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际马克思大会看西方左翼马克思主义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左翼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大会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4年9月28日—10月2日,第四届国际马克思大会在巴黎召开。对于这次大会,国 内理论界很关注。您连续几次率团参加国际马克思大会,身临其境,一定有很多切身的 感受和体会,同时也对西方左翼思潮有更深刻的了解和把握。那么,国际马克思大会是 在什么背景下召开的?主要研究哪些问题?有什么值得我们关注的理论动向?
●为使大家对国际马克思大会的情况有一个较系统的了解,我先把几届国际马克思大 会简要地介绍一下。
国际马克思大会每三年召开一次,是由《当代马克思》杂志发起的国际性学术会议,参加者大都是带有左翼倾向的马克思主义者。1995年9月27日,世界马克思主义者为了纪念恩格斯逝世100周年在巴黎召开了首届国际马克思大会,主题为“马克思主义100年——回顾与探索”。大会由法国《当代马克思》杂志发起,联系了法国和世界各国近百家与马克思相关的刊物和研究机构、世界各地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和同情者近500人。这次大会除了对百年来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进行回顾和总结,对苏东国家“现实社会主义”的崩溃进行反思之外,集中主要力量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新特征,在此基础上强调马克思主义不仅是批判资本主义的象征,而且作为批判资本主义的工具至今仍然是有价值的。当时法国最有影响的两大报纸《人道报》和《解放报》的新闻标题分别为:“马克思引起了轰动”;“马克思没有死——这次成功的大会使我们得以测试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性:它集结了全世界的知识分子和广大的公众,证明马克思获得了新生”。尽管参加大会的人们具有不同的政治倾向、属于不同的学术流派,但他们都愿意自称是 马克思主义的拥护者。会后会议成果以专著和论文集形式发表,主要有:《学者和革命 家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哲学家路易·阿尔都塞》、《关于比埃尔·布迪厄》、《 资本的动力——本世纪美国经济史》、《超越资本主义》、《埃奈斯特·曼德尔的马克 思主义》、《从奴隶制到雇佣劳动制》、《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中的革命与民主》、《 一般理论》等。
1998年9月30日—10月3日,由法国《当代马克思》杂志、法国全国科学研究中心、法国大学出版社发起召开的第二届“国际马克思大会”在巴黎举行。《人与社会》、《先将来时》、《思想》、《出路》、《新女权主义问题》、《共产主义批判》、《M》、《政治评论》、《经济学家的呼吁》等法国左翼杂志参加了会议的筹备和组织工作。来自30多个国家的近500名学者参加了会议,大会共收到论文200余篇。大会召开了三次全体会议(议题分别为:剥削、排斥:今日社会阶级;新自由主义批判;取代资本主义的抉择),组织了76场小型研讨会和题为“21世纪”的专题研讨会(议题为全球化与新国际主义)。讨论分历史学、哲学、经济学、政治科学、社会学、法学、文化学和马克思主义研究8个学科进行。中国学者向大会提供了由中央编译局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的《 共产党宣言》电视专题片。会议期间还举办了马克思画像展览和有几十家杂志社和出版 社参加的书展并出售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和马克思主义研究著作、杂志和光盘。
2001年9月26—30日,第三届国际马克思大会在法国巴黎第十大学举行。这次大会是由法国《当代马克思》杂志发起,并联系世界近百家马克思主义刊物、研究机构和大学联合召开的。30多个国家的600余名学者参加了大会。大会主题为资本与人类,共召开了 三次全体会议,议题分别为: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超越资本主义与人类。大会分人类学、文化学、法学、教育学、生态学、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研 究、历史、语言/文学、社会运动、哲学、心理分析学、社会关系、政治学、社会主义 、社会学等学科和专题,组织了120场小型研讨会,对当代资本主义进行了多学科考察 。
2004年9月28日—10月2日,第四届国际马克思大会在法国巴黎召开。大会主题为“帝国主义战争和社会战争”,来自世界各地的近千名专家学者参加了大会。会议分为社会学、法学、生态学、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历史、哲学、政治学、社会主义、社会学等10个学科13个专题进行研讨,共举办了四次大会讨论,近百次专题讨论会。大会主题是在伊拉克战争发生后确定的。参加大会的学者从战争、地缘经济、国际法、战略关系、依附理论、金融和资本霸权、军火买卖和军备竞赛、拉美新自由主义危机等不同方面研究新帝国主义和战争,分析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及其发展阶段,探寻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及其发展前景,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以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来自中央编译局、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求是杂志社、武汉大学、中山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20多名中国学者参加了会议,提交论文近20篇,有15人作了发言。我作了《关于新帝国主义的思考》的大会发言。
▲国际马克思大会有什么特点?
