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宴会”看中国大片时代_夜宴论文

从“宴会”看中国大片时代_夜宴论文

由《夜宴》看中国的大片时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夜宴论文,大片论文,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大片”一词并非传统词汇,在新版《现代汉语词典》中也没有收入该词。中国人最早对于“大片”的接触要追溯到1994年11月12日首部进口分账影片《亡命天涯》。从那时起,中国电影与好莱坞大片展开博弈,期间经历市场惨淡经营,最终实现从起初的“狼来了”的惊呼转向处变不惊地“与狼共舞”。2002年张艺谋执导的《英雄》使国产电影票房扬眉吐气,在国际主流空间拉开了中国大片时代的帷幕。《英雄》开创了一种由跨国制作和跨国电影市场支撑的超级制作形态。至此,“大片”不再是好莱坞电影的专有名词,也是一个中国电影的新类型。随后,《天地英雄》、《十面埋伏》、《无极》等商业大片纷至沓来,中国大片呈现出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

面对方兴未艾的中国大片洪流,一向主攻平民贺岁电影的冯小刚改弦易辙,由莎士比亚名著《哈姆雷特》改编的《夜宴》跨出了“喜剧贺岁片”的藩篱,走上国际化全球性运作的道路。《夜宴》不仅是冯小刚个人的转型之作,对于发展中的中国大片也颇具深远意义。

一、中国大片时代的全面确立

冯小刚在中国影坛算是一位特立独行的人物,他与张艺谋、陈凯歌的最大区别在于创作路线的选取。冯小刚奉行的是平民贺岁式的拍片路线,立足于国内市场,着眼于国内百姓的娱乐需要;张艺谋、陈凯歌奉行的是国际影展夺奖的拍片路线,先通过艺术片赢得世界性声誉,随后通过商业片打开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在照顾国内百姓娱乐需求的同时,尽可能地迎合国外观众的观影需求。

经过十余年的积累,冯小刚与国内观众(非媒体)之间建立了一种良好的口碑和信任关系,在国内的名望并不逊于张陈二人,但国际影响力则明显小于后者。张陈两人经历过戛纳、柏林、威尼斯和金球奖最佳影片及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诸多殊荣的锤炼,故而形成一种国际性的名望。所以,《英雄》造就国内和海外两个票房神话也就有理可据:导演张艺谋是国际大导,主演李连杰、甄子丹是国际功夫巨星,梁朝伟是戛纳影帝,张曼玉是柏林影后,章子怡是好莱坞新宠,陈道明是当仁不让的国内大腕。

作为冯小刚的转型之作,《夜宴》是他从国内走向国际的分水岭。从《夜宴》的主创阵容和宣传架势来看,冯小刚已经不再满足于国内的成就,而是力图将触角伸向国际市场,谋求国际性声誉与成就。今年5月22日晚,华谊兄弟公司与香港寰亚公司出资500万元,在法国大宴宾客,这无疑是冯小刚进军国际的处女秀。在戛纳电影节的宣传期间,从以英文打招呼等举手投足来看,冯小刚已非原本意义上属于中国老百姓的喜剧导演,而更颇具国际导演的风范。《夜宴》也改变了他拒绝奥斯卡的情结,意向送片参加奥斯卡角逐。这种选择无可厚非,就如在CBA拼打多年且鲜有对手的姚明选择NBA一样,既是必然也有益于中国电影的发展。

对于今后的创作取向,冯小刚表示《夜宴》之后拍摄一部战争商业片,而且要尽量充满乐趣和激情。由此可见,《夜宴》意味着中国最具大众影响力的三位导演不约而同又心领神会地走上同一条中国大片的道路,预示着中国大片时代的全面确立。对于已制作完成的《夜宴》,冯小刚给出了如是自评:“在视听艺术上创造性地再现了中国古代的优雅气派,重拾了遗失已久的古朴风韵。这种来自古老东方的现代艺术家创作的视听艺术是完全有自信立足于世界美学之林而毫不逊色的。同时,也是对长期被世界误读了的‘伪民族化中国符号’的一次拨乱反正。”透过导演话语来看,《夜宴》力图避免“中国式大片”的种种怪圈,但它很难摆脱中国大片的种种既成特点。

