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学习者汉语中介语易混淆词及其研究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汉语论文,学习者论文,中介论文,语言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词语误用与词语混淆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已经表明,在各种类型的言语错误中,词汇错误是最严重的。就某一语料库的统计分析来看,词汇错误与语法错误的比例是3:1(参见Gass & Selinker 1994:270)。近年来,我国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多项研究成果也证实,不同母语背景学习者汉语表达中的词汇错误在数量上都是最多的。例如罗青松(1997)“对英国杜伦大学中文专业的两届毕业生的42份汉语写作毕业考试试卷(约4万字)中的错误的统计表明,在收集到的210个词语和句法错误中,有138个是属于词语运用方面的错误,约占66%”。吴丽君等(2002)基于约35万字的日本学生汉语中介语语料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词语运用方面的偏误占88%左右”(见该书“前言”)。
基于对汉语中介语的初步考察,我们将二语学习者的词汇错误概括为三种主要类型。
1.词语误用。词语误用细加区分有两种性质,一是词义不合,二是搭配不当。例如:(注:本文所用中介语语例连续编号,汉语语例不编号。目标词加下划线的中介语语例取自课题组采集的中介语语料及博士研究生萧频、萨仁其其格采集的印尼和蒙古国学习者的汉语中介语语料,目标词加【】的语例取自北京语言大学“汉语中介语语料库”。为节约篇幅,下文一般不详列出处。)
(1)我可怕跟中国人说话。……一旦站在中国人前边,我的嘴就不由得关起来。
在“(我)站在中国人前边”中,词语搭配没有问题,因为“张三站在李四前边”是可以说的,但句中的“前边”当改作“面前”,因为“前边”的意义并不符合说话者实际所要表达的意思。类似的词语误用属词义不合。
在“我的嘴就不由得关起来”中,“关”当改作“闭”。“关”“闭”同义,用“关”不属词义不合,只是“关”不能与“嘴”搭配。“关嘴”之类的错误即属搭配不当。
“词义不合”与“搭配不当”并不能截然分开,在很多情况下,误用词不仅在意义上与语境不合,而且在组合关系上也不能与其前后的词语搭配共现。例如“我可怕跟中国人说话”中的“可怕”,就兼有词义不合和搭配不当两方面的问题。
2.自造词语。自造词语的产生主要有两种途径:①学习者利用汉语的语言成分和(或)构词规则自主创造,比如外国学生利用后缀“—人”“—子”,将汉语表人名词的构词规则加以类推而造出“亲戚人”(亲戚)、“小偷子”(小偷)等;根据反义词多与同一语素组合构词的特点,类比“大笑”造出“小笑”(*每次见到她一定会看见她甜蜜小笑)。②学习者根据母语词的构词语素和结构用汉语直译而来,例如蒙古学生造出的“选买”(意即“选择”),源自蒙古语词сонгож авах(选择)的直译(сонгож 选,авах买)。
3.径用母语词。径用母语词主要指汉字文化圈的学生在汉语表达中径自使用母语中的汉字词。例如:“他买的片道票,我买了往复票”,“韩国人不喜欢输入汽车”,其中的“片道”“往复”和“输入”都是韩国语中的汉字词,意思分别相当于“单程”“往返”和“进口”。“输入”这类汉字词与汉语词意义不同而形式相同,属于汉语词的“假朋友”(False Friend),二语学习者最容易将它们当作汉语词来使用。
