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国亮[1]2002年在《纳米粉体/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力学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课题主要研究纳米CaCO_3、SiO_2和TiO_2粉体改性聚丙烯(PP)后材料的力学性能及其增强机理,同时还对钛酸酯偶联剂改性纳米CaCO_3粒子的最佳含量以及偶联剂的加入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对纳米CaCO_3粒子和微米CaCO_3粒子分别填充PP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比较分析。 论文中对CaCO_3粒子进行了粒度与比表面测试分析,对经钛酸酯偶联剂表面改性的纳米CaCO_3粒子进行了红外吸收光谱分析,对改性后的复合材料进行了力学性能测试、差热扫描量热分析、X射线衍射谱、红外吸收光谱、透射电镜、扫描电镜等分析,讨论了样品中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纳米粒子相对微米粒子对PP有更好的力学改善效果;对纳米粒子的表面改性存在一个最佳的偶联剂掺入量;经偶联剂表面改性后的纳米粒子较未表面改性的纳米粒子更能改善PP的力学性能,特别是冲击强度有较大程度的改善。但是当掺入量较大时,由于团聚现象的大量出现,导致各项力学强度随着掺入量的增加而降低。 通过XRD和DSC分析发现,纳米粉体对β-pp有诱导生成作用:通过SEM分析发现表面改性后的纳米粒子填充即后,与PP基体结合较好,基体在冲击方向存在层状滑移,并有纤维状形变,显示基体发生了剪切屈服形变。同时我们发现纳米粒子可以阻止裂纹的进一步开裂,最终终止裂纹。通过TEM分析发现经过表面改性后的纳米粒子比未改性的纳米粒子在PP中具有更好的分散性,分散性的改善更有利于诱导β-PP的生成以及诱导基体发生剪切屈服形变,正是这种结构上的变化导致了力学性能的改善。
张健[2]2008年在《利用原位气泡拉伸法制备PP纳米复合材料及力学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聚丙烯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成本又较低廉,故其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但是,PP本身脆性(尤其低温脆性)较大,从而对PP的改性成为必然的趋势。本论文首先采用乳液聚合法制备了纳米级的St与MMA的共聚物,然后利用ISBS法将纳米共聚物添加到基体PP中,从而制备了PP纳米复合材料。利用扫描电镜对所制备的复合材料进行了微观结构表征,测试结果表明,纳米粉体在ISBS法的作用下,在距离气泡一定的有效距离内,实现了纳米级分散;通过X射线衍射仪测试发现,纳米粉体的添加,对β-PP有诱导生成作用。同时,将所制备的复合材料注塑成各种力学样条,并对其进行了各项力学性能测试。结果显示,当纳米粉体添加量为2%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最佳。其中,当纳米粉体添加量为2%时,复合材料的缺口冲击强度比纯PP提高了103%,拉伸强度比纯PP提高了22%;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比纯PP提高了9.6%。为了将所制备的刚性纳米共聚物对PP的改性效果与韧性纳米材料对PP的改性效果对比,本文又采用原位气泡拉伸方法制备了PP/nanoSBR复合材料,同样利用扫描电镜对样品进行微观结构分析,通过观察发现,在气泡的拉伸作用下,处于泡孔周围的纳米颗粒都已实现纳米级分散;并发现纳米颗粒的大小随距泡孔距离的远近而变化;在不同纳米SBR的添加量下,ISBS法对纳米颗粒的分散程度不同。利用X射线衍射仪对样品进行测试的结构表明,由于纳米SBR的均匀分散,所以纳米SBR的添加引起了基体PP中β-PP晶相的产生;从而改善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力学性能测试的结果表明,当纳米SBR添加量为7%时,制备的PP/纳米SBR复合材料比纯PP材料的缺口冲击强度提高了78.6%,当纳米SBR添加量为3%时,拉伸强度增加到最大值,比未添加纳米SBR时提高了29.8%,当纳米SBR添加量为3%时,弯曲强度达到最大值,比纯的PP提高了约14%,断裂伸长率比纯的PP提高了67%
