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退出的策与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国资退出的问题上,各地方国资出售与重组的浪潮波澜起伏,其热情已超出理智与规则的范畴。如果将其看成一种在规则与体制尚未完善之时故意采取的狡黠应对,似乎也不为过,因为某些地方处置国资的手段与急切程度着实有种令人佩服的“魄力”。
国资“老板”李荣融早在5个多月前就曾经以警示的口吻表示,在国资监管机构和规章建立之前,不鼓励地方进行大规模的国有资产兼并和重组。不鼓励不等于禁止,各地的反应出奇的一致。从媒体公布的消息就可略见一斑:3月初,西安市发出了500亿元国资的出售公告;重庆、上海市分别推出千亿元国资的出售计划;7月中旬,北京市举行了104家国企252亿元国资进入产权中心挂牌交易的推介会;9月初,天津市发布了118家国企约300亿元资产的重组计划;10月底,辽宁省拟出千亿元资产国退民进的时间表……
不得不提到的是,当各地推出大规模的国资重组计划时,其中大部分城市的国资监管机构都尚未挂牌;国资委一再强调要先采取措施规范产权市场和产权交易,国有资产的流动、重组要既谨慎又积极,而在“超规则”的操纵下,各地上演了一幕幕兼并重组的“大戏”。“上帝的,归上帝;恺撒的,归恺撒”———拨开纷乱的表象,这或许就是各地方官员的内心独白。
还有个别地区出现的极端现象,国际通行的MBO、经营者收购等制度,在地方的国资退出中被逐渐演化成一种国有资产的贱卖与低估。有三个简单的问题:国有资产谁来买才算公平?买国有资产的钱从哪里来才是合理合法?卖国有资产时谁来评估才能公正?这里面还有一个逻辑问题,是先确定了国企的“价格”,再叫卖给买主;还是先看看买主的斤两,再量力而为地出价?简单的问题与简单的逻辑关系并不难于解答,关键在于地方政府在这当中的角色与定位。你是叫价者?是卖者?抑或是买者的中介?或者你都是?!令人欣喜的是,目前国资委正在编制《国有企业改制的若干问题的意见》;而为了防止低价贱卖,国资委正在起草《关于企业国有资产产权交易的规定》。国资委副主任李毅中表示,《规定》总的要求就是今后国有产权交易都要经过市场交易,公开透明,向社会披露。
令人担忧的是,在国资改革的政策与规则尚未明朗之前,这种局部的国资退出现象是否会因时间的关系愈演愈烈?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国资改革不能因局部出现的问题而叫停。那么,由此引出一个问题需要回答:任何改革是先有策?还是先有度?但愿混沌中,道已存在。
标签:国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