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工作的结构分层与扩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工作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层次和发展趋势看社会工作空间的拓展
1.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层级结构
按照社会工作的价值原理,根据对社会工作对象核心性的理解,社会工作可分为三个对象层次:以弱势群体为中心的基本层次、以社会公益服务业为中心的专业技术层次、以高质量的人文社科技术服务为中心的扩展层次。目前我国的社会工作主要处于第一层次。尽管三个层次不同,但他们都具有一个核心即社会工作的人本价值核心观,三者距离这种核心精神的远近不同,但只要是符合社会工作公正、助人的原则的事业,都应当是社会工作开展行动的合法领域(见表一)。
表一 社会工作的对象、特点与层次
对象 特点层次 技术要求
弱势群体基本财物提供、生活照顾 救助和救济一般
特殊需求群体基本条件支持下的对话、沟对象性专业化公益服务 需要专业技术
通与矫治
大众需求群体高度人性化的文化、信息和职业化人文社科技术、资讯 需要专业技术
资讯应用公益服务 同时有职业化要求
2.社会工作发展的层次与趋势分析
通过对社会工作发展的三个层次的判定,可以分析社会工作发展的趋势:其一,社会工作对象从最初弱势群体为主逐步指向特殊需求群体,由特殊需求群体扩大到大众需求群体,表明社会工作的对象在逐步扩大;其二,从最初的偏于基本财物提供到基本条件支持下的对话、沟通与矫治再扩展到一定高度的人性化的人文社科技术应用服务,表明社会对社会工作的专业层次和技术要求在不断提升;其三,从以救助和救济为主要内容到社会公益服务再到普遍社会公益服务为主要内容,表明社会工作的领域和范围在不断扩展。以上三个特点透视出社会工作演变发展的总的趋势:社会工作从最初的直接济贫助弱扩展为那种追求社会工作的价值精神和社会目标,却不是必然以济贫助弱为直接工作对象;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层次、领域不断扩大;从直接目的性的工作组织发展到与其性质紧密相连的间接目的性组织;后两种服务有为核心对象提供公益资源的潜力。这些发展趋势为社会工作的拓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可能。目前,我国的社会工作领域也在发生着新的变化,探索社会工作的新领域是社会工作本土化过程的必然选择。
3.突破传统社会工作边缘化的选择何以可能
社会工作的变化深深植根于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转变之中。随着产业结构变迁,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即从过去的人与自然、人与物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它揭示出社会关系处理从主客关系转变为主体间关系。这种变化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上的反映就是人的需要不断脱离较低的物质层面向人的内在价值需求和精神需求发展。作为满足这些需要的服务业,超越了传统的满足日常生活物质需求的服务业,成为专业化的、公益性的(互益)、多元化的、特殊性的以人的精神需求为内容的社会公益服务业,公益性和经营性并存的性质,使社会工作服务区别于日常生活物质需求供应的、经营性的服务业,也区别于传统的纯粹公益性服务,这些转变为社会工作新领域的出现提供了平台。伴随着人的需求层次的提高,提供社会公益服务的组织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福利多元主义思想也为社会工作的展开提供合法性的理论来源。福利多元主义是强调以一种混合福利形式提供社会福利的模式,也就是说国民的福利可以由不同的社会主体提供,这些主体包括政府、非营利组织、企业和个人。多元混合福利提供模式实际上为积极的福利观——强调公民同时拥有福利权利和义务——提供理论支撑。从我国实际存在的二元社会结构和社会保障缺失状况出发,混合福利模式还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正因如此,它也为中国社会工作的深入展开提供了有力支持。
摘自《社会科学战线》(长春),2005.3.189~192
标签:社会工作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