方小兵[3]2009年在《纳米SiO_2粉体/聚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聚丙烯酸酯乳液是一种绿色环保型聚合乳液,它是由丙烯酸酯类和甲基丙烯酸酯类及其它单体共聚制成的树脂。聚丙烯酸酯具有优良的耐候性和成膜性,同织物的粘接性能好,且成本较低,但是聚丙烯酸酯乳液成膜后硬度低、热稳定性差,涂膜容易返粘。由于纳米粉体具有独特的性能,引入乳液体系中可显着提高乳液的刚性、硬度、强度、热稳定性、耐腐蚀性等,本文采用了纳米SiO_2粉体对乳液进行改性,制备了纳米粉体聚丙烯酸酯复合乳液。考虑到纳米粉体表面极性大,表面能高,容易吸附而发生团聚,形成二次粒子,使其粒径变大而最终失去纳米粒子所具有的特殊功能。论文首先就纳米粉体的分散问题进行了讨论,详细叙述了粉体分散的机理和分散方法;其次对纳米粉体、单体、乳化剂、引发剂、分散介质等一些成分的类型和用量进行了合理选择,优化合成工艺,探讨了核壳比对乳液性能的影响,并且在乳液聚合过程中,通过添加纳米粉体对乳液进行改性处理,主要研究了不同纳米粉体配比对乳液性能及涂层玻璃纤维布耐碱性能的影响;最后利用复合乳液对玻纤布进行了涂层处理,研究了复合乳液的综合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纳米SiO_2粉体能够很好的和乳液进行复合,形成稳定的聚丙烯酸酯复合乳液。添加占纳米SiO_2粉体重量1%的分散剂OP-10和表面改性剂硅烷偶联剂(kh-550),并采用机械搅拌加超声分散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有效改善纳米粉体的团聚现象。当反应温度为78℃、核/壳比为7/10、核层单体(MMA/VAC/BA)比为1/2/7、壳层单体比为7/2/1、纳米SiO_2粉体用量为4‰、乳化剂用量为4%、引发剂用量为1.1%、缓冲剂用量为0.3%,去离子水用量为140%时能形成性质稳定的复合乳液,当纳米SiO_2粉体用量为4‰时,丙烯酸酯乳液的固含量、粘度、稳定性,乳液粒径分布和乳液粘接力等都比较理想。
刘金萱[4]2008年在《纳米金属/聚合物复合粉体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聚合物基体中添加金属纳米粒子,将金属纳米粒子性能和聚合物性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高纳米复合材料在电磁、光学、催化和传感等方面性能,从而开启了纳米复合材料在功能材料领域新的应用。然而金属纳米粉体分散性不好,易团聚,化学稳定性差,与有机介质相容性差,极大的影响了其应用发展。因此选择适合的材料包覆在金属纳米粒子表面,不仅能防止金属纳米粒子的氧化和团聚,提高金属纳米粒子在聚合物基体中的分散性,而且还能提供良好的加工成型性。本文研究了金属纳米铁粉、镍粉的表面有机包覆改性,并对改性后的纳米复合粒子进行了结构表征和性能分析。并研究了纳米碳包铁/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对其性能进行了初步的研究。采用丙烯酰胺处理纳米铁粉,通过原位聚合方法,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作为分散剂,在纳米铁粉表面包覆上聚丙烯酰胺。根据活化指数确定了SDBS作为纳米铁粉的分散剂的最佳用量和反应时间。通过对复合粉体的结构和热性能分析,得到以下结果:聚丙烯酰胺通过物理吸附作用包覆在纳米铁粒子表面,形成了直径为30nm左右的“核/壳”型复合粒子,其中包覆层厚度为5~6nm,包覆量约为10.6%,并分析了氧化剂对反应的影响。将改性后的纳米铁/聚丙烯酰胺复合粉体添加到水性丙烯酸涂料中,确定最佳的添加量。采用丙烯酰胺处理纳米镍粉,通过原位聚合方法,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作为分散剂,在金属纳米镍粉表面包覆上聚丙烯酰胺。根据活化指数确定了SDBS作为纳米铁粉的分散剂的最佳用量和时间。通过对复合粉体的结构和热性能分析,得到以下结果:聚丙烯酰胺通过物理吸附作用包覆在纳米镍粒子表面,形成了直径为35nm左右的“核/壳”型复合粒子,其中包覆层厚度为5~6nm,包覆量为21%,对比纳米铁/聚丙烯酰胺复合粉体,分析了氧化剂对包覆量的影响。将直流电弧等离子体法制备的碳包铁纳米粉体加入环氧树脂当中制备成纳米碳包铁/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根据粘度,固化时间,固化温度确定了最佳的工艺条件,以及填料的添加量。根据复合材料的热分析,得到以下结果:碳包铁纳米颗粒表面带有的官能团(如羟基),会参与反应并造成碳包铁/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氧化温度降低的影响。当碳包铁加入量太少时,纳米碳包铁/环氧树脂复合材料不能导电。