在以上三类词汇错误中,最为突出和普遍的当属词语误用。中介语中的误用词有时找不到合适的词来替换,只能换一种表达。例如,“国家弱时候金牌是重,国家强大起来金牌减轻是无可置疑的”中,误用词“减轻”不便换为其他词,最好改为“就不那么被看重”。但在通常情况下,误用词都可以找到一个当用词来替换。
第二语言学习者为什么在当用甲词的地方用了乙词?这大概有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词汇量有限,尚未学到当用词,只能在学过的词中选一个用于表达。例如:
(2)要是有人没结婚能活下去的话,一定在他的活着总是感安静。从上下文看,作者是说不结婚会使人感到“寂寞”,由于“寂寞”不太常用,可能尚未掌握,故误用了“安静”。这种因词汇量不足而过度使用常用词所导致的词语误用是阶段性的,随着词汇量的增加,大部分误用自然会被克服。因此,教学中对此类词语误用应予以适度宽容。
另一种情况是,学习者既学过甲词,也学过乙词,但他不完全清楚何时该用甲、何时该用乙,也不完全清楚何时不该用甲、何时不该用乙,在其心理词典中混淆了甲词和乙词的意义及用法。于是,在当用甲时却误用了乙,或当用乙时却误用了甲。这类词语误用的心理根源在于词语混淆,误用只是词语混淆的外在表现。要想有效地克服源于词语混淆的词语误用,必须通过有针对性的词语辨析解决词语混淆,帮助学习者厘清相关词的意义及用法。
二、汉语中介语易混淆词的主要特点
第二语言学习者汉语中介语中有些词语混淆现象比较罕见,是个别学习者混淆的词语,可视为偶发性词语混淆。有些词语混淆现象则比较普遍,例如“可惜”“遗憾”都是《(汉语水平)词汇等级大纲》中的丙级词,可留学生却经常在当用“遗憾”的时候误用“可惜”:
(3)可最【可惜】的是他不能再继续生活因为犯了一个大罪。
(4)大河马醒了以后就把老太太吃光了,太【可惜】了。
(5)我就真【可惜】那时候没买到他们的优质产品。
(6)最后梦里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我要工作呀?”因为我希望在上海也还在大学学习汉语,
可是我已经知道这个是不可能实现的。这个让我很可惜地起床。
“可惜:遗憾”这种群体性高频误用词与当用词构成的词对或词聚就是易混淆词。
从总体上看,汉语中介语易混淆词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词语误用的频率较高。易混淆词中的误用词不是偶尔出现、而是经常出现的。所谓“经常”,一方面是指与其他误用词相比,某词误用的绝对频率较高;另一方面也指某词误用的频次在该词总频次中所占的比重较高,即误用的相对频率较高。
2.具有广泛的分布。易混淆词不是个别学习者分辨不清的词,而是众多学习者普遍混淆的词。它在分布上的广泛性体现于纵横两个向度上。有的易混淆词广泛地分布于单一母语背景各水平等级学习者的汉语中介语中,呈纵向分布;有的易混淆词广泛地分布于不同母语背景学习者的汉语中介语中,呈横向分布。横向分布中实际上还包含纵向分布。
3.从易混淆词的词际关系看,有一对一混淆、一对多混淆和多对多混淆等类型。比如,“可惜”只经常与“遗憾”混淆,属一对一混淆。“厉害”则常与“大、重、恶劣、严厉”等词混淆,属一对多混淆。例如(目标词后的括号内为当用词。下同):
(7)雨越来越【厉害】(大)了。
(8)但是以后越来越这个病更【厉害】(重)了。
(9)这表示这里的气候很【厉害】(恶劣),不允许人们住在这里。
(10)现在以前那样的严格的母亲在他的性格上还存在,但是现在在表面上她没表现出那
样【厉害】(严厉)的态度。
“认识、了解、知道、明白、懂得(懂)”等词交相混淆,属多对多混淆。例如:
(11)我【认识】(知道)好多样树和花的名字。
(12)因为我不【认识】(了解)中国的蛋糕,所以我不知道应该怎么选择好吃的。
(13)因为我受到了她的爱,【认识】(懂得)了爱,才知道把爱分给别人。
