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教育差距与农村居民的幸福感知论文

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

城乡教育差距与农村居民的幸福感知

于伟1,张鹏2

(1.山东财经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 济南 250014;2.济南大学 商学院, 济南 250002)

摘 要: 乡村振兴背景下探讨城乡教育差距对农村居民的社会心理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和省域数据研究发现,教育发展有助于提升农村居民幸福感,但城乡教育差距不仅直接降低了农村居民幸福感知,还能够通过城乡收入落差和降低社会阶层认知方式对农村居民幸福感产生消极影响。城乡教育差距对农村居民的幸福感的抑制效应还存在区域异质特征。为此,需要明确乡村教育的价值定位,加大农村教育投入,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因地制宜优化农村教育生态系统,提升农村居民的幸福感知。

关键词: 农村教育;城乡教育差距;幸福感;收入落差;社会阶层认知

一、引言

提升民生福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和公共政策的聚力方向。何为幸福以及如何提升人民幸福感的研究在提升民众“幸福感”和“获得感”的政策导向下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需要看到的是,伴随我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结构分化、阶层差距扩大以及人们生活不安全感等诸多因素[1],一段时期以来我国民众的幸福感并没有随着经济高速增长而显著改善[2],甚至出现“幸福停滞”困局(1) 世界价值调查数据显示,1995年、2001年、2007年和2012年我国国民幸福感均值分别为6.83、6.53、6.76和6.86。网址:http://www.worldvaluesurvey.org/wvs.jsp. 。如何将经济快速发展创造的财富转化为民众更高的幸福指数成为需要妥善解决的问题,这其中提升农村居民在改革发展进程中的幸福感知应引起更多关注。

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公司特有的信息体系平台,在工作中实现信息共享的同时还能提升传递的速度。有了专门的管理信息平台,庞大复杂的数据信息都可以存储在网络上。不仅解决了信息储存空间不足的问题,也方便工作人员对数据进行深层探索,使得数据处理变得更方便快捷。

3.4.5 冬季降水量,刚察和海晏2006年出现了异常偏多,天峻1972年、共和1976年和1995年冬季降水量表现为异常偏多,1967年和1971年茶卡冬季降水量表现为异常偏少。

提升受教育水平一向被视为追求更好生活的方式。农村教育发展带动的生产生活技能的提升和个体潜能的增长有助于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自我认知,但另一方面,城乡间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事实,教育落差是其中的重要表现[3]。从教育支出看,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教育支出大幅度超过农村家庭[4],从教育年限看,根据《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的数据推算,2015年我国城乡居民受教育年限分别为10.15年和7.67年(2) 本研究将小学、初中、高中、中职、大专、本科、研究生及以上受教育年限分别界定为6年、9年、12年、12年、15年、16年和19年,《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提供了城、镇、乡的相关数据,本研究将城和镇的相关数据按人口进行了加权处理,将镇合并进“城”的口径。 ,若排除普及义务教育因素,城乡的后义务教育人口占6岁以上人口比重分别为42.22%和8.65%,城乡间教育发展存在较大落差。不仅如此,考虑到教育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所具有的基础性地位,城乡教育差距还构成城乡间整体落差的引致性因素。针对客观存在的城乡教育差距,既有研究多聚焦其前置影响因素如城乡家庭教育支付能力和意愿差别、城市化进程、产业结构升级等,对其后向影响研究中则多针对以城乡异质性教育收益率为指标的经济维度,对以幸福感知为刻画指标的社会心理维度和“非货币收益”的影响关注偏少。在现阶段推动乡村振兴和城乡协调发展的背景下,城乡教育差距对农村居民社会心理影响需要进行深入探究。城乡二元背景下相对弱势的农村居民的幸福感是否会因城乡教育差距而削弱?其发生机制如何?这一问题亦可等价表述为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能否提升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其中影响机制是如何实现的?对其回答不仅能够为在城乡间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提供依据,也能够为有效提升农村居民幸福感和推动乡村振兴提供借鉴。本研究尝试组合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5)微观数据和宏观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按以下内容展开,首先进行文献梳理和理论分析,其次介绍模型变量和数据来源,再次报告和分析数据计算结果,最后是结论和讨论。研究的边际贡献一是利用覆盖全国的大样本数据库和多种统计方法考察城乡教育差距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并测度这种影响可能存在的区域差异;二是识别和验证城乡教育差距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机制,为提升农村居民幸福感提供经验证据。

