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股票收益波动性的可预测性研究

我国股票收益波动性的可预测性研究

武金存[1]2016年在《基于投资者异质信念的股市动量效应实证研究》文中指出动量效应(The momentum Effect)一般又称为惯性效应,是指股票市场上存在的收益持续性现象,股票收益率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具有延续原来运动趋势的特征。股价动量效应成了从被发现后一直存在且未来仍然持续存在的仅有的金融异象(Schwert,2003),作为金融市场上一类非常“重要的异象”(premieranomaly) (Fama &French,2008),已涉及市场效率、投资策略、投资者行为偏差等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领域中的多个重要问题,在金融理论研究和投资实践操作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动量效应是基于同质信念为前提假设的传统资产定价理论面临的挑战之一,中期动量收益持续性已成为研究中的热点问题。鉴于此,本文从投资者异质信念为切入点,探讨形成投资者异质信念的叁个机制——异质先验信念、渐进信息流和有限注意对价格动量效应的影响和作用机理,以期通过本文的研究建立投资者异质信念形成动量效应成因的解释框架,为动量效应成因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经验证据。从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的研究情况分析,投资者异质信念解释动量效应成因研究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际价值。在理论上,首先,投资者异质信念研究股价动量效应是异质信念资产定价的理论延伸和理论应用,有助于检验投资者异质信念对价格的形成机理,在理论上完善信念差异性变化与价格持续性间的研究;其次,从投资者异质信念角度解释动量效应,提醒投资者形成异质信念的异质先验信念、渐进信息流和有限注意这叁个机制对价格的影响是不同的,挖掘股价动量超额收益的来源及各因素的贡献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动量效应成因的研究;最后,投资者异质信念研究动量效应,从市场微观层面视角反映了股价变化体现了投资者异质信念的综合作用,有助于理清我国资本市场的交易机制、市场参与者行为及交易价格形成机制等微观层面问题,促进资本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的发展。在实践上,从投资者异质信念角度研究动量效应,首先对投资者而言,有助于投资者正确认识不同异质信念原因引发动量效应的机制,避免由异质先验信念引发的投机交易,避免信息扩散引发恐慌情绪等非理性情绪,稳定自己的非理性情绪,减少交易者非理性行为,培养理性投资理念。其次,对市场监管者而言,有助于监管部门进一步认识我国股市的运行规律,为相关监管部门制定和设计维护资本市场稳定的相关政策和市场制度提供依据,更好地控制股票市场的风险。本文以我国股票市场为研究背景,以股价动量效应成因为研究内容,研究目标是从理论上构建投资者异质信念解释股价动量效应成因框架,并以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具体而言,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逐步达成叁个研究目标:目标一、构建投资者异质信念解释动量效应的成因框架。目标二,为投资者异质信念解释股价动量效应的成因框架提供实证检验。目标叁、在明晰成因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为了实现本文的研究目标,笔者总体上沿着“提出问题→理论分析→实证分析→结论及政策建议”的基本思路开展研究。第一层次是研究基础,对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发现目前研究中的不足,为后续主体研究指明了研究方向。第二层次是理论分析,界定相关概念的内涵,分析投资者异质信念形成动量效应的原理,构建投资者异质信念解释动量效应的理论框架。第叁层次是实证分析。为投资者异质信念解释动量效应的理论框架提供相应的实证证据。第四层次是结论与建议。展开以上研究思路,本文的具体内容如下:第1章为绪论。主要阐述本文研究的一些基本问题,包括研究背景及意义、文献回顾、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及创新点。第2章为我国股市动量效应存在性研究。本章运用沪深A股最新的收益率数据为样本数据,分别通过传统动量投资策略、持续性赢家组合输家组合投资策略和α动量投资策略的研究方法对我国股市动量效应的存在性进行验证。实证研究表明,从叁个不同的视角通过叁种投资策略验证了我国股市存在显着的短中期动量效应。第3章为投资者异质信念解释动量效应成因的理论研究。本章采用规范研究的方法,首先界定动量效应和异质信念的范畴,然后在异质信念形成机制、异质信念资产定价模型的文献与理论基础上,阐述投资者异质信念形成股价动量效应的机理分析,最后从形成投资者异质信念的叁个原因——异质先验信念、渐进信息流、有限注意构建解释动量效应成因的理论框架。第4、5、6章用实证检验的方法分别验证了异质先验信念、渐进信息流、有限注意对我国股市动量效应的影响。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沪深A股的相关股票样本数据,分别通过引入各异质信念的代理变量,然后利用二维顺序法构建二维分组的动量投资策略,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投资者异质信念形成股市动量效应进行定性分析。第7章为基于投资者异质信念的动量效应影响因素贡献度分析。在第四、五、六章分别研究了异质先验信念、渐进信息流、有限注意对股价动量效应都有一定的解释力,独立地从投资者异质信念的形成角度验证了产生动量效应的成因。本章构建综合定量分析动量效应成因的分析范式,明确确定影响股价动量效应的各因素的贡献度排序。第8章为结论及政策建议。首先,对本文理论研究和实证检验进行概括性总结。其次,根据实证结果,从增强利用注意能力、改善信息传播渠道及加强投资者理性信念教育叁个方面为改善投资者有限注意、渐进信息流和投资者异质先验信念对动量效应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最后,总结本文研究中存在的局限性和不足,并展望后续可行的研究。对股价动量效应的成因研究,在国外已经取得了颇为丰富的研究,本文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方面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与贡献:第一、研究视角上的创新。本文以形成投资者异质信念的机制为切入点研究股价动量效应。Hong & Stein(2007)总结投资者异质信念是由异质先验信念、有限注意、渐进信息流形成的。从投资者信念异质性的来源进行分析,拓展了目前研究中以单个因素或维度对动量效应成因的研究。第二、用定量方法衡量投资者异质信念影响动量效应成因的贡献度。总结目前研究动量效应成因的文献,虽然成因研究也颇为丰富。但目前现有的成因研究主要是定性研究,缺乏对动量效应影响因素大小的计量分析,导致无法明确影响动量效应形成各因素的贡献度排序。本文通过计量方法构建删失回归模型计算出各影响因素对动量效应的贡献度,进而针对各成因对动量效应的影响程度不同,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第叁、改进测量动量收益持续性的方法。Chen et.al(2015)用持续性的赢家组合或输家组合的久期衡量动量收益持续性。本文考虑到动量效应是通过买入赢家组合卖出输家组合构建的虚拟零投资策略进行研究,在对冲组合中需要同时考虑赢家组合和输家组合两个主体,因此创新地将动量收益的久期定义为持续性赢家组合或持续性输家组合中最小的久期,用以衡量动量收益持续性。