(14)音乐可以增进人和人的中间情感交流,可以加深自己和别人中间的明白(了解)。
(15)可是去学校途中丢了钱包,我不明白(知道)在哪儿丢了。
(16)在初期对中国人yǐn想不太好。因为我听说过对中国人不好的事情。那当然对中国
人一点儿也不知道(了解),但是,现在我才知道该是我的误会。
(17)住在学校里的许多留学生跟他们的同屋有多问题,……可是我们没有这样的问题,
您也知道(明白)了吧!我们是夫妇。
(18)我来中国以前,连一个汉字也不知道(认识)。还是一句话也不会说。
(19)陕西人的老人和广东的青年聊天儿的时候,看起来他们的对话有点困难。因为他们
的发音不太准确,他们俩相互不了解(明白)对方的意思。
(20)我一边听一边看歌词。哪个字不懂(认识)就查词典。查了以后就记在书上。
4.从易混淆词误用的方向看,既有单向误用,又有双向误用。例如外国学生在当用“遗憾”时经常误用“可惜”,未见当用“可惜”而误用“遗憾”的情况,这属单向误用;而“认识”常误用为“知道”,“知道”也常误用为“认识”,这属双向误用。
词语混淆存在于第二语言学习者目的语理解和使用两个层面。(参见张博2007)由于我们对语言理解层面的词语混淆缺乏研究,因此,这里主要是通过中介语中的词语误用来归纳易混淆词的特点,下文也将主要针对词语误用来探讨易混淆词的研究方法。
三、汉语中介语易混淆词的测查方法
探明汉语中介语中哪些词语容易混淆,首先要注意区分学习者的母语背景,对不同母语背景学习群体的汉语中介语分别进行观察。因为受母语词汇知识的影响,不同学习群体的词语混淆会有一定的特异性,分别观察可使之得以凸显,否则,某些特定学习群体(特别是人数不多的群体)特有的高频误用词在词汇错误的综合性统计数据中可能处于沧海一粟的地位,被淹没掩盖。例如,在表示时间长久时,蒙古学生经常把“很长时间”说成“很慢时间”(注:更多误例请参看张博(2007)。),假如把“慢”的这种误用置于综合性中介语语料库中来统计,不论是绝对频率还是相对频率,可能都是微不足道的,这会使蒙古学生“慢”与“长/久”的混淆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在区分不同母语背景学习群体汉语中介语的基础上,可采用以下方法测查易混淆词。
1.自然观察。在课堂教学、日常交谈、作文批改和中介语语料阅读浏览的过程中,对学习者使用不当的词语多加留意和记录。当反复遇到某一词语误用时,可基本确认该误用词与当用词为易混淆词。这是比较常用且便于使用的方法,但效率较低,需长期积累,而且较难判断混淆的程度究竟有多高。因此,通常需要到大规模中介语语料库中查检核实。
2.基于语料库调查统计。如果利用规模较大、语料分布合理且便于检索的中介语语料库,对其中词语进行正误标注,可以详尽地获得多种信息,比如,每一个词的绝对误用频率和相对误用频率如何,在什么义项、何种组合关系上误用,当用词是什么,等等,以此测定哪些是学习者容易混淆的词语。例如李慧等(2007)基于北京语言大学“汉语中介语语料库”200万字的语料对118个汉语常用多义词的使用情况进行了穷尽性调查,涉及词例共计170398条,观察到不少误用词语及其混淆情况。用语料库语言学的方法进行易混淆词测查,准确性较高,但工作量大,且无法达及语言理解层面的隐性词语混淆,也难以克服由于学习者使用回避策略而使诸多词语混淆现象未能暴露出来的局限。