三菱电机作为一家跨国企业,始终致力于尖端技术及专业领域的研究、开发和制造。三菱电机自1966年向中国市场提供低压产品以来,其工业自动化产品在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汽车、半导体、机床和能源等各个领域支持着中国工业的快速发展。作为三菱电机的一员,三菱电机自动化致力于帮助中国用户构筑最适合的整合解决方案,为客户降低综合成本,提升客户在格子领域的竞争力,与客户共同发展。

二、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

为验证城乡教育落差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本研究设定式(1)作为基准回归方程。其中wellbeing i 和edugap ij 分别指代被调查对象自我报告的幸福感知和其所在省域的城乡教育差距,W i 和Z ij 为控制变量,分别为指代一组个体特征变量和被调查者所在省域(省、自治区、直辖市)变量以剥离其影响,ε i 为误差项。

本研究发现,当光照强度为0 ~ 380 μmol·m-2·s-1时,外施钾肥可使降香黄檀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迅速升高。当光强为380 ~ 800 μmol·m-2·s-1时,各处理Pn值上升平缓,之后逐渐趋于稳定(图3)。Pnmax随钾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最大值为K2处理,分别比K1和CK处理增加了56.49%和132.35%;此外,K2处理下的LSP值最大, 但LCP、Rd 值均在CK处理时达到最大值,K2次之,K1最小(表3)。

作为提升人力资本的基本方式,教育对人们幸福感知的影响为研究者所普遍关注。早期实证研究多将受教育程度作为控制变量代入模型中进行分析,后续研究则深入关注教育对人们幸福感知的影响方式和路径。实证研究普遍显示,教育和人们幸福感二者间呈现正向关系,教育活动能够改善人们的前景认知、自我控制感和成长潜能,进而有助于增强幸福感[10-11]。不过基于针对部分群体的研究并未对此形成稳健结论。例如,有研究显示教育层次和人们幸福感之间存在非线性特征,教育对幸福感的正效应随学历水平提高而缩小[12],高学历者的发展预期一旦没有满足,幸福感将显著下降;一项基于农民工的研究则显示,由于城市融入感等因素的作用,教育程度提升反而强化了“相对剥夺感”,降低了幸福感知[13]。对处于转型发展时期的我国而言,高校扩招和就业压力等因素会增加教育影响人们幸福感知复杂性,教育和幸福感间的关系仍需要结合不同群体和教育阶段特征进行深入分析。

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提出以下待验证的命题:

教育兼有消费性和生产性功效,其中消费性功效是指教育具有消费品属性的直接价值,能够使人们身心愉悦以增加当前效用水平,并可以通过增加未来享受感而改变偏好;生产性功效则体现在通过提升人们谋生和未来发展能力等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双重功效意味着教育对人们幸福感的影响存在多重路径。Schultz(1982)的经典研究指出,教育对人们的幸福感知可通过经济/物质途径和非经济途径实现[19],前者是指受教育程度提升有助于充实人力资本和个体生产效率进而获得更多的收入和物质财富,进而提升受教育者对幸福的自我认知;后者则通过受教育者的自我效能感、社会资本和社会地位感知等非货币性回报实现[20]。因此,从影响机制看,城乡间教育落差不仅会直接削弱农村居民的幸福感知,同时也会通过教育引致的收入落差和社会阶层落差等路径间接作用于农村居民幸福感。一方面,通过教育形成的人力资本和就业力的提升是个体增收的来源,城乡间教育落差是城乡居民收入落差的重要驱动因素[21]。曹黎娟和颜孝坤(2016)基于中国居民家庭健康和营养调查数据库(CHNS)和标准明瑟收入方程的研究显示城镇和乡村人口教育收益率分别为10.3%和5.6%,乡村教育收益率明显低于城镇[22]。在竞争性劳动力市场进一步形成的背景下,教育落差导致的就业竞争力差距会放大收入差距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剥夺效应。另一方面,在影响人们幸福自我感知的因素中,阶层认知发挥重要作用[23]。作为相对社会区隔的阶层综合刻画了个体社会经济地位,是社会成员进行参与和交往的基础。阶层自我认知与个体通过教育形成的文化和社会资本密切相关,受教育程度提升推动的文化和知识资本增长能够提升人们对社会阶层的自我评价,进而推动自身幸福感知。与城市相比,二元结构下农村相对薄弱的教育基础在一定程度上会弱化农村居民阶层提升的潜能,抑制其幸福感。此外,在社会比较视域下,受教育程度带有的社会“符号”功能及其附着的地位和声望等价值则能够强化所有者对所处社会区隔和阶层的自我认定,即城乡教育落差还会通过比照效应使得农村居民产生社会身份的自我矮化,进而削弱幸福感知。

