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中医药大学2013级在职研究生; 300381)
腰正中间痛是腰痛的一种,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笔者认为临床中腰正中间痛很大一部分都为软组织损伤引起,包括腰大肌损伤、腹直肌损伤、臀部肌肉、竖棘肌、脊上韧带损伤等都可以引起腰正中间痛。近年来笔者采用皮内针治疗此类病人30例,并与推拿手法治疗此类疾病30例相比较。而癌症转移性腰痛、脊柱结核类腰痛以及强制性脊柱炎等炎症免疫系统疾病腰痛不在本文讨论范围。腰正中间痛主要症状有腰部局部酸胀疼痛、活动受限、例如弯腰痛、咳嗽痛、翻身痛、抬腿活动疼痛加重、无法完成仰卧起坐、站立、走路时也会疼痛等。
【关键词】 皮内针; 阿是穴;腰正中间痛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9753(2018)10-0053-02
皮内针疗法是以特定的小型针具固定于腧穴的皮内进行长时间埋针的一种方法,也称为埋针法。该疗法最大特点操作简单,无痛,起效快,不影响患者活动。
操作:用镊子的尖端夹持皮内针圆环,圆环的圈型朝上,医生的左手拇指和食指把治疗处的皮肤绷紧,对准腧穴或治疗点与皮肤成15°角刺入皮肤2mm,再平推进到治疗处的皮肤内,(类似护士做皮试,保证针必须扎在皮内)皮内针针尖方向指向患处,最后用一寸创口贴固定,然后用指腹轻轻按压皮内针,问患者是否有刺痛,如果有刺痛剥去创口贴重新拔针,换旁边重新刺入。留1--3d。取针时用镊子夹住针体的圆环,即可取出。
1 临床资料
1.1资料
60例腰痛患者均为天津中医药大学保康医院门诊患者,所有病例均按照(痹症)腰痛中医临床标准门诊流程以先后顺序治疗。
(腰痛)中医临床标准门诊流程以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 30 例。治疗组中男13例,女 17例;年龄最小 21 岁,最大 59 岁,平均(40±5)岁;病程最短 1 月,最长 6 月,平均(4.5±1.5)月。对照组中男 12 例,女 18 例;年龄最小 23 岁,最大 60 岁,平均(42±4)岁;病程最短 1 月,最长 6 月,平均(3.9±2.1)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第一、结合患者主诉主要症状。有腰正中间痛;或者翻身、弯腰,咳嗽后腰痛等症状。
第二、中医诊断标准参考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新世纪第二版教材《推拿学》第十一章第二节,参照患者疼痛主诉症状,长期反复发作的腰背部酸痛、涨痛。不能久坐久站。行动受限例如直腰疼痛、弯腰痛、翻身痛、站立时抬腿受限、咳嗽后腰痛加重等。
第三、西医诊断标准参考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临床专业第七版教材《外科学》第六十七章第二节,腰部酸胀痛,疼痛区有压痛,在疼痛点叩击,压痛减轻。弯腰时疼痛明显等。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年龄为18~60 周岁;③患者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对研究人员的治疗具有良好的依从性,自愿参加,签订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骨折、肿瘤、结核、炎症系统疾病;②精神病患者;③有严重肝、肾、心血管或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④孕妇。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取患侧阿是穴(最痛点中心或者压痛明显处)。腰正中间痛者在17椎找压痛点刺入;不能转身者在肚脐和髂前上棘连线中点皮内针[1];弯腰痛严重的,在患侧膀胱腧皮内针,或者在第12胸椎、第一腰椎旁开一寸找肌肉硬结皮内针,以及在患侧臀部阳性点皮内针。不能往后仰的患者,在腹部找肌肉硬结皮内针;患者俯卧位,仰卧位或侧卧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采用环球苏州针灸用品有限公司出品的 0.16×5mm 一次性皮内针,用医用小镊子夹住针柄,将针尖对准选定的穴位,轻轻刺入,然后用适宜的医用胶布粘贴固定。留针 3 d 更换 1 次,14 d 为1 个疗程,共治疗 1 个疗程。
2.2 对照组
推拿局部肌肉、竖棘肌、腰大肌、腹直肌、臀部肌肉,按照肌肉起止点,肌腹找阳性点(肌肉硬结、条索)行揉法、拿法等手法治疗,每天一次,14 d 为1 个疗程,共治疗 1 个疗程。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腰痛症状轻重程度。由医生询问及检查患者的情况后,让患者填写评分记录,由0到10分。根据患者自述自我感觉进行评分。治愈为10分,显效为8分,有效为3分,无效为0分。
3.2 疗效标准
治愈:腰痛症状消失,检查正常,改善率≥95%。
显效:腰痛症状明显减轻,局部体征显著改善,改善率为 70%~94%。
有效:腰痛症状减轻,改善率为 30%~69%。
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明显变化,改善率<30%。
3.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 SPSS15.0 软件进行分析,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用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表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n)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
由表 1 可见,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3.3%,对照组8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4.2 两组治疗前后证候量化评分比较由表2可见,两组治疗前证候量化评分比较,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证候量化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证候量化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证候量化评分比较 ( x ±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1;与对照组比较2)P<0.05
4 讨论
腰正中间痛是腰痛的一种,是临床常见病。临床表现有腰部疼痛、咳嗽痛、翻身痛、抬腿活动受限、无法完成仰卧起坐、站立、走路时也会疼痛加重等。目前西医常规治疗多以用止痛药物治疗,但长期反复用药疗效不理想,且副反应较多。目前中医治疗多以口服中药汤剂或针灸等理疗治疗,但患者因中药口感不佳及针刺疼痛感较强等因素导致患者依从性不高。而本研究采用0.16×5 mm皮内针治疗,该型号皮内针非常细,进针方法正确则无疼痛,减少了反复针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同时还充分发挥了皮内针持续性的刺激作用,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云:“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这里的皮毛就是指皮肤,而皮内针恰恰是“善治者治皮”,简单方便,无痛。现代医学也认为,皮肤具有强大的免疫功能;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分布密集,像厚厚的一层被褥盖在肌肉上。这样针刺皮下,单位时间里所影响的疏松结缔组织多。如果深入肌层,单位时间针刺影响少的多。而且疏松结缔组织之间互相连接,针刺皮下就可以影响到深层,所以没有太大必要针入深层[2]。另外皮肤筋膜具有传导功能。
腰痛也属于中医“痹症”的一种,治疗上多以软坚化结,化淤止痛为主要法则。本研究选用经验穴阿是穴,配合其他经验治疗点。推拿则是按照肌肉起止点理论和肌腹找阳性点等理论。
最后在当前追求无痛治疗的大前提下,皮内针疗法具有重大临床意义,值得每一个针灸医生去努力研究,从而为病人更好更有效的去服务!
参考文献:
[1] 《下肢肌筋膜疼痛和机能障碍》.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6年6月。
[2] 《浮针疗法治疗疼痛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年3月。
论文作者:李丰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8
标签:腰痛论文; 患者论文; 疼痛论文; 两组论文; 肌肉论文; 统计学论文; 正中间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