3.特定语言任务诱导。一般的口头表达和写作中,学习者在用词上都力求稳妥,对那些拿不准的、略感模糊的词语采用回避策略,因而所调用的词语非常有限,使用最多的是那些课本上出现过、又经反复练习的词语和常见表达,这样就使大量易混淆词被掩盖下来。因此,要设法让学习者完成一些非自主表达的语言任务,以便使他们暴露更多混淆的词语。比如:①故事复述任务。让学生听/读一个情节较为复杂的故事,然后即时复述。为把故事讲清楚,加上时间有限,复述者不能特别留意遣词用语,会在不经意间使用一些平时不敢用的词,从而暴露出更多的词语混淆问题。②母语译为汉语的任务。在完成翻译任务时,译者都有一种翻译对等意识,会自觉不自觉地寻找与母语对应的词,追求词汇层面的对等。这使译者不能拘泥于自己特别有把握的词,必须大量起用在自主表达中有意回避的词。因此,一般来说,译文的词汇量要大于作文,词汇错误也比作文中的更多更复杂,其中不少词语误用反映了学习者的词语混淆情况。③词义猜测—解释任务。标出语篇或语句中的生词,让学习者猜测其意义,并用母语或汉语进行解释。这种方法有助于发现学习者汉语理解中的词语混淆现象。钱旭菁(2005)对一个日本留学生阅读过程中的词义猜测活动进行了个案分析,指出提取词语(sense selection)是猜测词义的主要方式之一。从这项研究可以看出,成功地提取词语有助于快速理解文意,但学习者未必能准确地获知生词的词义,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提取词与生词的混淆。
4.基于汉外词汇对比进行预测和验证。对比语言学最早是在外语教学的驱动下发展起来的。早期的研究者曾假设,母语和目的语相同之处,学习者容易掌握;不同之处则难以掌握,会受母语影响发生错误。但后来的研究没有完全证实这种假设,甚至发现了一些相反的情况。因此,对比分析的方法晚近受到较多非议。但是,“现有确凿证据表明,母语是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一个主要因素”(Ellis 1994:343)。因此,在研究易混淆词时,还是应当充分重视词汇对比分析的方法,只是要正确地对待它。要认识到,对比分析更适合于对特定学习群体普遍性的词汇错误进行探因和解释;另外,它也可以用来预测,但必须对预测进行验证。验证时可以利用语料库,也可以利用词语填空、词语选择、正误判断等语言测试手段。例如,朴祉泳(2001)对汉语和韩国语中“大”“小”这对反义词的义位和语义组合关系进行了对比,并根据它们的异同设计了一套填空题,要求韩国学生在该用“大”“小”的地方打“√”,在不该用的地方填合适的形容词。测试结果显示,韩国学生“大”“小”与其他词语的混淆是有规律的,主要受到韩国语“大”“小”的词义系统和组合关系的影响,但在不同义位或不同的词语组合上,与其他词语混淆的程度并不相同。
5.相关词连类探查。各种语言的词汇都有系统性,表现之一是,有语义聚合关系的词在义位、义域和搭配同现上都有一定的对应性。中介语也不例外,其词语混淆现象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性质相同的词语混淆可能存在于若干个有语义聚合关系的词上。张博等(2007)观察到,蒙古学生汉语中介语时间表达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当用“点”时经常误用“小时”,例如:
(21)今天是2006年11月6日。早11小时我和我姐姐一起到去商店,买东西。
还有个别“点”“小时”合用的情况,例如:
(22)我下午回家以后一点半小时睡觉。起床以后做晚饭。
“小时”是典型的时段时间词,“点”则是典型的时点时间词。当发现蒙古学生常常混淆这两个词后,进一步观察与“小时”有上下义关系的时段词“分钟”和与“点”有上下义关系的时点词“分”的使用情况,发现“分钟”与“分”混淆更甚,而且表现为双向误用。一方面,当用“分”时经常误用“分钟”,例如:
(23)今天是我班上课阅读,道理和中国国情也翻译。两点五十分钟下课了。
另一方面,当用“分钟”时又常误用“分”,例如:
(24)吃早饭就我去学校。我来八点五分学校了。五分落后课迟到了五分钟。
这类研究实例显示,从词语的语义类聚关系出发,对词语混淆现象进行由此及彼、连类而及的考察,往往是很有效的。