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的农村教育对优化三农发展基础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围绕农村教育“产出”对农村居民心理状态相关研究中,陈前恒等(2011)研究表明农村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空间可及性有助于提升农村居民幸福感[14];胡洪曙和鲁元平(2012)证实教育公共支出有助于提升农民主观幸福[15];黄庆华等(2017)研究显示,受教育程度的提升能够增进农村居民幸福感,这种效应通过增收和住房偏好满足等方式实现[11]。这些研究均证实教育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知具有增进效应。但社会比较理论(Social Comparison Theory)和参照组理论(Reference Group Theory)研究指出,人们幸福感知的形成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自身早期经历比对和不同群体间的相互衡量对人们幸福认知具有重要影响,换言之,相对社会比较也显著影响着人们的幸福感。Easterlin(1995)在探讨收入与人们满足感关系时提出相对收入对人们幸福感有影响,绝对收入提升但在社会中的收入位置不变并不会对人们幸福感产生裨益,甚至不升反降[16];田国强和杨立岩(2006)证实个体相对收入减少会导致其幸福度下降并削弱整体社会福利[17];张辉(2014)的本土化研究也证实低收入群体的幸福感更容易受到相对收入差距的影响[18]。相类似地,尽管绝对教育年限增长可能有助于提升农村居民的幸福认知,但相对教育地位对其幸福感也会产生影响,城乡间教育落差意味着农村居民的教育资源和受高层次教育机会的相对缺失,进而影响到个体就业竞争力和成长潜能,从而削弱农村居民群体的幸福感知。特别是现阶段我国教育资源流动性仍较低,加之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对乡村教育资源的吸附作用和优质教育资源的空间聚集强化,相对教育落差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抑制作用还存在内生强化动力。

尽管OLS和有序Probit方法估计结果均显示城乡教育差距降低了农村居民幸福感,但将其解释为因果关系还需要进一步克服内生性问题。本研究内生性问题主要源自遗漏变量,即某些不可测因素会同时影响城乡教育差距和农村居民幸福感。本研究使用工具变量法的有序Probit模型做进一步检验。由于本研究采用的是截面数据,因此从外部变量寻找工具变量。城市化发展水平与区域城乡教育差距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直观看,城市化水平不会直接影响农村居民幸福感,符合工具变量外生性和相关性条件。本研究通过省域非农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刻画城市化水平。为避免弱工具变量和识别不足问题对估计结果的影响,本部分对工具变量进行了相应统计检验,结果显示工具变量在10%的置信水平下拒绝弱工具变量和识别不足检验,即是有效的工具变量。表2列(4)则显示了eoprobit估计结果,核心解释变量城乡教育差距系数仍在5%水平下显著为负,这意味着在克服了内生性导致的偏误后,城乡教育差距对农村居民幸福感仍存在消极影响。以5%水平为界,其余控制变量影响方向和显著性与有序Probit和OLS估计结果并无明显差异。

表 1变量度量及描述性统计结果

数据来源:CGSS2015和《中国统计年鉴2016》。

三、模型设定和数据说明

作为“隐藏的国民财富”,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日渐受到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多学科的关注。随着主观幸福感(SWB)和心理幸福感(PWB)两种研究范式的交融,幸福感被视为人们根据自身标准对生活质量和个体发展总体评估而形成的积极情感占优的心理状态,包涵心理愉悦、对生活总体满意和自我价值实现等[5-6]。研究显示,个体的幸福感知受到多重因素影响,既包括年龄、绝对和相对收入、性别等人口统计变量,也包括对健康、居住条件、社会阶层的自我认知,此外,通货膨胀、公共服务、环境污染等环境因素也会人们的幸福感知产生作用[7-9]

wellbeing i01edugap ij +γW i +δZ iji

(1)