●我觉得大会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十分重视对中国问题的研究。在第二届国际马克思大会上,中国学者在会上介绍了中国改革开放20年取得的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过程、特点和面临的问题,并回答了与会者提出的有关政治体制改革、民主建设、所有制改革、区域平衡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国外学者对中国正在进行的改革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很多学者认为,中国的改革取得了成功。中国的种种特殊情况,决定了它必然走独特的发展道路。改革为马克思主义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改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中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经验对其他国家具有借鉴意义。本届大会更是如此。从大会的开幕式、大会发言,到专题讨论和大会闭幕式,大家都很关心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学科组主席、法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学者托尼·安德列阿尼说,没有中国人参加的会议,就不是国际性的马克思主义大会。前法共政治局委员拉扎尔盛赞中国学者对大会的积极参与。国际马克思大会主席雅克·比岱对中国代表团的成功参与表示了祝贺。大会专门开设了中国改革论坛,分别进行了关于中国社会发展、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三个专题讨论会,与会学者就中国的三农问题、贫富差距、社会阶层的转型、妇女问题、国有企业改制、私营企业的发展、青年的政治参与、廉政建设、民主政治建设、西方思潮与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我和托尼先生共同主持了中国改革论坛和社会主义专题研讨会,我撰写的论文《为什么中国鼓励私营经济发展》被法国“马克思园地协会”的理论刊物《思想》杂志发表,还有五位中国学者提交的论文也被法国《乌托邦批判》杂志发表。与会的中国学者与国外学者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沟通和探讨,既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了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比较客观地就中国社会转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坦率地进行了交流。大家既交流了学术信息和研究心得,也增进了彼此的友谊和理解,为今后进一步密切联系和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会议期间,我们邀请有关学者参加明年将在中国武汉举办的纪念恩格斯逝世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得到积极回应。
二是国际性和联合性。大会是由《当代马克思》杂志发起,以上百家左翼刊物和左翼组织为依托联合召开的。大会的议题具有世界眼光,不仅关注西方发达国家,也关注发展中国家。参加大会的学者来自世界各地。本次会议增设了专门用英语进行交流的研讨会12场,同时也增加了拉美平台,用西班牙语研讨拉美问题。近年来,拉美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比较活跃。有的学者专门分析了新帝国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对拉美国家和一些落后国家造成的危害。本届大会还首次建立了声像资料网站,使全世界都可以看到大会的录像资料。
三是探索性。苏联东欧国家剧变后,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给自己提出了重新认识马克 思主义的任务。他们认为,长期以来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有不少曲解、误解、附加,这就 要正本清源,消除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大会强调打破学科和党派的 界限,认真独立地探索问题。法国“马克思园地协会”的理论刊物《思想》杂志就以探 索、比较、创新为主旨。
四是现实性和学术性。与会学者十分关心一些重大的现实问题,会议讨论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同时,与会的学者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当前国际社会的重大问题,严肃地思考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和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批判性地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第四届国际马克思大会提出了一些新颖的理论观点。例如,提出了“帝国主义多维空间”这个新概念,要求对当代资本主义进行多维度的研究。在当代,资本主义进入了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从地缘政治上讲,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没有殖民地,但是它们借助于全球化,通过金融资本、商业资本、产业资本的输出和扩张,剥削、控制和掠夺落后国家,导致世界范围内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形成一种新形式的殖民地,即没有殖民地的殖民主义,这是造成新帝国主义战争的根源。一些贫穷落后、动荡的国家 成为被人遗忘的第四世界。在全球化的条件下,金融寡头不再是家族式的,跨国公司成 了新的金融寡头,代表了国际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这不可避免地造成和加剧了国际矛 盾。在经济手段达不到目的的情况下,必然诉诸于武力和战争。从一定意义上讲,“恐 怖主义”是帝国主义自己孵化出来的毒蛇。尽管新帝国主义打着各种美丽动听的幌子, 但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而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新帝国主义虽然赢得了一些战争的 胜利,但并未获得和平,它既加剧了战败国人民的苦难,也造成了帝国主义国家内部的“社会战争”,最终伤及的是无辜的百姓和为垄断资本而战的士兵。从大会研究的一些 问题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西方左翼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些特点。