二、中国大片特点之剖析

中国大片是中国电影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谋求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开创中国大片时代的时刻,中国导演自然而然地选择了商业电影的典范——以好莱坞电影作为学习对象,由艺术探索转向大众娱乐,由本土制作转向国际制作,使得中国大片既具有普通商业大片的共性,也形成了一些独具特色的个性。

1.投入产出的高效化。好莱坞大片都是高投入大制作,但在很多大片赚得盆满钵满的同时,也有像《逃出克隆岛》、《海神号》许多让制片方血本无归的制作。刚刚登上历史舞台的中国大片目前还未出现此种遭遇,全部只赚不赔,保持着高投入高产出的趋势。《英雄》和《十面埋伏》耗资3000万美元,在国内市场分别收入2.5亿和1.6亿元,前者在海外总票房达11亿元,后者在美国的票房也超过1000万美元。投入3.4亿元的《无极》取得国内票房1.9亿元、国内音像版权1600万元、海外版权约2000多万美元。投资1.2亿元的《夜宴》的海外版权销售已经收回所有制作成本,仅日本版权销售500万美元,东南亚版权销售200万美元,国内上映后产生的票房将全部转化为纯利润。随着市场的逐渐成熟和百姓鉴赏辨别能力的提高,中国大片只赚不赔的趋势也必将被打破。或许大胆地说,大片大赔之时当是中国大片成熟之日。

2.表现题材的武侠化。中国大片热直接源于《卧虎藏龙》在奥斯卡上的大获全胜,它引发全球对中国武侠功夫的瞩目。随后,张艺谋找来《卧虎藏龙》的女主角章子怡和在好莱坞发展的李连杰拍摄《英雄》,取得国产电影的票房神话。之后,中国导演与在好莱坞发展的中国武术指导遵照好莱坞的美学标准,开始批量生产武侠功夫片,《天地英雄》、《十面埋伏》、《无极》、《夜宴》等次第而来。正在制作、筹划中的《黄金甲》、《墨攻》、《赤壁之战》、《宫里的日子》等一系列古装片还将汹涌袭来,创造眼花缭乱的武打特技,展现东方历史的英雄史诗。

3.票房口碑的两极化。在如火如荼的中国大片接连打破票房记录、捍卫国产电影市场的同时,却遭遇到空前的口碑危机。票房口碑两难全成了中国大片无法遮掩的死穴,《英雄》毁誉参半,《十面埋伏》招来一片骂声,《无极》不仅是口水如潮,也让胡戈恶搞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风靡全国,成为年初最为热门的焦点话题。百姓的口诛笔伐引发许多相关问题:到底还有多少观众对中国大片抱有信心?还会有多少观众愿意付昂贵的票价观看一场空洞的视觉盛宴?中国大片是否会一步步走向绝境?能否打破口碑魔咒,消减中国大片暗藏的危机,是《夜宴》和《黄金甲》面临的又一考验。

4.拍摄模式的个体化。中国大片无疑为长期以来低迷的电影市场注入一剂强心针,但也令自身陷入“个体户模式”的泥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具体的投资制作环节上,国内真正具备票房效应和创作资格的导演凤毛麟角,能够调动大规模投资的电影企业屈指可数,《无极》、《英雄》等片的高票房很大程度上来自导演的“品牌效应”,中国大片成为个别创作者和公司的个案:二是从整个中国电影工业体系来看,低成本电影的运作基本能够维持自给自足的循环运转,具备市场效应的中等规模影片的集体缺失,使中国大片的运作模式更像是一座根基不稳的空中楼阁。如此,在电影市场上,中国大片成为极个别“高手”间的巅峰对决,因为他们是唯一的“参赛选手”。

5.宣传营销的炒作化。中国大片被戏称为“烧钱大片”,一方面试图与国际惯例接轨,另一方面又显示出过度营销的弊病。电影海报、广告随处可见,导演、演员到处秀场,借各大国际电影节登台亮相,已是中国大片司空见惯的连带景象。《英雄》拍摄期间封杀所有报道,首映典礼放在人民大会堂。《十面埋伏》如法炮制,就连国产文艺大片《天下无贼》也设计了别具特色的发行仪式:包下专列命名为“无贼号”,邀请一干记者从北京奔赴香港。《无极》仅在戛纳电影节就投入100多万美元,以极其奢侈的排场映射着中国电影超英赶美的狂飙突进。《夜宴》也绝非等闲之辈,借世界杯之佳期,以央视为平台与足球“联姻”打造一段“豪门夜宴”进行造势,赚足了世人的眼球。