夏茹[5]2008年在《陶瓷纳米粉体的表面修饰及其橡胶复合材料的研究》文中指出利用性能优异的纳米材料开发特种和功能性新型的橡胶纳米复合材料已经成为橡胶研究领域的重要方向。但是由于纳米微粒具有大比表面和高表面能,容易团聚,特别是在橡胶中较在热塑性塑料中的分散更为困难,很难达到理想的分散效果,导致纳米效应难以在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的宏观性能上充分体现。因此目前对于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集中在对纳米材料的表面改性方法、纳米材料在橡胶基体中的分散状态和机理、纳米材料的增强机理以及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等方面。本论文以叁类汽车用橡胶制品(橡胶减震器油封、汽车橡胶耐磨胶管、橡胶止动件)为切入点,深入研究了陶瓷纳米材料的表面修饰改性以及橡胶陶瓷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能。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的内容:1.根据陶瓷纳米材料的基本特性,选择合肥开尔纳米材料有限公司等离子弧气相法生产的纳米非晶氮化硅和纳米六方氮化铝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这两种陶瓷纳米粉体的相关性质及其表面结构。采用FTIR和XPS分析比较了纳米氮化硅、微米氮化硅以及纳米氮化铝在潮湿的空气中不同时间下氧化、水解的情况。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陶瓷纳米粉体的表面修饰改性奠定了基础。2.针对不同的基体橡胶和陶瓷纳米粉体复合体系,设计、合成了叁种偶联剂,用于纳米Si_3N_4和纳米AlN的表面修饰改性,以提高纳米粉体与基体橡胶的相容性和纳米粉体在基体橡胶中的分散性。通过自由基溶液共聚法合成了大分子偶联剂MAA-BA-AN叁元共聚物和MMA-BA-VTES叁元共聚物,研究了引发剂浓度和链转移剂浓度对叁元共聚物分子量的影响;在常温下通过化学沉淀法合成了纳米甲基丙烯酸锌(ZDMA)粉体,考察和研究了搅拌速率、滴加速率、溶液浓度等影响因素。通过红外、核磁、GPC、DSC和TGA等对合成的产物进行了表征。3.采用上述合成的偶联剂对陶瓷纳米粉体进行表面改性后通过FTIR,XPS,TGA,TEM,SEM,纳米粒度分析,沉降试验和接触角测定等研究探讨其表面改性效果。用MAA-BA-AN叁元共聚物对纳米Si_3N_4进行表面修饰改性;用MMA-BA-VTES叁元共聚物分别改性纳米Si_3N_4和纳米AlN;利用纳米ZDMA对纳米Si_3N_4进行直接包覆改性和原位接枝聚合改性,并进行比较。4.设计试制可用于工业化纳米粉体的表面改性的纳米粉体热雾化包覆处理设备——断续式纳米粉体表面改性机,使大分子偶联剂溶液能够形成亚微米级雾滴,与悬浮状态的纳米粉体充分接触,提高其包覆率,使处理后的纳米材料在橡胶基体中能够达到有效分散。5.改进传统的填料与橡胶混炼工艺,探讨了不同的混炼工艺条件对陶瓷纳米粉体在橡胶中分散性的影响。通过炭黑分散度测定仪、橡胶加工分析仪以及TEM研究发现,采用密炼机两段混炼工艺使陶瓷纳米粉体在橡胶基体中得到有效分散,可以充分发挥填充材料的纳米效应。6.设计制备叁种橡胶陶瓷纳米复合材料,分别为:叁元共聚物MAA-BA-AN改性纳米Si_3N_4后填充丁腈橡胶;叁元共聚物MMA-BA-VTES改性纳米AlN后填充天然/丁苯橡胶;纳米ZDMA原位接枝聚合改性纳米Si_3N_4后填充叁元乙丙橡胶。用二段密炼的混炼工艺研究制备上述叁种橡胶陶瓷纳米复合材料,根据对橡胶陶瓷纳米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耐油性能、耐磨性能、耐老化性能等的测试结果研究探讨了大分子偶联剂的数均分子量对表面改性效果的影响,橡胶纳米复合材料凝聚态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及其橡胶配件制品性能提高的机理。7.