为进一步考察城乡教育差距削弱农村居民幸福感程度,本研究测度了各解释变量对农村居民幸福感影响的边际效应值,如表3所示。一方面,受教育程度每提高一个单位,调查对象很不幸福和比较不幸福的概率分别下降0.3%和1.2%,比较幸福和非常幸福概率则分别上升0.6%和2.5%,这进一步说明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知具有稳健的提升作用;另一方面,城乡教育差距每扩大一个单位,调查对象很不幸福和比较不幸福分别上升3.0%和10.2%,比较幸福和非常幸福概率则分别下降5.4%和21.8%。边际效应分析结果再次证实农村教育具有幸福增进效应,但城乡教育差距对农村居民幸福感存在抑制作用。此外表3还显示,绝对收入每增加一个单位,农村居民很不幸福和比较不幸福概率分别下降0.3%和1.0%,比较幸福和非常幸福概率分别上升0.6%和2.2%,面对转型时期的不确定因素,提升农民收入有助于提高其幸福感知。社会公平每增加一个单位,农村居民很不幸福和比较不幸福概率分别下降0.9%和3.1%,比较幸福和非常幸福概率分别上升1.6%和6.7%,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居民处于发展相对弱势地位,特别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农村资源的移出,这种弱势地位更为明显,因此推动城乡相对公平发展对提升农村居民幸福感具有重要作用。公共服务每增加一个单位,农村居民很不幸福和比较不幸福概率分别下降0.4%和1.4%,比较幸福和非常幸福概率分别上升0.8%和3.0%,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优化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有助于提升农村居民幸福感。

澳大利亚《F-10体育与健康国家课程标准》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体育与健康的相关问题进行思考,运用批判性的思维来评估多种渠道所获取的体育与健康的相关信息。我国目前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多是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习得,很少引导学生以批判性的思维来看待知识和思考问题,批判并不意味着否定,而是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进行思考,这样可以激活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从而发现更多的问题,引出新的思考,提升学生的求知欲。建议加强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实证分析结果

(一)基本回归结果

本研究选择的被解释变量“幸福感”为有序离散数据,使用有序Probit方法估计较为合适,亦有研究指出,有序Probit和OLS方法对变量系数和显著性的估计结果并不会产生明显差异。本研究在表2中同时报告了两种方法的估计结果。方差膨胀因子(VIF)计算表明各变量VIF值均在5以下,表明多重共线性问题并不严重。OLS估计结果显示,在不考察任何控制变量的前提下,城乡教育差距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知存在显著的负面影响(β 1=-0.975,P<0.01)。列(2)加入个体和区域控制变量后,模型解释力有明显提升,城乡教育差距仍显著为负(β 1=-0.772,P<0.01)。列(3)基于有序Probit的估计结果显示,加入控制变量后,城乡教育差距对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仍存在负面影响(β 1=-0.939,P<0.05),两种方法均证实城乡间教育落差削弱了农村居民的幸福感知。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城乡教育落差降低了农村居民幸福感知,但有序Probit和OLS均一致证实教育本身仍有助于提升农村受教育者的幸福感知(P<0.01),优化教育水平仍是提升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基本方略。特别是在现阶段我国农村教育水平仍整体偏低的背景下,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和缩小城乡教育落差对提升农村居民幸福感和实现乡村振兴都具有巨大价值。

腰椎间盘突出症好发于老年人群。近年来,我国老龄化加剧,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率有所增高[1]。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常有椎间孔狭窄、侧隐窝狭窄及黄韧带肥厚等表现,治疗难度较大,预后较差。手术治疗属于常用方案,但开放性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长、术后恢复慢,且并发症较多,影响康复。本研究旨在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在研究选取的其他控制变量中,以有序probit估计结果为例,性别系数在1%显著水平下为负,即男性幸福感低于女性,这与传统文化赋予男性较大的角色压力有关;绝对收入系数显著为正(P<0.01),在存在增收压力的背景下,收入提升有助于缓解农村居民的生活无力感和不安全感,从而有助于提升幸福感知。社会公平系数显著为正(P<0.01),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减少不公平现象对农村居民幸福感有积极影响。公共服务系数显著为正(P<0.01),农村公共设施和服务发展是提升农村居民幸福感的重要内容。教育经费投入占GDP比重对农村居民幸福感影响不显著,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需要增加教育经费投入特别是农村教育经费投入,增加农村居民的教育获得感。市场化程度影响不显著,这与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和营商环境现状有关。