五是理论研究打破了学科的界限,从过去分门别类的研究转向跨学科的整体性研究。不少学者都强调,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严密的体系,不能随便分割和肢解,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有机整体中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整体性地研究马克思主义。会议尽管按传统的学科分为若干个专题小组,但是研究的内容却是跨学科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宗教学、文化学、历史学、法学等各个专题都进行了跨学科的研究。其中,有的干脆不按学科分组,而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现状、未来进行研讨。首届巴黎国际马克思大会就将大会内容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立足于历史角度对马克思主义作批判性的总结和回顾;二是立足于当代角度对马克思主义作现实性的研究;三是立足于未来角度考察超越资本主义的可能性并展望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第二届巴黎国际马克思大会的组织者在讲到会议确立的原则和方法时曾指出:“参与大会筹备工作的有关杂志和研究机构在多元合作的基础上提出各自领域的具有现实意义的具体议题,按照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打破学科界限,把经验分析、理论分析和政治分析结合起来,从社会科学各重要领域的总体上来理解社会和历史,从而把握整个人类精神生活在每一个具体学科中的表现。这就是说,每一个学科领域中的问题都要由许多专业化的集体共同负责研究。”同时,“大会依据马克思并结合现代文化的构成要素来进行讨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辅之以其他社会分析和批判的思潮和方法,诸如女权主义、生态主义、文化多元主义以及科学精神来研究问题。
总之,通过参加大会,我们深深感到,国际马克思大会是国际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盛会,集中反映了西方左翼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成果,一定会在马克思学说史上留下重要的一笔。同时,大会既是中国学者了解和学习西方左翼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的重要途径,也是宣传和介绍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以及把握国际舆论动态的重要窗口,又是进一步促进中外学术界合作和交流的重要渠道。
▲您刚才提到从国际马克思大会可以感受到西方左翼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特点。能否这 样讲,您上面提到的国际马克思大会的几个特点也反映出西方左翼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特 点。
●这样讲有一定的道理。近些年来,西方左翼马克思主义研究确实呈现出国际性、联合性、独立性、现实性等特点。例如,1996年4月12—14日,“社会主义学者研讨会” 在美国纽约召开,有1500多人到会。会议的主题是“欢呼乌托邦:对社会主义的再展望 ”,被列入会议研讨的问题有72个之多。1996年6月22—23日,“民主和社会主义学者 国际协会”在莫斯科召开了第五届国际学术年会,来自美国、法国、英国、日本等21个 国家的39名外国学者及50余名俄罗斯学者与会。会议的主题为“通向社会主义之路:改 革还是改良?市场还是计划?”1996年7月12—19日,来自世界各地的6000多名代表云集 伦敦,举行了为期一周的“96’马克思主义大会”。大会每天按不同议题分许多分会场 同时举行会议,前后共举行了260多场报告会和讨论会。1998年5月13—16日,“纪念《 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国际大会”在巴黎召开。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名人士参 加了这次会议。会议收到论文349篇,编成12卷资料集出版。大会的主题是“如何取代 资本主义?如何实现人类的解放?”,会议组织了6次全体会议和26个小组专题讨论会。 《人道报》指出:从纽约到东京,从圣保罗到耶路撒冷,从新德里到伦敦,到处都奏响 了《共产党宣言》的乐章。《星期四事件》所用的新闻标题则是:“《共产党宣言》15 0周年华诞,谁来吹生日蜡烛——马克思老爹后继有人”。2004年3月12—14日,世界社 会主义学者大会在美国纽约召开。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的2000多名学者出席了会议。此 次大会的主题是“世界不是用来出卖的”,大会开幕式即以此为会议主题。三天会议期 间共举办了80场小型研讨会,大会以“左派的未来”为题闭幕。会议重点研讨了新自由 主义、新帝国主义及其战争、新社会运动、劳工组织的联合等问题。
这些重大国际性会议的成功召开,既反映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马克思主义学者加强交流与合作的发展趋势,也反映了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不仅注重学理层面的研究,而且更注重重大现实问题和国际问题的追踪研究,同时也反映了其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以国际性组织为载体的“大左翼”的国际联合形式正朝着多样性方向发展,既有思想上的交流,也有具体行动上的协调配合。
▲苏东剧变后,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一度受到很大冲击,但很快重新活跃起来,其原 因是什么?
