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典舞形态的审美论文_董伟

浅谈中国古典舞形态的审美论文_董伟

陕西省商洛市剧团 董伟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发表五年来,文艺界扎根生活、扎根人民已蔚然成风,多出作品、出好作品、崇德尚艺、注重审美已成为共同的价值追求。

中国古典舞的形态之美可以分为两部分,即"形而上者”和 "形而下者”,也就是"审美思想"和"审美物态”。舞蹈形态审美重在主观,能够带给人们直观上的愉悦感,进而产生曼妙的情感和想象力,特别是中国古典舞的万千形态,强调"形神兼 备”,无论是流动的舞姿还是凝定的造型,都是美不胜收,令人叹为观止。

戏曲古典舞形态的美感源自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中的阴阳互通,离合始反,无往不复的"圆”式形态意味着流畅、柔润、舒展和灵活。在中国传统戏曲舞蹈中,旦角属阴,女子舞蹈动作和神态往往含蓄内向,在划圆的过程中温柔婀娜,秀美旖旎。 当下,中西文化相互交融,艺术审美观巨变,女女子舞蹈动作自由而洒脱,比如:风火轮,一字飞腿,翻蛮子、扑步等,这都是经过变化后中性化的动作,是对承继中国戏曲舞蹈的改 革。受芭蕾基础大开大合和直立躯干的影响,戏曲古典舞的女子形态不受剧情和繁赘戏服、道具等影响。闪挪腾跃,翻仰跳转,翩若惊鸿,宛若游龙。然而伴随着如此自由自在的舞姿,技术技巧愈来愈强、中性化了的女子古典舞表演,引来了 "这还是古典舞吗? ”的质疑声。但随着戏曲古典舞训练体系的发展和21世纪后古典舞创作有了更为丰富的开拓,进一步与戏曲舞蹈产生悖离,使舞蹈形态更符合大众审美要求,更具延伸感和流畅感。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创新是文艺的生命。勇作时代“弄潮儿”,新文艺样式不断推出,别开生面引领时代发展。

戏曲古典舞继承了中国戏曲舞蹈的动作外在形态、动作运动规律以及表演审美追求,同时汲取武术动作养分丰富自己。随着身韵课的创建,实现了戏曲古典舞在认识上的重大突破,没有停留于对单纯的戏曲身段和武术等外在动作的借鉴模仿层面上,转为更注重舞蹈本体深层审美内涵和文化本质的发掘和把握。“身韵”使女子舞蹈形态包括从元素、动律到动作、短句,发展到表现多样的“组合”,初步具备了系统性和序列性,起到了典范性的教学训练和表演意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与戏曲古典舞的呈多元化不同,敦煌古典舞和汉唐古典舞仍以历史为本。前者始终遵照敦煌壁画的蓝图实现构建;后者则严谨地从中国古代文物和传统历史传承中寻找灵感还原 历史,力图导正当代古典舞艺术历史真实质感。这些流派的 发展结果不可预见,后两者的舞蹈艺术成就与戏曲古典舞不可类比,但是中国古典舞还是一个“同”的大背景下存着“小异” 而繁华壮锦般的继续蓬勃发展。

中国古典舞女子舞蹈形态受中国儒、道、释三家的审美观念影响巨大,儒家的"仁"学和"克己复礼",道家"阴阳五行"和 "天人合一”,释家的"极乐”、"虚幻”,使其整体艺术风格形成 了独特的,与中国文化相契合的艺术形式。从儒家文化中得 到了社会观,从道家文化中继承了自然观,最终,释家佛教那 种极乐世界非世俗化的弘扬造就了中国古典舞在动作造型上 的审美情趣。

在昔日古典舞表演中,女子舞蹈形态的动作是以含蓄柔美为主,温柔内敛,受数干年传统礼教约束,情感世界处于被禁锢,压抑状态,神态表情是垂目、含笑、收颌的。而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大量吸收西方文化素养,在传承传统文化的 同时,人性价值观得到解放和复苏,女性地位已同男性平等, 女性的生活习惯、言谈、思维和作风已不同于古时。如赵飞燕 的"踽步”或杨玉环的《霓裳羽衣》,现在的观众在审美观念无时无刻不在求新,求变,中国古典舞走创新、求变之路才会焕发出勃勃生机。

五年来,我深刻领悟总书记的讲话,认真总结过去创作的经验、教训,深感总书记的讲话气象宏大,立意高远,“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十分重要。当然,这些要落实在具体作品的创作和审美以及不断创新中。他对艺术规律的把握和对艺术家的尊重,正像他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所表述的那样: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体现在对艺术规律的尊重和对艺术家的尊重。

传承中国古典舞,讲好中国故事。我坚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广大的艺术工作者一定会砥砺奋进,向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因此,中国民族舞蹈传统不应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与时俱进。保持传统古典风格应该是在保留文化艺术审美总体倾向的同时,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拘泥于某一两个凝固的动作,或是什么流派。 只是真正从审美上继承和发展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民族舞蹈,传统形态特点,中国古典舞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论文作者:董伟

论文发表刊物:《创新人才教育》2019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7

标签:;  ;  ;  ;  ;  ;  ;  ;  

浅谈中国古典舞形态的审美论文_董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