尽管城乡教育差距体现在教育机会、过程和结果等诸多方面[24],但囿于指标数据的可得性,本研究仍通过常见的区域城乡人均受教育年限之比刻画城乡教育差距,原始数据取自《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各教育阶段年限设定同前。幸福感和其他个体特征变量取自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15)数据库,该数据库由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联合组织实施的覆盖中国大陆28省域(不含海南、新疆、西藏)的大型抽样调查形成。其中幸福感测项为直接征询调查对象对生活总体的幸福感知(测项为:总的说来您觉得您的生活是否幸福)。本研究选取的个体层面控制变量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政治身份、绝对收入,以及对公共服务和社会阶层的自我评价和认知等,区域层面控制变量为教育经费相对投入和区域市场化程度,其中教育经费相对投入通过2015年度所在省域教育经费投入与GDP比值刻画,市场化程度则以省域个体和私营就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衡量。CGSS2015共提供了10968个总样本,本研究只保留户口问项回答为“农业户口”的样本,删除在本研究变量中存在缺失和无效回答的样本,共有4389个有效样本纳入分析。表1报告了各变量的测度方式和描述性统计结果。其中省域城乡教育差距均值为1.32,我国各省域均存在明显的城乡教育落差。农村居民幸福感自我报告均值为3.82,按照研究赋值方式介于“说不上幸福不幸福”和“比较幸福”之间。比较而言,本研究测度的全样本幸福感均值为3.88,农村居民自我报告的幸福感在全样本均值之下。

表 2 总体样本 OLS、有序 probit和 eoprobit模型估计结果

注:******+分别表示在1%、5%、10%和15%水平下显著,括号内的数字为T/Z统计量,下表均同此。

表 3 边际效应回归结果

(二) 内生性处理

城乡教育差距削弱了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即教育在城乡间的落差对农村居民存在幸福剥夺效应,这种效应可通过收入落差和阶层认知下降间接实现。

(三)区域异质性分析

区域间不均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显性特征之一。城乡教育差距在不同区域也存在异质性。本部分基于国家统计局口径将全部考察省域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考察不同区域城乡教育差距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表4中有序Probit和eoprobit估计结果一致显示受教育程度对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在三地区通过显著性检验(P<0.10),中部和西部地区城乡教育差距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显著为负(P<0.01),东部地区城乡教育差距的影响为负但并不显著。这与中西部地区更为薄弱的农村教育基础有关,因此,增加农村教育资源投入,在巩固农村义务教育基础上多渠道发展后义务教育对增强中西部农村居民福祉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选择的控制变量中,公共服务和社会公平认知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在不同区域均显著为正。绝对收入对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在东部和西部显著为正,东部地区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形成了城市消费对农村的示范效应,扩大了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增收压力更为明显;西部地区农村相对薄弱的发展基础使得收入增长带动的生活水平提升具有更高的幸福效应。

表 4 区域分组回归结果

(四)影响机制检验

理论分析部分提出城乡教育差距能够通过加大城乡收入差距和降低社会阶层认知等方式影响农村居民幸福感知,本部分对此加以检验。考虑到内生性问题,本部分基于eoprobit的估计结果判定。以城乡收入差距中介效应为例,按照Baron和Kenny(1986)的中介效应计算程序[25],第一步在控制中介变量和其他变量时,如表2所示,城乡教育差距对农村居民幸福感影响系数为-3.956(P<0.05),第二步分别以城乡教育差距和城乡收入差距为自变量和因变量,表5列(1)显示,城乡教育差距对收入差距的影响显著为正(P<0.10),第三步同时将城乡教育差距和收入差距作为自变量带入方程发现,城乡教育差距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仍显著为负(β 1=-3.906,P<0.05),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则在15%边缘显著水平下为负,对比表5列(2)和表2列(4)结果能够看出,城乡收入差距在城乡教育差距和农村居民幸福感之间发挥部分中介效应,城乡教育差距不仅直接削弱了农村居民幸福感知,还通过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方式间接降低了农村居民幸福感。同理,通过表5列(3)和列(4)计算结果能够看出,社会阶层认知在城乡教育差距和农村居民幸福感之间也发挥部分中介效应,城乡教育差距还能够通过降低农村居民社会阶层认知方式对其幸福感产生间接作用。综合中介效应检验能够看出,一方面,城乡教育落差会直接抑制作为相对弱势群体的农村居民的幸福感知;另一方面,农村居民在教育领域内的“相对弱势”也是城乡居民收入落差和社会阶层落差的重要因素,教育落差导致的收入和阶层落差也降低了农村居民幸福感知。因此,本研究提出的城乡教育落差对农村居民存在幸福剥夺效应并通过收入落差和阶层认知下降间接实现的命题得以证实。