●这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西方左翼学者对马克思主义本身的思考。一些西方左翼学者经过认真的思考和比较,仍然认同马克思主义。由于他们熟悉西方各种理论、学说和流派,这又促使他们 把马克思主义同其他现代文化要素结合起来,从而给马克思主义增添了新的活力。
第二,西方左翼学者对现实问题的思考。20世纪最后30年是世界发生剧烈变革的时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俄罗斯按照西方理论进行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改革遭到失败;冷战结束后,西方国家内部政治、经济、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美国成为惟一的超级大 国后在全世界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新殖民主义剥削和掠夺发展中国家造成世界范 围内贫富两极分化和对环境的破坏;金融资本统治和金融投机造成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 。这一切促使人们对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等基本问题重新进行思考。在总结苏东社会主 义失败的教训、对当代资本主义进行批判时,人们发现马克思主义仍然是最有力的武器 ,因此出现了“回归马克思”的热潮。
第三,苏东剧变后,西方国家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机构在研究任务和组织形式方面进行了调整,扩充了自己的力量。例如原法共马克思主义研究所于1995年12月更名为马克思园地协会,该协会同法共保持一定联系但又是一个享有充分自主权的自治组织。它消除了党派界限,吸收所有马克思主义学者参加,强调马克思思想不是僵死的教条,提倡探索、比较、创新。1998年它所举办的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国际大会就是在这一方针指导下进行的。
▲您提到,国际马克思大会十分关注中国问题的研究。那么,国外左翼马克思主义者 是如何评价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
●总体上讲,绝大多数学者对中国持友好和肯定的态度,认为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令 全世界瞩目的成就,成功地走出了一条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当然,一些 学者对中国的三农问题、社会保障不完善、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对中国青年人的负面影响 、社会公平、腐败现象等问题坦率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观点甚至比较尖锐,但大 都是出于善意的提醒和忠告,态度是积极负责的。同时,也不可否认,个别人由于受西 方媒体对中国的大量负面报道和歪曲报道的影响和误导,或者出于对中国国情特别是中 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了解、对中国搞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理解,发表 了一些对中国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观点,这也是不可避免的。例如,埃及著名学者萨米 尔·阿明在第四届国际马克思大会网站社会主义学科“中国改革论坛”上,发表了题为 《中国的市场社会主义是向社会主义的长期过渡还是通往资本主义的捷径》的文章,指 责中国选择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在会上,我对阿明的言论进行了批驳,指出,在关于 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问题上,我们并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 我们将用事实对这个问题作出回答。中国走社会主义之路,既是历史的必然,又是人民 的选择,也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信念,但是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过 渡时期的经济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资本主义因素。中国当前要发展生产力,必须利用资本 主义的因素,为建设社会主义服务,而决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我们要从历史唯物主义 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全面地看问题。
▲怎样区分西方左翼学者学术观点与政治观点的差别?
