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动势盆景(下)——在华中地区盆景学术讨论会暨湖北省动势盆景研讨会上的发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盆景论文,华中地区论文,湖北省论文,研讨会上论文,学术讨论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三、动势盆景造型的美学原理
动势盆景认为:宇宙万物都处在生生不息的运动之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统一是相对的。故动势盆景造型的美学原理是:“动势与均衡,两者的矛盾变化统一”。
形式结构美告诉我们:对称、平衡、整齐、和谐是矛盾倾向于稳定状态,它强调统一要求。而运动、变化、奇突、对比是矛盾倾向于激化的状态,它产生一种对抗性的效果。在动势盆景造型中,这两种状态的矛盾都要充分运用。但要始终把“动”放在矛盾的主导方面,“立足于动”,然后“动静结合,反复交替”,变化万千。
动势盆景旨在求“动”,并展现于“势”,故其造型要始终把“取势”、“得势”放在首位。要把握整体效果,正确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大体与细部的关系。既能展现气势、神韵,使人一见生情,触目惊心,又能经久耐看,枝枝着响,片片有声。因此把握动势盆景的形式感(指单体树木造型)是造型的关键所在。动势盆景是以“风动式”为造型基础的。这是因为它把自然之神与作者之神融为一体,把“向背”、“弛张”作为布势纲领,这对任何动势造型将起到提纲挈领作用。风动式决不是“一边倒”。而是树的内因与风的外因相结合所形成的运动规律,即开始受风——受风高潮——受风尾声等过程。它形成一种“斜置的不等边三角形”。我们把握和运用了动势盆景的形式感,一切动势盆景的造型就能触类旁通、迎刃而解了。如正置等腰三角形,处于绝对对称、平衡状态,虽有整饰、庄重之感,对树木盆景而言,难免平板单调而少变化。故必需静中求动,力求支点两边之物象的不等形而等量的均衡效果。于是力求重心偏移,造成产生轻与重、聚与散、疏与密、弛与张、藏与露等一系列矛盾对比关系,然后视其重轻(指构图上的轻重),多方调整,使其谐调统一,形成不等形而等量的正置不等边三角形,寓变化于统一。但这正置的不等边三角形仍摆脱不了静止的均衡效果,动感不强。而以风动式的形式感,将正置的不等边三角形转向“向势”倾斜,就全局皆动了(见图一、二、三)。抓住它就能把握多种形式的动势造型。“见机取势”正是基于这些美学原理指导下进行的(见图四)。
动势盆景造型的基本过程解析:
第一阶段:由整体到局部。静中求动、平中求奇、稳中求险地打破支点(画面的中心)两边的平衡状态,宏观上出现动感。在形态上力求变化,造成虚与实、轻与重、疏与密、聚与散、动与静、险与稳、弛与张、藏与露、长与短、大与小、远与近等系列矛盾对比效果,使矛盾趋于激化状态。
第二阶段:由局部到整体。动中求静、乱中求整、险中求稳地严格把握视觉形象上的轻重关系(诸如树比山重;石比树重;配件比树、石重;人比动物重;动物比建筑物重;在淡色底上,深色比淡色重;在深色底上,淡色比深色重;粗线比细线重;倾斜线比平稳线、竖线重;体积大比体积小重;斜置比正置重,倒置更重;鲜艳色比灰暗色重;近物比远物重;离支点距离远之物比距支点近之物重),求得谐和统一。使画面出现“以动为魂、虚实相宜、轻重相衡、疏密相间、聚散合理、动静结合、险稳相依、弛张互用、藏露有法、长短相较、大小相比、远近相适”的艺术效果(见图二、三)。
四、动势盆景造型要领
动势盆景的基础造型要遵循“从有法到无法”,“从无我到有我”的认识过程和实践过程,提倡“有法无式”,不作繁琐规定,因材、因势制宜,交叉综合运用。
(一)单体树木盆景造型法