6.制作方式的多元化。从制作人员、方式来看,中国大片日趋多元化和国际化,成了全球化市场中迅速嬗变的中国电影的替身。以《无极》为例,除了导演陈凯歌和主要演员刘烨、陈红外,还有一大批具有国际背景和知名度的演员和幕后人员,包括韩国当红明星张东健、日本的真田广之、香港地区的张柏芝和谢霆锋,摄影师和美术指导是曾获奥斯卡金像奖的鲍德熹和叶锦添,武术指导是好莱坞大片《蜘蛛侠Ⅱ》的指导林迪安,电影配乐由好莱坞新锐音乐人克劳斯·巴德尔担纲,投资方包括中国、美国、日本和韩国的公司。之前的《英雄》、《十面埋伏》等大片中,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形。在《夜宴》中,依然采用了由《卧虎藏龙》形成、被中国大片轮番使用的组合:女主角章子怡、武术指导袁和平、美术指导叶锦添、电影配乐谭盾等。

7.市场取向的国际化。中国大片面临着国内与海外市场的不同需求。由于国内现有市场空间相对窄小,从国内取得的收益相对来说很有限。因此,对于大投入的大片来说,海外版权的销售显得颇为重要。中国大片在面对国内市场的同时,都在加大国际营销力度。如何让作品具备占领海外市场的潜质,已成为中国大片投资运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两个市场的不同需要带来更高的要求,对刚刚起步的中国大片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难题。《英雄》取得极大成功,而《无极》公映前呈现出“全世界无死角”的态势,但最终在美国遭到退片的薄遇。

三、中国大片发展之对策

短短数年,中国大片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激活了国内电影市场,对于推动中国电影的发展具有极大的积极意义。然而,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它难免为许多矛盾所制约,陷入诸多的误区中不能自拔,呈现出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与弊病亟待解决。

1.注重影片叙事,走出华丽场面误区

从现有的中国大片来看,它们以《卧虎藏龙》作为学习范本。但是在借鉴中仅仅吸取的是眼花缭乱的武打、美轮美奂的画面、华丽堂皇的服饰等视听奇观,抛弃了李安所倡导的儒道文化和文人情怀,就连最具人文气质的陈凯歌也在视听奇观的漩涡中迷失了方向,《无极》沦为一部看似内容宏大的架空之作,影片“申奥”铩羽而归。《无极》惨遭滑铁卢的事实告诉我们,能够打动观众与评委的是触动心灵的故事,而非金钱堆出的华丽外壳。

中国大片重画面轻叙事的误区与世界主流电影的技术化倾向关系密切。目前数字技术发展的深度与广度都远远超出此前任何一次技术革新,它极大拓展了电影的表现能力和空间,让导演拥有更多的制造银幕奇观的手段,以至于许多导演对宏大壮丽场面的营造超过对影片故事本身的经营。《英雄》、《十面埋伏》等大片正是在这种技术化倾向的大背景下问世。但中国大导们忽视了《哈里波特》、《指环王》等片都以小说原著作为底基的事实,反而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拍原创武侠魔幻大片,叙事的命门自然暴露无遗。年初《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大热就在于狠戳《无极》故事逻辑紊乱的死穴。故事的肤浅与薄弱已成中国大片发展的瓶颈。

在好莱坞大片云集的暑期档,一块不经意间抛出的《疯狂的石头》激起千层浪,击中了中国电影业的软肋,打破了许多“中国电影业定律”。例如,只有大制作才能拯救中国电影市场,中国观众习惯看好莱坞大片而不屑国产电影等。《疯狂的石头》这匹黑马给票房口碑两重天的中国大片及其导演们上了一堂课。它的可贵之处在于抓住了老百姓生活的脉搏,有着真实的中国底色,表现的是那些日渐中产、贵族、远离大众、生活在空中楼阁里的导演们往往看不到的真实。如何从华丽外衣包装毫无价值的故事的误区中走出来,直面日益发展变化的社会,深入挖掘百姓生活,以此创造出一个故事载体,是中国大片首要解决的问题。

