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关系边界及主体关系模式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关系论文,边界论文,主体论文,模式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企业理论的学者们已从不同角度对企业边界进行了深入探讨,形成了丰富的企业边界理论。概括起来主要有科斯从交易成本的角度,威廉姆森从资产专用性的角度,提斯从核心能力的角度,格罗斯曼和哈特从所有权的角度,阿罗从信息不完全的角度,阿尔钦和德姆塞茨从知识的收集、整理和出售的角度以及迪屈奇结合交易成本理论、能力理论和知识经济理论对企业边界的研究。最近国内学者也做出了重大尝试,主要有郭金山,芮明杰(2004)从社会心理系统的角度研究了企业心理边界;杨瑞龙等(2003)从企业间网络的角度探讨了企业效率边界;李海舰等(2005)从信息技术的角度认为,在信息经济条件下,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边际成本递减、边际收益递增,边际成本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无法相交,因此企业规模会趋向无穷,企业是无边界的;而曾楚宏等(2004)认为信息技术运用会引起企业边界的变动,但是变动的方向却受企业特征的影响。目前对于企业边界的研究,表现出企业内部边界和外部边界并重,由静态的企业边界到动态的企业边界的变化趋势,并提出了企业的垂直边界、水平边界、外部边界和地理边界的分类模式(罗珉,2004)。
虽然学者们的研究是深入的、独到的,但是未能就什么是企业边界以及企业边界该如何确定达成共识。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现实的复杂性以及还原论的研究方法使得人们无法全面、系统地认识企业边界的本质。企业是受众多因素影响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适应性动态系统,企业边界作为企业整体层面上所涌现出的行为现象,很难简单地从因素层面来加以判断和分析。因此,仅从单一视角来研究,不可能获得令人信服的结论。
当今,整个科学的发展正处在从线性的分析范式向非线性的分析范式转换的时期,作为非线性系统范式转化的主要内容的复杂性科学的产生与发展,正在成为各个学科发展的前沿领域。将企业组织作为复杂系统来考察和研究,应用复杂性科学研究成果加以类比、推理,从中提炼出新的企业管理思想、原理,已经得到管理学界和经济学界越来越多的认同(Paul,2000)。企业边界是企业系统的一个重要的表现形式,其研究也需要从复杂性科学等现代科学发展的成果中吸取新的“营养”,寻求新范式,并在新范式基础上发展新的理论和方法。本文将运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和企业复杂性与环境复杂性关系的研究成果,提出企业关系边界的概念,通过计算机仿真模拟,分析和验证在不同主体关系模式下,企业关系边界的变化趋势,说明竞争与合作对于企业关系边界扩张的积极作用。本文研究成果可为企业边界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也可为企业理论研究以及企业边界探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视角下的企业边界
1.作为复杂适应系统的企业
Holland教授认为复杂适应系统(Complex Adaptive System,CAS)是指“由用规则描述的、相互作用的主体(Agent)组成的系统”,构成系统的主体在形式和能力上总是千差万别的,随着经验的积累,不断改变其规则来适应环境,主体的适应性是“复杂适应系统生成复杂动态模式的主要根源”。虽然复杂适应系统具有普遍性,其特征很多,但是国内外学者们对CAS基本特征的认识却比较一致(宋学锋,2003),经过对国内外研究的整理、分析,CAS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结为:①系统由许多并行活动的主体组成,这些构成单元具有智能性,并且不断地与环境、其他主体交换物质、信息、能量等。②具有多层次性。一个层次的主体是更高层次结合体(主体)的组成部分,但是层与层之间具有相对独立性,层与层之间的直接关联作用较少。③主体能通过结果的反馈和经验的积累,不断调整作用关系的规则,具有动态学习能力。④主体会根据自己的认知模型做出预测,这些认知模型随着系统演化获得提炼和提高。⑤追求局部优化和不断改进。在复杂适应系统内有很多小生境(Niches),每个小生境可以为一个主体开发并占有,因此,系统有追求局部优化的倾向。⑥随机性和确定性的统一。随机性首先表现为环境刺激的随机性,其次是主体反应的随机性。虽然复杂适应系统充分考虑了随机性,系统没有规定确定的演化目标,但是在一定刺激下,它向哪个方向发展是确定的(陈禹,2001)。⑦复杂适应系统是动态变化的。复杂适应系统总是处于变化、转换、调整之中,系统的变化受到主体数量、行为规则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强度和多样性的影响。⑧复杂适应系统内外部主体的作用关系是非线性的。由于非线性相互作用导致的竞争与协同,才会形成具有整体性的矛盾体系,才会有系统的牵一发而动全身。
