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博客的传播学关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传播学论文,名人论文,博客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博客,英文名为Blog,特指一种特别的网络个人出版和发表文章的方式,倡导思想的交流和分享,并不断更新。2002年8月在我国正式出现。通常Blog由一个网页构成,内容多是作者灵光一现的思想片段的记录。在网络上撰写Blog的人被称为Blogger或Blog writer。目前Blog不但成为许多人在网络上表达自己思想和感受的常用方式,也已成为家庭、公司、部门和团队之间越来越盛行的沟通工具。
2005年9月8日,新浪网推出了博客产品Blog Beta 2.0,成为国内首家推出博客频道的门户网站,并于9月26日发起“中国首届博客大赛”。搜狐也宣布酝酿已久的首届全球中文博客大奖赛正式开赛。
几乎与此同时,闾丘露薇、吴小莉、余华、余秋雨、韩乔生、张海迪、冯骥才、刘震云、徐静蕾、张靓颖、郭敬明等名人纷纷在网上开始建博客,开放式地和网友交流,并得到了新浪等门户网站在显要版面的力推,人气极旺,一时使得博客这一还未广为人知的传播方式名声大噪。笔者不排除新浪等商业网站有借名人名气提高网站点击率的目的,但是名人博客的强势推出和在社会上引起的强烈反响,值得对这一现象进行学理思考。
一种获得声誉的新方式
名人,为社会公众认知。名人之成名需要媒体,名人之维持其名声名气,同样依赖媒体。所以,名人与媒体之间的互动不可避免。
每当一种新的媒介兴起,善于利用这种新的媒介的人大多都能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在互联网时代,博客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方式日益发展,被传统媒体生产出来的名人们也必将面临着是否采用这种新媒介的考量。正如巴兰和戴维斯(Baran&Davis)所说的:“媒介技术本身没有力量来启动有益的变化,但技术会增加和放大个体和群体的行为,并通过这样,在一定规模上对社会变化进行迅速和广泛的传播。”
名人开博客,不再只面对一家或几家媒体的记者,而是面向全球所有的记者和受众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名人们也尽可以在自己的一方天地里挥洒个性和天分,不再担心自己的观点被记者、编辑、版面、时段所阉割。并且媒体不可能每天一一呈现所有的名人,特别是对那些已经“过气”的名人,博客为他们提供了表达的渠道。
一种去层级传播方式
社会名流是媒体重要的报道内容,受众也有各自喜好的名人。而传统的大众传播是一种科层制的多层级传播,大多是一个复杂的组织通过一个或多个机器的帮助,生产、传送信息,并送达庞大的受众。有关名人的消息也是经过媒体内容的生产、制作人员层层筛选、排除、强调和精心处理,最后才到达受众。“由于大众传播媒介的非个人化特征,也有人指控媒介造成了社会中个性的丧失。大众媒介横亘于人与人之间,阻碍了传播中人际交往的机会。”
名人博客的出现改变了这一传播现象。每个名人的崇拜者[以下简称“粉丝”(源自funs)]都可以到自己的偶像的博客去直接获得各人的信息,与名人面对面。笔者在这些名人博客的评论里看到不止一处与“从未感觉到与你离的如此近”类似的留言。尤其是一些喜好与粉丝交流的名人还在评论后直接跟帖,回答提问。比如作家余华,有网友问他《兄弟》下部什么时间出版时,他用了不短的篇幅作了说明。他还表示“我现在需要这个博客来让自己感到我还在人间”。由此可见,名人博客体现出较为明显的人际沟通特征,而人际沟通较之于大众传播无疑具有较好的说服效果。
名人博客由名人自己写作,只受自己的意志左右,而不用再顾及自己试图表达的意义被媒体工作者肢解、被受众误读。进一步说,即使媒体只报道了名人的只言片语,名人的粉丝们也可以在他的博客里获知完整的意义。退一步说,即使受众误解了名人的意思,他可以及时跟帖予以澄清,而在传统媒体不可能这么便捷。名人博客作为一种去层级并且可以得到即时反馈的传播方式,将其优势展现得淋漓尽致。
推广新的传播方式
人们生活的世界,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媒体创造的世界。现在的社会不再是一个有机的礼俗社会,而是一个机械的法理社会,一个人可能不知道隔壁住的是谁,对这样的邻居产生信任的可能性比较小,但非常可能的是,他相信媒体,尤其信任媒体经常报道的专家和名人。生活中遇到难题、困惑,首先想到的可能不是亲人、朋友或者政府机构,而是求助于媒体、求助于媒体中的专家和名人,看看他们是如何处理类似的问题。这种媒介依赖现象,已为传播学上的众多经典实验所证实。名人博客,则绕开媒体,直接与受众接触,提高了传播的效率,传播效果也可能更为有效。
在网络传播尤其是博客还没有成为主流人群首选的传播方式之前,名人博客的推出,有可能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利用博客这种新的传播方式:自己信任的名人都开博客了——在这种名人效应的诱惑和从众的压力之下——普通人开博客的或许会越来越多,从而推动博客的普及、主流化。
标签:传播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