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语文教学计划的生命_学情论文

个性:语文教学计划的生命_学情论文

个性:语文教案的生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文教案论文,生命论文,个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为什么提倡语文教案个性化

(一)“三无”教案的泛滥

较长时间以来,很多教师的教案属于“三无”教案:无我、无生、无本。所谓“无我”,就是教案没有设计者自己的个性,更谈不上自己的创造。教师设计教案主要的依据是“教师用书”“教案选”等教学参考用书,写教案的过程更多是抄教案,缺少教师的个性和创造。所谓“无生”,就是教案设计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因为教案的设计大多是复制和挪用的,自然就不能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设计教案,一篇教案一班、二班、三班都可以用,甚至文科班和理科班都一样用;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成了教案展开的过程,教师只是拽着学生完成教案剧,而不是依据学生的情况动态调整。所谓“无本”,就是教案设计没有体现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不同的课文都有着大致相同的教学流程,教案成了一个“框”,什么都可以往里装。

“三无”教案的泛滥,使得教案成为只供学校检查的文字,而不是教师个性化、创造化的产物,使之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甚至成了语文教学和教师发展的障碍。

(二)个性化教案的提出

个性化教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研究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结合自己的教学个性,参考编辑的编排意图,在通盘考虑这些因素的基础上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从而创设出能体现学生个性、文本个性、教师个性的教案;并且依据课堂动态情境弹性灵活地进行教学。概言之,个性化教案是教师整合教材、学生、教学情境和教师自身等多种因素而形成的教学活动的蓝本,其本身就是一种课程,一种基于人(学生和教师)、情境(教学过程)对学科课程进行二次加工的课程。个性化教案是对“三无”教案的有力矫正,它融入了教师对教材的独特理解,对学生的具体分析,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追求,使得教案不再是文字的重复堆砌,而是教师个人的创造性成果,并通过课堂教学体会到教学的尊严与快乐,真正提高了课堂效率和教师的专业素养。

二、怎样创设个性化语文教案

(一)教案设计体现学生学习个性

以学定教,教案设计应该以“学习需要分析”为起点,而学习需要的分析又包括“学习内容的分析”和“学习者的分析”,因此,充分了解学习者的状况是科学进行教案设计的基础。了解学生,可分为一般性了解和具体的了解两类。一般性了解指对学生一般心理特征的了解,是对学生共同的、规律性特点的认识;具体了解则是对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个性化了解。具体了解学生,既要了解学生已有的学习水平,从而确定新的教学内容;又要了解学生的认知风格、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特点,从而确定适合于他们的教学策略。从学生学习需要出发,以促进学生“怎样有效地学”为主要思考坐标,重点以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采用什么方式学”等问题为主要内容进行教学设计。

案例1:分层式教案

设计理念:

“分层式教案”就是从不同层面按不同要素设计教案,也可以叫“差异性”教案。一般依据文本、学情、编辑意图和教师四个要素进行设计。具体到一篇课文,可以突出一点进行设计。下面的设计实例就是以“学情”为出发点,并谋求“学情”和“文本”的平衡。

《十八岁出门远行》分层式教案设计

设计方案一:追寻荒诞背后的真实

学情分析:

这是一个普通班,从预习情况看,学生大都以“看不懂”来概括初读结果,可见学生基本没有阅读类似于课文的现代派作品经验,缺少读懂这类作品的方法。

设计理念:

从“写什么”入手,在小说主题的探究过程中涉及怎样解读这样的小说,给他们一把打开这类小说之门的钥匙。

教学目标:

1.读懂小说,发现小说的主题:荒诞背后的真实。

2.学会读懂小说,从文本、读者、作者等维度解读小说。

教学过程:

一、了解作者,顺势导入。

二、了解学情,整体感知。

三、读入文本,发现主题。

四、读出自己,视界融合。

五、读懂作者,相遇相伴。

设计方案二:领略“叙事迷宫”的魅力

学情分析:

这是实验班,部分学生接触过现代派作品,从预习的问题看,部分同学已较深入地读懂文本,阅读兴趣颇高。

设计理念:

紧扣文本的核心价值,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拓展延伸,追求“文本的宽度、文学的厚度和思维的深度”的统一。

教学目标:

1.读懂小说,发现小说的主题,了解“写了什么”。

2.在读懂的基础上体会小说是“怎样写的”。

3.进而追问“为什么这样写”,了解文章产生的文学和哲学基础。

教学过程:

一、了解作者,顺势导入。

二、深入文本,发现主题。

三、横向关联,探讨写法。

四、纵向拓展,追根溯源。

五、课后阅读,拓展延伸。

(二)教案设计体现文本个性

文本是确定课堂教学内容和进行教学设计的主要依据。文本是一个多面体,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同的教师对文本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处理。但不管怎样处理,都应抓住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也就是“这一篇”文章所独有的价值。华东师大郑桂华老师认为,确定文本的核心价值主要从“具有语文特点、具有明显特征、具有统领性、具有类概念”等方面考虑。确定文本的核心价值还要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并且结合编辑者的编排意图考虑教学内容的连续性。只有抓住了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才能在设计教案时体现文本的个性,否则很容易出现“把诗歌教成了散文、把散文教成了小说”的笑话。

案例2:主题式教案

设计理念:

所谓“主题式教案”就是每篇教案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来体现执教者的教学理念,也可以称之为“理念性”教学设计。设计教案时,教师应力求把自己想的(教育理念)写出来(编写教案),并把写的(教案)教出来(课堂教学),争取每篇课文都有一个突出的主题。

体悟诗性的表达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课前设想:

《记念刘和珍君》主题深刻,刘和珍等爱国青年的勇毅诚然可歌可泣,但一则这一主题在鲁迅其他的文本中同样存在(如《为了忘却的纪念》),二则由于时过境迁,处于幸福中的这一代高中生对先烈殒身不恤的情怀恐怕有很深的疏离感;至于追寻历史的真实和反思三·一八的意义则是历史老师的事,与“语文”关系稍有疏远;而本文是一篇纪念性的真情至文,激荡在字里行间的是作者汹涌澎湃的情感(对猛士、当局者、流言家、庸人等)和冷峻凝重的思考(对三·一八事件、国民性、革命过程等),这在鲁迅的文章中是不多见的。诚如歌德所说:“感情愈和理性结合,就愈高贵,到了极境,就出现了诗,出现了哲学。”因此,体悟这种诗性的表达,进而追寻怎样进行这样的表达,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讲可能更有“语文”价值。

设计理念:

从文本、学生、语文性等方面寻求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

教学目标:

体悟诗性的表达,追寻诗性表达的方法。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二、设计问题: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人?(穿插背景材料,为后文体悟情感及梳理情感表达铺垫)

三、设计问题:从字里行间可以读出鲁迅哪些情感?

四、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诗性的情感的?

五、与《为了忘却的纪念》从语言角度进行比较。

六、配乐朗诵。

(三)教案设计体现教师的教学个性

“教师即课程”,教师的个人修养、性格特点、知识底蕴等都直接参与并影响着教学。因此,同一篇课文,不同的教师会设计出不同的教案;同一篇教案,不同的教师会上出不同的效果。教师创设教案在不违背学情、文本等重要因素的同时,要尽可能扬长补短,擅长朗读的多读,擅长思辨的多问,擅长写作的多下水……许多名师可以给我们这方面的启示:谈到于漪,我们会想到她的激情;谈到朱震国,我们会想到他的天籁之音;谈到余映潮,我们会想到板块教学……总之,尽可能发挥自己的教学特长,体现自己的教学特色,实现自己的教学追求,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案例3:《长亭送别》深度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设计理念:

教师即课程,教学设计应体现教师个性,发挥教师特长;课堂应体现教师的教学追求,形成教学风格。

教学目标:

深度解读崔莺莺,感受人性光辉的闪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明确目标。

二、预设问题,进入体验。

三、拓展引领,深入解读。

预设问题:大家赞同崔莺莺的这种做法吗?这种做法在元代能实现吗?可结合元代社会特点来谈。

资料拓展:

1.元朝的读书人对功名利禄是否热衷,读书人的名利之心是否减弱。

2.投影关汉卿的《南吕·一枝花·不服老》。

3.拿元代读书人的生活和明清读书人的生活进行比较。

四、收束课堂,归结形象。

教师总结要点:崔莺莺身上的人性光辉;王实甫赋予她这一光辉品质显然寄寓了他对人性的呼唤,在缺失人性的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尤为振聋发聩;东方通过元曲这种艺术形式呼唤人文理想时,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在欧洲大地掀起一阵阵人性复归的飓风。

(四)教案设计体现课堂的动态生成

课堂是动态的,忽视学生的即时学习状况机械执行教案必然会使课堂僵化呆板,效率低下,因此,教师应依据课堂情境灵活机动地实施教学,这也是“生成”一词得以流行的根本原因。但生成型的课堂需要极大的教师智慧,难度很大,如果能在教案设计时进行弹性设计,自然更有利于弹性地进行教学。有识之士因此提出了创设弹性教案,但理念阐述的多,实际操作的没有,下面是本人的一个尝试,还不成熟。

案例4:弹性教案

设计理念:

弹性教案是对教案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弹性预设,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流程的安排都弹性化设计,体现弹性预设的教案可称之为“弹性教案”。

《鸟啼》弹性教案

弹性教学目标:通过品味语言,体悟字里行间渗透出的对“生”和“死”的思考,能达到的程度根据学生基础和课堂情境动态调整,力求生成自己的感悟。

弹性教学内容(预设的教学内容):1.劳伦斯其人及其作品风格简介;2.课文的结构梳理;3.品味隽永深刻清新的语言,发现其蕴含的深意;4.文章使用的象征、比喻等表现手法;5.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比如喜欢用“银色”等;6.海德格尔关于“向死而生”的哲学观点;7.史铁生《我与地坛》中关于“生”和“死”的思考;8.电影《泰坦尼克号》视频片断。其中教学内容3是基本内容,其他内容根据课堂情境动态调整。

弹性教学方法:内容决定方法,选取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配套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1、6教师介绍,2、4师生共同探究,3、5学生品读体悟,7、8多媒体投影拓展。

弹性教学流程:由于目标、内容和方法都是不确定的,教学流程更难以确定,只能预设一个大致的思路,并在一些重要节点上进行多向度的预设。

一、请学生谈初读感受。

二、引导学生往主题方面谈感受。这是一个重要的节点,结合学生的体悟弹性安排下面的教学内容:

方向一,学生谈到作者——介绍作者风格——品读作品语言——体悟语言背后关于“生”和“死”的内涵。

方向二,学生谈到内容——梳理作品结构——品读作品语言——体悟语言背后关于“生”和“死”的内涵。

具体按哪一个方向推进教学根据学生感受最深的内容确定,教师动态调整。

三、在语言品读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掘教学的深度,对“生”和“死”在一定程度上生成自己的理解。这又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弹性确定下一步教学内容的依据是学生对文本和主题理解的程度:

方向一,学生基础差,预习不充分,那还是回到文本,反复品读语言,并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简单谈谈对“生”和“死”的认识。

方向二,学生已较好消化文本,对“生”和“死”有了自己的看法,那就通过拓展加深其理解,可以拓展史铁生《我与地坛》中对“生”和“死”的理解,时间充足也可以播放《泰坦尼克号》视频。

四、收束课堂,发出对生命的热情召唤,用积极的心态拥抱生活。

标签:;  ;  

个性:语文教学计划的生命_学情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