什么样的企业才是CAS,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也许还不存在统一的标准(刘洪,王玉峰,2006)。但是,笔者认为,如果一个企业拥有上述的全部或部分特征,就可以看成是CAS。
企业是由投资者、经营管理者、员工以及供应商、消费者、规制者等利益相关者组成的超契约联合体,这些利益相关者都是企业活动的主体。他们具有环境识别能力、问题判断能力、自主决策能力和采取行动等能力,能根据自身所处的环境,做出适应性反应,调整与其他主体之间的作用关系规则。员工与员工相互作用组成部门,如生产部门、销售部门、财务部门、研发部门等,部门与部门相互作用联结成企业,企业与环境中其他类似的企业相互作用形成行业,具有明显的层次性特征;员工之间的情感交流与相互学习,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以及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与竞争,这种同一层级内的水平联系与相互作用是企业最重要的日常活动,它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进程与业绩指标,但是企业的发展状态又不能够根据其组成单元的情况简单推测出来。环境变化的复杂性和动荡性,选择的随机性,以及企业内外部主体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关系,决定了变化的永恒性,主体行为结果的不确定性、非因果关系。使复杂适应系统容易产生“蝴蝶效应”,小的变化可能会引起大的后果,从而导致企业的长期状态的不可预测性。企业未来的状态主要取决于企业的背景和历史,即企业发展的动力学机制,这是企业成功与否的关键。显然,企业具有CAS的大多基本特征,因此,可以运用CAS理论加以研究、探讨。
2.企业的关系边界及特点
在主流的组织理论里,边界往往被描述成一个组织终止的地方和该组织所处的环境开始的地方(Pfeffer & Salancik,1987)。学者们往往“出于自己的分析目的而自觉地构建了一种概念框架”(Laumann,Peter & David,1983),企图把边界描绘成一种分开组织和其所处环境的稳定秩序,并由此为出发点,分析得到自己所预期的清晰的企业边界。然而,在现实的经济社会中,我们根本看不到清晰、稳定的企业边界,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越来越倚重于那些与企业活动有关的所有信息单元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所组成的n维向量空间(黄泰岩,牛飞亮,1999),因此,理论界必须要从热衷于“行政边界”的研究转到由投资者、经营管理者、员工以及供应商、消费者、规制者等利益相关者组成的关系网络——企业的关系边界及其变动规律的研究。
一般而言,行政边界是指企业行政管辖的限度与范围,如图1中的实线所示。它强调的是企业行政管理权限,即企业能够管到哪里,哪里就是企业的边界。而关系边界是指利益相关者在特定情形下的互动行为而建立起来的关系网络的限度与范围,如图1中的虚线所示。它强调的是关系网络构建,即企业的关系网络建到哪里,哪里就是企业的边界。行政边界着重针对的是企业内部利益相关者,没有充分考虑到外部利益相关者,所涵盖的范围比较狭窄,并且内部利益相关者相对比较稳定,可识别性高,因此行政边界比较清晰、稳定。对于关系边界而言,它不仅涉及内部利益相关者,而且充分考虑外部利益相关者,并且是针对互动行为进行而建立起来的关系。所以,和行政边界相比,关系边界所涵盖的范围更广,具有模糊性和动态变化性。
图1 企业的行政边界与关系边界示意
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关系边界:一是关系边界是有形的,所谓“有形”指的是关系边界具有可识别性,如利益相关者(网络中的结点)数量、功能协同、资源调配等范围;二是关系边界又是无形的,所谓“无形”指的是那些从外部无法识别,但又能影响各结点行为的诸多因素,如互动规则、运行机制、合作文化等。与传统企业边界相比,企业的关系边界具有以下特征:
