中提出我国外资并购中资商业银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主要法律监管问题。第二章着重归纳总结了我国与外资并购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我国已经颁布的关于外资并购商业银行的法规。通过对立法中具体规定的清理分析,总结了我国已有的关于外资并购商业银行相关立法的局限性及法律监管中持股比例上限的问题,混业经营的问题和反垄断的问题。第叁章是对国外银行业外资并购监管法律制度的比较分析。主要介绍了美国、英国两国的外资并购银行的法律制度,并对澳大利亚、日本、加拿大的法律规定进行了一些概括介绍,以期能够对我国的银行业外资境内并购的法律监管有借鉴意义。第四章提出完善我国外资并购国内商业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的对策,是本文的重点。一方面,进行宏观性调整,明确监管目标、健全立法体系;另一方面,在审批机制、持股问题、混业经营问题和反垄断问题等具体制度设计上提出合理化建议。

邵婉迪[6]2013年在《中国商业银行“走出去战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应运而生的是开放型经济的到来。面对日益发展的国内外经济环境,我国作为崛起的经济体不断深入与世界经济接轨,并以更加主动的姿态融入世界经济的发展之中。与此同时,我国企业掀起了“走出去”浪潮,并形成一定规模,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业中的基础行业,也展现了积极的海外扩张趋势。从上个世纪开始,我国商业银行就在大大小小走出国门的企业身后紧紧跟随,从多条途径和多种方式上开展海外经营探索,这不仅是在推动国内企业的海外发展,也是为了在全球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除了国内企业的国际化经营需要本国银行的后备支持,人民币的国际化也同样离不开国内商业银行的国际化。从以往他国经验来看,商业银行的国际化与人民币的国际化是相互影响和促进的关系:人民币国际化通过构建人民币的回流以及投资渠道可以建立离岸中心,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整个体系获得调整和完善,增强其市场开放程度和竞争力;另外,我国商业银行有能力承担起人民币国际结算这一职能,其全球网络的建立将有利于推广跨境人民币业务,从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实现。因此可以说,我国商业银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是实现中国金融全球化的基础,同时也是为跨国企业提供支撑从而实现中国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在当前货币体系和国际上金融形势在不断发生变革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正处于国际化战略的初级阶段,由于机构体系庞大、国内同业竞争剧烈、母行发展受到限制等状况使得在目前的国内外环境中无法独善其身,必须在寻求发展的道路上开启国际化经营的道路,而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机构本身的外扩,即实施“走出去战略”。从发展现状来看,国有商业银行是这一战略的实施主体,而国内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业也在加紧海外步伐,是这一战略的新兴投资方;投资目标地区的选择大多数以港澳地区为初探,进而延伸至亚洲,再向欧美等发达经济体扩张;各商业银行海外经营的业绩节节攀升,海外资产和利润水平不断增长,但从业务经营范围的多样化程度来看还略显单一。本文通过对比数据得出上述发展现状的特点之后,运用实证分析法研究我国商业银行“走出去战略”发展的动因,从回归结果来看:我国商业银行追随企业客户走出国门这一战略动机非常明显;为了获得发达经济体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并占领市场这一动机也成为国内各家银行的战略驱动力;而随着现阶段科技通讯水平的不断提高,地理距离已经不会对投资目标国的选择造成太大影响。接着本文对影响我国商业银行“走出去战略"实施的四方面因素进行了整体分析:从实施这一战略的优势因素来说,主要表现为我国主体投资方的资产规模、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具有国际竞争力,另外由于政府部门或者国有企业作为主要控股方,为银行信誉提供了支持;从劣势因素来看,主要集中于国际化发展经验的不足、创新能力不强以及高级人才匮乏等;从我国商业银行实施“走出去战略”所面临的机会因素来看,人民币国际化趋势是一个良好的契机,国内企业大规模外扩以及国内政策环境的支持,都成为有利的促成因素;最后从威胁因素分析,主要集中于东道国严格的法律监管环境、主权债务危机以及资本估值的信息不对称等。可见,我国商业银行“走出去”所面临的是一条任重而道远的跨国经营之路,但若能够合理规避风险因素,改变本身的劣势,抓住机遇充分发挥本身优势,必将开创我国银行业在世界舞台上的繁荣之景。本文最后针对现状和影响因素这两个核心分析部分中所涉及到的我国商业银行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并结合两大优秀跨国银行的成功海外发展经验,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赵园园[7]2010年在《银行业反垄断法适用问题研究—以银行业结构规制为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反垄断法》实施不久,具体行业的执法经验还很欠缺,银行业作为关系到国家金融安全的行业,其反垄断法适用的相关法律问题更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与思考。