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价值启迪论文

新时代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价值启迪论文

新时代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价值启迪

汤桂亭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6)

[摘 要 ]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是基于实践基础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在精神层面的能动创造,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对当代经济社会发展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新时代是社会矛盾转化、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时代,人民精神家园需要不断关怀,精神生活需要不断满足。为此,必须高度重视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时代价值,突显理想信念的导向作用,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关键词 ]新时代;精神生产;马克思;文化强国

一、马克思精神生产的基本内涵

精神生产是什么?马克思虽然没有对精神生产的概念做出明确的界定,但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集中体现在马克思一些著作中。马克思认为精神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方式,具有能动性、继承性、独立性、创造性和时代性等特征。精神生产不是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的唯利益,不是黑格尔唯心主义的精神至上,也不是费尔巴哈的感性的人的直观性。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是建立在马克思实践的唯物主义之上。首先,从马克思生产理论理解精神生产,生产包括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人口的生产、社会关系的生产。精神生产也是生产,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同样受生产的一般规律支配,同样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都为满足人们需要而服务。其次,从马克思唯物认识论角度,精神生产是区别人与动物的精神标志,是人的本质发展的延伸,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懂得满足自身和外部需要、学会追求美的人的超越性活动。可以说,没有精神生产,就没有人的存在和发展,就没有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人类文明的长河终将枯竭。最后,马克思将精神生产分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1](P72)和“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2](P72)等社会意识形式的生产。社会意识形态的生产为经济基础服务。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着实践的变化发展而不断深化。在知识经济时代,以创新为本质特征的精神生产逐渐突显主导作用,顺应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柴油机活塞上行过程中,压缩压力大小主要受进气工况、进气阀关闭滞后和燃烧室气密性(气阀密封性、活塞环与缸套气密性等)等影响。压缩终点压力的降低会影响柴油机燃烧性能,尤其是低转速低负荷区域的发火性能。

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是对前人精神生产理论的继承与发展。首先,李斯特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明确阐述精神生产理论,“精神生产者……他们在这方面的成就愈大,物质财富的产量愈大。反过来也是一样,物质生产者生产的物质愈多,精神生产就愈加能够获得推进。”[2](P140-142)这表明精神生产离不开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相互促进。其次,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从“物”的角度出发,认为劳动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来源和手段,是增加财富的必然途径,但这里的劳动不包括精神生产,割裂了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内在关系,忽视了人的精神价值,掩盖了精神生产的内在规律。再次,一些德国古典哲学家“把精神生产理解为‘人性’的张扬和超越,使之成为人的主体性生成的根据。”[3](P34)但他们推崇精神的至上性。黑格尔认为人的本质是“绝对精神”,高度赞扬了精神生产的主体的能动性,但它的不足在于黑格尔所说的“人”,不是现实的人,而是抽象的人,是活在内心的“绝对精神”。最后,费尔巴哈认为“要恢复人的本质,人不仅是类存在物也是社会存在物,从宗教视角认为扬弃异化是达到人和自然、人和人之间的和谐。”[4](P13)把精神生产的主体,即人从“天上”拉回“人间”,但费尔巴哈机械地、直观地、单向地看待人,没有把人当作实践的,当作活动的主体去把握。费尔巴哈“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5](P133)马克思在前人基础上批判、继承和发展,认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1](P72)精神生产源于决定了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生产,在这里的人们是现实的,处于社会关系的,并能扩大交往范围的社会人。

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绝非凭空遐想,而是基于实践的需要。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科学技术所推动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无产阶级革命需要。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超乎人的想象,它把世界上的一切都带进工业文明,卷进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中。“资本主义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6](P32)资本主义的发展为精神生产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生产手段。人们高度赞扬智慧,按照自己的尺度创造美,创造自己的历史,创造世界历史。三次科技革命使人的自由创新精神爆发于科技浪潮之中,突显了精神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但是,科技发展也引起人的异化和社会关系的畸形发展。大工业化满足了人的物欲,但一定程度上也生产出“标准化”“机械化”“单一化”的人。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激化,掩盖不了资产阶级为维护物质上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的欺骗性和误导性。资本主义导致一些社会文明过度物化,使人与人之间被蒙上“唯钱至上”的面具。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追求一个合乎人的本性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发展方式。资产阶级自己的掘墓人——无产阶级,为获得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必须正确处理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人的生产和社会关系生产的关系,构建实现全人类解放的学说,迫切要求马克思基于当时社会实践进行精神生产理论阐述,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便应运而生。