(1)边界是动态变化的。作为复杂适应系统的企业,其边界必须要从企业与其环境共同构成的更大范围的系统视角来考察,那么,构成企业的主体就不局限于企业内部的行为主体,还包括与企业相关的外部行为主体,即将外部环境内生化。与企业相互作用的外部行为主体是动态变化的,所以企业边界是动态变化的。复杂适应系统的企业的理念是“不为所有,只为所用”。然而,传统的企业边界常常是明确清楚的、可视的,比如判断一个人是否属于企业就是看其劳动关系是否在企业内,对于传统企业来说所持的观点是“我们有多少员工”,而对于复杂适应系统的企业来说所持的观点是“有多少人为我们企业工作”(刘洪,王玉峰,2006)。
(2)边界是模糊的。从单个企业来看,在某一时点上,其边界是清晰的,但是多个企业之间的关系边界可能呈现出交错、重叠等复杂特征,其中还交织着人际关系,关系总是呈网状的,相互重叠的,因而关系边界是模糊的。另一方面,企业总是处于动态的演进之中,即使某一时点的企业边界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平衡,那也是动态平衡,伴随着环境内生化、企业外生化以及涌现现象的出现,使得这一时点和下一时点的企业边界可能会截然不同,即便是在瞬间,也依然存在着不断的更新与变化。因此,无法用静态的观点准确地把握企业边界,企业边界是模糊的。
(3)边界具有渗透性。企业是由利益相关者组成的复杂的、多维的立体结构,这种空间结构使得更多结点有机会直接与环境接触,企业与环境的“接触面”更大了,因此,环境中的信息和能量更容易渗透到企业内部。对企业来说,关系网络就是关系资本,是收入的源泉,企业会积极鼓励其成员与环境建立各种关系,因此,外部主体易于渗透到企业内部,成为企业的一员;同时,随着网络结点与其他企业关系的建立以及松散的组织结构,使得该结点易于脱离企业,成为其他企业的一员,即企业成员的向外渗透。在传统理论中,只有部分员工有机会与环境直接接触,如市场营销部门等,因此,信息和能量难以渗透到企业内部。同时,行政式管理和严格的组织结构,使得企业成员与环境中的主体很难实现相互渗透。
(4)边界是路径依赖的。戴尼斯·迈拉特、奥利费。克莱瓦塞和布鲁诺,莱克格等认为关系网络是一个动态的、依照一定的路径依赖而不断演变的历史过程。从个体的角度,企业成员在相互作用联结成企业时以及在企业的日常运作中,员工总是会根据自身所拥有的知识、经验有选择性地寻找作用对象,在找到作用对象后,和对象建立何种联系,联系的强度该如何等问题都是依据历史做出的,所以,个体决策是路径依赖的。因此,企业的关系边界也是路径依赖的。从企业的角度,随着企业的成长,长期积累的经验会以惯例、规章、制度等形式存储在企业的记忆中,企业的任何行为都要受到这些经验的影响。在企业成长阶段,它会对企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提高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和促进企业关系网络的扩张,但是,在企业走向成熟后,它会阻止任何有悖于企业历史的变革,从而阻碍企业的发展,降低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和引起企业关系网络的萎缩。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历史决定了现在,企业的关系边界是路径依赖的。
既然企业的关系边界是动态变化的、模糊的,具有渗透性和路径依赖性,那么,企业的关系边界该如何度量呢?Laumann(1983)给出了界定企业边界的三个特征:行为者(结点)的特征、结点之间的关系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活动特征。行为者特征强调的是界定成员资格的标准,即企业成员与非企业成员;关系特征通过界定特定社会关系中的行为者来确定系统的边界,互动频率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指标,系统边界置于互动网络的“某些薄弱的位置”(Homans,1950);活动特征认为当个体穿越系统边界时其活动会发生变化,边界与活动控制是相统一的(Pfeffer,Salaneik,1987)。关系特征和活动特征关注的是界定企业的行为标准,而行为者特征着重强调的是成员资格。根据Laumann的思想,本文将表征行为标准和成员资格结果的企业关系网络中的结点(利益相关者)数量,作为衡量企业关系边界的主要指标。
三、主体关系模式对企业关系边界的影响
1.主体关系模式