1.树干取势布局法:“树分四岐,有短有长,势取向背,亦弛亦张”
主干势取向背:向势舒展,背势缩敛。分枝布于四方:收尖结顶,注意穿插。向势力求长枝:强化动势,协调轻重。背势蓄枝转向:欲进先退,欲缩先伸。前枝用于遮掩:丰富层次,斜曲有向。后枝陪衬得体:多位造型,四面景观。分枝布局有序:弛张互用,疏密相间。切忌左右开弓:平板单调,虚实不分。(见图一)
[注]树的选芽、定枝,宜分四岐。不仅要有左枝、右枝,还要力求前枝和后枝,乃至结顶。不言四枝而言四岐者,系指有穿插之意。盆景蓄枝不可能全尽人意,如有残缺,可借右枝为前枝,将左枝转为后枝……以显穿插变化之美,收整体动态之效。蓄枝力求有短有长,突破对称格局,方显动感。势取向背,乃致“动”之源,提纲挈领之笔,全树走向(包括背势蓄枝转向,前枝斜曲有向)皆由此出。弛张乃强化布势关键。剑拔弩张,有的放矢,变化多端。后枝陪衬得体须得固定视线,定位造型(一般视平线定在自根部起,树高1/3处)。 然后调节前后枝之高下。背面亦然,方能多面景观。不宜采用居高临下造型法,否则不能全面展现树的动势感。(见图三、四、六)
2.蓄枝造型法:“一枝见波折,两枝分短长,三枝讲聚散,有露也有藏。”
各部蓄枝,见机取势。一至三枝,使用不一。结顶为三(一长两短),向势长枝,也可为二(一短一长)。其余为一,视其部位也可为二,层次活泼,过渡自然。枝干造型可波可折,粗扎细剪、逆扎顺剪、背扎向剪,两侧扎带结合,均走向“向势”。
两枝造型,宜分短长(上短下长、外短内长、背短向长、逆短顺长)。
三枝并存,聚散有序(背势枝短,向势枝长;二短枝聚,一长枝散,聚枝偏高,长枝稍低)。
分枝布局,有露有藏,露透虚灵,藏显幽深。(见图六)
[注]树木蓄枝,视其栽培时间、长势和造型要求而定,第一年胚桩定芽后,创造良好环境,任其放长,待长至60cm以上,开始用金属丝曲枝(曲枝长度为自枝基部至梢5叶左右即可)。枝梢暂勿剪去, 并扶向上方位任其生长。(湖北气候)约5月下旬至6月上旬开始第二次造型(①造型前间施薄肥1至2次。②强剪多余树枝,一般仅留3至5片叶,个别长枝留5至7片叶。③剪去叶片。④喷雾置于荫处1至2日。⑤逐步移至向阳处正常管理。⑥选芽和定芽。⑦新芽、新枝的全面调整)。 长至8月上旬(立秋前后)用上法进行第三次造型。视其长势条件,也可不摘叶只曲枝,直至冬季大修剪。切莫先行强剪而后曲枝,导致死伤。动势盆景蓄枝短截,不宜过短,致使力度不够。蓄枝宜优先扶植下枝,全面顾及中上枝,严格控制顶枝。向势长枝,是蓄枝造型重点所在,切勿一次到位,致使软弱无力,力求步步为营,渐变有序。枝的造型,关系到叶的分布,要注意到各层次之间过渡关系,多层次的艺术效果。动势盆景不仅是“有叶观叶,无叶观骨”、“脱衣换锦”,而力求同时“既观叶又观骨”,具有“既有节奏感更富于韵律感”之美。因此要求在选定分枝时,各层次之间距离切不可太密,导致各层无发展前途,死板一块。
3.整体造型法:“主干苍劲,根理健壮,树分四歧,分枝平垂,几见波折,收尖渐变,结顶自然,层次活泼、动势飞扬,以形传意,神采天然。”(见图三、五、六、七)
枝干造型,壮美为佳,不求枯古,但求苍劲;收尖渐变,不落锥形模式;结顶自然,不结成“大屋顶”而富于变化;层次活泼多变,过渡自然;既有节奏,更富韵律;动势飞扬旨在表达主题;形随意定,不拘一格;以达到“自然的神韵,活泼的节奏,飞扬的动势,写意的效果”的美的艺术境界。
[注]盆景造型的特定艺术手法是“缩龙成寸、小中见大”,只有主干苍劲、根理突出、分枝平垂、收尖结顶,方能使咫尺之树展参天之姿。它是树木造型共性基础,动势盆景亦然。然动势盆景整体造型,关键在于主题思想的表达;在于“立意”、“抒情”和“传神”。所谓“诗情”就是主题思想的表达艺术化;所谓“画意”,也是主题思想通过塑造视觉形象的表现,而不仅限于借用古诗以言情,模仿“笔意”求画意了。因此整体造型的关键所在首先是要视其是否具有“自然的神韵”和“写意的效果”,然后再视其加工技艺美、艺术结构美和装饰美是否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自然的神韵”和“写意的效果”。
