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谷若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探析论文

张谷若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探析论文

张谷若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探析

陈雪琴

(西南石油大学 外国语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摘 要: 张谷若是我国近现代史上伟大的文学翻译家之一,他的翻译思想,包括翻译原则和对翻译本质的认识,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本文将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出发,探析张谷若的翻译思想。笔者认为,从生态翻译学视角观察,张谷若的翻译思想中蕴含了“和谐统一”“译者责任”“适应选择”“汰弱留强”“适者长存”五大生态翻译学理念。

关键词: 生态翻译学;张谷若;翻译;翻译思想

张谷若是我国近现代史上伟大的文学翻译家之一。他在文学界被认为是“哈代专家”或是“哈代的东方知音”;又以高尚的学术风范、精益求精的译德译风被翻译界尊称为“译界的楷模”[1-2]。生态翻译学,由我国学者胡庚申提出,是从生态学视角综观翻译学的一种翻译研究范式。目前,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主要涵盖十大理论:翻译生态的和谐统一、翻译文本的文本移植、翻译主体的译者责任、翻译行为的适应选择、翻译方法的多维转换、翻译过程的汰弱留强、翻译标准的多维整合、译品生命的适者长存、译者追求的译有所为和译学发展的关联序链[3](序二)。本文将以这十大理论为基础,探讨张谷若翻译思想所蕴含的生态翻译学理念。

一、翻译生态的和谐统一

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集整合一体性与和谐统一性为一体的系统,翻译活动的各个环节都蕴含着“和谐统一”理念[4]。张谷若提出的翻译原则和对翻译本质的认识体现着“和谐统一”性。

张谷若曾在“地道的原文,地道的译文”[5]一文中,明确阐述了他的翻译原则。他认为,成功的译文要与原文达到以下四个方面的对等:第一,内容方面对等,即译文要在意思和思想等方面与原文完全一样或几乎完全一样;第二,形式方面对等,即译文要在词、句的表达方面与原文完全一样或几乎完全一样;第三,用法性质对等,即译文要和原文一样,都是习语、俚语、方言等;第四,译文要与原文一样,都是合乎习惯的。这四方面对等的翻译原则强调翻译在内容、形式、意义等多方面的和谐统一。

从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要求方面来看,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是履行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要经过系统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要具有在企事业单位的工作经历或实践经验,并达到一定的职业技能水平。所以,对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师范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系统的教师教育课程学习和教学实践能力训练,可以促进师范生更好地学习教师教育课程理论与方法,具备从师任教的意识,形成教育和教学能力。

张谷若认为,翻译“为科学亦为艺术,为艺术亦为科学”。之所以为科学,是因为它有法可依,有规律可循;之所以为艺术,是因为它要进入再创作的艺术境界[6](P32-34)。张谷若在多年翻译实践的基础上,总结概括出“地道的原文,地道的译文”这一翻译原则,并将之形诸笔端,体现了翻译的科学性;同时,他高超的翻译技能使得每一部译作都达到了再创作的艺术境界,具有完美的艺术性。

二、翻译主体的译者责任

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译者为了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而进行的选择活动,适应与选择贯穿于翻译活动始终[10]。至于“选择”理念,笔者认为,可以从张谷若对作者、原作、翻译方法、译语风格等多方面的选择得以体现。

张谷若的译文素来以“译语流畅地道”而闻名。这是他在忠实于原文的前提下,根据不同语境灵活运用多种翻译技巧的结果,如加注、增词、合并、拆分、调整语序、重复、启用方言、反说正译、正说反译和使用四字格等。如果认真研究他每一部译著的翻译过程,细读他的每一部译本,定能更清楚地体会到他在翻译活动中所坚持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汰弱留强”法则。

第一,张谷若喜爱原作者和原作。在求学期间,他就对哈代的作品如痴如醉,于是在1929年大学三年级时,他就开始了最喜欢的哈代著作The Return of the Native(《还乡》)的翻译工作,此后,他又陆续翻译了哈代的另外两部著作[6](P3)。第二,张谷若既忠实于作者,又忠实于读者。对于作者和原作,他认为译文在作品内容、语言文字、作品效果三个方面都要忠实于原文;对于读者,他译文里的大量注释 足以展现其忠实风格。张谷若曾说,未做翻译先要做注释 ,注释 是翻译的必要工作[6](P81)。第三,张谷若一心一意做学问,兢兢业业搞翻译。翻译每一部作品前,他都要先对作者本人以及作品的风格、内容、情感等深入研究[8]。翻译过程中,除了用地道的译语重现原文外,他还给译文添加大量注释 [9]。翻译初稿出来之后,他还要再三对照译文与原文,字字句句进行反复斟酌、仔细考量,对未解决的问题加以研究。毫无疑问,张谷若是一个地道的译者。

三、翻译行为的适应选择

生态翻译学认为,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在整个翻译活动中要负起“责任”[7]。关于翻译主体的译者,张谷若认为,译者只有做人地道,才能使得译文地道。所谓“译者做人要地道”,是指译者必须喜爱作者、原作;要忠实于作者,忠实于读者;要以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待翻译事业[8]

生态翻译学认为,“适者生存”“汰弱留强”的自然法则同样适用于翻译过程[12]。这一法则在张谷若的翻译活动中也有所体现。楼沪光[8]回忆,他在张谷若家中看到一部出版一年多的《大卫·考坡菲》译本,书已磨损破旧,但仍被再三修改。书中许多地方用墨色不一样的笔作了改动,有的地方还贴上了小纸条贴,纸条上面写着重新改过的译文或是添加的注释 ;部分已修改过的地方,却还要做第二、第三次修改。张谷若对译文一遍又一遍地琢磨修改,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对已出版的译本还要反复推敲改动,去掉劣的、弱的,留下优秀的、强的,足见他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翻译风格,同时很好地诠释了他翻译过程中一直遵循的“汰弱留强”法则。