Alexander认为模式首先是描述了一个环境中不断出现的问题,然后提出了该问题的核心解决方案。通过这种方式,你可以无数次地使用那些已有的解决方案,无需再重复相同的工作。因此,模式就是对常见问题的通用解决方案。主体关系模式,是指在特定的群体内部,针对关系冲突的解决方法中,被广泛接受并成为个体成员习惯的关系准则。群体内部特定关系模式的形成前提,是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互动行为。在一个随机配对的行为空间中,某种行为关系有效率的事实,会被其他个体所察觉并学习模仿。而当该类关系在更广范围和更频繁的互动行为中被接受时,该关系就会逐渐演化为一种关系模式。关系模式得以形成,源于个体认知共识的形成,也即针对特定行为群体认知所具有的某种共享的意义和知识。从竞争与合作两个维度,可以把主体关系模式分为三类:竞争对抗模式、合作依赖模式、竞合互动模式,如图2所示。
图2 主体关系模式分布
竞争对抗模式是指群体内双方或多方为了夺取同一目标而相互超越的内在联系,常常表现为:对于共同期望的稀缺资源的夺取而展开的竞赛、争夺和角逐。它强调的是“你死我活”、“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片面地夸大了竞争的作用,忽视了系统内部、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共存、依赖和共生,容易引起群体内部的过度竞争。合作依赖模式是指个体为了达到对自己有利的目标,而依靠群体中其他个体的内在联系。它钟爱的是“步调一致”、“无差异”的合作关系,片面地夸大了合作的作用,从根本上排斥竞争或贬低竞争,容易引起群体内部的过度依赖。竞合互动模式是指为了提高群体的生存能力,一方面建立合作的内在联系,通过合作共同进步,依靠合作共同应对外部挑战;另一方面建立竞争的内在联系,通过竞争来激发个体的积极性,依靠竞争达到优化种群的目的。它认为合作是系统的基本要求,竞争是系统发展的动力。如果只有竞争没有合作,整个系统很快就会分崩离析;如果只有合作没有竞争,系统无法优化。只有通过合作一竞争,系统才能走向繁荣(罗珉,2004)。
因为企业具有复杂适应系统的特征,要在自然界观察和实验是非常困难的,更难以用数学分析的方法求解。但是,通过构建多主体模型,使用计算机来仿真模拟是个行之有效的解决途径。
2.企业的多主体模型构建
多主体模型是用计算机仿真软件产生分布于计算机屏幕的许多主体,然后让这些主体按照一定的规则发生相互作用。本文将构成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看成是相对独立的主体。
现实生活中的主体总是异质的,即不同的主体在性质或行为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或扮演不同的角色。本文中主体的异质性具体表现为:主体拥有不同的收入一闲暇偏好:主体的初始努力水平存在差异,而且具有可调节性。由于协同效应使得主体合作生产的总产出大于他们单独生产所得的产出之和,在相同的努力水平情况下采用合作生产方式能增加收益,所以,主体会自组织成为一个企业,彼此合作进行生产。但是,当合作生产时,每一个成员的各自贡献不可能廉价地观测和精确地分解,因此,无法做到报酬支付与企业员工的边际产出相一致。为了达到简化收入分配的目的,企业往往采用某种收入分配方式或某几种分配方式的组合。虽然理论上,任何一种分配方式或者几种分配方式的组合,都不可能做到边际收入一边际产出完全匹配。但是,在不同的收入分配方式导向作用下,会导致员工之间竞争与合作强度的巨大差别,促成不同的主体关系模式。
按照Axtell(1999)的观点,个体对收入—闲暇的偏好是内生的、既定的;个体效用是收入与闲暇的函数,可用Cobb-Douglas函数刻画;收入和闲暇是对立统一的。一方面,个体越努力,收入越高,效用水平越高;另一方面,个体努力水平越低,闲暇越多,效用水平越低。因此,收入与闲暇是对立的。但是,个体可以调节自身努力水平,使收入与闲暇达到一个平衡点。当单独工作时,收入多少仅取决于自己的努力水平,因而个体只会根据自身的收入一闲暇偏好的大小调节其努力水平,以使自身效用最大化。当组成企业时,收入多少不仅取决于主体的努力水平,而且更主要地受他人的努力水平(本文称之为“非我群体”努力水平)和收人分配政策的影响。因此,主体须根据自己收入—闲暇偏好的大小和他人的努力水平,调整自己的努力水平.以使自身效用最大化。
基于上述思想和Axtell的企业模型假定,本文采用NetLogo3.1.3软件编写程序模拟主体关系模式对企业关系边界的影响。主体通过加入或离开企业以使自身的效用最大化,具体说明如下:
(5)假设存在三种分配方式,在第一次模拟时,企业中实行的是平均分配,那么第j个主体的效用水平为:
(1)
(6)第二次模拟时,企业中实行的是按劳分配,那么第j个主体的效用水平为:
(2)