张微微[2]2016年在《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效应研究》文中提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是建立公平、公正、公开股票市场秩序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也是保护投资者权益的重要前提。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效应可以涉及资产定价、市场流动性、引导投资者决策、资源配置、产品竞争、上市公司价值、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等诸多方面。本文根据信息经济学有关信息传播的相关理论,从信息披露的主体、接收者及其最终影响的角度选取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股票价格效应、投资者投资行为效应及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应叁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本文选取的股票价格效应、投资者投资行为效应及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应叁方面效应,虽然选取的角度不同,但是它们之间并非完全孤立,而是有一个共同的内在联系,即都会对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产生影响。从信息披露的主体来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越高,股票价格就越能够体现出其真实价值及公司的特质信息,有助于投资者更好地了解公司经营状况,便于投资者对股票进行选择,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从信息接收的主体来看,投资者通过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能够对其加深了解,能动态地对其内在价值进行评价,便于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并在形成市场均衡价格及其调整过程中得以反映,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从信息披露直接影响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来看,通过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融资资本产出效率及宏观资源配置效率均得以随之提高,实现了促进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的效应。本文研究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效应对于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发挥股票市场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股票市场通过筹资聚集社会资本,使得社会资本得到合理配置,优质企业和项目更易得到直接融资,从而促进社会整体产出水平和效率的提高,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根据信息经济学理论的观点,随着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信息不对称状态得以有效地降低,便于投资者区分优质及劣质资产,从而更加准确的预测股票的预期收益,提高股票市场的价格效率及资源配置效率。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产生的效应对于股票市场的有序建立,对于投资者权益的保护,特别是对于中国尚未成熟的股票市场都极为重要。但是从中国目前的具体情况来看,一方面,中国股票市场虽然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可以说已初具规模,但是由于发展历史较短,经验相对缺乏,相关管理制度的建立仍不完善。另一方面,上市公司作为股票市场的主力军,虽然已成为我国经济体系中最具发展前景的群体,以其为核心的信息披露制度体系也建立起来并逐步得到完善,但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信息质量参差不齐,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情况较为普遍,容易对广大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造成损害,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由此降低,市场的应有功能也难以充分发挥,不利于股票市场的建设与健康发展。因此,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效应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本文研究的基本结构如下:第一章,绪论。介绍了选题背景、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提出了研究思路、结构安排和研究方法,分析了相关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最后是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第二章,信息披露理论概述。主要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理论依据、信息披露传播过程模型、信息披露的决策选择及影响因素、信息披露的质量标准及衡量方法、信息披露的效应几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描述;第叁章,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股票价格效应分析。理论部分首先对信息模型进行了概述分析,并在O'Hara的理性预期模型基础上对信息不对称如何影响资产价格进行了理论模型分析。实证部分,首先对信息披露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定价效应进行了研究,将中国股票一级市场成立之初至今划分为六个阶段,选取IPO折价率为衡量资产定价效率的指标,实证分析了信息披露制度的发展与IPO折价率之间的关系;其次对股票二级市场中价格的波动效应进行了研究,将中国股票二级市场成立之初至今划分为四个阶段,选取股价波动同步性为衡量股价波动的指标,实证分析了信息披露制度的发展与股价波动同步性之间的关系;第四章,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投资者投资行为效应分析。从投资者角度研究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对投资者投资行为产生的效应,理论研究部分以行为金融学为研究视角,并分析了DHS模型、HS模型及博弈模型,对信息披露与投资者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实证研究部分通过选取了股票市场中较有代表性的交易指标来对投资者的投资行为进行考察,实证分析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对投资者投资行为产生的效应;第五章,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应分析。理论部分首先分析了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理论基础,并通过模型分别分析了信息披露产生逆向选择及道德风险情况下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机制;实证分析部分,分别从微观及宏观两个层面,选取了较有代表性的公司指标及宏观经济指标来对资源配置效率进行考察,实证分析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对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所产生的效应;第六章,剖析了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于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现状,主要分析了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体系、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及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产生的效应叁方面;对于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主要分析了信息的虚假记载及盈余管理问题、信息的延迟披露及未完整披露问题、信息披露效应不高的问题叁个方面;最后从内部治理因素、外部监管因素、中介机构因素及投资者因素四个方面分析了信息披露问题产生的原因;第七章,有针对性地提出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对策。根据上一章总结的信息披露问题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的从内部治理、外部监管、中介机构及投资者四个方面提出了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对策。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为以下五点:一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发展降低了IPO折价率。在股票发行市场上,随着信息披露制度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随之提高,股票的发行价格与其真实价值越来越接近,使得IPO折价率逐渐降低,定价效率得到了提高;二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发展降低了股价波动同步性。在股票交易市场上,随着信息披露制度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随之提高,因此股价波动更能够反映出上市公司特质信息,股票价格波动同步性程度降低,股票价格的信息含量得到了提高;叁是上市公司通过信息的充分披露,使得投资者能够对其加深了解,能动态地对其内在价值进行评价,便于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并在形成市场均衡价格及其调整过程中得以反映。本文通过股票换手率及股票收益波动程度两个指标来考量投资者投资行为:一方面,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越高,投资者投资股票的意愿越强烈,股票的流动性越强,从而体现为换手率较高。另一方面,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越高,投资者能够获得的上市公司相关信息的数量及质量水平越高,因而收益率的波动程度就越低;四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有利于降低投资者的逆向选择及道德风险,微观层面上提高了上市公司的融资资本产出效率,宏观层面提高了以宏观经济指标衡量的资源配置效率,最终实现促进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的效应。但是无论是微观层面还是宏观层面,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均较低,导致了所在股票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也处于较低的状态;五是通过对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现状及问题进行研究,发现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整体不高,信息披露几个主要效应没有得到充分的实现。研究表明内部治理效率低下、外部监管不到位、中介结构不健全及投资者整体素质较低是导致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体现在以下叁点:第一,系统地梳理了国内外的研究文献,并综合运用理论分析、模型分析、博弈分析等方法对信息披露影响资产定价、股价波动、投资者行为及资源配置效率的内在机制展开了深入的理论探讨,为研究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第二,本文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与股票发行市场的定价效率、股票交易市场的股价同步波动性、投资者投资行为及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率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目前,国内还没有学者将它们放在一个框架内进行实证研究,本文弥补了这方面的缺憾,以期在本研究领域能够形成基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系统性实证结论;第叁,本文的研究较为系统和全面。研究对象涵盖了信息传播过程的叁个主要方面,即从信息披露的主体、接收者及其最终影响的角度选取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股票价格效应、投资者投资行为效应及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应叁方面效应进行研究,试图研究并总结出信息披露过程叁个主要阶段所产生效应的系统性结论。其中,由于股票价格在不同层级的股票市场中表现有所不同,因此本文不仅从股票一级市场研究了信息披露对股票发行定价产生的效应,还从股票二级市场研究了信息披露对股票价格波动同步性产生的效应,这样就得出了较全面的结论。并且,本文在研究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时,从微观和宏观层面分别进行了检验,为的就是能够全面反映信息披露对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产生的效应。论文的不足之处:本文致力于研究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股票价格效应、投资者投资行为效应、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应叁方面效应,由于选取了股票发行市场、股票交易市场、投资者投资行为及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四方面进行研究,数据量需求较大。但受制于数据的可得性及有限性,有些研究变量选择受到了限制,例如第四章研究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对投资者投资行为的影响中,实证研究部分的控制变量只选取了公司规模、资产负债率及风险因子叁个,虽然有力的推出了结论,但是如果能充实变量将会更有说服力。在以后的研究中会通过数据的不断搜集,希望能增加变量强化研究结果的说服力。

