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活动让数学活起来论文_吴发芳

数学活动让数学活起来论文_吴发芳

吴发芳 (四川省旺苍县东河小学 四川 广元 628200)

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5)08-029-02

数学活动不是单纯的知识的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它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体会数学情趣,激发学习兴趣,因此数学活动所关心的不是活动的结果,而是活动的过程,让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去研究不同水平的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数学教学活动的特点

1、灵活

数学活动课的内容不是象学科课那样"照本宣科",而要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给他们选择的机会。活动的方式必须摆脱学科教师惯用的复习、新授、练习、小结、作业的模式,可根据不同的活动内容,采用不同的活动方式,以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可采用游戏的形式,开展小制作活动,数学讲座,微机操作、举办数学学习园地,数学竞赛等。

2、自主

学生是活动的主人,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要求给予具体指导,在活动中,尊重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教学内容要开放,着重引导、启发学生去感受、去理解、去应用,广泛地接触事物,尽量地感知事物,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就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归纳、分析、整理的过程,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并通过这些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并通过实践解决问题,获得亲身体验和直接经验。

3、创新

数学活动课为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开辟了数学学科所不能代替的"新天地"。在活动中,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4、愉悦

数学活动课是具体、形象、生动、活泼的,课题的引进要有趣,使学生在心理上得到满足,活动内容要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需求,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乐、有所得,活动中要创设欢乐的情境,形成和谐民主的气氛,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这种愉快的情境中求知,求乐、享受成功的喜悦。

5、异步

数学活动课不象数学学科课一样,要求学生考试成绩至少"及格",最好"优秀",师生都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分数包袱。活动课从思想上师生均可完全"放开",同一年级同一内容,在培养层次上可以不同,效果上允许差异,发展上不受限制,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别,允许学生在活动中兴趣转移,以满足学生多种兴趣爱好的需求。

二、数学活动的作用

1、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理念的抽象性通常都有某种"直观"的想法为背景。作为教师,就应该通过行动,把这种"直观"的背景显现出来,帮助学生抓住其本质,了解它的变形和发展及与其它问题的联系。例如:对于三角形的"内心、外心、重心"的存在性,初中教材中未加证明,学生作图稍有不准确,就难以得出符合要求的结论,教师就可通过活动,使学生领悟其本质,让每一个学生准备一块三角形纸片,过A作一折线使AB落在AC上,得折痕AD,则AD平分。同样方法得出折痕BE、CF。这样,学生就直观 地发现:三角形三个角角平分线交于一点,这点即为三角形的内心。相似地,可以折出三角形的外心、重心,进一步启发学生,还可折出三角形垂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通过折纸与搭火柴棒这些直观形象的活动来阐述抽象的数学内容,这 教材中是很多的如"三角形内角和定量",、"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勾股定理"、"特殊直角三角形"及"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等等。通过这些活动操作,一方面使学生能更深入、更扎实地掌握数学知识;另一方面,也使他们在思维方式上不会犯浮夸和刻板的毛病,又能准确抓住事物的本质,提出符合实际的有创新的看法。

2、通过数学活动突破课堂中的教学难点

对于教学中的一些疑难点,如不借助于一定的活动手段,就不能调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也很难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例如:对于"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上于学生缺乏对称的有关知识,很难理解这点内容。这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活动一解决这一问题。通过活动,学生获得了深刻的感性认识上升到一种理性的高度,这样处理,远比教师空洞的说教效果要好。

3、通过数学活动激励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中都有广泛的应用,而大部分学生因看不到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而失去兴趣,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善于抓住日常生活、生产的点点滴滴,构建基本的数学关系,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解决数学问题其实,实际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用课本中的知识来解决,关键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和运用,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通过数学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数学应用意识。教师不再是传授者,而是促进者,作为促进者的关键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促使学生自己去感知体验、实验观察、探究研讨。教师成为学生最可信赖的心理支持源,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创设一种活动环境,使学生能受到必要的数学应用的实际训练,否则强调应用意识就成为一句空话,例如:在学了一些相关知识后,可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些作图工具或测量仪器,如制作丁字尺找圆心、制作勾股计算尺等;或让学生制作一些数学模型,如长方体、正三棱柱(锥)等模型;或让学生设计方案解决"不过河测河宽"、"测操场上旗杆的高度"等问题。这样,通过学生的参与,使学生亲自体验到了思维加工的过程,强化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励学生多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4、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唯物辨证观

数学 是一门来源于实践的学科,其本身就允满了唯物论和辨证法。而数学活动为学生认识唯物论和辨证法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知识材料,学生每经过一次活动操作,其思维过程必然经历"感知--表象--抽象--反馈--再感知--丰富表象--发展思维--问题解决"这一螺旋上升的阶段。再者,学生"用数学"意识的培养,就是数学理论知识反作用于实践有力体现。因此,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唯物辨证观,是完全可行的。

三、数学活动的教学应考虑的问题

1、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

知识和思维是互相联系的,在进行某种思维活动的教学之前,首先要考虑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在教学中只有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才能进一步了角思维水平,考虑新知识基础是否够用,用什么样的教法来完成数学活动的教学。例如:在讲解一元二次方程时,讨论它的解,须用到配方法或因式分解法等等,那么上课前教师要清楚这些方法学生是否掌握,掌握程度如何,这样,活动教学才能顺利进行。

2、考虑学生的思维结构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进行数学教学进自然应考虑学生现有的思维活动水平。心理学早已证明,思维能力及智力品质都随着青少年年龄的递增而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上是不相同的。斯托利亚尔在《数学教育学》中介绍了儿童在学习几何、代数时的五种不同水平,在这五个阶段上,学生掌握知识,思考方式、方法、思维水平都有明显差异。因此,要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必须了解学生的思维水平。

总之,初中数学活动课教学要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在活动中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实践操作、合作交流,同时把学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提出新观点,只有用学生熟悉的、有兴趣的、贴近他们现实生活的内容进行教学,才能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知识是密不可分的,使数学课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从而产生学生的探求数学的动机,主动应用数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论文作者:吴发芳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教育前沿》2015年第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9

标签:;  ;  ;  ;  ;  ;  ;  ;  

数学活动让数学活起来论文_吴发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