四、汉语中介语易混淆词的辨析要领
汉语同义词、近义词辨析是汉语词汇研究的重要内容,为汉语中介语易混淆词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可资参鉴的辨析方法。但由于汉语中介语易混淆词辨析的内容更复杂,面对的又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因此,易混淆词辨析在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格外注意。
4.1 “对症”辨析
词语的异同可以体现在词义系统、相关义位、句法功能、搭配关系及语境限制等诸多方面,而第二语言学习者对相关词的混淆通常却只集中于某些特定方面或某一点上,因此,易混淆词辨析不宜面面俱到地予以详解比较,机械地反映词语异同的本然状况,而应力求探明词语误用的倾向和规律,切实针对混淆点进行辨析。例如,外国学生经常混淆“人”与“人们”。汇集二词的误用实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它们的误用各有特定的条件,即:
A.在“都”前误用“人”。例如:
(25)北京西山有一个村子,村子里住着一个姑娘,【人】都开玩笑地叫她“虎妞”。
(26)他画花画得根真的一样,【人】都喜欢他画的花儿。
B.在“多”后误用“人们”。例如:
(27)很多人们从农村来到汉城开始找工作。
(28)我在日本的时候,中午在街上没看过那么多【人们】。
鉴于此,我们应抓住二者是否表示多数这一语义区别,重点辨析与之相关的组合规则上的异同,而不必像某些辨析词典那样,常常说甲词还有某义/用法,乙词没有;或乙词还有某义/用法,甲词没有。那种对相关词词义和用法进行全面比较的做法会削弱辨析的针对性,而对症下药式的辨析才能有效地化解混淆点,帮助学习者准确地理解词义,恰当地使用词语。
4.2 贯通词语意义和组合关系
从总体上看,供本族语者使用的汉语同义/近义词词典偏重词义的辨析,略于词语用法的辨析;而对外汉语学习词典因注重二语学习者的语言生成,故略于词义辨析,偏重词语用法的辨析。这类词典或广列词语搭配实例,以使学习者通过大量语例体会和掌握词的用法;或用表格的形式,在可搭配项下划“√”,不可搭配项下划“×”,直观地显示词语用法的异同。但这些做法通常只能让学习者知其然而不能让他们知其所以然,不利于学习者在语义理解的基础上把握词语组合规律。因此,易混淆词辨析应充分注重深层的词义特征与词语搭配同现之间的关系,在语义内容和组合关系的关联上多下功夫。
对于单语素词,要注重揭示本源义对其组合关系的制约。例如,外国学生之所以有“我的嘴就不由得关起来”这样的表达,是因为他们混淆了“关”与“闭”。以往有近义词词典收录了这两个词,在简要释义后,将二词“词语搭配”的异同表列如下(见杨寄洲等2005:87-88)。
~门 ~窗户 ~电视 ~机
~头 ~口 ~上嘴 ~会 ~幕 ~路电视
闭 √×
× × ×√ √ √√ √
关 √ √ √ √ √× × ×
× ×
此表使这两个词能与哪些词(或语素)组配、不能与哪些词组配一目了然,但是,这样的描写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因为:①同类组合可能比较多,不易穷尽,如“闭”还可用于“闭眼、闭目、闭卷、闭关”等,“关”还可用于“关抽屉、关闸、关水龙头”等;②同义词与同一语素构成的复合词,可能各自又有不同的组合关系,如可以说“闭门读书、闭门思过”,但不能说“关门读书、关门思过”,可以说“请随手关门、别关门”,但不能说“请随手闭门、别闭门”。