●我们应该正确认识西方左翼学者学术观点与政治观点的差别,加强对西方左翼学者 的工作。从学术上说,左翼学者的许多学术成果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但在一些问题上 ,也包括在中国问题上,他们的学术观点与我们不尽一致。我们应本着互相尊重的态度 同他们进行交流和沟通,但在某些问题上,也只能做到求同存异、和而不同。从政治上 看,大部分左翼学者对中国是友好的,但也应该看到,相当一部分学者由于受西方媒体 对中国歪曲宣传报道的影响以及他们自己对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缺乏全面的了 解,从而对中国迅速发展的改革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理解,甚至误解,这就需要我们有针 对性地做好解释工作。对左翼学者,我们既要向他们介绍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 得的成就,也要向他们说明我国仍然存在贫穷落后的现象,坦言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以及为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所做的努力。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中国的发展壮大,国际影响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左翼学者开始关注和研究中国,其中不乏客观、严肃的学者。我们应该做好这部分人的工作,并通过他们去影响左翼学者的大多数,孤立极少数敌视中国的极左分子,营造对我国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
▲通过参加国际马克思大会,同国外学者的交流和探讨以及自己对西方社会的亲身观 察,您对马克思主义有什么样的感想?
●世界上所有关心马克思主义前途和社会主义命运的人都会为包括国际马克思大会在 内的一系列左翼学者国际会议的成功召开感到备受鼓舞,同时也会从中得到一些富有教 益的启示。
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源头活水,老祖宗不能丢,必须坚定信仰。苏东剧变后,西方一些人士曾危言耸听地宣布“马克思主义已经死亡”。这当然是一厢情愿。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以来,遭受了无数次的攻击和责难,也多次被宣布为“过时”和“失灵”。实际上,马克思主义一直随时代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只要世界上还存在资本主义制度,还存在着剥削、压迫和不公正,马克思主义就不会过时。马克思的学说有极强的阶级性,它是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但同时它又是科学的真理,是严整的科学体系。阶级性、革命性和科学性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是高度统一的。正如恩格斯所说,“科学愈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愈加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这突出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特征。
西方知识界的有识之士一直关注马克思主义的命运。美国哲学家詹姆逊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资本主义的科学,或者更确切地说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科学。……这意味着,庆贺资本主义市场的决定性胜利的做法是不合逻辑的。”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称:“我们不能简单地放弃推动他们(马克思、恩格斯)前进的那些价值和理想,因为这些价值和理想中有一些是为我们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所要创造的美好生活必不可少的。”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认为:“东欧剧变和苏联的变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失败的只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即官僚社会主义。21世纪的社会主义仍然有着广阔 的前景。”因开启西方解构主义的后现代主义理论而备受推崇的法国学者雅克·德里达 指出:“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 就没有将来。”这是当代西方最具影响的思想家对马克思主义的评价。
尽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很多变化,人们的整体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不断提高,社会福利制度逐步建立起来,但资本占统治地位的人剥削人的制度依然存在,各种不合理、不平等、不人道的现象广泛存在,商品拜物教和异化现象摧残着人的正常心智的健康发 展。这也正是生活在西方发达社会的一些左翼马克思主义者批判资本主义、追求马克思 主义理论的一大动力。真理之燧石,经得起历史岁月的敲打。近些年来,在资本主义的 腹地接二连三地召开国际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讨会的壮观场面,西方一些有识之士如 此执著而认真地研究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被评为千年第一思想家,都充分折射出了马 克思主义真理性的永恒价值。
