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分析在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治疗中应用穴位贴敷联合耳穴贴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科收治的126例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穴位贴敷联合耳穴贴压治疗组(简称治疗组)以及马来酸曲美布汀片治疗组治疗组(简称对照组),每组各63例。观察两组患者疗效,治疗前后症状积分以及5-HT水平。结果: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症状积分、5-HT水平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有效率88.89%、症状积分(9.54±3.22)分、5-HT(23.14±5.66)pg/ml,与对照组比较有效率升高明显,其余则均降低明显,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治疗中应用穴位贴敷联合耳穴贴压,可较好的改善症状及5-HT水平,提高疗效,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型;穴位贴敷;耳穴贴压;疗效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4-0347-02
肠易激综合征是消化科常见的慢性疾患,隶属于慢性肠功能紊乱疾病之一,呈现间歇性或者持续性发作的特点[1],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是本病常见亚型之一,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措施,因此,探索其有效治疗方法是现今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6例研究对象均来自于我院收治的门诊和住院患者,应用掷币法联合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即:穴位贴敷联合耳穴贴压治疗组(简称治疗组)以及马来酸曲美布汀片治疗组(简称对照组),每组各63例。治疗组患者中男性32例,女性31例,平均年龄(42.14±3.89)岁;排便间隔时间:3~6d;平均病程:(4.13±1.25)年。对照组患者中男性30例,女性33例,平均年龄(43.12±3.83)岁;排便间隔时间:4~7d;平均病程:(4.08±1.32)年。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比较,性别、年龄、排便间隔时间以及平均病程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纳入标准
(1)年龄:18~75岁;(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功能性胃肠病罗马诊断标准Ⅲ[2](2006年罗马委员会)中确定的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肠易激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3]以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4]中便秘相关标准;(3)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1)有合并其他原因导致的便秘患者;(2)其他肝肾功能不全等其他疾患者;(3)有其他肠道疾患者;(4)有药物过敏史、过敏体质者;(5)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2.治疗措施
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均不应服用其他治疗药物,且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为主,多饮水,及蔬菜水果等,养成定时排便习惯的同时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方向按摩腹部。
2.1 对照组
予以患者马来酸曲美布汀片(生产厂家:海南普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40438),200mg/次,3次/d,口服。
2.2 治疗组
予以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耳穴贴压治疗,具体为将中药(柴胡、陈皮、木香、积实、厚朴、延胡索、白芍)打粉,调入生姜汁、蜂蜜至糊状,制成药块,规格为1cm×1cm,放置于胶布中央,贴于天枢、脾俞、胃俞、中脘及足三里穴位上,3h/次,隔日1次。同时配以耳穴贴压,选择大肠、肝、脾、胃的耳穴,常规消毒后,华佗磁疗贴固定在上述耳穴之上,3次/d,隔日1次。
两组患者均以2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3.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根据症状、体征改善情况,进行症状积分评定,采用尼莫地平法进行计算疗效指数,即:(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根据疗效指数进行临床治愈、显效、有效以及无效评定,根据公式计算有效率。
血清5-羟色胺(5-HT)水平变化:治疗前后对于两组患者分别取空腹血,离心后进行5-HT检测。
3.2 统计学方法
所有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整理与分析,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3.3 疗效比较
治疗组有效率88.89%,对照组有效率为76.19%,两组比较,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n=63)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4.讨论
目前,对于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病因尚不清楚,有研究认为其发病与精神、心理因素,饮食结构等相关,中医根据其症状将本病隶属于“便秘”、“脾约”、“腹痛”等范畴,提出发病多由于忧思过度,或者郁怒伤肝,以致于肝失调达,乘土而导致肝脾不调,运化不健,气机阻滞则导致大肠传导失司,故而出现腹痛、腹胀及便秘[5]。因此,本病病位在肠,与肝、胆、等脏腑有密切关系,治疗应以疏肝、理气、通便有原则。
本研究即以此为法进行治疗,穴位贴敷遵循经络学说,以期通过刺激局部俞穴,发挥疏通经络,调节全身气血之效,贴敷药物选用柴胡、木香、陈皮具有疏肝理气解郁之效,白芍柔肝养肝,兼具缓急止痛之效,延胡索行气,枳实、厚朴则散结止痛,全方诸药共奏疏肝解郁、行气通便之功。同时,穴位则多选取天枢、脾俞、胃俞、中脘及足三里等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的腧穴、募穴,取其调理肠胃,疏通气血,促进运化之效,将其运用于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治疗中,可较好的改善症状及5-HT水平,提高疗效,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赵炜,黄穗平.5-羟色胺与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相关性的荟萃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1):321-324.
[2]罗马委员会.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Ⅲ诊断标准[J].胃肠病学,2006,11(12):762.
[3]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肠易激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1(5);587-590.
[4]郑筱英.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26-129.
[5]周慧芬,徐安妙,祝方良.中医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4,32(3):683-685.
论文作者:颜凤蛟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12月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9
标签:耳穴论文; 综合征论文; 穴位论文; 疗效论文; 患者论文; 对照组论文; 统计学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12月第3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