《反垄断法》涉及到的是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宏观运行,其法律规范具有明显的原则性和弹性,具体如何针对银行业有效执法与这些弹性问题的最终解决依赖于有效的适用机制。而美国金融危机导致的大规模银行机构集中的出现,很多国家反垄断执法机构又放松了反垄断执法的力度,如在一些银行机构的集中案件中,虽然一方面该集中可能损害竞争,但是基于对竞争损害的抵消又会产生对社会和消费者的效益与好处,对于这种情况的反垄断执法就会得以放松。在金融危机中出于挽救金融机构的目的,更是放松了银行机构集中的反垄断审查,也带来了银行业反垄断执法理念的变革,笔者认为探讨银行业的反垄断执法问题很有必要。虽然当今反垄断执法的发展趋向是从结构规制为主到行为规制为主,但笔者仍认为探讨银行业中反垄断执法的结构规制也至关重要,结构规制是行为规制的前提和基础。正是由于银行业既不能过度竞争,也不能排斥竞争而导致垄断,所以需要一个外部力量为银行业创造一个适度竞争的环境,从而维持银行业的公平、高效、稳定,这就是普遍认为的银行机构的自由竞争悖论。与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垄断行为相比,银行业中的经营者集中行为即银行机构的集中所产生的垄断对金融市场的危害更大,因为银行机构的集中行为一旦产生垄断状态,就很难恢复到以前的状态,采取补救措施的成本也非常高。对于这种问题,美欧等国家对银行机构的集中行为都投入了更多的资源进行调查与事前预防,对银行机构的集中行为进行单独立法与有效的执法。我国在构建银行业反垄断的立法与执法体系过程中,更应对银行机构的集中建立有效的事先审查机制,提高反垄断执法的效率,把可能产生垄断的状态与行为都尽量提前预防,保证我国银行业的稳健经营和安全发展。因此,本文主要以对银行业的结构规制作为主线,系统探讨对银行业反垄断执法时需要考虑的特殊因素。在对银行业的反垄断执法时,通过分析我国银行业竞争格局的不足,我国银行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如正规金融不足、非正规金融发展迅速,和对我国银行业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金融安全与金融效率关系的分析,探讨我国银行业有效竞争结构的建立。在对银行业结构规制中,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有银行业安全原则,银行业反垄断的目的应是保护与规范并重,对银行业反垄断执法的同时也要保证银行业的安全;银行业稳定性原则,银行业政策的中心目标之一就是保持银行系统的稳定性,在反垄断执法时更不能忽视这一原则;审慎的全面开放原则,通过对美国在银行业中“开放式保护主义”的借鉴,提出我国也应在外资银行进入金融市场的过程中给予一定的限制;对银行业进行结构规制时应主要遵循合理原则。由于银行机构提供产品的特殊性,对银行业相关市场的科学界定是对银行业进行反垄断规制的前提。市场结构规制即保持银行业有效竞争的市场,主要通过鼓励中小银行追求规模经济的集中和具体的集中实体标准的确立来实现。进入壁垒规制,通过对民营银行的建立和对外资并购给予一定限制进行来实现。退出规制是通过银行业集中问题银行的处理和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来实现。我国金融业还存在的一个问题是过时的分业和不成熟的混业。防止在金融控股公司下形成更强大的垄断,是我国金融控股公司面临的重要制约因素。在我国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下,建立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并将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中国混业经营的整体格局。对于我国的商业银行而言,通过组建金融控股公司迈出实质性的混业经营步伐,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现实性和可行性。因此,本文重点探讨了对综合经营的主要形式——金融控股公司的反垄断规制,因为金融控股公司模式是我国金融业从分业经营迈向综合经营的现实选择。通过域外相关立法对金融控股公司反垄断规制的借鉴,从金融控股公司的市场准入、集中行为、金融控股公司内部利益冲突导致的垄断行为等几方面对金融控股公司的反垄断规制进行探讨。对于反垄断法实施与银行业监管的冲突与协调问题,笔者认为银行业的反垄断执法应是反垄断执法机构与银行业监管机构共同完成。通过对银行业竞争监管、银行业反垄断管制与银行业反垄断执法的概念比较,认为银行业监管机构与反垄断执法机构的协调执法对于银行业的有效规制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本文的基本结论是要实现银行业安全有效率的经营,应该保持一定的适度规模,即寡头垄断是银行业有效的市场结构,但这种结构也应以市场机制作用为前提,也要实现银行业的适度有效竞争。对策建议是既要收缩国有银行的规模边界,又要鼓励民营资本的进入、中小规模银行机构的并购和外资银行的适度开放。同时由于银行业规模经营的要求,促进我国银行业进一步发展,应积极推进银行业综合经营的模式。对于我国来说最现实的方式就是以金融控股公司形式为主,而且我国已经存在许多的金融控股公司,有一些实践经验。但要建立事先的反垄断审查机制,避免出现可能的垄断,影响金融安全与金融稳定。