(7)第三次模拟时,企业中实行的是岗位与绩效相结合的收入分配方式,那么第j个主体的效用水平为:
(3)
其中0≤λ≤1,λ为岗位工资在总产出中所占的比重(模拟中λ=0.6),1-λ为绩效工资所占的比重。为了模拟方便,本文假定岗位是同质的,因此,岗位工资是相同的;绩效工资是依据个体的努力水平分配的。
(8)为了自身效用最大化,主体会根据“非我群体”的努力状况调整其努力水平。对(1)、(2)、(3)式求导,计算出个体效用最大时所对应的努力水平即是企业中主体的最优努力水平。
(9)如果企业中主体达到最优努力水平时所对应的效用水平值小于单独工作时的效用水平值,则该主体脱离企业。
3.计算机模拟及结果分析
在模拟中,假定资源是分布在一个40×40的正方形区域内,并且环境参数是恒定的:区域内只有一个企业,用一个半径为5个单位的圆形区域表示;主体的“视力”值随机地分布于[0,5]范围内,处于独立工作状态的主体,如果其离企业的距离小于或等于其“视力”值,则该主体加入企业,其他独立工作的主体,以其“视力”值为步长随机游走。每一次模拟过程分为100阶段,通过调节分配政策来形成不同的主体关系模式,记录在不同关系模式下企业关系网络结点的数量,分析和探讨主体关系模式对企业关系边界的影响。
(1)合作依赖关系模式下的企业关系边界。当实行平均分配方式时,个体收入是企业总产出和企业人员总数的函数。然而,在模拟过程中的任何一期中,主体的个数是一定的,所以个体的收入只取决于总产出。根据模拟假设,企业总产出是企业总努力水平的函数,因此,主体的收入依赖于企业的总努力水平。企业总努力水平又是个体努力水平和“非我群体”努力水平的加总,而个体努力水平和“非我群体”努力水平相比,所占比重很小,因此,在平均分配方式下,主体的收入主要依赖于他人的努力状况,主体之间的关系是过度依赖关系。企业的网络结点数的演变曲线如图3所示,呈现出明显的不规则变动,而且数量比较小,即企业的关系边界逐渐萎缩变小。
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可分为两个层次:从个体角度,在合作依赖的关系模式下,要想使自己的效用水平得到提高,最优的选择是他人努力,我不努力,我去分享他人的劳动成果,这样不仅能够得到一定的收入,而且还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闲暇。然而,企业中所有个体都会存在着同样的动机,其结果只能是所有人都不努力,企业总产出的快速下滑,个体收入水平的不断下降,最终导致企业中个体的效用水平要低于环境中个体的效用水平,企业成员不断地与企业脱离关系,关系边界不断变小。从企业角度,平均分配方式使企业行为缺乏变化性,导致企业的适应能力下降。刘洪(2003)认为企业采取什么行为,依赖于它所处的环境条件。当一个企业的行为变化性不能满足环境变化性的要求,该企业的生存能力就会降低。在模拟中,环境中的主体之间以及企业与环境中的主体之间是动态的竞争关系,而企业中主体之间是单一的过度依赖关系,环境的复杂性程度要高于企业,因此,企业就处于非常不利的位置,不得不收缩边界。
图3 合作依赖关系模式下企业网络结点数的演变
(2)竞争对抗关系模式下的企业关系边界。当实行按劳分配方式时,个体收入水平是企业总产出以及个体的努力水平在总努力水平中所占比重的函数。换句话说,个体收入水平主要取决于自身努力水平与他人努力水平的对比,这种利益分配方式的直接后果就是个体之间的竞争对抗。在这种关系模式下,企业网络结点数的演变曲线如图4所示,和合作依赖关系模式相比,竞争对抗模式下网络结点数量有很大的提高,企业的关系边界有扩大的趋势,但是增长比较缓慢。
图4 竞争对抗关系模式下企业网络结点数的演变
从个体的角度,既然主体能够自组织成一个企业,就一定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协同作用。在模拟过程中,协同主要体现在,企业总产出是总努力水平的函数,而不是个体产出的简单加总,企业的总产出要大于个体单独工作的产出之和,从而使得个体以一定的努力水平在企业中工作所得到的收入要比单独工作状态下的要多,因此,环境中个体会不断与企业建立关系,涌入到企业,这可能是导致关系边界不断扩大的最主要原因。但是,从另一方面看,企业中的个体收入主要取决于自身努力水平与他人努力水平的对比,使得个体之间竞争对抗关系占有明显的主导地位,因此合作难以深化,难以实现更大程度的协同,这可能是关系边界增长缓慢的原因。从企业的角度看,虽然企业中占主导地位的关系模式是竞争对抗关系模式,但是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合作依赖关系,而环境中的个体之间仅仅存在着竞争对抗关系,因此,企业复杂性程度要高于环境,企业处在相对比较有利的位置上,企业的关系边界有延展的趋势。