四、翻译过程的“汰弱留强”

张谷若翻译工作始于哈代的作品,是因为他们之间存在一种契合。这种契合便促成了他对哈代及哈代作品的欣赏与透彻理解,并最终选择哈代的作品进行翻译。翻译方法大致可分为五类:极端异化、异化为主、异归均衡、归化为主和极端归化。张谷若的翻译方法属于异归均衡。他在异化和归化两种翻译方法之间避免了极端,实现了均衡,做到了中英两种语言、中西两种文化之间的圆满交流[11]。在译文风格方面,张谷若一直遵循着“用地道的译文译地道的原文”这一原则,因此,他的译文在选择词语、句式、修辞等方面特别讲究,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纵观马约翰先生的一生,他确实是一个伟大的体育思想教育家和执行者。在过去的那段历史时期,马约翰先生的体育教育思想对清华大学乃至全国的体育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有些实践运行上的观点和方法,对于后世学校体育的发展与建设也起着不可忽视的指导作用,给我们以强烈的震撼,特别是目前社会“学生体质下降”这个热门话题及现行我们的“对策”,让我们感慨万千,却面对如此之情况有点束手无策,缺少马约翰先生这样的领路人,先行者。

按照《条例》规定,各有关部门在职责范围内加强对太湖开发、利用、保护、治理的监督检查,依法查处违法行为,属于其他部门管辖的应根据《条例》第五十八条规定,通报有关部门进行查处。同时,水利、环保等有关部门可在现有执法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行之有效的执法合作机制,建立多区域多部门的联合巡查制度,及时发现和处理违法行为,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联合会商和联手行动机制,对重大或有特殊影响的水事案件,避免区域间因执法不一或存在执法盲区而滋生矛盾,做到科学分工,相互支持,加强流域统一的执法监督,切实落实《条例》的各项规定,共同维护太湖的水事秩序和安全。

五、译品生命的适者长存

生态翻译学认为,最佳的翻译是“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3](P240)。张谷若的翻译算得上是“整合适应选择度高”的译品,做到了“适者生存并长存”。张谷若的译作,不论是哈代的《还乡》《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还是萧伯纳的《伤心之家》、莎士比亚的《维纳斯与阿都尼》、狄更斯的《游美札记》《大卫·考坡菲》,或是菲尔丁的《弃儿汤姆·琼斯史》,每一部都堪称艺术经典。以《大卫·考坡菲》为例,原作是一部虚构的传记体小说,被认为是狄更斯现实主义的抗鼎之作。张谷若在深入研究原作者的写作风格和原作内容、情感的基础上,始终遵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汰弱留强”等自然法则,在语言、文化、交际等多维度间作适应调整与优化选择,并用流畅地道的中文将原文本移植过来,译文生动再现了原文风格,表达了作者感情。因此,我国虽有林译本、董译本、许译本等多个译本,唯有张谷若的新译本是目前公认的最佳译本[6](P300)

理论、计算与实际应用在现行数学标准与教材中的割裂状态应当改变,两者必须结合起来.小学数学中的理论和计算技能,如果学生不懂得如何应用于实际问题,则无价值可言.

六、结语

笔者从生态翻译学视角考察张谷若的翻译思想,如“用地道的译文译地道的原文”“翻译为科学亦为艺术”,以及他的翻译实践,发现张谷若的译作中都体现了“和谐统一”“译者责任”“适应选择”“汰弱留强”“适者长存”五大生态翻译学理念。张谷若的译作屡经再版,数十年来拥有海内外广泛的读者,以其译文忠实精雅、注释 详尽深入而享有盛誉,成为高等院校外文翻译教学、研究及实践的范本。张谷若的翻译思想所蕴含的其他生态翻译学理念,尚待进一步补充与挖掘。

参考文献

[1]黄希玲.纪念谷若先生 发展译学研究:张谷若诞辰百年纪念暨外国文学翻译学术研讨会纪实[J].中国翻译,2003(5):82.

[2]刘伟,王建丰.评张谷若翻译的哈代作品[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7(3):112-113.

[3]胡庚申.生态翻译学:构建与诠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4]胡庚申.傅雷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诠释[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9,32(2):47-53.

[5]张谷若.地道的原文,地道的译文[J].中国翻译,1980(1):19-23.

[6]孙迎春.张谷若翻译艺术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7]胡庚申.从“译者中心”到“译者责任”[J].中国翻译,2014(1):29-35.

[8]楼沪光.笔耕墨耘五十春:记老翻译家张谷若[J].中国翻译,1983(9):32-36.

[9]任星洁.张谷若的翻译思想与特色[J].兰台世界,2013(10):69-70.

[10]胡庚申.适应与选择:翻译过程新解[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24(4):90-95.

[11]孙迎春 .张谷若与“适应”“选择”[J].上海翻译,2009(4):1-6.

[12]胡庚申.翻译生态 VS 自然生态:关联性、类似性、同构性[J].上海翻译,2010(4):1-5.

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9640(2019)03-0046-02

doi: 10.3969/j.issn.1008-9640.2019.03.019

收稿日期: 2019-03-04

作者简介: 陈雪琴(1990—),女,四川阆中人,西南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责任编辑:李汴红)

标签:;  ;  ;  ;  ;  

张谷若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探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