李颖悦[3]2003年在《我国股票收益波动性的可预测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论文综述了对我国股票收益波动性进行可预测性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股票收益波动性的可预测性在实践中的应用。在个股收益波动性的可预测性研究方面,首先按市值规模大小将我国股票分为大盘股、中盘股和小盘股,然后利用数理统计的基本方法,用滚动样本方差估计模型描述个股市场收益波动性的行为,并对叁种股票日收益率序列及周收益率序列波动之间的关系以及波动预测模型对各种股盘的预测准确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和结果检验。在综合市场股票收益波动性的可预测性研究方面,着眼于A股综合市场和B股综合市场,对其收益波动性的可预测性研究,主要从股票收益率与波动性的GARCH模型入手,并用其变形—非对称性GARCH模型及BEKK模型对我国A股综合市场和B股综合市场收益波动性进行可预测性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单变量对角投资组合战略和多变量对角投资组合战略,最后通过波动预测模型的选择来构造投资组合。

刘 勇[4]2003年在《中国股价行为金融计量研究》文中指出多年以来,中国经济一直是全球经济发展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然而,同样迅速发展中的中国股市有时却表现出不和谐的音符。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特定经济发展背景,以及西方对金融计量经济研究方法和经验检验的发展和积累,无疑为研究中国股票市场价格行为,甚至更一般的股票市场价格行为,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土壤和工具。因此,中国股市价格行为的统计特征为何?其动态行为服从什么样的规律?中国股市价格行为和实质经济之间的关系到底怎样?中国股市价格的决定和发现遵循什么样的过程或者模型?等等。这些来源于实践的问题,同样也是极富理论意义的问题,就构成了本文的研究中心。 本文在占有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中国经济体制转轨变迁下的上市公司和投资者行为特征为外部环境基础,以西方金融计量经济学方法为主要研究工具,以对中国股市价格行为的理论分析和经验研究为中心,利用中国股票市场相关数据,对中国股票市场价格行为典型事实进行理论分析和经验研究,试图把握近代金融理论发展的方向,丰富股票价格行为的研究内涵,探讨转轨新兴股票市场股价行为的特性,进而提出一定的政策建议。 在研究中,本文将金融计量经济学方法作为研究的基本方法。在建模方法论的指导之下,在对相关金融理论分析的基础之上,本文通过构造大量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包括经济模型和统计模型,来对中国股价行为进行经验研究。本文采取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相结合、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历史比较分析法、国际比较分析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为了直观揭示某些典型事实特征,本文还大量应用了图表分析方法。此外,本文还采用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助态分析相结合、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股票市场价格含有大量丰富的信息,股市价格行为涉及到股票市场运行的方方面面。在对相关金融理论分析的基础之上,本文主要对中国股价行为的主要典型事实进行经验研究,并对股价决定发现机制和理论进行经验检验,包括8章内容: 第一章导论,主要涉及到论文的一些介绍性工作。本章以问题提出开始,内容摘要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理论实践意义。在对论文研究对象进行界定后,就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了典型文献的研究情况。最后给出了论文研究的总体思路、研究方法以及论文基本结构、主要创新和不足之处。 第二章到第四章侧重于对中国股价静态行为和动态行为的统计特征进行研究。第二章中国股价及收益率统计特征研究,在给出股票价值模型和收益率定义测度以及分布理论的基础上,概括总结了国内外对收益率分布的相关文献,随后研究了价格指数水平和价格指数收益率的统计特征。本章得出了关于日内和日间涨跌点数的统计规律,表明价格指数收益率呈现出尖峰厚尾的统计特征,并给出了相应的解释。关于价格离散化对股价统计特征的影响研究是本文的重点,介绍并研究了交易价格离散化这一普遍现象对股票价格、收益率、以及M维历史关系图中的罗盘现象在中国股市的应用情况。交易价格离散化对价格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价格尾数聚集现象。在有限的样本之下,本章得出的结论认为,尽管存在价格尾数聚集现象,但中国股市和外国股市价格尾数聚集模式并不相同。价格离散化对收益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尚未发现和国外相同的高价股票离散化程度比较弱的规律。关于M维历史关系图中罗盘现象的经验研究表明,我国股票收益率数据中确实存在着罗盘现象。本章还考察罗盘出现的影响因素,解释了罗盘现象出现的原因,改进了Crack和Ledoit(1 996)的解释模型。 第叁章中国股价行为自相关性与协整性研究,主要研究了中国股票市场价格行为的相关性和协整性。本章首先研究了相关性的若干基本问题,然后分析了相关性和相应金融理论之间的关系。在第叁节简单研究了我国股价行为的动态特性,主要分析了股票市场价格指数之间的相关性和协整性,得出结论认为收益率之间相关系数高于价格指数相关系数,上海股市和深圳股市之间的相关程度相当高。协整性研究表明对数价格指数序列都是单整的,其一阶差分序列,也就是复合收益率序列都是平稳的;在上海股市和深圳股市成份指数之间、综合指数之间分别存在着协整关系,而交叉指数之间则不存在协整关系。这表明非流通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股票价格指数的动态行为。第四节主要研究了低频收益率的自相关现象。论文先用历史比较法来研究不同时期收益率的自相关情况,得出结论认为中国股票收益率自相关系数还是比较弱的;且随着时间推移,自相关现象有进一步减弱的趋势。自相关情况的国际比较虽然表明中国股市自相关性弱于国际成熟市场,但是未必得出中国股市目前随机性也强于对应国际内容摘要3甲...月..月旦旦旦旦,甲闷旦股票市场的结论,并给出了简单的原因分析。第五节为了研究高频收益和低频收益自相关情况是否遵循相同模式,分析了上海股市高频收益率的自相关性情况。得出结论认为高频收益率中存在着非常明显的负低阶自相关现象;但随着阶数增加,这种负自相关衰减非常迅速。本节最后给出了解释高频收益率自相关现象的几种理论假说,并对自己提出的理论假说进