夏既明[8]2011年在《中国银行业国际股权合作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股权合作是银行业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经营活动。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随着各国对外开放银行业,银行间的国际股权合作已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随着我国金融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国际银行业开展股权合作已成为推动国内银行改革的重要力量。在中国银行业监管部门鼓励和推动下,国内主要商业银行相继完成了引进战略投资者和股份制改造。实践证明,国外战略投资者在帮助国内银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转变经营理念、转换经营模式、提升管理水平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战略投资者大规模入股国内银行,也引起了不少争议,国内银行的价值是否被低估?是否存在国有资产贱卖?外资入股比例较低,会不会真正传授先进的经营管理技术?长期以来,外资会不会伺机控股,是否会引发国内金融安全?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后,境外投资者大规模抛售中资银行股,一些人甚至质疑我国银行业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及正确性。因此,开展国际股权合作的研究,吸取国际银行业股权合作的经验,掌握银行业股权合作的基本规律,对于实现中外银行的“合作共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此背景下,本文按照银行业国际股权合作的理论基础研究→动机效应分析→国际经验借鉴→国内实践及效果评估→相关问题分析→战略选择及监管建议这一逻辑顺序进行构思,并以国有商业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为例,对中国银行业国际股权合作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本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为本文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选题背景和意义,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相关概念界定,以及这一领域国内外学者研究的进展情况,并指出了本文的研究创新与不足点。第二章为本文理论基础部分,回顾并梳理了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及银行业对外开放相关理论假说,并进行了简要评述,指出了银行业国际股权合作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看待—国银行业融入到全球市场后的利弊问题,或者说如何趋利避害地完成银行业的国际化进程。第叁章对银行业进行跨国股权合作的动机和效应进行了深入分析。在股权合作的动机上,发达国家外资银行跨国投资的根本动机离不开资本的逐利本质,只是逐利的表现方式不同而已。与发达国家不同,发展中国家开放国内银行业的动机则较为复杂,有些因为国内小规模金融体系难以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而主动开放银行业,有些国家因银行业转轨、私有化或危机重组遇到挫折而被迫开放国内银行业。在股权合作的效应上,本章立足于发展中国家银行业的角度,认为外资银行进入总体上有利于改善东道国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提升东道国银行的绩效与治理水平,但是实证分析表明,外资银行的母国经济波动会对东道国金融安全产生传染作用。第四章通过大量的案例比较了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银行股权合作实践,认为,无论是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还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银行股权的合作对于东道国来说,都存在提高银行经营管理水平和抵抗风险能力的积极作用。当然,当外资取得绝对控股后,外资银行将对东道国政治经济带来不确定性的负面影响。因此,东道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对银行业开放的进程必须把握一个合理的“度”,对股权合作进程、外资持股比例要有一个理性的把握。第五章将研究视角投入到我国银行业的国际股权合作实践。本章回顾了我国银行业的引资背景与相关争论,并对国有商业银行与境外战略投资者的股权合作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估。分析认为国有商业银行战略引资取得了初步成效,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资本收益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同时资产风险得到一定控制,一定程度地保证了国有银行运行的安全性。当然,国有商业银行上述治理绩效的提高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政府注资、坏账剥离、引进战略投资者、上市融资等多方面的合力,很难区分哪一种作用更大。第六章通过境外战略投资者减持现象,对战略投资者的持股比例、国有商业银行股权定价及安全预警等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分析认为,境外战略投资者减持的根本原因在于战略投资者性质、持股比例与引资目标存在偏失,为此,应通过适当的提高单个战略投资者的参股比例等措施,引进符合需要的境外投资者。二是通过比较公司估值方法及对影响国有银行估值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分析认为,国有商业银行股权定价采用市净率(P/B)模型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实证表明股权定价基本合理,并体现了国有商业银行公允价值。最后通过对银行业股权合作安全预警问题分析,创造性的设计了一套评价外资参股银行对金融安全影响的综合评价方法。第七章为本文的结论部分。本章基于前文分析,提出了中国银行业国际股权合作的战略选择及监管建议。在对银行业开放战略选择上应立足现实,制定短期战略与长期战略框架,同时要坚持深化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在国家控股的基础上适当扩大战略投资者的持股比例,并对境外战略投资者实施全面、动态的监管战略。

