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末中国哲学研究重大问题检讨之六——人学研究(笔谈)——人学的可能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学论文,笔谈论文,世纪末论文,中国论文,重大问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内近年来兴起的人学思潮,给哲学的发展带来了一缕清新的空气。然而,对于这一思潮的意义,很多人仍心存疑虑,不置可否,甚至认为,这种提法本身并不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新东西。人学之所以面临如此境遇,不仅因为当代中国哲学的人学形态尚处酝酿阶段,还远远没有完成,更重要的在于,“人学的可能性”问题并没有得到足够深入和充分的挖掘,人们对人学的根据和理论前景尚缺乏自觉的把握和足够的信心。本文试图悬置人学理论的具体观点,集中考察人学的可能性。
人学的兴起是在两个理论层面展开的,一是在哲学观层面,人学被定位为当代哲学的主流形态,另一个是在具体的哲学理论层面,人学,作为与其它哲学形态并存的一种哲学形态,正在被现实地建构着。人学哲学观的确立,使具体的人学哲学走向自觉,具体人学哲学的建构,使人学的哲学观得以丰富和确证。二者结合在一起,规定了人学的理论取向和具体内容。由此,对人学可能性的追问便可归结为对这两个层面的理论前提的追问,即,作为哲学观的人学是如何可能的?作为具体哲学形态的人学是如何可能的?
一、作为哲学观的人学的可能性
人学,作为一种哲学观之所以可能,就在于其承诺了人学与哲学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人学与哲学在本体论上的一致性,这为哲学的人学定位提供了可能性;二是人学与哲学的一致性在哲学发展过程中,经常被遮蔽,这为哲学的人学定位提供了现实性。
哲学是反思的,人学是关注人的,那么凭什么断言人学与哲学在本体论上具有一致性呢?
首先,真正的哲学必然具有人学底蕴。哲学之所以为哲学,就因为哲学不同于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是自觉反思的理论思维形式。科学假定存在不依据于人的思想而独立自存,以外部的存在为对象,力图使思想符合于存在,构成关于存在(实存及其必然性)的思想(知识),科学不是自觉反思的思维形式;而哲学则以思想本身为对象,反过来而思之,是对思想的思想,是自觉反思的理论思维形式。
科学之所以不反思或者说不自觉反思,是因为在科学思维中假定了思想与存在的二元对立,存在是思想之外的独立自存的存在;哲学之所以自觉反思,是因为在哲学思维中假定了思想与存在的内在同一,思想既是思之主体(能思者),又是思想的对象(存在、被思者),当思想以自身为对象进行反思时,就是思想的自身回归、自我丰富和自我发展。
为什么科学坚持思想与存在的二元对立,是非反思的,而哲学自觉思想与存在的内在同一,是反思的呢?根本原因在于哲学是真正以人的方式把握人的理论思维形态,而科学虽然也关注人,但由于只关注人的存在的一个方面,是对人的存在的遮蔽和遗忘。
人的存在,既不同于纯粹自然的虚幻的物的存在,也不同于纯粹精神的虚幻神的存在,而是自然性与精神性内在同一的现实存在。正因人是自然性与精神性的内在同一,人才既是主体,又是对象,才能以自身为对象进行自我创造、自我完善。
正是以人的方式把握人,哲学才有了自身的生存论根据,敢于断言思想与存在的内在同一,才能以思想为对象进行自觉的反思活动。而以人的方式把握人,正是人学恪守的信条。可以说,哲学之所以是反思的,是因为哲学是人学的,真正的哲学必然是反思的哲学,必然是具有人学底蕴的哲学。
其次,真正的人学必然具有哲学的维度。
人学,并不仅仅意味着对人的关注。在哲学史上,没有哪种哲学否认自身对人的终极关切,在这一意义上,任何哲学都是人学,甚至科学、宗教也都关注人,都是人学。如果把人学仅仅看成是关注人的理论形态,那么,人学的提出也就失去了意义。