表 5 中介效应验证结果

五、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基于CGSS2015数据和省域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现阶段优化农村教育水平有助于提升农村居民幸福感知,但城乡教育差距对农村居民幸福感存在削弱效应,城乡收入差距和农村居民社会阶层认知在其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换言之,尽管农村教育事业发展有助于提升农村居民幸福感,但城乡教育差距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知存在抑制作用,不仅直接降低了农村居民幸福感知,还通过城乡收入落差和降低社会阶层认知的方式对农村居民幸福感产生消极影响。此外,城乡教育差距对农村居民的幸福抑制效应存在区域差异,在中西部地区表现明显。

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具有较强的政策指导价值。农村教育具有的幸福增进效应和城乡教育差距对农村居民幸福感存在抑制作用意味着在提升“幸福感”导向下发展农村教育和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具有重要意义。发展农村教育不仅有助于直接推升农村居民的幸福感,而且能够通过缩小城乡教育落差方式优化农村居民心理感知。为此,首先,明确农村教育的定位和价值,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夯实农村义务教育基础,提升涉农后义务教育水平。面向未来的农村教育在优化人力资本和夯实农村发展潜能中具有重要地位,是提升农村居民幸福感的有效方式和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支撑。现阶段财政教育投入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尽管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有所倾斜,但与城市和城镇相比,长期相对薄弱的发展基础使得乡村教育投入仍存在较大不足,因此需要进一步强化农村教育在公共财政投入中的优先地位,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和均衡发展,鼓励企业和村社等社会资本加入农村教育,全面补齐农村教育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农村教育的投入短板。进一步优化农村办学条件,建立制度化的农村弱势群体教育机会补偿机制,为农村青少年提供具有本土特色的高质量教育。在全面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成果基础上,深入完善农村后义务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发展体系,提高农村后义务教育的空间可及性和农户支付意愿。

其次,树立城乡教育一盘棋思想,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导向”的教育资源空间格局变化使得城乡教育差距存在扩大化的内在推力[26],因此有必要树立新型城镇化发展理念,进一步完善城乡教育的统筹机制,通过硬件完善、师资培训和信息化技术等推动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反哺农村,摆脱追求教育城镇化规模效益的片面做法,鼓励大学和城市中小学与农村中小学联合建立教学项目和教育内容,全力提升城乡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此外,缩小城乡教育落差还需进一步完善提升农村教师待遇的制度安排,完善农村教师薪酬的财政投入机制,稳定农村教育师资队伍,切实提升农村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水平,推动教育资源在城乡间相对均衡布局,形成城乡教育同步发展和合作发展的格局。

最后,因地制宜优化农村教育生态系统,创新农村教育内涵。缩小城乡教育差距需要结合地方农村教育实际进行,在资金投入中依据不同区域农村教育差异化的成本因素予以权变考虑,在教学资源空间布局中尊重农村居民意愿进行统分设计,在教学内容中鼓励农村学校结合本地实际进行,给予乡村学校特别是职业院校在课程建设、教学方式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更多自主权,鼓励农村各级学校探索具有地方特点的教育经验和方式。统筹包括农村教育在内的新农村建设,优化精准扶贫政策体系,结合农村人口布局和变动趋势精准投放农村教育资源,增加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教育支付能力和支付意愿,改善乡村信息和文化环境,通过乡村信息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鼓励农户通过参加社会活动等途径拓展其获取信息渠道,让农村适龄青年和劳动力便捷进入“开放大学”学习,缩小城乡间的信息鸿沟和文化差异,切实完善农村教育发展环境。

参 考 文 献

[1]李汉林,魏钦恭,张彦. 社会变迁过程中的结构紧张[J].中国社会科学,2010(2):121-143.

[2]倪志良,贾占标,解萧语. 相对剥夺、非农就业与农民幸福感[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6,38(12):64-74.

[3]Zhang, H. F. Opportunity or new poverty trap: Rural-urban education disparity and internal migration in China[J]. China Economic Review, 2017,44(7): 112-124.

[4]邢海晶. 二元结构下城乡教育消费差距分析与对策[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3):105-110.

[5]Frey, B. S., Stutzer, A. What can economists learn from happiness research?[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2002, 40(2): 402-435.