其次,马克思主义不能固步自封,必须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本土化和现代化。马克思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社会主义实践中的指导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在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比较、竞争、斗争中逐步深入人心而确立其指导地位的。也就是说,马克思理论是靠其真理性、革命性和战斗性、理论性脱颖而出的。理论愈彻底,愈能说服人。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我们行动的出发点。从马克思主义诞生至今已有150多年了,在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条件下,“决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邓小平语)
当前,要在完整、准确地阐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基本理论,包括重要概念、基本内容、主要结论、时代历史背景等的基础上,综合分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相关问题上的研究成果;着重评述历史上有关的重要争论和新的理论探索,包括人物、事件、争论各方的主要观点、历史背景、争论结果、对后人特别是对我国的影响;从总体上阐明“四个分清”,即分清哪些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从而引导人们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这就要求我们:第一,对马克思主义有关文本作全面、系统的研究,让我们尽可能“走近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体系,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都要(α)历史地,(β)都要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γ)都要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同时,应尽可能地遵循文本自身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必须“学会按照作者写的原样去阅读这些著作”。第二,提倡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方法,“像马克思那样思考问题”。恩格斯在晚年曾特别告诫向自己求教的俄国人,希望他们“不要生搬硬套马克思和他的话,而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像马克思那样去思考问题,只有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者’这个词才有存在的理由”。第三,进一步开展多学科、多视角的研究。不同学科的交汇和碰撞往往催生着新的观点和理论。
再次,要认真研究国内外各种理论思潮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当代西方理论思潮对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当代西方理论思潮以其所标榜的“科学性”、“工具性”以及时髦的话语体系、理论范式、多种多样的分析方法而颇具吸引力,一些人特别是有着强烈求新求异倾向的青年人以“非马”为时髦,对马克思主义不感兴趣,甚至有一些理论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也持冷嘲热讽的态度。如果说以前我们对当代西方理论思潮闭目塞听、重视不够,那么现在确实也出现了食洋不化、人云亦 云、生吞活剥的情况。当前,要特别注意实用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 对我们的影响。
▲国际马克思大会研究的内容很广泛,请您择其要者介绍一下。
●概括地讲,从国际马克思大会看,西方左翼马克思主义者主要研究以下几个大问题 :
(一)关于当代资本主义
(1)资本主义经济。法国学者雅克·阿达认为,世界体系理论对资本主义世界中心三次历史转移以及对中心、半外围、外围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和中心形成的物质基础(生产、贸易、金融)的分析,对于认识当今经济全球化及其所包含的矛盾具有现实意义。英国学者安格斯·麦迪逊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动力,这种动力来自资本主义的调节。从调节方式来看,资本主义经济调节可分为竞争性调节和垄断性调节。从范围来看,可分为一国调节、区域调节和全球调节。当前,资本主义经济已进入全球垄断性调节阶段。它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赢得了空间,但也预示着调节的手段越来越少和向新的生产方式的转变。
法国学者热拉尔·杜美尼尔指出,利润率下降趋势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最重要的规律,是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调节机制和发展趋势的关键。阿格利埃塔认为, 20世纪80年代起,在发达国家首先是在美国,在国家干预下形成了一种新的增长方式, 即金融资产增长方式。它以增加供给、扩大投资的理论为基础,其特点是:在生产和技 术方面,强调对劳动的集约投资和信息投资,重视资本生产率的提高;在企业治理方面 推行雇员股东制和机构投资;在企业效益评估标准方面,强调股市盈利水平;在劳资关 系方面,强调在价格的制约下,尽量降低工资成本,采用个别谈判方式决定工资标准; 在市场竞争方面,强调产品价格由国际价格加汇率决定。金融资产增长方式是内生增长 方式。从福特主义增长方式向金融资产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国家宏观调控的结果,这一转 变在微观层次的反映是:企业股权分散化,企业管理者把部分权力转让给股东,投资者 把投资风险转让给企业,企业到资本市场寻求风险资本以分散风险,从而获得新的投资 和发展动力。有学者把这种国家调节方式的转变称为从财政赤字政府向企业投资政府的 转变。