张静[5]2017年在《会计信息质量、投资者有限理性与资产误定价》文中指出有效市场假说认为,市场是有效的,金融资产的价格几乎都是经过准确定价的,投资者对市场价格并不具有影响力。然而,历史上多次金融危机证明市场并非完全有效,投资者也并非完全理性,投资者基于有限理性心理作出的投资决策,会导致资产价格背离其价值。这种资产价格偏离其内在价值被错误定价的“异象”,不仅影响投资者的投资效率,也会导致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危及金融安全以致造成经济危机。同时,异象的存在对传统的资产定价理论也提出了挑战。由此,资产误定价的相关研究吸引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相对于欧美成熟的资本市场,我国证券市场制度尚不完善,投资者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对称广泛共存的问题更为突出。我国证券市场资产误定价是否存在,投资者有限理性与会计信息质量如何影响资产误定价的形成,如何缓解资产误定价,这一系列问题是我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亟需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实证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在回顾现有文献、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首先检验了我国证券市场资产误定价的存在性。其次,基于行为金融学中的投资者有限理性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以投资者投资心理决策过程为依据,依次聚焦认知过程、情绪过程、意志过程中的有限理性特征,研究投资者有限理性对资产误定价影响。从投资者有限理性产生的客观条件出发,构建出“会计信息质量—投资者有限理性—资产误定价”的路径,以我国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会计信息质量的不同侧面,应计质量、会计稳健性、盈余平滑在投资者有限理性与资产误定价关系中发挥的作用,深入探索资产误定价形成的内在机理。最后,结合研究结论,从改善投资者有限理性,如何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角度出发,探讨提高证券市场定价效率的对策与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第一,我国证券市场股票价格长期偏离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存在严重的资产误定价现象。第二,投资者关注是影响股价高估的重要因素,随着投资者关注程度的提高,股价高估越严重,应计质量的提高能够有效缓解投资者高关注导致的股价高估;在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的情况下,应计质量的缓解作用更为突出。第叁,投资者乐观情绪影显着响股价高估,投资者情绪越乐观,股价越高估越严重;会计稳健性的提高能够有效缓解投资者乐观情绪导致的股价被高估;相比新会计准则实施前,会计稳健性的这一缓解作用在新会计准则实施后更为明显。第四,投资者异质信念越强资产误定价越严重;盈余波动性是投资者异质信念产生的原因,盈余平滑能够有效缓解投资者异质信念导致的资产误定价;融资融券制度实施后,盈余平滑的这一作用更为突出。结论表明,投资者有限理性是影响资产误定价的重要因素,会计信息质量的改善有助于缓解其影响。

王永莲[6]2017年在《我国股票市场波动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关联性研究》文中指出波动性是股票市场研究中一个恒久不变的经典主题,股票市场的适度波动有助于股票市场更好地发挥其融资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对股票市场的规范和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正面影响。然而,股票市场的过度波动不仅给市场本身造成巨大的冲击,使市场无序化,导致投机活动泛滥,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金融系统的脆弱性,影响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股票市场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经济政策的影响,一方面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股票市场的预期和行为;另一方面股票市场的波动对宏观经济的波动溢出也会反过来影响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之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出现两个显着的变化:一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衰退期间,由于企业和个人对税收、支出、监管、医疗保健和货币政策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水平迅速飙升;二是由于经济政策不确定,企业和个人会延迟其投资、雇佣、消费和支出,进而会减缓经济复苏的步伐。同样,由于我国宏观经济与股票市场间关系的多变性,股票市场的“晴雨表”功能总是失灵,其中“政策市”就是重要原因之一。政策市是指可以通过经济政策的干预来影响股票价格涨跌,常常会出现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不同步,甚至是相背离的现象出现。因此,股票市场波动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关联性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和研究人员的关注。然而,研究我国股票市场波动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关联性,不是为了消除股票市场波动,而是为了充分了解我国股票市场波动的主要特征和典型化事实,从股票市场波动的聚类性、非对称性、长记忆性和持续性等典型化事实分析我国股票市场的波动轨迹和运行规律,从而避免股票市场过度波动给宏观经济带来的冲击,发挥适度股票市场波动对宏观经济的正面影响。同时也探求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我国股票市场波动所产生的影响和贡献,这将有助于更好地解析股票市场的波动特征及其原因,让股票市场在合适的时间,以适宜的方式发挥其对宏观经济的“晴雨表”作用,为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具有建设性的参考。