(3)竞合互动关系模式下的企业关系边界。在岗位与绩效相结合的收入分配方式下,主体收入来源于两个方面: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模拟中,总产出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用于分配岗位工资,它是平均分配给每个主体的,保证了企业的每个成员都能得到一定的收入,成就了员工之间合作依赖关系;另外一部分总产出用于分配绩效工资,它是按照主体对企业总产出贡献的大小来分配的。模拟中,实质上就是按劳分配,它推动了企业员工之间的竞争,“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成就了员工之间的竞争对抗关系。和前两种分配方式相比,这种分配方式不仅要求员工之间相互合作,也突出员工之间的相互竞争,因此,它促成了员工之间竞合互动的关系,在此模式下,企业网络结点数的演变曲线如图5所示,呈现出明显地随时间递增的趋势,和前两种关系模式相比,优势明显。
从个体的角度,在岗位与绩效相结合的分配方式下,员工之间合作依赖不仅仅是总产出与总努力水平相对应而体现出来的简单协同关系,而且总产出中的相当一部分是按岗分配的,模拟过程中是平均分配给每个主体的,这使得企业中每个主体都能得到一定的收入,无论是能力强的,还是能力弱的,因而员工之间的合作强度加大了:另一方面,总产出的另外一部分是依据员工的贡献分配的,这易于实现企业内部的优胜劣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让能力强的主体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因此,竞合互动关系结点数的演变模式是“强者优先、兼顾弱者”,企业中所有个体的效用水平都能得到提高,因而环境中的主体不断涌人到企业,而企业中的主体一般不愿意离开企业,从而导致关系边界不断扩张。从企业角度,企业中不仅存在竞争关系,还存在合作关系,而且两者的强度都比较大,然而环境中的个体只存在竞争对抗关系,因此,企业复杂性程度要高于环境,企业就处于非常有利的位置上,不断快速延展边界。
图5 竞合互动关系模式下企业网络结点数的演变
经过对模拟数据的处理,得到三种主体关系模式下企业关系边界的变化趋势,如图6所示。
图6 不同关系模式下企业关系边界的变化
四、结论
传统观念认为企业边界就是企业行政管辖的限度与范围,即企业的行政边界。在这种观念指导下,企业更多关注的是控制力,在界定企业边界时,没有把供应商、消费者、规制者等外部利益相关者考虑在内,更多时候是把他们归类于市场或外部环境因素,因而导致了“企业和市场”或“企业与环境”的二分法。而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则认为,投资者、经营管理者、员工以及供应商、消费者、规制者等利益相关者都是企业这一系统的活动主体,不同主体之间以及主体与它的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和互动行为而建立起来与维护是企业边界管理的重点,而关系网络的建立与维护又依赖于主体之间的关系模式。因此,企业管理者必须选择与培育积极的关系模式,从而帮助组织实现发展的目的。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企业是由投资者、经营管理者、员工以及供应商、消费者、规制者等利益相关者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所组成的关系网络,关系网络的限度与范围决定了企业关系边界的限度与范围。企业的关系边界是动态变化的、模糊的,具有渗透性和路径依赖性。
(2)企业的利益相关主体的关系模式对企业关系边界有着重要的影响。合作依赖关系模式易于引发员工之间的过度依赖,导致个体产生“社会化惰性”——“搭便车”,企业的关系边界呈现出不断缩小的趋势;竞争对抗关系模式易于导致过度竞争,员工之间的合作不能深化,个体为了与他人竞争,往往会保留对自己有用的信息、知识等,不与他人共享,所以,企业的关系边界也不能快速增长:竞合互动关系模式有利于实现竞争和合作的动态平衡,促使企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一般会伴随着企业的关系边界的快速扩张。
(3)竞合互动关系模式下,竞争和合作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随着环境的改变,竞争与合作的动态平衡位置会发生变化。企业应该在促进合作深化的同时,推动竞争的强化,使竞争和合作迈向更高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