(2)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阶级结构的特点。法国学者卡特琳娜·萨玛丽认为, 在当代,斗争的对象发生了两个变化。一是资产阶级实现了联合并日益成为世界性阶级 。一方面,资本主义国家成为有组织的资本家;另一方面,出现了超国家的机构和组织 ,它们执行维护国际资产阶级集体利益的各种职能。二是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资本家阶级或占有者阶级通过管理人员实行间接的统治。斗争的主体也发生了变化。由 于现代社会阶级结构的复杂性,斗争主体的联合十分艰难。但是,面对资产阶级的联合 ,斗争主体的联合又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法国学者乔治·拉比卡认为,新社会运动和非政府组织是现代民主的新形式,它们日益成为反对资本主义的重要力量。
(3)全球化问题。法国学者伯尔纳·波鲁瓦勒指出,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作用的结果,它既缓和了这一矛盾,同时也使这一矛盾扩大和进一步加剧。全球化从根本上说是为了解决资本主义生产中的价值实现问题。法国学者苏姗娜·布吕诺夫指出,肇始于东南亚并波及世界的金融危机证明,列宁《帝国主义论》中关于帝国主义基本特征的论 断仍然适用于当代,新殖民主义威胁着第三世界,而第三世界又是资本主义矛盾的中心 。全球化并不能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因为金融资本的统治及其积累方式必然造成经 济运行机制的不稳定。法国学者热拉尔·杜美尼尔则用大量的经验材料说明了新自由主 义所鼓吹的贸易自由化和金融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剥削。法国学者克罗德·鲍迪 埃考察了全球化对资本和劳动关系的影响。他指出,全球范围内的资本和劳动力的流动 使劳动力成本降低,从而给资本带来更多的利润。法国学者罗歇·马尔特利认为,全球 化具有两面性,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对世界的控制,同时也预示着新社会世界的到 来。
(4)关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 阶段。法国学者德罗奈不赞成新资本主义、世界资本主义、后工业社会、后现代社会、 后福特主义社会等提法,认为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之后,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克服自身危机发展的结果。信息革命为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提供了技术和生产力基础,而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化则是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的必要条件。在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的价值形式演变成货币资本和金融资本二元结构。国际范围内的公共干预对金融垄断资本 主义的发展起了关键性作用。金融资本特别是风险资本的发展为促进新技术和资本主义 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但是金融垄断资本又建立了金融专制统治,成为加强和 扩大国内和国际剥削的工具。金融垄断资本主义作为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又包含了资 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它将沿着克服矛盾和危机并产生新的矛盾和危机的辩证过程前进。
(5)当代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当代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最大的变化是国有部门私有化以及股权分散化。股权分散化使职工与企业形成经济利益共同体,职工更加关心企业经营状况。同时,在政治行为上雇佣劳动者开始认同政府的减税政策,已经意识到自己作为投资者的经济利益。法国学者阿格利埃塔反对所谓工人持股形成雇佣劳动者资本家的说法,认为雇佣劳动者的金融资产无论从职能还是从数量上看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资本。工人持股仅仅是一种分配方式,工人股票也仅仅是他所获得的劳动报酬的凭证。工人作为小股东不可能同资本分享权力,相反,资本却通过雇员股东制把雇员的储蓄同企业效益联系起来,并得到员工忠于企业的好处。法国学者雅克·德克西埃赞同马克思说的,股份公司是向未来社会所有制过渡的最好形式。也有学者指出,工人持股对工人阶级阶级意识的侵蚀不容低估。
(6)当代资本主义阶级关系的变化。有学者指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雇佣劳动化;二是雇佣劳动异质化。法国学者拉扎尔认为,当代资本主义阶级结构从总体上并没有什么改变,中间阶层不是一种阶级概念,其社会地位也极不稳定。有学者指出,在经济全球化和新自由主义影响下,出现了新的统治和剥削形式。产业结构调整中部分产业的转移、移民劳动力的竞争、临时工用工制度的推行、社会福利和保险的减少,使发达国家工人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趋于恶化,而工会力量的削弱又使他们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7)关于资本主义的历史考察和定位。与会学者认为,通过对资本主义的历史考察可以看出,资本主义是一种生产方式,其基本特征是雇佣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分离和对资本的依附,资本的历史使命还没有完成,人类远未从资本的阴影下走出来。但是,资本主义并不是最理想、最合理和最后的生产方式。法国学者杜美尼克指出,当代资本主义正处于自我更新、自我调节、自我发展的大变革时期。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国家调节方式以及国际关系都经历着深刻的变化。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就是资本主义适应形势的变化不断进行自我调节的历史。资本主义每一次自我调节都使它获得新的动力。当代资本主义调节主要受信息革命、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化三方面因素的影响。