有鉴于此,论文在股票市场波动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波动日趋紧密的背景下,按照“问题的提出→事实的描述→模型的推演→模型的检验→模型的结果→结论与建议”这样的逻辑架构,采用混频数据模型对我国股票市场波动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因果关系、股票市场长期波动和长期相关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关联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第一章在阐释股票市场波动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相关概念和定义的基础上,引出论文的研究问题,阐述其研究意义。然后再分别对经济不确定性、政策不确定性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研究现状和理论基础进行了综述,并重点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股票市场波动的关联性的理论基础和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性总结和评价。最后给出了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全文的研究框架。第二章具体分析了我国股票市场波动的典型化特征,为后文的研究做一个基础性总结和铺垫。这章在总结和分析了股票市场收益和波动的测度方法以后,采用garch类模型对我国股票市场中的波动聚类特征、非对称性特征和长记忆性特征的理论模型进行梳理与总结,并在我国股票市场波动特征的统计分析中,详细分析了我国股票市场中的波动聚类特征和非对称特征,并对四个garch类模型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股票市场和其他股票市场一样同样存在波动聚类和非对称特征,且egarch模型的拟合优度和估计结果是四个模型中最优的。第叁章采用garch模型及其扩展模型综合分析了我国股市波动的异方差、非对称性和长记忆性,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动态条件相关模型对我国沪深股市,以及我国与周边地区,我国与其他金砖国家股票市场间的动态关联性,籍此分析我国股票市场的波动特征,及其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股票市场的动态关联性和一体化特征。arma-fiaparch模型的估计结果进一步证实了波动聚类、非对称和长记忆特征是我国股票市场的典型化特征,多个股票市场间的动态相关结果表明大中华区股票市场间的关联性非常高,且一体化程度较高,而金砖国家间的关联性和一体化程度则相对较低。从第四章开始,论文在混频数据模型的框架下分析我国股票市场波动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关联性。其中,第四章是采用混频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直接对我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股票市场波动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进行比较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混频数据模型在检验“股票市场波动不是经济政策不确定的granger原因”这个原假设时具有比较优势。为了检验我国股票市场波动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间因果关系的稳健性,文章进一步采用固定和递归时窗的时变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分析了两者间因果关系的时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混频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没有发现两者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但是同频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模型则在某些时间段检验出了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第五章将混频数据模型与GARCH模型结合起来,利用GARCH-MIDAS模型结合了经济政策不确定和波动模型测算了股票市场长期波动,并比较分析不同模型中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我国股票市场长期波动的贡献率,研究发现我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股票市场波动的影响相对较弱,且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波动相比其水平值而言,对我国股票市场波动的影响更大且更显着。第六章是在第五章的基础上,将单变量的GARCH-MIDAS模型分析扩展到多变量的DCC-MIDAS模型来测度我国沪深股市长期相关,并进一步采用区制转移模型分析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我国沪深股市间长期相关影响的区制性和非对称性。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沪深股票市场间的长期相关基本上保持在0.9以上,且具有非常强的持续性和稳定性。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我国沪深股市长期相关之间的关联性存在显着的区制性特征,即我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上升会加大沪深股市间的长期动态相关。总而言之,我国股票市场波动和相关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之间的关联性是显着存在的,且总体表现为正向相关的,即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上升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我国股票市场的波动,并促使股市间的相关性提高。论文在第七章中对研究的基本结论和不足进行详细的总结。