研究制备叁种橡胶汽车配件产品。用叁元共聚物MAA-BA-AN改性纳米Si_3N_4/丁腈橡胶复合材料研制汽车减震器油封;用纳米ZDMA原位接枝聚合改性纳米Si_3N_4/叁元乙丙橡胶复合材料研制汽车用耐磨胶管;用叁元共聚物MMA-BA-VTES改性纳米AlN/天然丁苯橡胶复合材料研制汽车橡胶止动件。对上述叁种产品进行了相关性能测试和台架试验,结果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综上所述,本文创造性地将陶瓷纳米粉体(纳米Si_3N_4和纳米AlN)应用到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根据不同的复合体系设计合成了新型的大分子偶联剂并对陶瓷纳米粉体进行表面改性,成功实现了纳米粉体在橡胶基体中的均匀分散。结果证实纳米Si_3N_4和纳米AlN不仅能够对橡胶实现增强增韧,同时还能显着提高其他性能,如耐油、耐磨等性能。此外,首次设计试制出可用于工业化纳米粉体表面改性的纳米粉体热雾化包覆处理设备——断续式纳米粉体表面改性机。以上的论文工作为突破纳米分散的技术瓶颈,实现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的工业化探索出一条成功的可行之路。
段小平[6]2005年在《无机粉体粒子/聚丙烯复合材料老化性能研究及光谱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聚丙烯由于其合成方法简单,且具有力学性能均衡,热变形温度较高,吸水性低等优点,从而成为塑料工业里使用最多的品种之一。本文系统的研究纳米TiO_2、纳米ZnO和体相TiO_2粉体改性聚丙烯后材料的抗老化性能和UV-Vis光谱和FT-IR 光谱研究。结合XRD、SEM、TEM 等分析手段,研究了聚丙烯复合材料老化后的力学性能变化。并结合紫外-可见光谱和红外光谱研究,系统的分析了其复合材料的抗紫外老化性能的原因及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添加纳米TiO_2、纳米ZnO和体相TiO_2,都对复合材料的老化后的缺口冲击强度和抗老化性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当和一定量的有机紫外光稳定剂及有机紫外光吸收剂一同使用时,由于其协同作用,可以显着和持久的改善其抗老化性能。通过对改性后的复合材料在人工加速老化过程中的UV-Vis 吸收光谱和透射光谱研究,可以发现随着老化时间的延长,其紫外区的吸光性在加入纳米TiO_2、纳米ZnO 和体相TiO_2后,有了较大的改善,与纯聚丙烯树脂相比,吸收性能要好。而单独添加有机紫外吸收剂和紫外有机光稳定剂,其在紫外区的吸光性抗老化性能不是很理想,和无机粉体结合使用,可以明显的改善其在这方面的不足,充分发挥各自特点。而由于纳米TiO_2粒子的特性,其性能要优于体相TiO_2。运用红外光谱研究手段,分析了其复合材料老化过程中的分子结构变化,发现随着老化时间的延长,纯聚丙烯氧化分解, 1643~1850cm~(-1) 处的羰基吸收峰出现明显的增强和变宽。而当加入了有机紫外光稳定剂和有机紫外光吸收剂
彭华湘[7]2005年在《聚丙烯/纳米稀土氧化铈复合体系的制备及成纤性能的研究》文中认为聚丙烯纤维由于比重轻、导热系数低,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耐化学性能及其它的优良性能,使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氧化铈是一种用途广泛的材料,可用于发光材料、催化剂、电子陶瓷、玻璃抛光剂、紫外吸收材料。聚丙烯与氧化铈的复合纤维将具有更优异的性能。 本文采用添加剂共混改性的方法将纳米稀土氧化铈添加到聚丙烯中进行纺丝,对复合纤维的结构性能、力学性能、结晶性能及染色性能进行了研究。 由于纳米无机粉体极易团聚,与高聚物之间的相容性差,因而在共混之前必须对纳米氧化铈进行表面改性。本文选取四种不同的偶联剂以叁种不同的比例对纳米CeO_2进行表面改性,以环己烷作为聚丙烯熔体近似体系,测定处理好的样品在环己烷中的分散性,对偶联剂的效果进行评估。选择每种偶联剂处理过的氧化铈在环己烷体系中分散效果最好的样品与聚丙烯切片共混,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共混物断面纳米CeO_2的分散情况。结果表明,表面改性有利于纳米氧化铈在聚丙烯中的分散,其中4~#偶联剂比例为8%时处理的效果最好。