赵平莉[9]2012年在《浅析我国银行并购的法律制度建设》文中提出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银行业快速变革与发展的同时,银行并购现象亦日益增多,但与之相应的法律制度尚不完善。本文分析了我国加强银行并购法律建设工作的主要意义、现状与问题,介绍了西方发达国家银行并购立法的情况及对我们的启示,并提出了加快推进我国银行并购法律制度建设的若干建议。

曹清源[10]2016年在《中资银行海外并购中存在的问题与启示》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改革和发展,我国银行业的同业竞争变得日趋激烈,同时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推进,也使得我国银行业面临着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更好的服务于我国不断增多的对外贸易和投资,提升自身业务范围与能力,开拓新的市场空间,应对当前我国银行业面临着拓宽海外市场的巨大需求,海外并购也就成为了大多数中资银行实现其海外战略的最佳方式。然而,由于我国银行业与欧美国家银行业的发展水平仍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在跨国并购过程中难免会有很多不足从而对银行的经营造成巨大的损失。本文基于以上背景,选取了中国民生银行并购美国联合银行和中国招商银行并购香港永隆银行两个案例进行对比分析,以微观视角切入,来研究我国银行业海外并购中所存在的问题,并由此得出启示。本文共分为叁个层次。首先是提出问题,通过对研究背景的剖析得出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随后根据国内外针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阐述研究的方法和理论依据。其次是分析问题,这也是全文的主体部分。这部分将从银行业跨国并购的历程开始介绍中资银行海外并购的条件、动因及特点,随后分别对民生银行和招商银行的两个并购案例进行研究,按照时间顺序由并购动机到并购过程再到并购结果逐步深入,最终利用事件研究法对两个案例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最后是解决问题,基于对以上案例的研究,结合中资银行业海外并购的总体情况,由点到面的总结我国银行业海外并购中存在的问题并得出相应的启示,为我国银行业海外并购的长远发展建言献策。

参考文献:

[1]. 浅析国际银行业并购及我国银行业的对策[D]. 牛晓琳. 厦门大学. 2002

[2]. 我国商业银行跨国并购的财务风险研究[D]. 张蒙. 山东财经大学. 2016

[3]. 我国银行业跨国并购策略研究[D]. 陈娇玲. 江西师范大学. 2012

[4]. 关于我国银行业并购问题的探讨[D]. 王源. 东北财经大学. 2005

[5]. 论外资并购中资商业银行的法律监管[D]. 钱俊. 复旦大学. 2009

[6]. 中国商业银行“走出去战略”研究[D]. 邵婉迪. 安徽大学. 2013

[7]. 银行业反垄断法适用问题研究—以银行业结构规制为视角[D]. 赵园园. 华东政法大学. 2010

[8]. 中国银行业国际股权合作问题研究[D]. 夏既明.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1

[9]. 浅析我国银行并购的法律制度建设[J]. 赵平莉. 特区经济. 2012

[10]. 中资银行海外并购中存在的问题与启示[D]. 曹清源. 辽宁大学. 2016

标签:;  ;  ;  ;  ;  ;  ;  ;  ;  ;  ;  ;  ;  ;  

浅析国际银行业并购及我国银行业的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