(8)超越资本主义的问题。许多学者指出,当前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出现了自治、合作经营、国有化等诸多生产资料社会化形式。特别是公共部门,它们所提供的公共品和服务是在纳税人或公民的监督下通过立法来管理的。这些社会化形式虽然从属于资本主义的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运动,但都在不同程度上超越了资本主义商品关系和逻辑。目前的问题在于通过什么样的政治创制来扩大社会主义的因素。是通过渐进的、调节的方式,还是必须通过政权的彻底变更。此外,生产资料的含义也有所变化,除了传统意义上的生产资料,还应该包括交往手段、知识、信息和管理。因此,社会主义要实现的目标是:全体公民对一切社会活动手段的重新占有。
(二)关于社会主义
(1)对社会主义的理论理解。法国学者托尼·安德烈阿尼认为,社会主义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时期。它可能会持续几个世纪,还可能经历倒退。它并不是无阶级社会。作为过 渡,它必然是混合的、不确定和矛盾的:既包含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又包含共产主义的 生产关系。因此在所有的社会主义模式中都有资本主义的成分。社会主义不是独立的生 产方式,而是一种混合的社会经济体制。这并非新现象,在凯恩斯体制和苏维埃体制中 已存在这种现象:前者有社会主义因素,后者有国家资本主义因素。社会主义的某些因 素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出现。问题在于何种生产关系和何种社会关系占支配地位。
(2)社会主义模式。苏格兰学者阿林·科特里尔提出一种有效的社会主义计划模式。他认为,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经济的失败是一种特殊的计划形式的失败。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不能实行计划模式。新模式应以劳动价值理论和价值的科学计算为基础。计划供给与社会需求按照与价值相一致的价格实现平衡。在出现失衡的情况下,则改变计划。一切产品都按其价值出售,社会生产中所使用的技术是消耗必要劳动最少的技术。问题的关键在于价值的科学计算。他认为,随着管理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在科学计算价值的基础上,实现所有产品国民计划平衡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法国学者雅克·比岱提出可以作为各种社会主义模式基础的现代社会的一般理论。该理论提出元马克思主义(métamarxisme)概念,即关于现代性的一般理论。这种理论把马克思的社会理论同其他理论,例如契约论结合起来。其研究对象是元结构(métamarxisme)。元结构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等特殊结构相对应,是被剥离出来的、诸特殊结构存在的总的前提条件,其特点是个体之间的关系、联合的关系和集中的关系的三重决定。“一般理论”既可以对现代社会诸形态作出说明,又可以作为建立未来社会的理论基础。
(3)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法国学者安德烈阿尼指出,社会主义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在资本主义各种矛盾演进的基础上产生的。社会主义也必须在探索中前进。社会主义一时出现的历史倒退和不确定性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没有出路,相反,在这种倒退中又形成了新的社会主义模式如市场社会主义等等。社会主义曾经创造过很高的劳动生产率和先进的生产关系,它曾经击败过法西斯的侵略。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是完全可以进行改革的,但是它们错失了良机。中国的改革就取得了成功,它在不放弃社会主义原则的情况下,从计划经济体制走上了市场经济体制,这证明了社会主义的活力和生命力。
(三)当代世界与全球化
有学者认为,全球化是一种客观现象和发展趋势。问题不在于全球化本身,而在于它的性质以及以什么样的方式实现全球化。当今的全球化是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全球化。它使资本主义赢得了新的发展空间,从而缓和了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危机。但是全球化不可能消除这种矛盾和危机。资本过剩积累和相对消费需求不足的矛盾始终存在。全球化 使资本主义矛盾和危机扩大到全世界,世界各地区大小危机不断。全球化是不平等的, 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是最大受益者,它扩大了世界范围内的贫富差距,加剧了发展中国 家的债务危机。全球化同样扩大了发达国家不同阶层的贫富差距。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 化使全球性问题日趋严重。
标签: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社会帝国主义论文; 中国学者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帝国主义时代论文; 中国法国论文;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法国历史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社会思潮论文; 政治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西方世界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当代历史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