4~#偶联剂处理后样品的红外光谱表明,纳米CeO_2与偶联剂发生了化学键合作用,它们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物理包覆。 将4~#偶联剂以8%比例修饰的纳米CeO_2以1%的质量比与聚丙烯切片熔融共混。测定聚丙烯/纳米CeO_2复合树脂的等温结晶速率,结果表明,纳米氧化铈在聚丙烯树脂的结晶过程中起到异相晶核的作用,晶核数量增加,但是晶体增长速率降低,从而总体结晶速率降低。在偏光显微镜下观察复合树脂的结晶形态表明,加入修饰纳米氧化铈的复合树脂黑十字消光图像效果减弱,而加入未修饰纳米氧化铈的复合树脂黑十字消光图像更加不明显。 测定聚丙烯/纳米CeO_2复合树脂的熔融流动曲线表明,加入纳米CeO_2后,由于PP大分子的运动受到这些纳米颗粒的阻碍,复合树脂的表观粘度升高,其中加入未修饰纳米CeO_2复合树脂的表观粘度高于
童玉清, 田明, 徐瑞芬, 胡伟康, 于亮[8]2003年在《新型的高杀菌纳米二氧化钛/聚丙烯复合材料的结构和物理特性研究》文中指出基于一种新型的纳米二氧化钛(TiO2)粉体,利用熔体共混方式制备了纳米TiO2/聚丙烯(PP)复合材料,研究了复合材料的相分散结构、结晶特性、力学性能、杀菌性能和流动性能。结果发现:新型纳米TiO2在聚丙烯中有较好的分散度,绝大多数纳米TiO2在聚丙烯中的聚集体尺寸接近于100纳米;新型纳米TiO2对聚丙烯有一定的结晶成核作用,但并不能提高结晶度;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随纳米TiO2含量的增加呈现出拉伸强度下降,伸长率降低,模量和冲击强度上升的趋势。2%纳米TiO2含量的聚丙烯复合材料的综合物理机械性能较好。新型纳米TiO2填充到PP中可以起到良好的抗菌杀菌作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使聚丙烯发生氧化降解,进而导致纳米TiO2/聚丙烯复合材料的流动性略优于纯聚丙烯。
陈凯[9]2010年在《纳米CaCO_3改性聚丙烯酸酯乳液胶粘剂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课题针对传统丙烯酸胶粘剂的固含量低、涂层耐碱性差等缺陷进行纳米CaCO_3粉体改性,使胶粘剂的相关性能得到很大改善。从纳米CaCO_3的用量选择出发,通过原位分散和乳液聚合的方法,合成出具有核壳结构纳米CaCO_3/聚丙烯酸酯乳液,并将其涂覆在玻璃纤维布上,大大改善了涂层性能。将改性胶粘剂应用于建筑用玻璃纤维网格布上,发现玻纤布涂层的粘结力、耐碱性等涂层性能比使用传统的丙烯酸胶粘剂为涂层的优良。同时,涂层后的玻璃纤维网格布不粘连,手感较好,能进一步提高其使用性能。主要研究内容有:用十六烷基叁甲基溴化铵对纳米CaCO_3进行表面改性,探讨改性剂不同用量对纳米CaCO_3沉降比的影响,并比较不同分散方式对粉体分散的效果。用原位分散的方法使纳米CaCO_3均匀分散在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乙酸乙烯酯(VAC)、丙烯酸丁酯(BA)等单体中,并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方法,合成“软核硬壳”结构的聚丙烯酸酯复合乳液胶粘剂,并探讨了反应温度、核壳比、软硬单体比、水的用量、引发剂用量等因素对乳液的影响。将制得的复合乳液涂在玻璃纤维网格布上,并测试其涂层性能。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为78℃;核/壳比为5/7;核层单体(BA/VAC/MMA)比为1/2/7;壳层单体比为(MMA/VAC/BA)7/2/1;乳化剂(OP-10)用占单体总量的2.38%;引发剂磷酸氢二钠(APS)用量占单体总量的0.72%;去离子水用量占单体总量的138%。乳液性能的测试结果表明:复合乳液平均粒径随纳米CaCO_3的添加量增大逐步增大,当纳米CaCO_3的添加量达单体总量的2‰时,聚合过程中没有粉体团聚现象产生,乳液粒径增加不大,乳液的固含量达到最高,并且黏度较小,有着很好的流变性和稳定性,乳胶膜热稳定性得到较大的提高。经过涂层性能测试发现,纳米CaCO_3加量占3‰时,涂层粘结力略比纳米CaCO_3添加量占2‰时高,但变化不大。纳米CaCO_3添加量在2‰的SEM图和耐碱保留率的结果表明在此添加量时,耐碱强度保留率较高。纳米CaCO_3添加量在1‰、2‰时,粘连性达到1级,很好的改善了涂层织物退卷发粘的缺陷。综上所述,纳米CaCO_3添加量在2‰时,显出最佳的综合性能。