2.拓宽表现题材,突破武侠功夫片型

目前中国大片皆是“穿着古装”讲述刺秦盛唐,在以武侠功夫视听奇观吸引观众的路子上离现实越来越遥远。虽然吸取的是好莱坞的商业经验,事实上,中国大片走上了经过好莱坞包装的武侠功夫片的单一模式。如果不尽早改变这一发展倾向,不仅容易造成西方观众对于中国文化的简单理解,也容易使中国沦为好莱坞制作某一类型电影的生产基地。在学习借鉴中理应思考主旋律题材的影片如何吸引观众,《拯救大兵瑞恩》表现的是美国的英雄主义,《泰坦尼克号》表现的是最普适的爱情,歌颂人类的真善美。五千年文明古国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美德,中国大片不应仅仅局限在武侠功夫片上。

中国电影要注重对自身文化的表现,但必须注意倾向性的尺度问题。因为,一个反映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文化的影片,对于国人来说是个振奋人心的主题,譬如《霍元甲》。但是,也正是这些内容使得它在国际上得不到太多的认可。反观一些风靡全球的好莱坞大片,往往关注的是人性和人类社会共性的问题。例如,2004年艾默里奇执导的《后天》之所以引起人们的关注,就在于以电脑特技制造出一幅惊心动魄的末世景象,促使当代人反省过去的环境政策。

在题材方面,有很多空白地带需要中国大片去开拓,科幻片、恐怖片、喜剧片、灾难片等都是亟待填补的类型。而从近年《七夜》、《窒息》等国产影片的水准来看,对于蹒跚学步、摸着石头过河的中国大片来说,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唯有志者不懈的上下求索才可能创造中国大片的繁荣。

3.倡导百花齐放,打破大片资源垄断

韩国电影在新世纪的迅速崛起,留下许多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经验。韩国大片不存在“资源垄断”和“品牌效应”,而是大胆起用新人放手制作大片,给韩国商业电影来极大的活力。韩国大片绝对不是康佑硕、姜帝圭几个大导的专权,《欢迎来到东慕村》是导演朴光铉的第二部作品,便登上韩国电影年度最卖座电影的宝座,执导《无影剑》的金荣俊、执导《王的男人》的李俊益都是鲜有所闻的导演。中国电影人没有韩国同行的这份勇气和魄力,拍摄资金、权力高度集中,一年到头全国人只是期盼着张艺谋等屈指可数的导演的作品。就连投资方也对大牌导演产生依赖性,比如王中军曾戏说:“冯小刚感冒了,华谊兄弟也会打喷嚏。”调侃言词背后是国产商业电影严峻的创作现状。

中国大片的健康发展应该基于中国商业电影发展之上。中国现在的电影市场需要一批小制作的商业电影来撑起一片广阔的天地,并应成为未来中国电影繁荣的生力军。大导们可以玩大制作、扛大旗,但一定要有小腕们玩小商业、构建主阵地。等大导们退下时,已经修炼成大导的“小腕”便可接班扛旗前行,新手则补充到主阵地里。如此亦可形成中国商业电影的良性循环,中国大片才能持续发展。近几年,年轻的导演在商业电影上作了不少尝试与努力,除了《疯狂的石头》取得可喜的票房外,武仕贤的《独自等待》、小江的《电影往事》都受到票房的困扰,这是需要电影人破解的又一难题。

此外,中国大片的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大环境,这其中包括政策体制、院线建设、市场管理、观众素养与国民收入等内容。目前中国大片在表面上能够让电影市场热闹起来,但大环境依然存在的诸多的弊病,票价贵族化与国民收入、影院单调化与观众需求、市场有序化与盗版猖獗、题材开放化与审查制度之间的矛盾迟迟得不到解决,中国大片的发展与繁荣可谓是任重而道远。

标签:;  ;  ;  ;  ;  ;  ;  ;  ;  ;  ;  ;  ;  ;  

从“宴会”看中国大片时代_夜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