二、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认为精神生产的形成与发展取决于物质生产的方式和水平。一方面,“自由王国只是在由必需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來说,它存在于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7](P926)因此,精神生产存在于“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但这里所说的人们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们,他们受自己的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交往的一定发展。”[8](P524)故此,物质生产决定精神生产的发展,物质生产力在何种程度发展,精神生产就在何种程度反应和创造,物质生产为精神生产提供来源、动力和新课题,二者不可分割,互相影响。另一方面,精神生产具有一定的超越性。精神生产使人不再局限于物质,它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把人从封建枷锁中释放出来,人学会理性看待世界,发挥人的主体性作用,根据内在的尺度改造客观世界,创造符合自身目的和自身发展规律的物质世界。

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的终极目的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8](P185)在现实中真正的“自由活动”,占有自己的全部本质,是马克思精神生产的逻辑归宿和最高价值取向。物质生产不能实现人的完美,精神生产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需求是人参加社会活动的内在驱动因素,没有需求,人就什么都不会去做。精神生产是人性和人的本质对象化的需要,为人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人们特有的精神世界表明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人只有不停生产着情感、认知、意志,比如道德、哲学、艺术等,才能一定程度摆脱外在目的和物的限制,获得心灵的解放、升华和精神的饱满。除此之外,精神生产还是人的智力、创造力等能力全面提升的内在需要。无论是从步行到高铁和飞机,还是从飞鸽传书到智能信息,都确证着这种内在需要的创造性作用。

(二)精神生产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内在联系

刘莹[2]着重从清代社会风气、人文精神和审美风尚等外因影响和书法自律性的美学内因影响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指出最终导致清代的碑学日盛而帖学日衰的外在原因,首先当属当时的知识界学术风气的影响;其次,清代文人心中普遍的崇尚古雅的心态,也是碑学兴起并盛行的原因。内因方面,书法历经元、明后,自身也产生了厌弃旧学的心态。早在清代就已归纳出“元明尚态”的结论,元、明的书法风格确以姿态妍媚、茹含流丽为主,多是秀婉、风韵、圆逸、甜俗乃至纤巧、柔弱之作。也许是物极必反的作用,柔弱之后清人开始力主雄劲,妍媚之后的清人开始崇尚古朴。

(三)精神生产与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

理想信念是人类最深刻、最持久的精神力量,主导着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坚定的理想信念成为人克服困难,不懈努力、主动创造的决定性精神动力。党的十九大提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9]这是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保持纯洁性、先进性和战斗力的精神支撑,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党全国各民族人民凝聚力量、团结奋斗的精神动力。理想信念如同共产党人的“钙”,如果缺“钙”,党和国家事业将会出现危险和动力不足。最危险的动摇是理想信念的动摇。怀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是解决新时代复杂矛盾的崇高精神支柱,是新时代中国人主动进行精神生产、勇于伟大斗争、开展伟大工程的推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9]中国梦也是青少年一代的梦,中国精神的面貌,取决于青年的精神风范。社会理想高于个人理想,个人理想的实现是不断接近社会理想的过程。因而,广大青少年需要立足中国梦的广阔平台、树立符合时代、紧靠现实的崇高个人理想,脚踏实地,不懈努力,开创美好未来。

三 、新时代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价值启迪

(一)突显理想信念的导向作用

马克思认为精神生产处于一定社会发展运动中,精神生产愈先进,愈有超越性,就愈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精神生产发挥着规范社会活动的功能。作为社会发展的调和剂,它肯定社会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和规律性,维护社会结构的稳定和促进社会关系的发展。精神产品的生产、传播和消费,强化占统治地位的观念和精神,巩固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地位,缓和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达成安邦治国的理想。当政治观念上升为国家意志,法律原则成为治理社会有力的保障手段,道德、哲学、社会心理、风俗习惯等在社会中形成统一的观念性的约束力时,就能把人纳入到社会允许的范围内,指导和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精神生产具有革命的力量,起着催化剂作用。每一次社会进步,都依赖自觉的思想和观念的进步。没有精神生产主体自觉地批判现存社会制度的不合理成分,就无法革命地为社会制度的更新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南,也就难以冲破现存的狭隘的社会关系,也就不能推动社会改革。先进的思想和观念还具有预见性和超越性。人类文明社会运动过程,就是不断摆脱盲目愚昧的自觉的过程,在这过程中精神生产的超越性作用无疑避免了社会实践陷入自发的困境,使社会走向合乎规律的自觉的发展。精神生产是促进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创造性活动。