慕长江[10]2004年在《纳米SiO_2增韧增强聚丙烯的研究》文中认为利用无机纳米粒子对聚丙烯(PP)改性近年来受到了普遍的关注。目前常用的纳米粒子表面改性技术及复合材料制备工艺,达不到理想的增韧增强效果,并对纳米粒子改性PP增韧增强机理探讨不够深入。 本课题选用硅烷偶联剂、钛酸酯偶联剂以及自制的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作为PP/SiO_2复合体系的界面增容剂,采用母粒法挤出工艺制备了改性PP。研究了不同增容剂、纳米SiO_2含量对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拉伸强度等力学性能;并利用差热扫描量热分析(DSC)、X射线衍射谱(XRD)、红外吸收光谱(IR)、扫描电镜(SEM)等分析,讨论了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结果表明:硅烷偶联剂、钛酸酯偶联剂以及硅烷偶联剂—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复合增容剂对纳米PP/SiO_2复合材料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增韧增强效果,硅烷偶联剂—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复合增容剂具有更好的增韧增强效果。对于不同的改性PP,纳米SiO_2粒子的填充都存在一个最佳值,随着填充量增大,出现团聚现象,导致各项力学性能随着掺入量的增加而降低。加入3%纳米SiO_2粒子,复合增容剂5份时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最佳,相比纯PP其冲击强度提高48%、拉伸强度增加12%。 通过DSC及XRD对复合材料的结晶特性进行研究:纳米SiO_2粒子改性的复合材料的晶形为α晶形,与纯PP相同,熔点并无明显变化;纳米SiO_2具有成核剂的作用。在纳米SiO_2含量为1~5份时,PP的结晶温度以及结晶速率随着含量的增加而增加;结晶度随着纳米SiO_2,粒子的含量先增加然后下降。 通过对硅烷偶联剂—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共聚物作为界面改性剂改性PP微晶的研究,表明微晶尺寸变化与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有关;在界面附近形成择优取向的结晶层,促使基体发生屈服变形,提高了复合材料的韧性。 通过SEM研究了PP的断面形貌,发现纳米SiO_2粒子分散良好,起到了阻止裂纹的扩散,使基体树脂发生了屈服形变的作用,使得复合材料获得良好的增韧增强效果。
参考文献:
[1]. 纳米粉体/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力学性能研究[D]. 朱国亮. 浙江大学. 2002
[2]. 利用原位气泡拉伸法制备PP纳米复合材料及力学性能的研究[D]. 张健. 北京化工大学. 2008
[3]. 纳米SiO_2粉体/聚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方小兵. 浙江理工大学. 2009
[4]. 纳米金属/聚合物复合粉体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刘金萱. 大连理工大学. 2008
[5]. 陶瓷纳米粉体的表面修饰及其橡胶复合材料的研究[D]. 夏茹.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8
[6]. 无机粉体粒子/聚丙烯复合材料老化性能研究及光谱研究[D]. 段小平. 四川大学. 2005
[7]. 聚丙烯/纳米稀土氧化铈复合体系的制备及成纤性能的研究[D]. 彭华湘. 东华大学. 2005
[8]. 新型的高杀菌纳米二氧化钛/聚丙烯复合材料的结构和物理特性研究[J]. 童玉清, 田明, 徐瑞芬, 胡伟康, 于亮. 复合材料学报. 2003
[9]. 纳米CaCO_3改性聚丙烯酸酯乳液胶粘剂的研究[D]. 陈凯. 浙江理工大学. 2010
[10]. 纳米SiO_2增韧增强聚丙烯的研究[D]. 慕长江. 浙江大学. 2004
标签:材料科学论文; 复合材料论文; 聚丙烯论文; 偶联剂论文; 纳米陶瓷论文; 纳米效应论文; 纳米粒子论文; 纳米论文; 老化试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