即便我们能把同义词在词法层面和句法层面特定的组合关系穷尽性地告诉学生,学生也不容易记住,或者不想一个一个去记。高水平的留学生总是想了解这里面有没有规则,他们往往会问,为什么可以说“关门”,却不能说“关眼睛”“关书”?如何解答这一类问题,消除学习者的混淆?往往要追溯词的本源义。因为,现代汉语中词语的同义关系大多来自词义的发展衍化,也就是说,本源义不同的词语在意义不断引申的过程中可能发展出一个(或几个)相同的义位,从而变成同义词。这些词尽管有了相同的义位,可本源义的某些语义特征或许并未完全消失,而是像生物体的遗传基因一样,潜隐在后起的义位之中,在一定条件下制约着词语的语义组合关系(参见张博2004)。比如,《说文》:“关,以木横持门户也。”“关”的本义是门闩,即用以插门的木棍或铁棍。《汉书·杨恽传》“闻前有犇车抵殿门,门关折”即用“关”之本义。“闭”的本义是闩门的孔。《说文》:“闭,阖门也。从门,才所以距门也。”从古文字形体看,门中间不是“才”,而像跟闩门有关的部件。《礼记·月令》“脩键闭”郑玄注:“键,牡;闭,牝也。”孔颖达疏:“凡器入者谓之牡,受者谓之牝。”从“关”与“闭”的本源义出发,不难发现,这两个词在关闭义上特定的组合关系,是受其本源义制约的。“关”倾向用于有插销、有开关装置的事物,如“门”“窗户”“闸”,而一般不用于没有插销、没有开关装置的事物,如“*关嘴”“*关书”等。“关”的意义进一步引申,还可指使机器等停止运转,如“关机”“关灯”“关电视”等,这仍与其本义的特点有关。而“闭”没有这样的用法。“闭”作为闩门的孔,不像插在孔中的木棍或铁棍那样在闩门中起决定作用,也就是说,没有“关(门闩)”介入,所谓闭门只能是把门掩上、合上,因此,“闭”转为动词,跟闩门有关的语义内容就容易消失,也容易把搭配范围扩大到没有插销、没有开关装置的事物,如“闭嘴”“闭卷”等。另外,尽管“关”“闭”都可以和“门”组合,但由于本源义的制约,“关门”突显的是“关”的动作,“闭门”突显的则是门掩阉着的状态。之所以不能说“关门读书”“关门思过”,是因为这样的两个动作不能同时并行;之所以不能说“请随手闭门”“别闭门”,是因为要对“门”施以具体的动作。
对于复合词,常常需要回溯它们作为词组的意义或构词理据,分析初始义遗存的语义特征对词语组合关系的潜在制约。现代语文工具书一般只收录复合词的词义,而不涉及它们作为词组的意义或语素间的语义关系,例如《现代汉语词典》将“遗憾”释为“不称心;大可惋惜(在外交方面常用来表示不满或抗议)”,将“可惜”释为“令人惋惜”。如果局限于这种整词的意义对“遗憾”和“可惜”进行辨析就十分不便,这时不妨回溯二词作为词组的意义,即“遗憾”在古汉语里初指遗留恨憾,“可惜”指值得惋惜。例如:
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唐杜甫《敬赠郑谏议十韵》)
甑破可惜,何以不顾?(晋袁宏《后汉纪·灵帝纪》)
在现代汉语中,二词的语素义高度融合,都能作形容词,表示惋惜,有时可彼此替换:(注:“可惜”“遗憾”的现代汉语语例取自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现代汉语语料库”。)
如果谁家过年没有份新挂历,那似乎是有点遗憾(/可惜)。
我觉得最可惜(/遗憾)的是没有拿到团体赛的金牌。
但由于“遗憾”和“可惜”的原初意义不同,其语素义及语义关系仍潜隐在词义中,使词义微殊,制约着某些特定语境对它们的选择,导致它们在词语的组合同现上存在一些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语义上程度有差异。“遗憾”的词组义是遗留恨憾,词化后所表示的惋惜程度较高,多用于无法弥补的不幸遭遇或大不如意,是深切的、难以释怀的惋惜;“可惜”的初始义是值得惋惜,惋惜的程度相对较低,主要表示浪费、损坏或失去具体事物时的感受。例如:
他们说,大家革命半辈子,现在革命胜利了,还没见过我们领袖的面,实在遗憾!
老甘啊,太遗憾了,你革命几十年,连个孩子也没有啊!