[6]张陆, 佐斌. 自我实现的幸福: 心理幸福感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 2007, 15(1): 134-139.

[7]Ljunge, M. Migrants, health and happiness: Evidence that health assessments travel with migrants and predict well-being[J]. Economics and Human Biology, 2016, 22(9): 35-46.

[8]卢海阳,杨龙,李宝值. 就业质量、社会认知与农民工幸福感[J].中国农村观察,2017(3): 57-71.

[9]周绍杰,王洪川,苏杨. 中国人如何能有更高水平的幸福感——基于中国民生指数调查[J]. 管理世界,2015(6): 8-21.

[10]Blanchflower, D., Oswald, A. J. Well-being over time in Britain and the USA[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00,88(7):1359-1386.

[11]黄庆华,张明,姜松,涂先进. 教育影响农村居民幸福感的效应及机制[J].农业技术经济,2017(1):67-75.

[12]金江,何立华. 教育使人幸福吗?——基于武汉市城镇居民的实证分析[J].经济评论,2012(6):36-43.

[13]李丹丹. 教育程度提高了农民工的幸福感吗——来自2015年中国企业—员工匹配调查的证据[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7(1):39-54.

[14]陈前恒,林海,郭沛. 贫困地区农村基础教育可及性与农民的主观幸福感[J].中国人口科学,2011(5):94-102.

[15]胡洪曙,鲁元平. 公共支出与农民主观幸福感——基于CGSS数据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12(10):23-33.

[16]Easterlin, R. A. Will raising the incomes of all increase the happiness of all?[J]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1995(27):35-47.

[17]田国强,杨立岩.对“幸福—收入之谜”的一个解答[J].经济研究,2006(11):4-15.

[18]张辉. 相对收入差距与中国居民主观幸福感研究[J].公共管理评论,2013,15(2):90-101.

[19]Schultz, T. P. Lifetime migration within educational strata in Venezuela: Estimates of a logistic model[J].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1982,30(3): 559-593.

[20]余英. 教育如何影响幸福——教育、公共教育支出与主观幸福的研究进展[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4,12(3):105-120.

[21]吕炜,杨沫,王岩.城乡收入差距、城乡教育不平等与政府教育投入[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5(3):20-33.

[22]曹黎娟,颜孝坤. 城乡居民教育收益率的差距[J].复旦教育论坛,2016,14(5):81-88.

[23]刘同山,孔祥智. 经济状况、社会阶层与居民幸福感——基于CGSS2010的实证分析[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5):76-84.

[24]周晔,王晓燕. 城乡教育统筹治理:概念与理论架构[J].教育研究,2014,35(8):31-39.

[25]Baron, R. M., Kenny, D. A. 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 conceptual, 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Social Psychology, 1986, 51(6): 1173-1182.

[26]Rao, J., Ye, J. Z. From a virtuous cycle of rural-urban education to urban-oriented rural basic education in China: An explanation of the failure of China’s Rural School Mapping Adjustment policy[J].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16,47(10): 601-611.

The Education Gap Between Urban -rural Residents and the Well Being of Rural Residents

Wei Yu, Peng Zhang

(1.Business Administration School ,Shan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Jinan 250014 ,China ;2. Business School ,University of Jinan ,Jinan 250002 ,China )

Abstract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education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on rural residents’ sense of wellbe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Based on the data of CGSS2015 and provinces, the paper shows that education development helps to improve the wellbeing of rural residents, but the education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not only directly reduces the perception of wellbeing, but also can strength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and lower the cognitive mode of social strata to rural residents and then on the wellbeing of rural residents indirectly. The negative influence of urban and rural educational gap on the wellbeing of rural residents still has regional heterogeneity.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clear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rural education, increase the investment in rural education, co-ordinate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education, and optimize the rural education ecological system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to improve the wellbeing of rural residents.

Key words :rural education; urban and rural education gap; happiness;income gap;cognitive of social strata

收稿日期: 2018-09-12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农村后义务教育省际不均衡:表征、成因和协调策略研究”(71673109);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东省生态效率空间差异的特征演变、形成机制和协调策略研究”(ZR2017MG021)。

作者简介: 于伟,男,山东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发展战略;张鹏,男,济南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农村教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 F08; G40-0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4870( 2019) 04-0060-08

责任编辑 张河森

标签:;  ;  ;  ;  ;  ;  ;  

城乡教育差距与农村居民的幸福感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