人学并非简单关注人的哲学,而是以人的方式关注人的哲学。那么,人的独特存在方式是怎样的呢?人与物的存在有本质不同,物的存在遵循“本质先于存在”的原则,物永远是其所是,遵循物种的既定本质活动;人的存在遵循“存在先于本质”的原则,人既是其所是,又是其所不是,人的活动并不必然遵循任何先在的本质,人在自己的活动中自己创造自己的本质。物之所以是给定的,不变的,就是因为物的活动总是指向外部对象,无法指向自身;而人不仅能以外界事物为对象,而且还能以人自身为对象,人不但有对象意识,更重要的在于人有自我意识。人不仅活着,还不断地理解着自己的活动。人在人的自我了解中存在,在自我理解中创造着自己的生活。可见,人的自我理解对于人的存在来说至关重要。人学以人的方式关注人,不能不关注人的自我理解。
人学关注人的自我理解,并非要给人提供一种固定的自我理解框架,勿宁说,人学要把人的自我理解作为问题,力图推动人的自我理解。人的自我理解对人的存在至关重要,这并不是说,有了确定的自我理解,人的问题就解决了,相反,固定的僵化的自我理解不但不能确证人,反而会束缚人的自我创造。人的自我理解是一个不断开放的过程,这样,人才能保证自身的自我创造本性,才能以人的方式存在,不致沉沦为物。如果把人学理解为关于人的知识,势必使人学偏离人自身。真正的人学应该是推动人的自我理解的理论形态。人学要推动人的自我理解,必先以人的自我理解为问题,对人的自我理解不断进行反思和追问,而这时,人学就是反思的,具备了哲学的维度。
可见,人学之所以是人学,就在于人学是对人的自我理解的反思和追问,真正的人学必然具有哲学的反思维度。
人学与哲学的内在一致性,使人学的哲学观成为可能,这就意味着,任何哲学在本性上都应该是人学。那么,为什么人学作为一种哲学观,近年来才被提出来呢?
之所以有人提出把人学作为当代哲学的主题形态,是因为,一方面,现代西方哲学的生存论转向不断启示和确证着人学的哲学观,另一方面,在中国哲学界,人学与哲学的一致性常常遮蔽着,人们在理解和建构哲学的时候,往往从科学的方式出发,忽视和抹杀了哲学的人学底蕴,结果使哲学变成了客观的见物不见人的知识体系,失去了其应有的反思批判精神,无法推动人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可以说,人学哲学观的提出,在当代中国哲学界有着深刻的现实基础,哲学的人学化倾向是当代中国哲学发展的现实需求。
二、作为一种哲学形态的人学的可能性
人学不仅仅是贯穿于众多哲学形态中的一种哲学理念,更重要的是,人学也是一种具体的哲学形态。然而,必须看到,目前国内人学理论的建构尚不能令人满意,主要问题在于,提出了人学的哲学观后,在具体的理论建构方面难以找到恰当的契入点,难以形成系统的人学理论,这使人学的哲学理念也受到质疑。
那么,作为具体哲学的人学是如何可能的呢?
首先,要有关于人的问题意识。人学不是关于人的知识体系,而是推进人的自我理解的一种理论探索活动。人是在自我理解中存在的,人的自我理解规范着人的存在,然而,人的自我理解往往蕴含在思想和行动的最深处,很难成为意识的对象。这就造成了人的自我理解的双重意义:在积极意义上,它是人的活动的基础;在消极意义上,它又构成了人的活的限度,僵化的自我理解,如果不接受自觉的审视,就会成为束缚人的创造性的力量。这就要求人学自觉把人的自我理解作为对象和问题,反思蕴含在人的活动中的自明性的自我理解,追问其根据,使其走向自觉,实现向更高层次的飞跃。
其次,要有关于人的本体论把握。人学要想把人的自我理解作为问题来进行审视,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必须形成对人自身的本体论把握,否则,就无权就人的自我理解提出问题。要明确人的本体论规定,必须回到生活世界,丰富人的本体性体验,强化人的本体性关怀,敞开人的本体性理解。只有不断确证人的存在,人为何在,人如何在,在体验人、关怀人和理解人的基础上,人的问题意识才会形成,人的自我理解才能实现飞跃。
最后,要有开放的理论视域。人学在当代哲学发展中的意义并不意味着人学可以成为统摄、规范其它话语方式的元话语。人学以人的本体论把握为基础,对人的问题的追问,是以生活世界为基础的,而生活世界又是具体的、历史的、开放的,因此,任何人学理论对于其它话语方式来说,不是进行教化的权威,而是对话的一种声音,是众多话语中的一种话语。人学在本质上应是开放的,只有开放的人学才是有生命力的人学。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人学,无论作为一种哲学观,还是一种具体的哲学形态,都有着深刻的本体论根据和现实基础,有着广阔的理论前景。人学理论的提出和建构对于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