这碗汤炖得好,不喝光了实在可惜。
有几个朋友来,也劝我不要用这把茶壶,这么值钱的玩意儿,摔破了太可惜。
以上“遗憾”和“可惜”所处的句法环境大体相同,但不宜互换,主要取决于语义程度的高低不同。上文例(3)、(4)不被接受,就是因为误将“可惜”用于深切的惋惜。
“遗憾”倾向表高度惋惜,“可惜”倾向表低度惋惜,这决定了它们与其他词语的同现关系有所不同,例如,与“深感~”“颇感~”“~不已”“终生~”等词搭配同现的,只能是“遗憾”而不是“可惜”,因为这些词都与深度和长时有关;“可惜”常与表示限止的副词“只”同现(你剑法倒不弱,只可惜太慢了些),“遗憾”则不与“只”搭配。
2.语义侧重点有差异。“遗憾”侧重于特定主体的心理感受,因此在作谓语或状语时,前面总有“遗憾”的主体;而“可惜”的语义重心在于值得惋惜的事件,它一般不与表人的主语挂钩,即使其前有表人主语,惋惜之情也不是主语发出的,而主要来自叙述者。例如:
王会凤又一次遗憾地站到亚军台。
姑娘啊,你很可惜,你的两个耳朵长颠倒了。
“可惜”的语义进一步偏移和虚化,与惋惜这种心理感受关系更远,将之视为对事件的转折性评注或许更为合适。例如:
何家父子在地下躺着,听得满清楚,可惜不能说话,也不能动了!
唐斯他们吓得慌忙逃跑,可惜迟了一步,被调查局的特工们抓住,带了回去。
上文例(5)、(6)之所以不可接受,就是因为误将“可惜”用来表示其前主语“我”的感受。
由于“可惜”前不接受表人主语,因此,尽管“令人遗憾”是一个高频短语,而“可惜”却极少出现于这样的兼语结构中。(注: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现代汉语语料库”中“遗憾”6355条,“可惜“7298条,“可惜”的频次略高;但“令人遗憾”519条,“令人可惜”只有10条,频次悬殊。)
3.“可”动作性弱,“遗”动作性强,动作性弱的词容易虚化,因此“可惜”虚化为副词;“遗憾”则发展出名词义,词内成分的结构关系由动宾变为偏正。
“闭:关”和“遗憾:可惜”的辨析显示,同/近义词的组合同现关系往往受制于其原初的语义特征。因此,在词义辨析时,注意沟通古今词义,由词语的深层语义特征出发去归纳易混淆词特定的搭配限制,是汉语教师应有的辨析思路,这对于成人学习者、特别是高水平学习者也有一定的适用性。
4.3揭示致误原因
第二语言学习者大多是成人,他们在学习目的语词汇时会较多利用母语的词汇知识,表现之一是特别容易联系母语中的对应词。当知道汉语中的某词对应母语中的哪个词后,他们往往会把母语词的组合关系或其他义位类推到汉语的对应词上。比如,英语中“骑自行车(by bike)”、“乘地铁(by underground)”都可以借助介词by来表达,“骑马(to ride a horse)”“乘地铁(to ride the subway)”动词又都可以用ride。因此,当学过汉语的“骑自行车”或“骑马”后,学习者可能会把英语by或ride的组合关系类推到“骑”上,于是产生了“骑地铁”这样的表达:
(29)她妈妈ji动地提建议他们骑地铁,所以他们买东西以后,骑了地铁回家。
在进行易混淆词辨析时,可以根据成人学习者的特点,适当引入词汇的对比分析,指出目的语词与其母语词在组合关系或多义词义位系统等方面的异同,既使他们明白致误原因,加深记忆,又帮助他们克服把语际对应词完全等同起来的习惯,学会留意目的语词在义域、附属义、义位系统和组合关系等方面的特征。
以上主要从研究的角度讨论汉语易混淆词辨析需注意的几个问题。当前,随着汉语走向世界的进程加快,急需编纂面向不同母语背景学习群体的汉语易混淆词辨析词典。由于汉语易混淆词的语义关系、组合限制及混淆原因十分复杂,具体的辨析方法和词典的体例设计还需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