张剑[7]2012年在《中国股票市场异象的特征及其与股票型基金风格漂移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股票市场异象在对经典金融理论进行猛烈抨击的同时,也推动了行为金融理论的发展和风格投资的盛行。根据风格投资的动因,风格漂移与市场异象之间似乎存在内生性关系:保持与市场异象一致的投资风格,捕捉市场异象带来的超额收益,既是风格投资的主要动机,也是保证风格投资策略成功的关键。然而,我国风格投资践行者的风格漂移与股票市场异象之间似乎并不存在理论上的一致性:一方面,价值溢价、规模溢价和动量溢价等市场异象不断被实证研究所揭示,市场异象为风格投资者提供了系统性获利机会;另一方面,风格投资的主要追随者—股票型基金却存在普遍的风格错配现象,在风格投资实践中遭遇了重重挫折。在此背景下,对市场异象的特征及其与基金风格漂移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研究,既能够为基金业预测、利用市场异象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也有利于揭示基金业内普遍存在的风格错配的深层次原因,对于把握股票市场的规律和提高风格投资的水平都有较为现实的意义。本文从我国基金业内盛行的风格投资行为出发,重点对占据基金市场主体的股票型基金的风格投资行为及风格漂移现象进行考察,总结了我国股票型基金的风格投资实践的行为特征,并对股票型基金风格投资业绩进行了实证分析;结合CAPM及四因子模型在我国A股市场的适用性检验,基于大样本对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识别出我国股票市场中的主要异象,理论和实证分析均发现价值溢价、规模溢价和动量溢价是我国股票市场存在的主要异常现象,并利用数理建模和实证分析抽象出主要市场异象在持续性、波动性和周期性等方面的基本特征;进一步,检验市场异象与风格投资(风格漂移)之间的关联性、一致性和因果关系,从市场异象的视角揭示了我国股票型基金的风格错配现象的动因;最后,基于我国市场异象的波动性和周期性特征,提出了基于市场异象可预测性的风格轮换策略,通过对风格轮换策略与风格一致性策略的投资业绩进行仿真比较,提出了改进我国股票型基金风格投资行为的对策建议。

刘德红[8]2012年在《基于微观结构理论的证券市场可预测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资本市场作为现代金融的核心,推动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中国证券市场经历了20年发展,其成熟程度及有效性事关资本市场运行的效率,能影响到整个宏观经济的发展。传统的有效市场理论一般认为市场有效性越强,收益越趋近随机游走,可预测性就越差,所以可预测性可以作为有效性的外在表现。同时可预测性作为市场的一个显性的特征,其本身的相关研究也日趋受到学界的关注。目前我国对市场预测性的研究缺乏科学系统化。研究我国市场可预测性,能在关注市场有效性的同时也能进一步挖掘市场预测本身所包涵的经济意义。本文基于证券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研究,主要考察证券市场微观结构对证券市场可预测性的影响。本文的研究有助于人们理解通过改进证券交易制度,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等措施可以优化证券市场微观结构,提高我国证券市场运行效率,为我国证券市场交易体系的完善和我国证券市场的长远发展提供依据。从证券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的角度出发,本文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叁个方面的内容:(1)选取设立涨跌幅限制和实施开放式集合竞价机制这两个正好贯穿中国证券市场成立20年的事件,采用两种多元方差比法对交易机制与市场预测性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涨跌幅限制的设立在短期可能提高了市场的有效性,使得收益不可预测;开放式集合竞价的实施并没有改善市场有效性,甚至提高了市场收益预测性。交易机制对市场预测性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2)运用LSB模型对上证指数和万科A的信息成本大小进行度量,结果显示万科A的信息成本远低于上证指数。然后运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它们的每分钟收益率分别进行模拟建立网络,进而预测一段时间的收益率,用预测结果与真实收益率进行比较,发现万科A的预测效果远好于上证指数。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可能提高了市场可预测性。(3)采用GARCH模型来研究中国股票市场的流动性对价格波动的影响,沿用设置涨跌幅限制前后和实施开放式集合竞价机制前后的沪深市场A股收益为样本,结果表明,弱流动性指标有助于解释波动,流动性与可预测性呈负相关。流动性也扮演了一个影响市场预测性的角色。图60幅,表39个,参考文献169篇。