报警显示界面可以实时显示采集到的信号并作分析和报警。图4在人手触摸光纤情况下上位机界面采集到的时域波形。

(二)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价值观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得以存在和繁荣发展的精神家园和皈依。十九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精神的集中表现,在新时代中具有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精神引导,引导和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是一种价值导向,帮助人们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是一种生活方式,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使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又是一种行为养成,在人、社会、国家层次养成合理的活动原则。新时代是变革的时代,处于国内外矛盾转化深化的阶段。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引领作用,凝聚社会力量、达成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念,就要深层次理解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意识形态的结晶,是上层建筑的重中之重。中国共产党要牢牢抓住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就要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时代新人们的精神源泉和行动导向,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荣辱观,培育人们具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和新时代特质的思想道德修养。

(三)促使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认清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其最终目的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0](P95)发展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人的问题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问题,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是在不断摆脱人的物质生活困境的过程,摆脱单向、机械、无情的“物质人”“机器人”的过程,是不忘历史、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过程。精神生产使人从物的枷锁中解放出来,从单一走向全面,从“自发”上升到“自觉”。精神存在是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新时代,一些人面临精神信仰缺失、精神生产功利化、精神消费庸俗娱乐化、精神世界空虚的问题。解决精神问题就要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使人成为人。精神生产是生产具有强大自主创新能力、世界眼光、批判思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是生产流淌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血液、蕴含世界先进文化营养的中国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把物质扶贫和精神扶贫相结合,使扶贫与扶志相结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生产,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主体性,充分体现对人的尊重;必须注重展现精神生产产品的本真性,追求“真”“善”“美”;必须进一步落实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战略,增强素质教育的实质性效果。

(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带动作用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实力大大提高,逐渐发生了从“跟上新时代”到“引领新时代”的重要转变。这一重要转变的内在原因是文化发展。中国如何引领新时代的发展?文化引领是最深刻的、最持久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中国开创新时代发展的必行道路。正确认识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是走好这条道路的前提条件。“自”是根据自身实际,依靠自身力量,突出自己特色。“强”就是使自身的文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影响力、竞争力和创造力。文化自觉是我们对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文化发展规律的觉醒,对发展文化的责任担当;文化自信是人们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认同,对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文化自强是走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建设一个具有强大的文化创新力的文化强国。没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就没有文化自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落在实际行动。首先必须坚持主流价值观,进一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时代化。其次,贯彻落实人才强国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跨越时空,创造性发展中华文化,使具有现代价值的文化活力,满足人民的精神需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越发灿烂。除此之外,必须加大精神生产,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培育新型文化生长点,加强中外文化人文交流,增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最后,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手段,促进社会主义文艺发展,同时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防止低端、艳俗、无道德的精神产品对人们的污染。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的统一,是在面临国内外重大问题中不断增强中国话语力量的过程。“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11]

[参 考 文 献 ]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3]景中强.精神生产:人性的张扬与超越——对德国古典哲学精神生产理论的历史分析[J].河南社会科学,2004,(2).

[4]段菲菲.从异化的扬弃谈马克思对共产主义思想的原初论证——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例[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7,(6).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7]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10]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1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2).

The Value of Marxism Theory of Spiritual Production in the New Era

TANG Gui-ting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 541006,China)

Abstract : Based on practical foundation,Marxism Theory of Spiritual Production is an active creation on the level of spirits between human beings,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society and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nature.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it is still of vitally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value for contemporary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new era is where social contradictions are transformed and people pursue a better life. The spiritual homeland of people needs constant care and their spiritual life needs to be continuously satisfied. Therefore,we must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value of Marxism Theory of Spiritual Production in this era,highlight the guiding role of ideals and beliefs and the leading rol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promote the free and all-a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and build a culturally strong country.

Key words :new era;spiritual production;Marx;culturally strong country

[中图分类号 ]A81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9/j.issn.1004-5856.2019.02.003

[收稿日期 ]2018-06-07

[作者简介 ]汤桂亭(1994-),女,广西贵港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研究。

[文章编号 ]1004—5856(2019)02—0019—04

责任编辑:张 庆

标签:;  ;  ;  ;  ;  

新时代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价值启迪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