4.各式造型法:(1)直干类:直干高耸,分枝平垂,力求俯枝, 平中求奇(见图五)。(2)斜曲类:斜曲多姿,几见波折, 动势飞扬,力求均衡(见图六)。(3)悬崖类:悬崖险峻,挂而不卧, 三曲有法,险稳结合(见图七)。(4)丛林类:丛林多景,虚实相宜, 争让顾盼,谐调统一(见图八)。
[注]动势盆景提倡“有法无式”。见机取势,则千姿百态,皆由此出。“照本宣科”、“郑人买履”则束手束脚,枯寂呆板。归纳单体树木造型不外乎三类:一为与地面垂直之直干类;二为介乎水平面和直立面之间的斜曲类;三为超越水平面向下悬垂的悬崖类。理解此法,即可触类旁通了。至若丛林布景,必须狠抓虚实、照应,疏密、聚散也在其中了。
(二)山石造型法
1.整体造型法:“因材制宜,按形分类,石质相同,石色相近,石纹相似,脉理相通,加工自然,坡脚完整,布局合理,组合多变,寓意深刻,动势飞扬,树石并茂,神韵天成。”
[注]动势盆景的山石造型立足于心动、石动,走树石结合、组合多变之路。
2.各式造型法:
(1)峰状石:高耸雄伟,山势环抱,参差错落,平中求奇。(2)岩状石:险峻幽深,钟乳悬垂,藏露有法,动静结合。(3 )岭状石:平远清逸,去来自然,奔驰有势,聚散合理。(4 )石状石:体态玲珑,瘦、透、漏、皱,奇丑不陋,险稳相依。(5)组合石:多景广设, 多式组合,三景一体,三远并用,以峰为主,“十味调和”,乱中求整,组合多变。
(三)树石相依,组合多变法
“树植石上、石绕树旁,以石为盆,树石相依,以石为界,水陆两分,多式组合,三景一体,组合多变,谐调统一。”
[注]石因树活,树因石灵,树使石生,石为树存,按意布置,互补生情,浑然一体,相互依存。树离石则“空中楼阁”,“孤峙无依”;石离树则“鹤去楼空”,“枯寂空存”。树石相依,各有侧重,按意布景,变化万千。如《群峰竞秀》,石多于树,近景:树植景盆;中景:树植石上;远景:以苔代树。《风在吼》则树石并重,以景盆植树为单体造型,然后组合多变。(关于“树石结合”,详见《论树石盆景》一文)
五、动势盆景图解
图一:规则式造型。以对称形式美为基础,外形呈正置等腰三角形,有节奏感,立足于“静”。具有整饰壮观、庄重肃穆之美。平板而少变化。
图二:自然式造型。以均衡形式美为基础,力求外形不等形而等量。呈正置不等边三角形,立足于“静中求动,动中求静”,寓变化于统一。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具有活泼舒展、自然清新,富于变化之美,但仍处于静态。
图三:动势(风动式)造型。立足于动,展现出动势与均衡矛盾的统一。使外形呈斜置不等边三角形。既有节奏、韵律感,更富动律感,具有雄劲、流动、强烈、奋发、壮观之美。
图二至图八:反映出动势盆景造型的基本过程——静中求动。在形感上求变化,造成虚与实、轻与重、疏与密、聚与散、动与静、险与稳、弛与张、藏与露、长与短、大与小、远与近等矛盾对比,然后动中求静地把握视觉形象的轻重关系,求得和谐统一,使画面出现虚实相宜(图三、五、六、八)、轻重相衡(图二、三等)、疏密相兼、聚散合理(图二、三、五、六、八)、动静结合、险稳相依(图二、三、七)、弛张互用、藏露有法(图二、三、五、六)等艺术效果。
图四:说明:1.同一树桩布局位置不同,形态各异。2.同一树桩,向背、弛张、藏露、疏密等是可见机取势、相互转换的。
图五:直干造型在于分枝平垂,力求俯枝。
图六:斜曲干造型在于几见波折。
图七:悬崖造型在于“挂而不卧”和“三曲有法”。
图八:丛林布势在于虚实相宜、争让不紊和顾盼有情。
关于“枝的波折、穿插、走向”,“多层次”、“过渡枝”以及“既观叶又观骨”等方面都可在图中去剖析、探讨。
标签:盆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