许敏[9]2010年在《指令驱动市场中交易者行为分析及信息性交易测度研究》文中指出市场状态与交易者行为的相互关系以及信息性交易的准确测度,是指令驱动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的研究热点和难点。论文分叁部分、各两章内容研究市场状态如何影响交易者行为、交易者行为对市场微观特征形成的反作用以及信息性交易的测度。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第一、以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为框架,基于成交序列的高频分笔交易数据,实证研究上海证券市场投资者的风险态度。从投资者个人理性出发,基于所有交易者形成的限价指令簿基本特征——买卖价差、深度,探讨二者如何随市场状态的变化而变化;采用LSB价差分解模型,分析交易者行为变化的风险原因。研究表明市场流动性与市场波动性水平的变化对交易者行为影响较大;交易者调整其交易行为以规避信息不对称风险。第二、扩展EKOP模型研究我国交易者的市场到达强度及其影响因素。将交易者市场到达强度看作依赖市场状态的变量,信息结构不同的投资者其市场交易行为具有不完全相同的市场依赖因素和依赖程度,表现出交易强度具有时变特征。实证表明我国市场非知情者主要关注于宏观变量,如市场收益、总成交量、市场波动性,而知情者除了观察这些变量以外,还关注股票收益、平均每笔成交量、相对价差、市场深度、市场弹性。第叁、从时间序列的角度研究交易者行为对市场状态——波动性的反作用。将交易量、波动性作为内生变量,久期与交易方向作为外生变量,采用VAR模型研究在不同的市场趋势下,交易量与波动性之间的动态关系,并通过脉冲分析,研究未预期交易对波动性的持续影响。在牛市,有更多的私有信息存在于交易中,单位未预期交易可以引起波动性更大幅度的变化,且信息被市场完全吸收所需的时间更长。第四、从横截面角度研究交易者行为对市场状态——波动性的反作用。按照不同的市值或行业将股票分为若干投资组合,采用组合预期收益离差(ERD)衡量交易者信念的异化程度,研究其是否包含组合或个股收益波动性的信息。在牛市中ERD对组合或个股收益波动性的影响是剧烈的,而熊市中组合或个股收益波动性对ERD的反应并不显着,其主要受组合和指数时间序列条件方差的影响。第五、很多学者采用EKOP模型中的PIN指标作为信息性交易概率代理变量,但只是默认了这种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提出扩展EKOP模型,采用两种方法检验传统上采用交易笔数计算的PIN指标是否是信息性交易概率的有效代理。一种是从知情者与非知情者收益的角度,另一种是从公司公告前后信息性交易概率差异的角度。结果表明采用交易量或交易金额加权的交易笔数扩展EKOP模型可以将知情者与非知情者区分开,计算所得PIN指标更符合信息性交易概率的真实情况。第六、运用收益方差分解方法,基于股票市场交易者多类型异质现象,研究不同类型交易者的信息性交易比例。将交易者区分为叁种类型:提前知道公告信息的第一类知情者(内幕交易者)、分析判断股票信息的第二类知情者以及非知情者。运用事件研究方法,比较公告信息前后信息性交易比例的差异,发现内幕交易者在市场中占的比例并不大,平均只有2.78%,36%的知情交易者主要靠独立的分析判断进行交易,如各种机构投资者。本论文为交易者如何进行投资决策提供了理论支持,为监管者如何从微观结构角度了解证券市场提供了参考。

金博[10]2017年在《基于信息披露的市场效率研究》文中认为有效市场假说理论认为套利和竞争机制的存在使得现实市场近似于完美市场,在这样的条件下股票价格可以完全反应证券市场上所有可以获得的信息。然而,有效市场假说理论的前提却忽略了信息市场存在的摩擦。基于信息市场的摩擦角度而言,证券市场信息效率问题依赖于信息市场的出清,那么针对于信息市场视角的研究将有助于更好的解释证券市场效率的基本现象。本文以市场效率为研究对象,从证券市场股票收益对定期和非定期信息披露的反映效率出发,采用事件研究法等实证手段分析信息披露对股票价格的影响效应,以及信息环境对市场效率的约束,试图检验本文关于信息披露对市场效率影响的理论猜想。第一章,本文的绪论,主要包括本文的选题背景、选题意义、基本概念界定、研究内容以及本文的创新点。通过第一章对本文的写作意图、意义进行简要介绍,并对本文基本框架进行梳理,初步拟定本文的写作方向和创作基调。第二章,文献综述,主要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对市场有效性的发展历程进行介绍,并分别总结信息披露和市场效率的相关文献。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总结过去研究的存在的争议与问题,从而提出本文的研究方向以及要解决的问题。第叁章,信息披露的理论猜想。本章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提出本文后续部分的研究猜想,针对信息披露对市场效率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叁方面的假设猜想。第一,作为信息市场中重要的信息供给途径,定期披露与非定期披露都能够影响证券市场信息效率,表现为定期披露或者非定期披露前后股价中包含信息含量的变化;定期披露与非定期披露对证券市场效率改变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相对于定期披露,非定期披露包含更多的新的未被预期的信息,能够产生更为显着的市场反应,进而形成对市场效率更大程度的改变,表现为信息披露前后股价包含的信息含量差异更显着;第二,证券市场效率具有时变特征,其背后的动因之一就是信息的持续供给。在相对短期的条件下,信息披露将能够对市场效率产生偏离的动力,表现为信息披露前后股票价格中的信息含量会发生显着的变化。之所以存在证券市场效率的相对稳定性,源于一定时期内市场环境和投资者成熟度具有稳态特征;第叁,信息披露的市场效率,特别是信息披露对证券市场效率改变的冲击受到市场环境的约束,由于定期披露和非定期披露在多个方面具有差异性,信息环境对两种披露所产生市场效率的影响将具有异质性。第四章,定期信息披露研究,一方面验证了定期披露能够影响市场效率的猜想,表现为定期信息披露的前后股票价格中包含信息含量的变化——对上市公司披露的年报为样本数据做最小二乘回归并对以考察期数据所得到的2R,与非考察期数据所得到的2R,序列取离差,研究发现2R变小。并将得到的离差序列进行t检验,滚动窗口、组间估计与全样本估计,从实证的角度来考察两个序列是否来自同一样本,从而检验定期事件的披露对考察期与非考察期股票收益的影响效应。另一方面,验证了证券市场具有时变特征而且具备稳态特征,表现为不同考察期样本离差均值的差异性——分别截取样本公司在事件公告日的前7天、后7天,前15天、后15天,前30天、后30天作为考察期,以及距信息披露日前200天的股票收益率数据作为非考察期,通过对考察期样本的时间长短来刻画证券市场的时变性以及稳态特征。第五章,非定期信息披露研究,即分析要约收购、重组、回购、增发以及配股为代表的信息披露对市场效率产生的影响。研究结论也同时满足了前两个假设猜想:一方面,对上述五类事件的样本做最小二乘回归并对以考察期数据所得到的2R,2R与非考察期数据所得到的2R,2R进行比较,发现2R发生了变化,且非定期披露事件的离差比定期披露的非定期披露的数值要大。因此,数据的结果验证了定期披露与非定期披露可能在信息提前泄露概率、信息可预测性以及披露的持续性叁个方面存在差异。另一方面,针对不同窗口期的设计,通过不同窗口期之间2R离差的差异,验证了第二个猜想,即中国证券市场效率具有时变性和稳态特征。第六章,信息披露市场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本章继续前面叁章的研究,主要对第叁个猜想,信息环境对不同类型信息披露影响市场效应的约束。信息披露所面临的信息环境因素包括公司内部环境和公司外部环境,内部环境主要是指股权结构和投资者结构,其反映了公司在相对固定条件下的信息非对称程度和透明度,外部环境则主要是指分析师和评级预测行业的发展程度。研究结果表现为,首先,公司特质因素对信息披露市场效应产生影响与理论预期一致,公司市值和净资产收益率对信息披露市场效应产生正向影响。其次,股权结构因素对信息披露市场效率的影响与理论预期相反。其中,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股东数量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影响均为负向作用。最后,从外部环境的角度讲,市场分析师关注度因素中跟踪分析师对信息披露市场效应的影响与理论预期相同,而评级分析师数量对信息披露市场效率影响则与理论预期相反。跟踪分析师数量对信息披露市场效应产生正向影响;评级分析师数量对信息披露市场效应产生负向影响。同时验证了信息环境对定期披露和非定期所产生市场效应的影响具有异质性的猜想。最后为本文的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总结本文的分析结果并基于此给出投资者在面临信息披露采取投资决策时的经济建议。

参考文献:

[1]. 基于投资者异质信念的股市动量效应实证研究[D]. 武金存. 辽宁大学. 2016

[2]. 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效应研究[D]. 张微微. 辽宁大学. 2016

[3]. 我国股票收益波动性的可预测性研究[D]. 李颖悦. 电子科技大学. 2003

[4]. 中国股价行为金融计量研究[D]. 刘 勇. 东北财经大学. 2003

[5]. 会计信息质量、投资者有限理性与资产误定价[D]. 张静. 石河子大学. 2017

[6]. 我国股票市场波动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关联性研究[D]. 王永莲. 吉林大学. 2017

[7]. 中国股票市场异象的特征及其与股票型基金风格漂移的关系研究[D]. 张剑. 天津大学. 2012

[8]. 基于微观结构理论的证券市场可预测性研究[D]. 刘德红. 北京交通大学. 2012

[9]. 指令驱动市场中交易者行为分析及信息性交易测度研究[D]. 许敏.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0

[10]. 基于信息披露的市场效率研究[D]. 金博. 吉林大学. 2017

标签:;  ;  ;  ;  ;  ;  ;  ;  ;  ;  ;  ;  ;  ;  ;  ;  

我国股票收益波动性的可预测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